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_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_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试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党派论文,指导思想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4)01-0009-06

一、民主党派应不应有自己的指导思想

大凡政党都有指导思想。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的旗帜,是政党的行动指南。没有指导思想的政党,是丧失其存在意义的政党;指导思想不明确的政党,是盲目的政党;指导思想错误的政党,是政坛上终究要失败的政党。指导思想对于政党既然如此命运攸关,因而中国民主党派在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首要的问题是根据国内外、民主党派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科学地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中共十六大之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民主党派面前。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且总是善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指导思想。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潮流,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十六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民主党派来说,“共同思想基础”意味着民主党派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意味着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简单等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

其一,不同性质的政党在指导思想上不应等同。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不同性质的政党拥有不同的指导思想,是不同性质的政党各自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虽系友党,但二者的政党性质存在显著差别。因此,民主党派在指导思想上不可能与中国共产党完全等同。

其二,进步性的民主党派与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不应等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进性是其独有的特质。作为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该做到“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三个代表”,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三个代表”。而各民主党派,属于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进步性是其固有的特质。作为进步的政治联盟,民主党派政治思想上相对包容,成员构成上相对宽泛,成员数量上相对有限。如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从逻辑上讲,是以“先进性”要求“进步性”,恐怕期之过高;从实际效果讲,则会失去民主党派的特色和优势。

其三,参政党与执政党在指导思想上不应等同。在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旨在科学地解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的理论表现。而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执政党有所区别,其指导思想应该具有参政党的政治内涵和特点。如果以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参政党的指导思想,无异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显然,在理论上,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并非简单等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在政治上,如果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作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就会逻辑地引申出民主党派也是先进党,也可以执政的结论,这当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当一些民主党派成员提出要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单移植过来作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时,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明确地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注:参见刘延东《认真学习“七一”讲话和六中全会精神,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中国统一战线》2002年第4期。)

现在,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问题仍然是一桩没有真正科学解决的悬案。那么,民主党派应不应有自己的严格意义上的指导思想呢?答案只能是肯定的。

首先,民主党派作为政党必须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恩格斯指出: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1]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来说,指导思想或政治纲领就是灵魂,就是形象,就是标志。“政党以主义而成立”(孙中山语),因此凡政党必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民主党派亦无例外。

其次,指导思想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本。如同其他政党一样,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党派的核心理念,它规定着民主党派的根本方向、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决定着民主党派的发展进程和历史命运,是指导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动纲领,因而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本、参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再次,指导思想是民主党派凝聚党心、感召社会的旗帜。政党的指导思想集中表现了政党的价值追求和政治愿望,是政党的精神支柱和旗帜。因而,指导思想于民主党派具有对内和对外双重功能。对内,指导思想是民主党派凝聚党心、维护团结的坚强纽带;对外,指导思想是民主党派树立形象、感召社会的有力武器。

二、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在肯定了民主党派须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究竟是什么?

窃以为,探索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应遵循如下原则:在思想内涵上,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同时反映民主党派特殊的政党属性、政治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换言之,即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普遍真理与民主党派的实际相结合。在表述形式上,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最好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对应性。伟大的真理常常具有简洁的形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这样,微言大义,旨远言近,好懂好记。表述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宜于效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式美。如此,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然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所以同,是因为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友党而不是反对党,并且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所以异,是因为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性质上存在显著的差别。

按照以上思路,我不揣冒昧,提出民主党派现阶段的总体指导思想为:坚持代表各自所属社会阶层广大群众的具体利益,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简称“三个坚持”。应当说明的是,“民主党派总体指导思想”这一提法之成立,依据在于中国8个民主党派属于政党性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政党,以致人们长期以来将8个民主党派统称为“民主党派”,他们在指导思想上具有极大的共通性和认同感。而8个民主党派在各自具体表述“三个坚持”的指导思想时,又会因其相互之间存在“小异”而不尽一致。

下面对我所提出的民主党派的总体指导思想“三个坚持”分别予以简要论述。

关于第一个坚持,即坚持代表各自所属社会阶层广大群众的具体利益,这是民主党派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

政党是什么?近代以来,人们的诠释见仁见智,聚讼纷纭。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起源于阶级斗争,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集中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快,日益多元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互相矛盾、互相冲突,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利益诉求愈益强烈,现代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势,要求政党比从前更有效地发挥利益表达、利益整合的政党功能。一方面,政党通过切实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赢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就能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政治舞台上大展鸿图;另一方面,各利益集团通过政党活动在政党制度的框架内参与政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甚至不满和愤怒,使得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到合理的整合,可以避免一部份利益集团由于要求无法满足而出现极端形式的参与造成的混乱。由此看来,完善政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机制,充分发挥政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石。

