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原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回顾、展望与启示_英国保守党论文

市场原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回顾、展望与启示_英国保守党论文

市场原理与80年代以来的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回顾、展望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启示论文,原理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时代的到来

英国乃至世界之所以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股浩浩荡荡的教育改革浪潮,与英国社会乃至世界已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关联。以下一些现象、因素的出现足以说明新时代的到来。

1.信息化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信息化浪潮。人类社会因而正在经历着一场大转变,即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开始的以材料和能源为基础的民族国家的工业社会,向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超越民族国家的信息化社会转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说过,教育和电讯能力只要有一项经受不住信息时代的挑战,经济增长都将会来一个急刹车。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与挑战:教育要解决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更新的加速性与人的吸收能力的有限性、教育需求的无限性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尖锐矛盾,就必须从促进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育、成长等处入手,因而,也就不仅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而且还要提供新型的能够方便人们学习的学习模式和学校模式,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2.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涵的特征之一是公共部门的全球化,即各国政府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的约束,在诸如人道主义行动、保护地球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调节世界金融体系等问题上越来越多地采取联合行动;特征之二是商业贸易的全球化,这并非指国际贸易和交流活动的存在,而是指这些活动的显著加速。进入80年代以来,以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流动为主要推动,全球化贸易和投资等趋势更趋加强,其后果是:各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全球化虽然主要受经济目标的驱使,但其影响已远远超越了经济领域,它改变了人、国家、社会、文化和文明。人们再也不能在论及某一地区的发展时不去考虑伴随全球化产生的风险和机遇了。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但又反过来要求人们对生产行为和教育、培训政策作出重大改革。各国都将作出艰难的选择,在迅速变更的世界(经济)中,获得国际竞争能力和国家福利。

3.后福特主义

在当今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开始追求自我的进一步认同,并摸索建构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此即被人们称作“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的新的社会意识。 所谓后福特主义是相对于福特主义而言的。所谓福特主义,是指建立在合理管理主义基础上的划一性的大量生产和消费主义。而后福特主义则在价值上看轻大量的个人性和集团性消费,要求在生产、保健、教育、交通、住宅等方面更差别化的分配。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也就是由大量生产的世界向差别化、个性化的消费世界的转变。在后福特主义的意识底流中,滚动着对“个”和“私”的满足和张扬。可以说,后福特主义构成了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推进理念之基础。

二、保守党政权下的教育改革

1979年撒切尔政权诞生时,正值英国经济停滞、国际竞争力严重下降、社会缺乏活力之时。作为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除了政府对经济进行了过度的干预、社会福利制度走过了头、劳资关系妨碍了生产力的提高等被看作是罪魁祸首之外,精英阶层蔑视制造业的传统和教育水准低下、青少年训练不足等教育问题也被频繁指出。在此背景下,撒切尔首相为了振兴英国经济,恢复英国社会、文化的活力,展开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撒切尔主义的教育改革。梅杰上台之后,也继续沿着撒切尔主义路线推进着教育改革。

所谓撒切尔主义,是很难定义的一个概念。根据一般的理解,撒切尔主义通常由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两个方面构成。撒切尔主义在教育政策领域的典型成果集中体现在《1998年教育改革法》(以下简称“改革法”)之中。在这一综合性教育改革大法中,贯穿着两个指导原理:(1)加强国家对教育内容等的控制(教育的国家化), 即通过实施国家课程和国家考试制度,加强国家对教育内容的控制,以确保全国教育水准的提高。(2 )向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原理或竞争原理(教育的自由化),即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把家长(学生)和学校(教师)分别作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一改以往生产者中心的教育状况,在赋予作为消费者的家长更多的选择权的同时,减少政府对学校的干预,以促进作为生产者的学校间展开竞争,从而最终达到搞活教育、提高教育水准的目的。

保守党的教育改革政策涉及面极为宽广,不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与考试的全国统一化

