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从小学开始,就要教育学生练好基本功,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应紧紧抓住课堂改革这个核心环节,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渗透,培养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各方面素质的根本。只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才能保证他们其它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按照小学生年纪小,思想单纯,各种素质的培养处于起步的特点,借助课内外教学的内容,充分运用渗透、感染、诱导、激励的方法。
1.渗透与滋润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应有目的地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每上一节课,我都努力寻找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和“滋润”上下功夫,有的在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如教学《詹天佑》《种子的力》);有的在品词品句中渗透(如《金色的鱼钩》《挑山工》);有的在欣赏插图中渗透(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灯光》);有的在运用逆推讲读中渗透(如《一夜的工作》《书的故事》);有的在挖掘内涵读懂课文中渗透(如《难忘的一课》《林海》);有的则在批改作业中渗透(如教学《激光》《未来的房屋》)。通过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形象美,一篇篇诗文立意的气节美以及劳动群众的人性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通过对美丽的大自然和壮丽的祖国山河的讲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通过对歌颂伟大的科技发明,民族的灿烂文化,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等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诱导和激励
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不但要掌握学生的共性,而且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社会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每个学生自己的行动。教师要站到学生的中间,眼看耳听,摸准他们的脉搏,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情趣、爱好、知识、才能,采取诱导、激励的方法,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他们的潜力及聪明才智健康地发展。当前青少年学生身上既有许多闪光点,但也有很多明显的弱点。一些学生怕苦怕累,不爱劳动,贪图享受等。在语文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用课文中革命先辈的事迹去教育、激励学生,使学生铭记革命先辈为祖国、为人民英勇奋斗、光荣牺牲的事迹。如用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事迹,诱导、激励学生发扬延安精神,培养艰苦朴素的品质;用周恩来、张思德、雷锋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教育、诱导学生辨识社会上的是非美丑,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用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德规范行为,培养为集体、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
二、授业,优化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人们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1.落实启发式
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去获取知识。如教《草船借箭》中“借箭”一段时,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①诸葛亮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借箭的?②为什么诸葛亮知道利用这个环境能借来箭?③在这样的环境里借箭有什么好处呢?这三个问题都扣住“环境”与“借箭”来发问,一气呵成。它们之间从易到难,前后关联,逐步引发。第一题要求学生感知课文,在头脑里构成一幅“大江浓雾图”。第二题要求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向逻辑思维推进,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诸葛亮知道三天后定有浓雾,推断出他懂得天文气象知识;从诸葛亮把草船开到既能从容受箭,又能顺风顺水返航,从而推断出他通晓地理水势知识;从诸葛亮断定曹操不辨虚实,不敢轻易出兵,推断出他知己知彼,深知敌对双方心理。第三题则要求学生通过判断和概括,总结出“迷惑曹兵”、“巧妙借箭”这样的结论。这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学生启而得发,学有所得。
其次,教师讲课态度和蔼可亲,真情实意,与学生情感共鸣。语言要力求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努力提高感染力。曾有人说过:“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著的追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是紧密相连的。试想,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情绪活动——惊讶、喜悦、迷惘、好奇、激动……思维之花就会枯萎。因此,讲课时,我总是以关注的感情,与学生同喜同忧、同思同乐,创造融洽的、热烈的心理气氛。
2.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虞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根据主体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我的做法有三:
①激趣,让学生乐学。课堂教学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富有童趣的学习氛围,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如上《穷人》一课,在充分预习和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第一段时,我让孩子们把四层意思画成四幅图画:一是桑娜补帆,室内近景图;二是风大浪高,室外远景图;三是渔家小屋,室内中景图;四是桑娜焦虑,室内主人公特写图。接着,又让同学们讨论,说说这四幅图之间是怎样联系组合的。这样,同学们动脑、动手、动口,学习热情高涨,讨论气氛热烈仯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同学们体会到人与物,远与近,内与外的联系,从中既了解主体与整体的联系,又领会了桑娜内心不平静的特点。
②授法,让学生会学。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道路,是通向胜利的桥梁。在教学中,我立足于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途径是:对后进生采用“指明——尝试”的方法;对中层生采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对优秀生采用“回顾——概括”的方法。每学期总是按教材的特点,分门别类地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如“边读边划,边划边查,边查边注,边注边想”的“八边预习法”,还有“字形辨识法”、“解词法”、“解句法”、“分段概括法”、“中心归纳法”、“课外阅读法”、“审题法”、“作文法”……每个学生都备有一本《我的学习经验集》,不断总结和积累自己的学习方法。
③关注,让差生进步。教师应当把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培养、提高。特别要关注中差生的进步,针对中差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我采取了分析、进补和强化的方法。
分析 分析中差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学习上的弱点和知识上的缺陷。
进补 通过大会、小会、谈心、交往、家访、组织活动的形式,给中差生讲道理,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树立“我能学好语文”的信念。针对中差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补缺补漏。
强化 对中差生要重点指导学习方法和进行思维训练。当他们有点滴的进步,我便及时表扬、鼓励、强化。消除退缩行为,帮助建立大胆、活泼的行为方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活动引进课堂
在语文课中引入绘画、音乐等,既增进了课文内涵的渗透,发展了口、手、眼、耳、脑的功能,还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如上《跳水》一课,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我让全班同学按照课文内容画出“轮船仮甲板、桅杆、横木”及“风平浪静”环境的图画。再让3名学生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谈谈自己画画的根据。这样,同学们既理解了词意,又掌握了课文内容。他们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得到整体内化,综合效益自然提高。
三、诱导,培养身心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培养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开发他们的潜在智能。
1.发掘美育因素
在教学中,我努力发挥教材中美的教育因素,如《鸟的天堂》的自然美,《穷人》的社会美,《海上日出》的形式美,《钻石》的心灵美,《幸福是什么》的行为美,《再见了,亲人》的语言美等。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眼看、口读、耳听、脑想,凭着直觉去感受美,净化心灵。以美激趣,以美移情,以美启智,以美导善,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良好的身心素质,又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2.掀起情感波澜
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以唤起学生丰富的积极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在情感教育中采取的方法有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蕴意”、“欣赏体验意境”、“抓住感情脉络”、“深识情理交融”和“以师情动生情”等。
3.激发内驱力
目前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精神,缺乏正义感。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内驱力,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我采用了5种“激发”方式:“动机”激发;“兴趣”激发;“竞争”激发;“成功”激发;“立志”激发。
四、内化,形成劳动技能素质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主要通过语文活动和劳动实践培育。我们以学生活动、研究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语文活动的形式有小组,也有个人;学习活柉的内容丰富多采,不局限于大纲、教材范围;学习场所不仅在教室、操场、苗圃,还要进市场,逛马路,下海滩,爬山巅;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受任何约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全方位、多渠道、广视角地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内化成劳动技能素质。
总之,语文教育应是整体性的,学生素质应是全面的。我们要在语文教改这块热土上,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