在政党是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代表者这一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向来公开表明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公开宣布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郑重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向世界申明自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共产党内在本质的光辉显现。民主党派囿于自身的性质,虽然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他们却应该而且必须代表各自所属社会阶层广大群众的具体利益。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成了一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有所分工、互补互动的格局。中国共产党作为“两个先锋队”和中国的执政党,代表工人、农民等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所有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总协调者,而一些特定社会阶层的特殊的具体的利益则着重由民主党派来表达。江泽民同志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他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因此,各民主党派务必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各自所属社会阶层广大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只有这样,民主党派才能赢得广大党派成员的竭诚拥护和坚决支持,才能获得不断成长壮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否则,民主党派的生命之树就会枯萎,民主党派就会蜕化变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代表各自所属社会阶层广大群众的具体利益,这是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民主党派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民主党派没有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将“代表各自所属社会阶层广大群众的具体利益”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首要内容,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关于第二个坚持,即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这是民主党派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这一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其核心要素,是其存在的根本前提。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则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和其独有的种种优势决定的,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在新世纪,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也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中国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政治大格局中,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主党派的存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就没有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因此,各民主党派只有自觉接受和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才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有所作为。因此,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民主党派指导思想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关于第三个坚持,即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

民主党派生存、发展的根本任务。

民主党派是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并进,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共同基础,是民主党派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民主党派过去曾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下不朽功勋,今后理应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因为先进生产力是物质文明的主体和基础。民主党派要敏锐地把握当今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利用自身科技、教育人才密集的优势,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经济改革出谋划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素。政党是伴随着民主的潮流而出现的,民主是现代政党制度的核心,更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各民主党派因争取民主而诞生,曾经为争取民主而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现在更应肩负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任。而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人民民主的先导和动源,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和推动作用。民主党派应首先实行党派民主,以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然后通过二者的党内民主,有力地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为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民主党派专家学者云集,各类文教人才众多,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难看出,“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提法,既涵括了“三个代表”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价值,明确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任务;又没有自诩“三个代表”,切合民主党派的“政治身份”,找准了民主党派的合适位置。将“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民主党派指导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应是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三个坚持”的理念,在思想内涵上,吸纳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根本的共通性,同时又体现了民主党派的社会阶层属性、政治地位和历史作用,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思想形式上,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具有对应性。可以说,“三个坚持”其实就是“三个代表”与民主党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三个坚持”或许能为民主党派在新世纪新阶段提供一个保持进步性、追求先进性的思想原则,提供一个简要的、集中的、鲜明的政治纲领。

三、民主党派怎样看待自己的意识形态

民主党派在指导思想问题上的困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阶段民主党派理论思维的贫乏和政党意识形态的缺失,这正是束缚民主党派发展瓶颈制约,由此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构建问题。

一般而言,政党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它是政党存在的根本基础和基本依据,是区别不同政党的显著标志。广义的政党意识形态,包括两个层面:一为政党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系统的理论学说;二为政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政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演绎和体现。

政党的意识形态通常具有以下四大功能:

1.辩护功能。政党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表现在论证政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上。在政党夺取国家政权的过程中,论证该政党是国家、社会或一定阶级、集团的福祉,是他们的利益的真正代表者,国家政权必属该政党;在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则为其执政的合法性、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辩护。

2.批判功能。政党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实质上是争夺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斗争。新兴阶级及其政党为获取人们对其掌握国家政权的广泛认同,必须构建一套与原有统治阶级及其政党不同的价值理念,以此来批判、颠覆现存社会和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揭露其弊病,鞭挞其罪恶,解构现有政权的合法性。新政党、新政权、新社会的诞生和崛起总是离不开意识形态批判这个清道夫和助产婆。

3.导向功能。政党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首先表现为它的价值目标总是体现为一套新的社会制度的宏伟规划,总是为人们展示一幅超越现存制度的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此外,政党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还表现为它确定政党的发展方向、行动路线和斗争的政策、策略。

4.聚合功能。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一个社会团体的权力不仅依赖于它的人员数量,而且也依赖于它的信仰。”[2]不仅在于它的组织控制手段,而且在于它拥有思想的力量。政党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和意识形态传播,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获取人们的认同和支持,达到号召群众、集合队伍、凝聚党心、鼓舞士气之目的。

正因为政党意识形态具有如此巨大的功效,无产阶级政党从来重视自己的意识形态(或理论学说)建设。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3]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科学的理论学说的指引下,无产阶级政党历经一百多年艰难曲折的奋斗,终于从“欧洲共产主义的幽灵”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政治舞台上最先进、最有前途的政党。中外政党发展史一再昭示我们:没有理论,就没有政党;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政党;没有成熟的理论,就没有成熟的政党。政党的建设,首先是理论建设;政党的变革,首先是理论的变革;政党的发展,首先是理论的发展。

