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执政一年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塔论文,尼亚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从去年5月当选总理以来,执政已届一年。在这一年里,他领导的由右翼和极右翼以及宗教党组成的联合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了严重危机,阿以关系倒退,以国内局势动荡。内塔尼亚胡在这一年里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他对解决以阿冲突持什么立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在奥斯陆和平进程发展几年之后,这个进程目前所面临的危险境地?这些都是关心中东局势发展的人们在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
内塔尼亚胡不赞成奥斯陆和平进程,但是迫于现实,他不能废除奥斯陆和平协议。他要修改奥斯陆协议,并拖延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这就使巴以和平进程陷入奄奄一息的状态之中。
早在去年竞选活动中,利库德集团在纲领中就打出了解决以阿冲突的“三不政策”:不允许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归还东耶路撒冷,不归还戈兰高地。纲领写道:“犹太人对土地的权利是永恒的权利”;以色列政府优先要实现的是犹太复国主义,增加移民和巩固犹太人定居点。纲领还强调“安全是地区持久和平的基础”,以色列将使安全成为任何和平协议的首要条件”。去年6月,新政府公布的施政方针提到要同“所有邻国”实现和平,但它重复了利库德集团的“三不政策”[1],强调政府将根据一个前提行事,这就是:“犹太人对以色列土地的权利是永恒的、无可争辩的”;要加强、扩大与发展犹太人定居点。
众所周知,1991年由美国倡议召开、阿以有关方面参加的马德里和会的基础,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根据“土地换和平”原则解决阿以冲突。1993年开始的奥斯陆和平进程,其核心是要以色列通过向巴勒斯坦人移交它所占领的土地与权力,双方缔结和平协定。巴勒斯坦人要先在被归还的部分土地上实行自治,经过一个自治“临时(过渡)阶段”,双方再谈判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边界及难民等问题,达成巴地位最终解决。解决的方向是以色列将归还大部分巴被占土地,巴勒斯坦人将最终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但是,内塔尼亚胡不赞成“土地换和平”原则。[2]他在竞选中提出的口号是:“有安全的和平”和“有安全保障的和平”,“和平的基础必须是以色列人的安全”。他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只主张让巴勒斯坦人实行有限自治。他还曾主张由以军负责巴自治区的安全,以军可自由出入巴自治区。这就是说,以色列将继续拥有统治巴勒斯坦的权利。内塔尼亚胡在竞选中说过:奥斯陆协议“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是“插在以色列背上的一把刀”。[3]他在当选总理后又曾对新闻媒介说:“工党政府留给我们一个很坏的协议和一个艰难的处境。我们只得走向和平,但是要有一个不同的政策。”[4]
内塔尼亚胡执政后大刀阔斧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废除工党政府冻结建造犹太人定居点的禁令。新政府在教育、投资以及减税等方面向定居者提供经济优惠政策,鼓励犹太人去巴被占土地定居。据报道,到今年4月,政府已批准在约旦河西岸建造并出售5000套住房,其中3000套是已经建成但被工党政府冻结出售的住房。此外,除计划在东耶路撒冷霍马山(阿拉伯名称为阿布格奈姆山)地区为犹太定居者建造6500套住房外,另有几千套住房正在建造中。[5]
内塔尼亚胡政府做的另一件事,是拖延并冻结以巴、以叙和以黎和谈。新政府推迟执行工党政府同巴方已达成的希伯伦撤军协议,也拖延履行奥斯陆协议规定的在“临时阶段”里从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撤军的条款。内塔尼亚胡提出过要同叙利亚恢复“无先决条件”的谈判,但他又宣称“戈兰高地必须保留在以色列手中”。他也提出过“黎巴嫩优先”方案。由于这个方案的目的在于离间黎、叙关系,把以色列的条件强加给黎巴嫩,遭到了黎方的拒绝。
