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重知识、重分数、重智育的应试教育依然开展的如火如荼,忽视学生儿童的个性、自主性、兴趣、潜能等引起社会各领域的批判,倡导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与幸福。为此,民间一些“草根力量”也在积极探索实验着,望能为中国教育开辟一条适合又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教育的本质 应试教育 新教育实验
一、当前应试教育现象
当前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引发了家长、教育者及社会普遍的担心与关注,引发了一场素质教育大讨论。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可为什么应试教育依旧热度未减,反而更加“嚣张”呢?
应试教育的苗头有向两端蔓延的趋势。往前看到学前教育,如今很多幼儿园中已经不仅仅是注重幼儿身体的养护、良好习惯的养成、好奇心与兴趣的激发等,反而更注重能认识多少汉字、会背多少单词等等。再往后看到高等教育,大学里的学生大都在忙着做什么呢?忙着考各种证书、考公务员,各个高校内的培训机构因此也办的热火朝天,专门交给你如何应付各种应试的技巧。当前中国的这种教育现象让我们如何来回答“钱学森之问”呢?
当前如日中天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反思,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这些没有笑容的童年,没有思想的“考试机器”,过早精于算计的孩子是我们教育想要的吗?但确实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6年):“上层建筑说”这一种声音。第二阶段(1977年至1988年):“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相对说”等教育本质说的纷争。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对各种教育本质说的反思与新说的阐发。然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无论各种教育本质说如何争论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都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教育能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对于人的关注,对于人的成长、幸福、快乐的关注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
三、回归教育的本质能“回”到哪儿
当今社会应试教育思想风靡,功利主义思想盛行。我们如何更加接近教育的理想呢?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教育运动即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建立在杜威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但却是根植于中国的土壤的。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Education of life),用生活来教育(Education by life),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Education for life)”。陶行知先生认为不是教育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不是把生活的范围缩小拿来放进学校,而是整个社会即是一个宏大的教育场所,打破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隔离的围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倡“教学做合一”,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学生就应该怎么学,老师就应该怎样教。倡导“小先生制”,即知即传,每个人都是老师。
生活教育提倡的是注重学生的生活,并把整个社会纳入教育之中,注重学生生活的完整性。恰恰与当前一味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只以考试升学为目的、全然不顾学生的生活经验、不顾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发展的应试教育相反。
四、回归教育的本质实验初探——新教育实验
对于当前的应试教育弊端批判指责之余,社会上的爱好教育者,各界关心教育的人士也在积极努力探索并实验着。
教育学家杨东平称赞朱永新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是近年来民间教育改革中最为生动活跃、最为持久深入、最有影响和成效显著的力量”。新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首先,教育是一种生活。素质教育、好的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关注人的发展,人的最根本属性是社会性,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的,所以必不能忽视人的生活。其次,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不是简单的生活,更不等同于学校里的教育教学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是致力于确保个体的各方面的充分成长的教育。再次,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幸福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快乐的,是充满兴趣的。最后,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一个人应该是完整的人,通过教育使其成为更好的完整的具有个性的人。新教育实验致力于“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想。
“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则显然在“教师”。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等行动为途径,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课程等,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虽然新教育实验开展的轰轰烈烈,教育理想的阐述激动着很多对教育抱有梦想的教育者、教师等。但不少家长还是担心新教育是否能够应对应试教育,毕竟教育体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竞争还是存在着的。在对朱永新教授的采访中他是如此回答的:“新教育实验”把人的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唤醒精神状态, 所以“ 新教育实验”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更有帮助,这个方面已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那么这种由民间自发发起的力求探索新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究竟能走多远呢?很多时候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不可避免造成地方敷衍应付,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开展综合课程、探究课程可成效如何呢?很多院校都是在检查评价时上几节“表演性”的公开课。平时依旧以应对考试升学为主。而民间的“草根教育运动”是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的理念认同的情况下开展的教育实验,会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但也仍会存在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那么这种民间教育实验的影响力度与范围是有限的。
回归教育的本质实质是重拾对于人的关注,对于人的发展的主体性的个性与自由的重视,是对当前忽略人之为人的应试教育的回应。
参考文献
[1]杨东平.教育是为了什么[J].同舟共进.2007(9)
[2]朱永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J].教之思.2008(1)
[3]赵洪涛.乌托邦精神: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内在力量[J].专访.2006(5)
论文作者:张琴 艾冬梅 江梦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本质论文; 教育实验论文; 的人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完整论文; 目的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