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做好一个教师,更重要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那么,教学反思,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策略最近我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三课时),施教教师对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定位是恰当的。教学中较好的体现了“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做好一个教师,更重要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那么,教学反思,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写如下:1 成功的数学公开课的教学策略应该具备“新”“趣”“活”等特点1.1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建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育观念的更新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②是教学设计新。教师应以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重新审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大纲和教材,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大纲和教材进行,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
1.2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表现有: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1.3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①教学方法灵活,具体来讲,就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②正确把握教材用活新大纲。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③把学生教活。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重视数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练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 换个角度来教学,为每个学生着想常听到学生反映:“书本上我看懂了而老师讲,而且不厌其烦的讲,不懂的老师一带而过,结果还是不懂。”这种讲课就是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为学生着想。比如讲一个概念,不要把定义直接抄在黑板上,接着就开始做题。而要讲如何去理解、体会它,从正面、反面、侧面去讲,提醒同学们理解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及它与有关概念的差别和联系,把学生易犯的错误讲在前面。再如讲解一个结论的证明或一道题的解法时,重要的不是一步步按逻辑叙述,而是要指明其思考过程。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所差异,总有些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换个角度来教,效果就会有所提高。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在的教师已摒弃了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投影仪,但数学课上投影片的优点只是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着重体现教师自己创作,很少注意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于是出现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初中几何的教学尤为重要,它使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教师能够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也使教学过程更具生动性和深刻性。
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应该承认,要做好、做到为学生而教是极不容易的。但我想,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主观上能自觉地去想,主动地去做,和没有这样想,这样做,其效果是会大不一样的。而且有了这种自觉性,努力付诸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逐渐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论文作者:蒋薇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0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思想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教材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