这位以色列总理还特别致力于加强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的主权与地位。他在去年9月23日下令开通东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附近一条地下隧道新出口,引发了巴以之间死伤近千人的大规模流血冲突。这场冲突引起了国际关注和以色列国内局势的剧烈震荡。在华盛顿举行美、以、巴、约四方首脑会议以后,内塔尼亚胡答应要同巴方重开希伯伦撤军谈判,但他拒绝关闭已经开通的隧道新出口。
巴以双方经过三个多月谈判,于今年1月17日正式签署了希伯伦协议。以方在它有关“安全安排”的要求得到满足后,同意撤出希伯伦市80%的土地。同时,希伯伦协议还规定以军至迟在1998年中分三个阶段完成在约旦河西岸“进一步重新部署”,即分三个阶段撤出不包括犹太人定居点和以色列军事据点的西岸其他地区。[6]为了使内塔尼亚胡同意签署希伯伦协议,美国向以色列作出书面保证:三个阶段撤军总共撤出多少地方,每阶段撤出多少地方,都由以色列单方面决定。内塔尼亚胡说,这是他在协议中取得的“最大成就”。
但是,以色列极右翼势力强烈反对这一协议,沙米尔指责内塔尼亚胡“在违背利库德集团的原则行事”。内阁讨论批准这项协议时,10票赞成、7票反对,科学部长小贝京(已故以色列总理贝京之子)愤而退出了政府。国际舆论当时认为,希伯伦协议粉碎了“大以色列”梦想;利库德集团已分裂为意识形态强硬的一派和比较讲实际的一派。而内塔尼亚胡向法国《费加罗报》发表谈话说:希伯伦协议并“没有偏离我们的政治路线”;“我们要捍卫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土地”,我们将撤到“对我们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他重申:巴勒斯坦人将只能拥有有限自治的权利,耶路撒冷将永远是以色列完整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戈兰高地的地位绝对不能谈判。[7]
希伯伦协议签署后,为巩固右翼联盟,内塔尼亚胡“全部”接受了由利库德集团等各右翼党派20多名议员组成的一个名叫“大以色列阵线”提出的进一步扩建定居点的要求,包括在东耶路撒冷霍马山地区建造定居点。[8]与此同时,政府决定关闭巴解在东耶路撒冷的4个办事处,没收一部分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身份证,并宣布以军将在3月份在约旦河西岸做第一阶段重新部署,撤出约9%的西岸土地,而其中7%的土地已是巴勒斯坦人实行部分自治的地区。巴方的要求是以军每个阶段撤出的面积应占约旦河西岸面积的30%。以色列政府采取的这些行动激起了巴勒斯坦人极大的愤怒,成千上万人走上街头,同以军发生冲突,冲突的地区遍及东耶路撒冷和几乎所有的西岸城镇。今年3月21日,在特拉维夫又发生一起巴勒斯坦人自杀性炸弹爆炸事件。以色列要巴方严格制止暴力与恐怖活动;而巴方坚持以色列必须停止扩建定居点活动。巴以谈判陷入了全面停顿。
接着内塔尼亚胡又提出一个修改奥斯陆协议的建议:巴以双方越过自治“临时阶段”,直接进入巴最终地位谈判,在6到9个月之内结束谈判。他还建议举行由美、以、巴三方首脑参加的戴维营式谈判,以达成最终协议。其实,早在去年10月,内塔尼亚胡就在以色列议会讲过要建议巴勒斯坦人越过自治阶段,直接谈判最终地位。据以色列“一位高级官员”透露,内塔尼亚胡早已有了一个最终解决方案,“打算保留60%的约旦河西岸地区”。他手里有一张图:以色列将继续占领约旦河谷、自北向南贯穿西岸的一道山脊、耶路撒冷以南的古什埃齐翁定居点四周地区、西部边界绿线附近地区以及连接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其他地区的通道两侧地区。这张地图已经给内阁成员看过。[9]人们从这一张地图不难看出,内塔尼亚胡准备使以军撤出的,不仅是面积不足一半的约旦河西岸土地,而且是一片片支离破碎、被以色列控制区包围的零散的“飞地”。这些土地的主权还不归属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只在这些土地上实行自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亨利·西格曼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巴勒斯坦人被告知即使他们严格遵守奥斯陆协议,也不能最终建立一个国家,“而最多只能有一些在以色列永久军事控制下的孤立的班图斯坦,那么,巴勒斯坦人就没有理由继续留在这样的和平进程中”[10]。以色列前驻联合国大使吉德昂·拉法埃尔认为:内塔尼亚胡提出加快最终谈判“是一个策略,为的是减轻对他的国际压力,并把奥斯陆进程死亡的责任推到巴勒斯担人身上”[11]。