传统上英国并无国家课程与考试,公立学校及其教师在课程与考试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达到一定的学力水准,改革法明确规定,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所有公立中小学都要开设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三类课程。其中英语、数学、理科、现代外语、历史、地理、技术(设计)、音乐、体育和美术十门课程为义务教育期间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国家课程,占总课时的70%。与此同时,改革法还把英国的义务教育期分为四个阶段,并规定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即在7岁、11岁、14岁、16岁时进行全国统考, 以测量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所确定的“成就标准”,评测教师的教学,并使家长了解其子女及学校的教育情况。国家课程从1989年开始实施,后因其存在着内容过密从而妨碍学校自主性的发挥等问题,从1995年起又采用修订的国家课程。国家考试从1991年开始实施,起初实施并不顺利,但伴随国家课程的修订,国家考试也进行了简化,因而从1995年开始每年实施。

2.家长择校的自由化

撒切尔政权从一开始就把扩大家长择校自由作为重要政策之一。改革法中规定:(1)所有公立学校在其招生定额范围内, 不得拒绝家长的要求;(2)要最大限度地设定各学校的招生定额。这样, 家长的择校自由就得到了切实保障,家长就可以选择地方教育当局规定的学区以外的学校。这一措施即为开放招生制。此外,基于保障家长择校自由的观点,1991年颁布的《父母宪章》规定,家长不仅可以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进度,而且有权获得各学校的教育情况。

3.学校管理运营的自主化

保守党政府基于简化行政、减少公共干预的方针,采取了缩小地方教育当局权限下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公立学校“学校管理运营地方化”举措,主要内容包括:(1)学校预算, 由地方教育当局按照一定的公式,将总预算80%以上的经费分配给学校;(2 )按公式确定的预算的用途决定权及与此相关的教职员人事权,由地方教育当局大幅度地移交给各学校。

此外,改革法还规定了比“学校管理运营自主化”措施更激进的国库补助学校制度(Grant Maintained School)。根据这一规定, 公立学校可根据家长的支持,向教育与科学大臣申请完全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在取得许可之后,可直接从国家获得补助金,并由学校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国库补助学校比实行“学校管理运营自主化”的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4.中等学校教育的多样化

中等学校教育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 )学校形式的多样化。1979年保守党上台之后,马上终止了中等学校综合化的进程。这样,选拔性的文法中学得以继续存在。出于促进学校多样化的目的,对于因经济原因而不能上私立学校的优秀学生,设立了援助其学费等的公助学额制度。此外,为了扩大城市地区家长选择学校的范围,改革法还规定设置以进行适应学生能力和倾向性的教育和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中等技术学校即“城市技术学院”。但是这类学校,由于财政等原因,未能充分普及。梅杰首相上台之后,于1993年以公立学校为对象,将特别重视语言和技术教育的学校分别认定为语言学院和技术学院,并给予援助。至1995年,共分别认定了40所语言学院和151所技术学院。1996 年又开始认定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的专门学院。(2 )保守党政府对综合中等学校的“无选拔制”也展开了挑战。1993年的教育部通告中规定,各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基准,在招生定额的10%范围内对学生进行选拔,以挑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在艺术、体育运动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1996年,还进而把选拔范围扩大到15%。

一位英国教育记者将一方面向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原理,另一方面又加强国家对教育内容等的控制的这种教育改革战略称作“自由市场斯大林主义”(Free Market Stalinism)。在教育改革法公布之初, 许多教育研究者认为,向公立学校制度组织、学校营组织引入市场原理和中央政府强制实施国家课程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并且与支持撒切尔主义的两大势力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主张是分别对应的,因此,教育改革法是在撒切尔义内部矛盾与妥协的产物。但是,后来随着国家课程意义的逐渐明确和人们对教育改革法分析的日益精深,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对撒切尔主义这两个原理进行综合统一的把握。比如,英国学者保尔(S.Ball)指出,教育中的市场并非纯粹的市场, 而是由政府为了达成特定的社会、经济目的而想出的政治市场,也就是以哈耶克(Hayek)所说的“有节制的竞争”(Controlled Competition)为基础的特别市场,亦即“政治市场”(Political Market)。在此,国家课程的控制与市场原理的竞争这两个原理是并存不悖的。此外,戚缇(C.Chitty)还特别郑重地指出,教育中的市场,只有为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国家考试及其结果的公布,家长就不可能获得选择学校的基础知识。课程的标准化与考试,从总体上来说,是为家长决定选择哪个学校提供依据的。这种分析我们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三、工党政权下的教育改革

