憧憬与奋斗:关于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有关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形象论文,国家论文,论述论文,胡锦涛同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通过集中研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有关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论述,受到极大启发和鼓舞。诚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新中国成立60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贫穷落后的国家形象,塑造了新中国团结进步、焕然一新的国家形象。邓小平同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在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话语系统中,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论述,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的形象
邓小平同志明确说过:“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中国人民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站立起来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按照中国社会历史特点,独立自主领导人民实现的。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视为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最为重要的国家形象。
近代以来屡遭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始终怀着民族独立和强国富民这两大历史追求。毛泽东同志对此作过深入分析。他强调,“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江泽民同志对此作过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精辟阐发。他强调,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已经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篇大文章的上篇是实现民族独立,下篇是实现强国富民,而贯穿这两大历史追求的思想红线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在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话语系统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时,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能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用的先进文明成果。但是,完成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根本上说,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必须“独立自主地搞建设”。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基点。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必须主要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依靠扩大国内需求、依靠提高国民素质来推进我国的发展。
其次,适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只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中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和创造。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强调指出:“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个问题上,因为缺乏经验等原因,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吃过苦头,付出过沉重代价。错误和挫折使我们懂得了应当和怎样独立自主地寻找中国自己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模式。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新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压力挑战,都不能有丝毫屈服。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说过:“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仁人志士无比崇敬,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胡锦涛同志把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概括为以下六个鲜明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第四,我们既珍视和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也高度尊重别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权利。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同时,高度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计较历史恩怨,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不分国家强弱,同所有国家发展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友好合作的关系。
改革开放、发展富强的经济大国的形象
发展才是硬道理。离开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强国富民的现实性都无从谈起。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对党执政后要加快实现国家的发展富强有着一以贯之的热烈憧憬,并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接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这样憧憬:“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这样憧憬:“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他还说,到下个世纪50年代,如果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到那时就为占世界总人口3/4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
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憧憬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他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算一个”,这表明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中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所谓“经济大国”,就是要尽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发达的中国”,以解决十几亿人口贫困的问题、发展的问题。
在世纪之交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都这样憧憬: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这些美好憧憬,充满了民族自信心,激荡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使命感,这就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彻底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把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同政治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经济大国,从而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为此,中国共产党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了一整套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所有这些都是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发展的,所以邓小平同志称之为发展的理论、发展的路线。
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果断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求真务实,过若干年上一个新台阶,在原来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使强国富民的憧憬不断得以实现。
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各方面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既坚持独立自主搞建设,又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这表明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只要我们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前,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指导现在、规划未来,强调要把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在又好又快发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强国富民的伟大憧憬。
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团结统一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了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从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瞧不起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这就是当代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整体国家形象。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既为新中国辉煌的今天也为新中国光明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成为现实。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向世界展示了充满希望的“民主进步的良好国际形象”。
人民当家作主是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发展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毛泽东同志在展望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景象时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部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重要文献,以及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当家作主是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大政治制度得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创造性地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正是这些立足中国国情而又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制度,使中国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
人民当家作主是同坚持党的领导和实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团结统一。历经风险和挑战,党和人民的这种制度自信更增强、更坚定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必将进一步巩固,各种形式的分裂活动必将归于失败,中华民族凝聚力必将进一步增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必将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一定能实现,也一定会实现。
文化繁荣兴盛、文明伟大复兴的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看来,新中国的成立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而改革开放则赋予中华文明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是要引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文明形象。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一再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江泽民同志在新世纪之初提出,中国共产党要着眼于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和文明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同自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结合起来,找到了三条规律性的东西。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而又开放的、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努力形成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精神支柱、舆论力量和文化条件;就是既要弘扬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射出新的光彩,又要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在世界前列。
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主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主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实现文化繁荣、教育发达、科学昌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必须始终立足于建设、立足于创新。中华民族是富有文化创造力的伟大民族,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四大发明,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过程中,仍然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活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善于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幸福安康的形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更切实地造福人民群众,更全面地展示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党又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如何认识社会和谐、怎样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上也发生过严重失误和曲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更好地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这些目标要求,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要求进一步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统筹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把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谋求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成为当今世界热爱和平、维护和平,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平共处,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典范。
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同志就这样憧憬:“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上个世纪50年代,他又这样憧憬:“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这样憧憬:“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他还说:“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这样憧憬:“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基本国策”,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我们要在国际上树立维护和平和致力于共同发展的形象,树立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的形象。
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这样憧憬:“人类的发展进步,民族的繁荣富强,应该也只有通过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新中国之所以如此酷爱和平,之所以始终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归根到底,有以下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爱好和平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还多次强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族侵略之苦。从鸦片战争起,先后欺侮过中国的列强就有十几个,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苦难,深知和平之宝贵。我们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列强侵略、压迫和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
第二,维护和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邓小平同志强调:“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看来,当今世界主张和平和谐的,不一定都是社会主义者,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损害别国主权,搞霸权主义,既损害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又损害本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一再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发展起来、发达起来、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称霸。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集中精力搞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今后长期的根本任务。中国需要一个持久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需要同世界各国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不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还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既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进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胡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