然而,内塔尼亚胡也有不惬意的事情。新闻界揭发了他在今年1月同宗教党派沙斯党做的一起政治交易:他任命利库德集团的一名普通律师巴龙为总检察长,以交换沙斯党两名内阁成员在内阁讨论批准希伯伦协议时投赞成票。沙斯党领导人德里提出做这项交易,是因为巴龙就任总检察长后,将取消司法机关对德里本人涉嫌舞弊和受贿的指控。但巴龙在被任命后不到24小时就在广泛反对下被迫辞了职。这个政治丑闻被曝光以后,舆论界大为哗然。以色列警方在对此进行了三个多月调查后,向总检察长建议以“有舞弊行为和辜负公众信任”罪对内塔尼亚胡提出起诉。尽管总检察长以“证据不足”为由决定不予起诉,但是警方提出的“建议”使内塔尼亚胡在公众中的信誉大大跌落。内塔尼亚胡在“不起诉”决定公布后,立即向新闻界和反对党发起进攻。他指责支持和平进程的反对党为推翻政府而“夸大了”巴龙丑闻。他说:“他们想推翻我们,因为我们在霍马山搞建筑,我们还反对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他重申要坚持推行他现有的政策。[12]
巴龙事件出来以后,西方有的报纸指出,由于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地位已在巴拉丑闻中削弱,他“大概会更加依靠右翼民族主义者和极端正统派选民,这可能会影响他对巴勒斯坦的政策”[13]。《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也认为,内塔尼亚胡已在一大批公众中失去信任,他地位的削弱制约了他政治活动的余地,他将更难以向巴勒斯坦人做政治让步。[14]
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不懈斗争,国际上要求推进和平进程的巨大压力以及一旦奥斯陆进程夭折将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一切,将仍然是可以影响以色列局势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以色列国际地位孤立,经济滑坡,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5%[15],1996年全年增长率为4.4%,而1995年为7.1%。以色列人在和平以及在宗教与世俗化等问题上的分裂在加深。内塔尼亚胡的地位并不牢固,据5月底调查,只有31%的以色列人认为他“干得不错”[16]。
二
一年来,宗教党势力上升,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作用增大。宗教与世俗两部分人之间的对立加深。
去年大选中,宗教党得票率空前上升,在议会120个席位中获23席。1/5以上的犹太选民投宗教党的票。三个宗教党在大选中无一例外地支持内塔尼亚胡当总理。宗教党在现届内阁里有5名阁员,并控制着议会7个委员会中3个重要的委员会,即财政、立法与住房委员会。宗教党同内塔尼亚胡关系紧密。内塔尼亚胡在竞选活动中曾对宗教人士说:“我们是天然盟友”,“我们要一起拯救以色列”。[17]
以色列宗教势力分三个教派:正统派(也称极端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宗教党都属正统派。这一派主张固守犹太传统,用犹太教规来规范犹太人的举止行为,把以色列建成一个“传统主义”的国家。改革派主张接受现代思想,改革宗教,摆脱传统的束缚。保守派介乎这两者之间,但在宗教主张上更倾向改革派。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有两种犹太复国主义,一种是政治上的犹太复国主义,另一种是文化上的犹太复国主义。19世纪的欧洲犹太人想把以色列建成一个犹太人的“正常国家”,而正流派人士拒绝这样的国家。[18]