1997年5月,布莱尔率领新工党重掌政权之后, 马上按照在大选中的承诺,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布莱尔政府成立仅两个月后,就公布了教育白皮书《追求更优质的学校》,阐明了教育改革的计划。在这一被称作“教育圣经”的教育白皮书中,把教育政策作为新工党的最优先课题,并且明示了到2000年之前要实现的教育改革目标。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又编写了名为《共同努力以提高教育水准》的宣传材料,并分成“学校编”和“地方教育当局编”两种,提示了从1998年9 月到2001年的改革日程。

布莱尔政权的基本政治理念是社会公正(Social Justice)、协调(Partnership)和社区(Community)。布莱尔首相也把这三个词作为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整个社会改革的基本概念。“为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提供优质的教育”是工党政权在1997年大选之后的口号。基于此考虑,布莱尔政权废除了公助学额制度,并且表明了民营化不是政府应该选择的道路,至少在原则上也不应该是预算的分配方法这一态度。这可以说是工党基于社会公正理念而作出的选择。此外,在教育改革的策略上,工党政权没有像保守党那样,期望通过引入市场原理来促进学校间展开竞争,而是求诸于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地方教育当局、公共部门与民间部门等之间的“协调”(Partnership )来搞活教育,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准的目的。

工党政权与保守党政权一样,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范围极其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初等教育——形成并提高基础学力

在初等教育领域中,形成并提高小学生的基础学力是改革的主要目标。主要措施包括:(1 )对所有初等学校入学儿童进行“入学时发展状况评价”(Baseline Assessment)。 这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观察来了解儿童读写算的基础学力及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状况,目的一来作为教师对儿童进行学习和生活指导时可资参考的信息,二来也是用作将来测量学校对每个儿童的教育之成果的基准。(2 )恢复初等学校低年级30人的班级编制基准。英国长期以来并无班级编制基准,工党政府从重视上期基础学力形成的立场出发,赋予教育与就业大臣在时隔30年之后恢复30人的班级编制基准的权限,不过只限于初等学校低年级(5—7岁)。(3)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英国现行的国家课程基准中, 虽然规定了英语和数学的学习内容,但是并没有规定教学时数。基于在儿童早期形成基础学力的考虑,工党政府提议,所有的初等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读写时间”和“算的时间”。目前,英国正在开始对课程基准进行修订。

2.中等教育——重新检讨综合制,促进中等教育的多样化

在中等教育领域中,检讨综合制,推进中等教育多样化是改革的基本方向。主要措施有:(1)学校形式的多样化。 布莱尔政府成立之后,出于提高教育水准的考虑,改变了以往只承认综合制中等学校的方针,并且把普及前保守党政权引入的语言、体育、艺术等专门学院作为中等学校多样化措施之一予以推进。只是出于对社会公正的考虑,废除了只向一部分学生提供特权教育的公助学额制度。(2 )容忍中等教育阶段选拔的存在,并且强调要按能力、进度进行编班。工党长期以来一直反对在中等教育入学时进行选拔,布莱尔政府虽然也反对进行选拔,但是,在反对的姿态上有些许变化。首先,对已有的实施选拔的学校继续予以承认;对经过认定的所谓“专门学院”,允许其根据学生的能力倾向(Aptitude)在10%范围内进行选拔;即使对过去准备完全废除的选拔性的文法中学,也把是否继续保留它们的决定权交给了地方,从而放弃了全面否定选拔的立场,表现出容忍的姿态。除此之外,工党政府也认识到有必要对综合制中等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进行纠正。针对综合制中学中实施的“混合能力编班”(Mixed-ability Grouping )不仅阻碍了能力高的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进度慢的学生的成长的状况,提议分学科,并按能力和学习进度进行编班,以实施符合每个学生能力和需要的教育。( 3) 指定“教育改善强化地区”( EducationAction Zones)。对于在教育水准和环境上存在许多问题的地区,工党政府以若干所中等学校为核心,加上同一地区的初等学校,作为“教育改善强化地区”予以指定,并在一定期间内集中实施教育改善措施。地方教育当局、学校、家长、地方实业界和教会的代表以及由教育与就业大臣任命的人员共同组成一个论坛,讨论制定教育改善的行动计划,在经过国家的认定之后,即可获得国库的补助金。除此之外,这类地区在课程和教师的雇用条件等方面都享有可以弹性地运用国家基准的权力。截止今年九月份之前,工党政府共指定了25个此类地区。

