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及社会学的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社会发展论文,使命论文,当前我国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并明确指出:“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懈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今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建议》的精神,把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强化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规划,突出地体现了近年来我国新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学提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情况得到控制,人口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从1970年的25.83‰下降至1995年的10.55‰,下降了15.28个千分点。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已从建国前的20%左右上升到1995年的98.5%。每万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从1964年的2833人上升到1995年的384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从468人上升到2728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从132人上升到828人,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从42人上升到207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644元提高到1995年的55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191元提高到1995年的1578元。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5年的6500万人。卫生保健事业迅速发展,人均期望寿命大大延长。全国医院病床数已从1950年的10万张,发展到1978年的185.6万张,1995年达283.6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从1949年的50.5万人,发展到1978年的103.3万人,1995年达425.7万人。人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前夕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社会就业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网络不断扩展。我国城镇失业率1953年为13.2%,1978年降为5.3%,1995年降至2.9%;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1.55亿人转向非农产业。社会保障制度过去只在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实行,现正逐步扩大实施范围。至1995年底止,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有8900万人,覆盖面达59.3%;参加失业保险的达1亿人,覆盖面达67.8%;参加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475万人,覆盖面为3.2%;参加工伤保险改革的2100万人,覆盖面达14.2%;参加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1100万人,覆盖面达7.5%。城镇社会救济工作改革也取得进展,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建立和准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已在1500多个县(市)开展,至1995年底止,参保农民达4000多万人。城镇建设加快步伐,生态环境得到保护。1949年,我国仅有设市城市136个(不包括台湾和港澳地区,下同),至1978年发展至193个,1995年底已发展到640个;我国的建制镇也从1953年的5402个,1984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发展为6214个,1995年底已发展到31559个。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全国环境保护系统人员从1981年的2.25万人到1995年发展到8.8万人,各级环境监测站从1986年的1490个、环境监测人员2.2万人,发展到1995年末的2184个、3.4万人。并制定了一批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完成了一批环境污染的治理项目,环境科研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从而使我国在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局部环境还有一定的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明显加强。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的探索正在深入,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正在展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建设正在进入课堂、商店、企业、机关,从抓具体活动入手,塑造文明的社会环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各种监督机制包括党内监督、群团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正在不断加强。
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态势,还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这突出表现在:
第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仍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仍相对缓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虽有进展,但1995年初中生入学率仅78.4%,而且辍学率高达3.95%,因而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普及”任务仍将十分艰巨;每万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严重的是,1995年全国仍有文盲、半文盲人口1.45亿人,占总人口的12.01%;这些都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的素质。此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相当缓慢,尤其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差距更大。全国每万人口的病床数和医生数仍然不高,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仍未解决,尤其是农村一些地区仍存在缺医少药问题。当今时代的国际竞争,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而归结到底则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国民素质提高速度的缓慢,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
第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仍很严重,经济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趋于紧张。尤其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方面有加速恶化之势,致使近年来出现酸雨面积迅速扩大,覆盖面积已达全国40%的国土;淮河流域大面积污染事故不断发生;太湖等湖泊水质恶化;黄河断流时间愈来愈长,等等。据测算,因环境污染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1000亿元。同时,环境污染也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我国本来就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多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至1/4,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极重要的任务。但是,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浪费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行业、群体、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由于受历史、地缘、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困难也较多。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1995年是2.49倍,比1978年的2.36倍扩大了0.13倍;如果把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各种补贴计算在内,实际差距还要大得多。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10万户城乡住户调查,城镇居民1978年为1.8倍,1994年扩大到3.1倍,1995年又扩大为3.3倍;农民的贫富差距由1978年的2.9倍,至1994年扩大为6.6倍,1995年又有进一步扩大。至于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者及承包租赁者的高收入则比一般职工的收入均高出数倍至数十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地、适当地拉开差距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差距过大,必将增加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虽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原来的框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自1983年开始实行退休金社会统筹改革以来,虽有很大成绩,但至今仍停留在以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为主的范围内,在集体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以及“三资”企业中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则受到各自利益的制约而困难重重;而且,由于受体制的分割,也存在着多头管理、政策不统一的问题,矛盾很多。失业保险覆盖面也不广,而且管理不健全,使不少失业职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至于医疗社会保险和工伤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则更小。劳动用工制度,也没有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劳动力市场仍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致使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镇尚有480多万失业人员等待就业,国有企业中有1500万富余人员有待分流,农村1.3亿剩余劳动力也亟待寻找就业门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也迟迟未能出台,现已成为分割城乡正常关系、阻碍城乡正常交流、影响社会正常流动的重大障碍。有的专家分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三大问题:①债务负担过重,负债率高达80%;②人员负担过重,企业富余人员达30%;③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这些问题大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滞后有关。实际上,社会发展领域改革的滞后已经拖了我国整个改革的后腿。同时,社会发展领域改革的滞后,还延缓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仅占19.69%,第二产业占48.97%,第三产业占31.34%;第二、三产业共占80.31%;然而,1995年我国城镇人口只有3.43亿人,仅占总人口的28.85%,这也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至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因此,道德约束松驰,道德标准混乱,在一部分人那里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恶性膨胀,以致腐败现象蔓延、假冒伪劣商品充拆市场、社会治安形势恶化。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当前由于法制建设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经济运行的不少环节还缺乏监督;权力不受约束,正是当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金融诈骗等经济犯罪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社会治安恶化、腐败问题已上升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首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上述情况说明,我们党和政府近年来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注重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确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紧迫需要。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是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之一。因此,社会学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优势,加强对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为推动我国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大力宣传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全民的社会发展意识。要通过宣传,使人们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经营者正确认识社会的构成情况,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克服“经济增长第一”的片面观点,确立综合的、协调的、全面的发展观念。充分认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必须从大局出发,高瞻远瞩,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协调的发展。
(二)加强对社会发展领域改革的研究。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庞大工程,涉及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关系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很大。社会学工作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把握社会发展领域各种制度的历史和现状,细致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案,以推动社会发展领域改革的进程。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一些地方的经验,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社会发展领域改革的总体思路,我以为应是:①改变国家包揽过多的弊端,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与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社会事业发展主体;②引进市场机制,使一些符合条件的福利型、事业型机构向企业型、经营型转化,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增强社会事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③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人为障碍,促进城乡正常关系的发展和城乡之间的深度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和社会结构的优化;④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的立法步伐,并加大执法力度,把社会事业的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加强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的研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复杂性,必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的社会问题,有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如人口、就业、老龄化、环境、城乡建设等;有的是体制转型中的问题,如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中产生的下岗职工及其再就业问题、城乡结构调整中的“民工潮”问题、经济开放搞活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以及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道德失范等;还有的则是在新的开放的条件下的沉渣泛起,如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吸毒贩毒现象蔓延、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等案件持续上升、社会治安形势恶化等。社会学工作者也要对这些社会问题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按照其形成的不同原因及其性质、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协助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更为重要的是加强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社会学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特别是要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发展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目标和途径、阶段和步骤、体制和机制、类型和模式、计划和调节等等问题,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体系,以指导我国的社会发展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国社会学工作者光荣的、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