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调整_市场经济论文

党的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调整_市场经济论文

党的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开卷第一篇就鲜明地提出党的建设要适合新的时期需要的命题,并将这一命题贯穿于全卷之中,全方位地从思想、领导、干部、党风、制度等方面加以阐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市场的发育,一般经济大潮势必涉及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清醒而机敏地走上加强与完善的正轨,而不能陷入困惑的泥潭。

市场规律是经济规律,党建规律是培育党员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市场看做是党建的重要环境,要把党建看做市场发展的内在条件。这是党的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党的建设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理论和实践摸索的重要课题。

树立公关意识

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与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发生关系,也更多地依赖社会力量理解与支持,所以公共关系在党的建设中的日益显得重要,为了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应该把公共关系引入党建之中,以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民主集中制需要用公共关系

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而领导的活力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完成各项任务,必须应用公共关系,使党员和职工感到自己是单位的主人,有权利有义务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共关系学中有一条原则:“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内求团结是外求发展的基础,实行民主集中制则是内求团结的前提。

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了解党员和职工的心理需要,实行参与式管理。有效地沟通党员、职工,上下级,同事间的信息,了解党组织和本单位和工作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并能恰当地把本单位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参与,才能达到全体成员对单位目标的认同,并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奋斗;由于参与,才能培养主人翁的精神,达到自觉工作的心态。

通过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调动与激励党员和职工的心理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性调动起来的显著标志就是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这是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党的领导艺术,就在于让每位党员和职工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从而提高其工作效能。积极性的心理构成主要是需要和动机。因此,要通过公共关系实务活动探求党员和职工积极性的问题,并采取与之相应的公共策略:一是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合理满足其物质需要;二是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保证学习时间,提供信息、报刊资料,满足其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三是激励成就欲望,满足自尊荣誉的关切性需要;四是引导与培养丰富健康的志趣;五是引入竞争机制,设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通过公共关系实务工作协调和改善内部党群关系。从内倡议团结的角度着眼,一个党组织的工作是否取得成功,除了取决于其领导成员之间、党政之间是否团结之外,关键还在于单位内部党群关系是否亲密融洽。因为人的感情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如果失衡,不仅动力消失,而且还会导致离心离德。因此,为了密切党群关系,应采取相应的公关措施;给予高度认可与理解;给予及时赞许与尊重;疏导其挫折体验,使其自身与内外环境取得平衡;促成各自之间心理相容,以“求同存导”为出发点,促成互相信赖,互助理解,融洽合作;广开言路,耳听八方,心有已见;以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示范力促进党群心理趋同化倾向;利用节日、捕捉私人重要事件之机,适时开展公关活动。

二、处理外部关系需要应用公共关系

党组织要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要摸准时代的脉搏,要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完善自己。必须应用公共关系的手段冲破党组织与社会融离的封闭状态,要不断扩大寻求友谊的路子和争取外界支持的渠道。

处理好同上级党政部门之间的纵横关系。目前,改革在深入,开放在扩大,各种误解和沟通中断时有发生。事业的发展,成绩的取得需要上级党政部门、社会各界和有关人员的关心与支持。这就需要党组织充分开展公共活动去唤起上级有关部门在财力、物力、人力以及其它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党组织要经常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反映动态、请示工作,让上级部门及时了解本组织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发展变化、成绩和问题,以便在情况明、意见通的前提下,使党组织的工作得到上级具体有效的支持。

党的建设应把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充分认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开放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性,妥善处理好党组织和社会多方面的关系,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党务工作者在党建实践中也要自觉增强公共关系意识。

运用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上,以为这是生产部门的管理方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文学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重视。据此,党的组织既要倡导奉献精神,也要运用经济手段,既要讲究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如果党务工作为缺乏经济细胞,党员没有经济意识,就无法带领群众走脱贫致富的道路。

作为先锋战士的共产党员,其经济意识的关键是坚持勤俭办事的方针,坚持艰苦奋斗为民谋利益原则。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以最少的消耗完成既定的任务。

党的组织运用经济手段,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是实行按劳分配、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需要。

一、运用经济手段的特点

1.党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必须为党创造生产的竞争环境,在按“统一尺度”衡量劳动绩效和分配上,党员获取自己物质利益应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他的觉悟高而注定必须吃亏。获取劳动报酬应体现公平合理性,发扬风格时则讲无私奉献的先进性。

2.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从事劳动生产,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也就是物质利益。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生产发展的主要内动力。党员也是人,而且要养家糊口,在劳动仍是人们一种谋生手段的情况下,不要忽视物质动力在调动积极性方面的重大作用。在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要使共产党员富有成效的劳动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劳动热情和工作干劲。

3.党组织所用的经济手段必须切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不能脱离本单位的经济能力、超越客观经济条件,不能盲攀比。要开源节流,要顾大局,求发展,用经济手段使“务实”精神落到实处,鼓实劲出实绩。

二、运用经济手段的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市场经济的特性是讲经济效益。因此,要把集体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同其工作成绩挂起钩来,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2.讲求效益原则。对所采取的各种经济手段,都以该同志实际工作所产生的绩效为准绳,其计量评质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使其不断完善。

3.奖惩结合原则。奖惩分明,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但要慎重对待,不可滥用。奖得滥,则无人珍惜;惩得滥,就无人畏惧。奖惩办法应是:“奖一励面”;“做一诫百”。

4.全面兼顾原则。民为本,国为重,一切经济手段都不能损公肥私,坑民利已。在实行分配时,必须全面兼顾,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杠杆”不是万能的“起动机”,所以在运用经济手段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思想工作的方法应注意创新,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智。

总之,激励人的基本方法可以根据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施之以利。

标签:;  ;  ;  ;  ;  ;  ;  

党的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调整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