建国以来,宗教犹太人和世俗犹太人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犹太国家进行着不停的斗争。1950年,以色列议会通过“回归法”,保证“每一个犹太人有权来以色列定居”。到1970年,正统派赢得了对“回归法”的修改,规定一个犹太人必须是“犹太母亲所生或皈依犹太教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取得以色列国籍。然而这项修改并未规定皈依必须根据正统的法律。到内塔尼亚胡政府上台以后,沙斯党(又称“塞法尔迪圣经保卫者联盟”)7名成员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回归法”的法案,规定只有经过正统派拉比主持皈依的人才能被承认为犹太人。这项法案的提出使世俗犹太人大为不安,也引起约600万美国犹太人的不满,因为他们大多接受改革派和保守派拉比主持的皈依。这项法案已于今年4月1日在议会一读通过,考虑到美国犹太人的情绪,它规定在以色列境外由改革派和保守派拉比主持的皈依仍然有效。
宗教势力干预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例子是,运输部长、国家宗教党的拉比伊扎克·利维下令在犹太人安息日和假日的祈祷时刻,关闭西耶路撒冷的干道巴尔伊兰大街。这又引起世俗犹太人的反对,连续几个星期两派犹太人在这条街上发生激烈冲突。最高法院曾裁决这条命令无效,但又留了一个“活口”。最近,运输部长的命令已通行无阻。
出于不失去“犹太属性”的信念,那些竭力主张维护犹太教规的势力在和平问题上也持强硬立场,反对同阿拉伯人妥协,反对归还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它们认为迦南是上帝赐给犹太人的资产,犹太人有权在那里定居。国家宗教党的竞选纲领上写道:“只有一个以色列国存在于约旦河与地中海之间”;定居点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戈兰高地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部分”。沙斯党曾参加拉宾领导的工党政府,但由于反对《奥斯陆原则宣言》,它在1993年底退出了政府。沙斯党的基层成员是塞法尔迪(东方)犹太人。东方犹太人在宗教意识上倾向保守,传统上支持利库德集团,在和平问题上持鹰派立场。阿什肯纳齐(欧美)犹太人则在传统上支持工党。
一年来,宗教犹太人同世俗犹太人之间原已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极端宗教势力要把“遵循传统”的一些做法扩展到特拉维夫,受到了强烈抵制,因而在以色列有“宗教的耶路撒冷”与“世俗的特拉维夫”的说法。而据报道,即使在耶路撒冷,在每周法定的安息日,“开门营业的饭店和酒吧比以往还多”。法国一家周刊在今年2月刊载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以色列开国元勋们曾梦想“以色列人”将取代“犹太人”,而今天“以色列人”同“犹太人”在相互对立。它写道,佩雷斯说过,内塔尼亚胡在选举中获胜,是“以色列人”失败,“犹太人”获胜。[19]
三
内塔尼亚胡1949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世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毕生致力于重建犹太人国家。他父亲是“大以色列”思想的“理论家”之一。内塔尼亚胡从小在家里受到犹太教的传统教育和“大以色列”思想的熏陶与培育。1967年他入伍,在一支精锐部队里度过五年军旅生活,当过突击队员。1976年,他的胞兄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营救被劫持的犹太人质的战斗中身亡,从此他就悉心研究反恐怖主义问题。内塔尼亚胡先后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1978年从美国返回以色列,很快加入利库德集团,后来当选为议员,1993年被选为利库德集团领导人。他频频斥责拉宾政府的和平政策,说工党的政策“损害犹太人的利益”。
内塔尼亚胡发表过不少著作。他在1993年出版的一本题为《在民族之中占一席之地:以色列与世界》的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在解决阿以冲突问题上的立场与观点。他写道:以色列的敌人打算无视犹太国家的存在,并将最终消灭它;以色列必须发展自身的军事实力,对阿拉伯人实行“威慑的和平”;不能向阿拉伯人做出领土让步,不能以土地换和平;他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认为巴勒斯坦国是要“毁灭以色列的特洛伊木马”。去年11月,他在对以色列《国土报》记者发表的谈话中又着重讲了以下几点:1.阿以冲突的主要原因是阿拉伯世界认为犹太人是异族,无权在中东地区生存,巴勒斯坦问题只是这个冲突的结果。