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中学,四川 南充 637300)
摘要:语文学科是高中课程中重要的科目之一,开展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从目前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却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因此,分析目前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缺失;应对策略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优势。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一、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
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基本上都是生搬硬套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并未重视理论结合实践。同时,也正是因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素质不高,再加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就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的现状。比如说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翻译、文章结构、重点句式、分析人物性格等,忽略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得教师逐渐淡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教学重成绩,轻人文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一切都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的重视成绩,忽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学生缺乏创新。虽然教师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但是过分的将时间花费在应付考试上,就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逐渐失去其人文性,导致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相对丰富的、辩证的哲学思维
人文精神很好的彰显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很好的彰显了“人之初,性本善”,和人类的辩证哲学思维是相吻合的,充分解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高中语文课本中《信条》、《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等章节都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对爱、人的本质、怎样生活进行思考,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带着探索的精神去学习。
2.重视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关的实践表明,假若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还会使教育停滞不前,甚至是越来越落后。同时,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是一种沉闷的课堂,并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重视给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充实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担任教育者的角色,不仅仅是要传递文化知识,还应该唤醒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也只有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并且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从而确保学生受到熏陶,陶冶情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不断钻研教材,广读书籍,重视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吸收人文思想。比如说在教学《拿来主义》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并且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主要是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也可以谈一谈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是如何做的,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
4.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的涵养
教师为适应现在教育事业的改革,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做一些有效的改进,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也有很大的正面作用。例如,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要讲的课本内容,然后再让他们找出哪一段是关于人文精神方面的叙述,让他们自己体会文中的人文涵养。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可以给学生安排阅读任务,让学生之间对其中令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进行积极的讨论。有的学生选择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这段内容进行相互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体会作者当时既无奈又无助的复杂心情,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影射点。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高中语文课本的选择十分严格,选择的课文基本都包含语言情感以及画面的美。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时候,沉浸在课文的美感当中,在欣赏优美的课文的同时自己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举个例子,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话很好的描绘了秋景的特征,很好的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三、高中语文注重人文精神的意义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要求语文老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和形成的重要场所,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近些年,我国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特征日益显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播,这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观念。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举个例子,语文老师在讲解《归去来兮辞》时,可以讲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气概,让学生明白人活着并不一定是为了追名逐利。我们活着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可以追求。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我国的优秀文化。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促进学生自我价值观的提升,改善教学方法,创造人文精神培养的学习氛围,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的涵养,促进人文精神的完美渗透。
参考文献
[1]张蕊.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考试周刊,2017(16)
[2]郭臣.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课外语文(下),2017(3)
论文作者:何丽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人文精神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人文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很好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