回顾民主党派的历史,也曾有过政党意识形态发达的辉煌岁月,也曾涌现出一批蜚声中外的著名理论家。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民主党派后来疏于政党意识形态构建,理论思维日渐萎缩,以致现在很难说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当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有如江河奔涌,生生不息,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阶段时,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尚站在需要重建的起点上。

当今中国和世界,正处于巨变的时代,各国政党、各种政党的生存状态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都在革新或重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如赵翼诗云:“语话沦桑句便工”。巨变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巨变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理论。当此重要历史时刻,民主党派一定要抓住机遇,重振雄风,既以中国共产党为友,亦以中国共产党为师,着力培养出一批自己的意识形态专家,着力构建起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

民主党派怎样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呢?

依我之见,民主党派构建自己意识形态的基本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民主党派实际,创建具有民主党派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

民主党派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内容丰富,这里我仅略述其应涵盖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如下:

1.知识分子的价值系统。民主党派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中高级知识分子,在某种意义上,民主党派亦可视为知识分子政党(或知识分子集团)。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精英群体之一,在现代社会的演进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民主党派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首先要研究知识分子的一般生存状态,研究知识分子与政治和政党的关系,研究知识分子政党(或知识分子集团)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形成一种“知识分子政党论”(或“知识分子集团论”)。尤其要探索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构建当代知识分子的现代价值系统,作为知识分子政党(或知识分子集团)的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素有“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济世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念,“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高举爱国、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前进;西方知识分子则崇尚批判精神、独立人格、自由意识和公共关怀。这些都是构建当代知识分子的现代价值系统的宝贵资源,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予以科学的整合。

2.中等阶层的利益诉求。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构成民主党派成员主体的是所谓“中等阶层”。(注:按国际通行标准,中等阶层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指中小企业主等,称为老中等阶层;另一部分是指教授、医生、记者等,称为新中等阶层。)远在古希腊时代,著名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推崇中产阶层,认为惟有以中产阶层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层比任何其他阶层都较为稳定,它可以平衡贫富两极,成为社会安定的支撑。亚氏的中产阶层稳定论至今仍被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所验证。放眼当今各国,“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最稳态结构,中等阶层构成了现代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层的日益加快,中等阶层正在逐步形成和崛起。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一项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学者预计,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内,我国中等阶层可达38%-40%。民主党派既以中等阶层为其主要社会基础,就必须认真研究中等阶层,尤其是研究中等阶层的利益诉求、政治意识、行为特点等,构建一种“中等阶层论”,这是民主党派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的又一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党派要逐步吸纳更多的中等阶层成员,以巩固和壮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并促进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

3.政治联盟的理论形态。民主党派历来具有政治联盟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无产阶级政党不同,在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一是思想意识的较大包容性。民主党派内部讲求宽容,思想上呈现多样化,不要求一花独放,而是倡导百家争鸣,不同的思想能自由地言说,自由地交流,自由地碰撞。二是组织原则的相对民主性。政治联盟的性质,必然要求民主党派在组织运作机制上,重民主多于重集中;在组织结构上,重自由多于重严密;在组织纪律上,重宽松多于重严明。

民主党派思想上的包容性和组织上的民主性与当今世界政党变革的潮流相切合。二战之后,世界各政党意识形态的“多极化”现象有所改变,逐步由互相排斥转向互相借鉴,由互相对立转向互相吸纳,由互相冲突转向互相包容,呈现出一种“中间化”的态势。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民主化浪潮的迅猛发展,政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也日渐趋向民主。与世界政党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表明民主党派的包容性和民主性既是一种特色,又是一种优势,具有发展潜力、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但是,虽说民主党派不同于中国共产党,却更不同于西方政党。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政党,在思想上决不能因包容性而失去原则性,因多样性而失去统一性;在组织上决不能因民主而失去集中,因自由而失去纪律。如何在包容性与原则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恰到好处的平衡,在思想上、组织上走出一条“中庸之道”,创造一种“政治联盟的理论形态”,这无疑是构建民主党派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又一颇有意义的课题。科学地解答这一课题,甚至有可能为世界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向,作出重要贡献。

上述三项内容,仅仅构成民主党派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的小部分。民主党派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应是一个内涵宏富、逻辑严谨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是民主党派新世纪必须完成的一项宏伟、艰巨的工程。

标签:;  ;  ;  ;  ;  ;  ;  ;  

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_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