解决阿以冲突“只有阿拉伯世界和伊朗承认犹太人的生存权利,或是以色列周围的国家实行民主变革”。2.以色列同邻国缔结和平“首先要依靠军事威慑力量”,“依靠我们有能力使他们相信我们不会消失”。3.约旦河西岸不是外国人的地方,“在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是以色列国内的少数民族”。4.迈向21世纪,以色列将面临两个威胁:“内部威胁是巴勒斯坦人的领土收复主义,外部威胁是泛伊斯兰倾向。巴勒斯坦人必须作出勇敢地放弃收复领土的决定”。5.中东的斗争不会终止。即使以色列同所有邻国缔结和平条约,“这些条约也不会保证以色列的安全问题将不复存在”。6.犹太教既有宗教性也有民族性,“虚无主义、非犹与非以的倾向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比导弹、坦克和其他军事威胁更危险”。7.奥斯陆协议提供了非常坏的框架,“我将在我们政策和基本方针的管辖下履行协议”。[20]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内塔尼亚胡对形势以及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展示了他奉行的政策的思想基础。
内塔尼亚胡推行强硬政策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以色列右翼民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势力是内塔尼亚胡依靠的基本力量。此外,他在大选中也获得一部分中间派人士的支持。中间派选民在工党与利库德集团之间游移不定,他们在大选中被“有安全的和平”和制止恐怖活动的许诺所吸引,使内塔尼亚胡得以50.4%的得票率当选为总理。经过多年战争与冲突以后,绝大多数以色列人不愿战争,要和平,但是在怎样实现和平以及实现什么样和平的问题上,人们的思想并不一致。以色列人在和平问题上大体上可分为两派:一派支持以“土地换和平”;一派主张以“和平换和平”。两派力量旗鼓相当,几乎“一半对一半”。然而,即使是赞成以土地换和平的人,也并不都主张归还全部阿拉伯被占土地。不少人对阿拉伯人不信任,对放弃所占的土地不放心,在安全问题上感到担心。1992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也只得到一半多一点选民的支持。工党执政近四年,在解决阿以冲突方面跨出了重大步子,同巴勒斯坦人签订了《奥斯陆和平协议》,向叙利亚许诺要从戈兰高地撤军。然而,由于《奥斯陆协议》规定以色列将向巴方交出大部分所占的土地,最终可能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使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不安情绪。1993年9月签订《巴临时自治原则宣言》时,以色列人的支持率是61%,而据以色列《晚报》报道,到1995年7月临近达成扩大约旦河西岸自治协议时,有53%的人反对撤出西岸城市,50%的人表示撤出西岸会减少个人安全感。拉宾被刺,就是以色列极右翼势力在当时氛围下精心制造的反和平事件。拉宾被刺后,佩雷斯加快从西岸城市撤军,到去年二三月间连续发生几起炸弹爆炸事件,局势进一步急转直下。据调查,到去年5月大选前夕,支持和平进程的人已减少到不足50%,内塔尼亚胡得到的支持率超过了佩雷斯两三个百分点。
自从内塔尼亚胡执政以来,他的一些政策受到以色列左翼、也受到以色列右翼的批评。但总的看来,右翼和极右翼势力是支持他的。国家宗教党有些人曾在签订希伯伦协议后要求该党退出政府,另提总理候选人。但是国家宗教党领导人、内阁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哈莫尔不接受这个建议。他主张继续对政府保持压力,但不威胁退出政府。今年3月间,内塔尼亚胡会晤执政联盟党派领导人、议员和内阁部长时,“大部分与会的部长和议员表示支持政府,说没有更好的选择”[21]。
这些可以说是内塔尼亚胡得以上台以及他领导的政府对阿拉伯人推行强硬政策的社会背景与基础。
四
以色列正进入历史的重要关头。时代的发展使以色列人迟早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是把以色列建成一个继续统治阿拉伯人的国家,继续占领阿拉伯的土地,还是同阿拉伯人做“好邻居”?继续占领阿拉伯土地,阿以冲突就不可能得到解决,以色列就不会有和平与安宁;同阿拉伯人友好相处,以色列就会得到和平、繁荣与发展。