3.学校的管理运营——通过预算的平等分配推进学校的自主运营

新工党政府虽然重视地方教育当局的作用,批判保守党缩小地方教育当局权限的做法,但是基于对维持教育的多样性和提高教育水准的考虑,布莱尔政权也认识到学校管理运营地方化的意义,并且因此采取了进一步加大学校的预算执行份额等措施,以推进学校的自主管理和运营。

对于保守党政府引入的国库补助学校制度,新工党政府进行了一些修改,即将国库补助学校改为地方补助学校(Foundation Schools)。原因是保守党政府在任时,为了普及国库补助学校,在预算分配方面给予国库补助学校优于其它公立学校的待遇。地方补助学校是从地方教育当局而不是国家获取补助金,因此,与其它公立学校适用同样的预算分配框架,在管理运营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地方教育当局的干预。不过,仍然享有国库补助学校所拥有的管理运营方面的自主性。由此看来,工党政府对国库补助学校的批判,并非针对权限转让本身,而主要是针对不平等的补助金分配方式而来的。权力与责任是平衡的,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其目的就是要学校努力提高教育水准,为各自的教育成果更进一步地负起责任来。

与保守党政府相比,工党政府赋予了地方教育当局更积极的角色,如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准,可制定地区教育开发计划,并可根据需要对学校进行适当的支援、干预。但总的来看,工党政府推行学校的自主管理运营政策,并没有恢复地方教育当局过去曾有过的学校管理运营权限。

综观新工党的基础教育改革,虽然在策略上与保守党有所不同,但从教育改革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来看,与其说继承了以往工党的路线,莫如说近似于新右派的主张更为恰当。实际上,新工党政权的许多教育政策几乎与先前的保守党政权的政策完全一致。新工党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与准市场政策相当类似。

四、总结与启示

综观80年代以来的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可用两个概念来归纳其主题,即“共同化的水准”与“多样化的结构”。

1.共同化的水准

所谓“共同化的水准”是指,80年代以来,无论是保守党政府,还是工党政府,均把提高全国的教育水准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最高目标。这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是密不可分的。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首先表现为科技竞争尤其是高科技竞争,最终都要体现在教育竞争上。由于科技的日趋进步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就必须提高质量;由于国际竞争是以总体国家实力为资本和后盾的,教育质量与水准的提高必须是全国性的。因此,提高全国教育水准就成了当代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英国当然也不例外。

2.多样化的结构

所谓“多样化的结构”是指,80年代以来,无论是保守党政权,还是工党政权,均把推进公立学校教育多样化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保守党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自不待言,即使工党政府的改革虽然在策略上以“协调”取代保守党的“竞争”,但实际上,与保守党政府的改革又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教育的多样化,一方面作为后福特主义社会意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公共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应该保障教育这一理念与政策是20世纪社会赋予人们的很了不起的共同价值之一。而且,保障作为基本人权的受教育权、保障教育机会均等以及保障义务教育的“义务、免费、中立”等原则,作为宝贵的价值,应尽可能地予以尊重。但是,在当今社会中,这些价值本身也需要重新进行检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价值专从生产者即提供教育服务一方来考虑问题,因而没有或不能适应消费者即接受教育的儿童们的多样化条件与需求。对于这一问题,有必要重新进行检讨。也就是说,现代国家、社会对每个人接受公共教育的保障,不能单纯而又直接地与每个人的“福利”联系在一起。

标签:;  ;  ;  ;  

市场原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回顾、展望与启示_英国保守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