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误区分析及对策_课程目标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误区分析及对策_课程目标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误区分析与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误区论文,对策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南、宁夏、广东、山东等省开展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了。在这些年里,又相继有一些省份进入化学新课程改革实验。通过实验区广大教师的努力,化学课程改革的实效初步显现。在实验过程中,虽然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理念误区:内容多,时间少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经常会听到老师抱怨,化学内容太多了,课时不够。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学生在学完A类课程模块之后,至少还应选学B类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1]。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学生的负担已经减下来,老师的劳动强度也自然减下来了。可为什么人们却还是叫苦不迭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仍旧沿袭过去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去选择教学方法,他们不管学生会与不会,仍就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其原因是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学习不够,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不深,对教材缺乏整体的把握,同时缺少对高考的研究,缺少对学习规律的基本认识,害怕讲少了学生考试通不过。

因此,组织教师深入钻研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系统研究各册教材,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显得尤为必要。

二、目标误区:泛“三维”,套“三维”

“三维”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原指课程总目标的设计思路,但在实际工作中,“三维”目标同时也被赋予了另外两个含义:一是指按照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设计出的学科课程目标体系;二是指教学目标的拟定方式,它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常被称为“三维”教学目标。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即“三维”目标既是教学目标的拟订思路,又是评价教学的依据。教师将课程目标总体思路的“三维”目标当成了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为找不到“三维”目标而困惑,勉强找到的,也与本课的重难点联系不紧密。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而言,根据课程目标体系的阶段安排和课程教材的资源特点,其目标有可能是单维的、两维的,也有可能是三维的。因此,不能不顾课程目标体系与教材特点,把三个维度当作模式来硬套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维心理参与。教学目标有可能是单维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单维的,它同样需要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心理维度上参与同一学习过程。我们要让“三维”目标回归本位,就应当对以下三点引起重视。一是要区别“三维”目标的不同含义,不能将作为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的“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二是要重视学科课程目标体系在课程目标设计思路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在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来实现“三维”目标;三是要充分认识课程资源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充分利用好资源,避免盲目追求“三维”目标而误读与肢解资源。

三、模块选择误区:对高考,大统一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亮点之一,是课程结构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内容。设置选修模块,加大了选修分量,突出高中阶段学习的选择性和多样化,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这容易激发起教学双方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以高考为中心,“考什么,选什么”,一些与高考无关的模块无人问津,例如实验化学模块、化学与技术模块基本没有学校开设。二是按照学校和教师现有条件选择统一课程模块,全校、全市甚至以省为单位统一动作,而不考虑化学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开不出国家的选修模块,却挖空心思组织一些课程供学生选择,打擦边球,开一些与应试有关的内容,例如化学竞赛课。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管理经验。高中阶段增加选修课内容,打破了固定班级,实行“走班”上课。这样,教学班与行政班共存,给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难度。同时,学校缺少师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所能开出的选修课差别甚大。另外,学校习惯于按应试教育的思路指导教学,担心改革不彻底,自己率先改革会吃亏,对课程改革持观望态度,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有意不作为。当然,早已习惯被别人安排学习的学生,还没有学会自己规划未来,面对升学竞争,更不能自主选课,制定三年的发展目标。

各级实验区应该狠抓选修课的开设,树立样板,推出经验,搞出学校以及地区的特色来,同时研究高考改革,使那些积极开设选修课的学校不吃亏甚至“占便宜”。高校也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

四、实验教学误区:讲实验,播实验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但是,现在很多高中还存在着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的现象,昔日板画实验的状况非但没有丝毫的改观,而且又生出了机演或机放的新花样。教师用软件做成动画或将实验录像后放给学生看,实验开出率低,实验教学被淡化。

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教材对学生的分组实验编写比较详细,包括实验的名称、原理、步骤,以及需要观察的现象、测量的数据、记录的表格都一一列出,学生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便可。

现在使用的中学化学新教材有三个版本。这些教材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必须先动脑,再动手,通过手脑并用付出一定的甚至是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探究。然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小学和初中在这方面做得不多,到高中期望马上改观是有一定难度的。

此外,原有的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新的需要,特别是高中的扩招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学校规模一扩再扩,一所学校有三十多个平行班也不鲜见,原有的实验室无法满足过多学生的实验要求。高考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还限于纸笔测验。教师对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还认识不足,因而就很少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实验教学。有中学教师公然声称,不做实验也能在升学时考高分。

要改变这种状态,其一,在课程改革设计时,国家课程要注意系统性,要注意各个学段的衔接;其二,限制学校的规模也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其三,探索和落实在各级各类考试中考查实验的形式,对实验的开设情况施以积极的影响;其四,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检查时,不仅要关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开出的数量,更要关注实验做了没有,做了多少,关注学生实验的动手落实情况。

标签:;  ;  ;  ;  ;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误区分析及对策_课程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