尽管通向和解的道路十分艰难,然而用历史的眼光看,以色列人在变,以色列也在变。更多的以色列人在严肃地思考国家的前途,在探寻同阿拉伯人和平相处的道路。以色列人在巴以和平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在1987年巴勒斯坦人发动起义以后更加明显。1988年以色列大选前夕,当时民意调查有2/3的犹太人要求同巴勒斯坦人举行谈判,只有42%的人完全不赞成在土地问题上做出妥协。1992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以色列人要求和平。拉宾是军人出身,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等大片阿拉伯土地,都是在他当以军总参谋长时被以色列占领的。他也曾主张用“铁拳政策”镇压巴勒斯坦人起义,但没有成功。从那以后,拉宾曾多次发表谈话,承认武力“征服不了”巴勒斯坦要求自由与解放的意志,“粉碎不了”巴勒斯坦人的起义。拉宾后来还承认,生活在加沙地带与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是一个在宗教、政治和民族方面与我们(犹太人)不同的实体”。拉宾的变化(在他之前还有另一位著名将军达扬的变化),是以色列人发生变化的鲜明标志。
然而,就在奥斯陆进程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以色列社会发生了进一步的剧烈变化。一些人更加犹豫徘徊,极右翼势力猖狂进攻,终于制造了刺杀拉宾的悲剧。刺杀拉宾是对和平进程的重大打击。接着,巴勒斯坦激进分子的炸弹爆炸事件,又增添了右翼攻击工党政府的口实,以致于在去年5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有一半多一点的选民倒向内塔尼亚胡,使和平进程出现重大曲折。
但是,经过一年来右翼联合政府执政,许多人又在思考推行强硬路线的不利后果,要求维护奥斯陆和平进程。据最新调查,有56%的以色列人认为在内塔尼亚胡领导下,“同阿拉伯人打仗的可能性比和平的可能性大”[22]。即使在去年9月巴以大规模武装冲突以后,仍有80%的以色列人要求继续和平谈判;在希伯伦协议签订后,有75%的人支持这项协议。《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评论以色列议会以87票赞成、17票反对批准希伯伦协议时指出:“这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以色列人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以5:1的比例同意过。这意味着以色列的沉默多数正在推进和平进程,他们要奥斯陆和平进程继续向前走。”[23]
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一个是要解决土地问题,一个是权力问题,而核心是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问题。在过去,绝大多数以色列人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而近些年来,情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去年11月一次民意调查,赞成建立巴勒斯坦国的人占41%,反对的占52%;而今年4月一次调查,赞成的人已第一次超过半数,达51%,反对的占49%。[24]当前许多人在激烈争论的是,一个巴勒斯坦国究竟将拥有多少土地、握有多大权力?这个现象也是以往所罕见的。
耶路撒冷问题是犹太人最关注、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拉宾就曾坚持耶路撒冷将永远是以色列主权下不可分割的以色列国首都。内塔尼亚胡也一再强调耶路撒冷地位不容谈判。但近来,以色列舆论界也在开始提出这个问题。《耶路撒冷邮报》在今年3月3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耶路撒冷的争论牵涉到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犹太人与穆斯林以及犹太人与基督教徒。“除非一个解决办法被绝大多数其他宗教人口所接受,耶路撒冷问题的解决不会持久”。还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如果要有一个和平协议,以色列必须放弃部分耶路撒冷,这个妥协不会是灾难”[25]。
一年来,右翼势力也在分化。一些极右翼人士主张对阿拉伯人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然而也有一些人士拉开了同内塔尼亚胡的距离。内阁财政部长、被认为是利库德集团内颇有声望的“王子”丹·梅里多尔因不满内塔尼亚胡政策已于6月18日宣布辞职。他和另外一些人一起主张提前举行大选。在6月28日议会表决反对党提出的对政府不信任提案时,外长列维等十几个人没参加投票。据以色列《耶路撒冷报道》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称,目前以色列右翼势力分裂为三派:一派是顽固坚持“大以色列”主义的“不改变派”;一派是“嘴上不说但实际上认为除奥斯陆进程外不可能有和平”的“秘密信奉奥斯陆协议派”;第三派是“画地图派”,他们有解决巴最终地位的地图,主张让巴勒斯坦人在一些被以色列团团包围的、互不联结的小块西岸“飞地”上实行最低限度的自治。右翼大多数属于这一派。这篇报道还说:“从内塔尼亚胡的著作和他的家庭背景看,他的心在‘不改变派’一边”;但是,“政治现实把内塔尼亚胡放在奥斯陆路程上,他说的和做的更像‘画地图派’。”“历史迫使内塔尼亚胡和他的盟友不得不放弃‘大以色列’梦想,可是他们没有找到替代的观念。为了和平进程继续下去,需要新的领导人尽快形成这种观念。”[26]
以色列的和平力量在继续集结。拉宾的儿子尤瓦尔·拉宾成立了一个取名“和平的一代”的组织,并但任主席。他在一篇文章中表示,他这一代人要成为“能够在现代以色列社会里使自己的子女生活在和平纪元里的第一代人”。他主张以巴双方要“共同努力建造在信任、和解、相互尊重与安全基础上的新生活”。他写道:“以色列今天正处在十字路口,需要领导人有勇气和胆识向前走,做出勇敢的决定。”[27]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以色列人终将在行动上表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需要同阿拉伯人和睦相处。许多人正在为此而奋斗,也做出了牺牲。诚然,要使“好邻居”观念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要使阿以冲突得到公正、合理、持久的解决,显然还需要时间,并将不可避免地经历艰难、复杂和曲折的斗争过程。
(1997年6月30日)
注释:
[1]新政府施政方针把利库德集团纲领中“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提法改为“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
[2]1996年7月2日,内塔尼亚胡对外国记者发表谈话说:以色列同阿拉伯人谈判,谋求的是安全和得到承认的边界,不是以土地换和平。
[3]《华盛顿邮报》,1997年3月25日。
[4]以色列《耶路撒冷报道》半月刊,1996年6月13日。
[5]同上,1997年5月1日。
[6]这是以巴双方1995年9月28日签订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渡协议》(一般也称扩大约旦河西岸自治协议或奥斯陆第二协议)中规定的,当时规定以军完成重新部署的日期是1997年6月。
[7]法国《费加罗报》,1997年1月18日~19日合刊。
[8]同[4],1997年4月3日。
[9]美联社耶路撒冷1997年5月11日电。另据报道,内塔尼亚胡已于5月28日正式向内阁提出他的“最终解决方案”。消息传出,巴方立即声明不能接受这个解决方案。
[10]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97年7月4日。
[11]同上,1997年4月5~6日合刊。
[12]法新社耶路撒冷1997年4月21日电。
[13]《华盛顿邮报》,1997年4月22日。
[14]《纽约时报》,1997年4月22日。
[15][16]美国《新闻周刊》,1997年6月2日。
[17]《耶路撒冷邮报》,1996年6月13日。
[18]《国际先驱论坛报》,1996年7月19日。
[19]法国《新观察家》周刊,1997年2月26日。
[20]以色列《国土报》,1996年11月22日。
[21]《耶路撒冷邮报》,1997年3月11日。
[22]美国《新闻周刊》,1997年6月2日。
[23]《纽约时报》,1997年1月19日。
[24]路透社耶路撒冷1997年4月27日电。
[25]《耶路撒冷报道》半月刊,1997年5月1日。
[26]《耶路撒冷报道》半月刊,1997年5月1日。
[27]美国《新闻周刊》,1997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