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志敏电视导演艺术研讨会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导演论文,摘要论文,艺术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子龙(江苏电视台台长) 虞志敏同志多年从事电视剧导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执导的电视剧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一些作品散发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她的创作历程伴随了江苏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她执导的电视剧《约会》,打破了江苏电视剧史上零的记录;她参与执导的电视剧《徐悲鸿》,是江苏电视台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她独立执导的电视剧《秋白之死》,因其出色的艺术成就荣获“飞天奖”一等奖,她本人也获得了优秀导演奖。此后,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懈追求,拍摄了《评梅女士》、《遗落在湖畔》、《都市风流》、《红蜻蜓》、《国脉春秋》、《小小生命树》、《梅园往事》等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不仅为江苏电视剧,也为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95年,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女导演。1998年,她又光荣地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虞志敏同志是江苏电视艺术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她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什么是虞志敏同志的艺术经验呢?
首先是认真深入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准确反映生活,努力把握时代主流。虞志敏同志执导了一系列描写当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如《都市风流》、《红蜻蜓》、《国脉春秋》等。这些作品高扬了时代主旋律,深刻反映了变革时代的多彩生活,具有感人的力量,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些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虞志敏同志能够遵循艺术规律,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产生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拍摄《都市风流》时,她主动到改革第一线去采访,拍摄《红蜻蜓》时,她多次到中学去搜集素材,拍摄《国脉春秋》时,她又长时间下生活,与电信人交朋友,了解他们创业的艰辛和豪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她被深深打动了,然后又将这种激情转化到作品之中。虞志敏的艺术实践又一次说明: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发现生活,才能够被生活所感动。艺术家只有首先感动自己,他的作品才能够感动别人。
其次是精品意识,艺术上精益求精。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之道,也是对党和人民认真负责的表现。虞志敏同志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执导电视剧《秋白之死》的时候,开拍之前,她认真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多方论证,反复修改剧本;拍摄期间,又严把质量关;拍好每一个镜头,后期制作过程中,又虚心听取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毫不吝啬地进行修改,终于将这一作品拍成了“短篇领袖人物传记片的经典之作”。对《秋白之死》是如此,对其它作品也是如此,可以说精品意识贯穿于她的作品始终。
第三是勇于创新,努力学习和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有出息的艺术家是不甘心重复别人,也不甘心重复自己的。虞志敏善于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表现人物的细腻感情,她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深沉凝重、温婉抒情”是她的美学追求,也是其作品的风格特征。但是风格的确立并没有导致艺术的僵化。在将近二十年的艺术实践中,虞志敏一直追求创新,力求不断超越、不断突破。她大胆探索,潜心钻研,努力学习和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在《秋白之死》中她运用风格化的手法,巧妙地将瞿秋白波澜壮阔的一生反映了出来。在《都市风流》中她用一组富有特色的空镜头承担起了叙事的功能。在《梅园往事》中,她在注意写实的同时,又用特技镜头营造出空灵的效果。正是虞志敏这种对电视语言的刻意求新,才使她的作品不断出新,才使她的艺术青春常盛不衰。
虞志敏同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她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一方面也要感谢诸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她的关心和指导。我们举行这样的研讨会,不仅是为了表彰虞志敏同志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为了将她的艺术经验总结起来、推广开去,让更多的电视艺术工作者从中受益,让更多的电视剧奇葩盛开在艺术的百花园中。
仲呈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江苏文学艺术界、电视界、新闻界的朋友们:来参加虞志敏电视导演艺术研讨会,我很惶恐,又很高兴。操办者是电视台,为什么要有文联呢,因为虞志敏同志是音乐出身的文学艺术家,她自己在《我的创作道路》里从实招来,说得很清楚,音乐使她有了想像力、创造力,学习音乐时又系统地学了文学史,又给了她文学素养,这两样都该文联管,文联作为主办者是当之无愧的;那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参与的理由之一,虞志敏之所以成为虞志敏最后是因为她的电视剧的成就,而登上了中国文坛,因此,我们今天研究的对象,是在电视剧创作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地应该为之服务。理由之二,虞志敏导演作为中国电视剧导演的杰出者,不仅是属于江苏省,而且是属于全中国的。她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电视剧较高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审美成就,她是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拥有广大观众的优秀导演,因此,中国电视艺委会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也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开这样的会,在我有限的电视剧艺术审美鉴赏生涯当中不多。我的记忆里曾有一次在山西太原,给张绍林那个创作集体开过一次较有系统的,较深入的研讨会,因为他们拍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作品,诸如《太阳从这里升起》等,特别是研究了张绍林,作为导演,张继中作为制片人,石零作为编剧是如何形成审美合力,从而制作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电视剧作品。象今天这样,为一位导演的电视剧艺术道路,及其电视剧创作进行比较完整较深入的研究,应该说为数不多。这样的研讨会,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理论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力图走向成熟。在这点上,应该说江苏带了头。电视剧创作迅猛发展,电视剧的研究、评论、批评这个翅膀,显得滞后,甚至是脆弱的。尽管我们近数年来反复呼吁,但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今天在江苏,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对一个对中国电视剧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导演进行专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个人认为,这对全国的电视剧创作,电视剧的理论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是我讲的第二点感想。
第三,我是虞志敏导演的作品的忠实观众,因而我想对她的导演艺术扼要谈几点感受。我觉得虞志敏导演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有两个第一。一个是她的代表作,也就是《秋白之死》和《评梅女士》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审美风格,是中国电视剧百花园中一朵夺目的鲜花。我衷心希望虞志敏保持这种风格,发扬这种风格。每个导演都有局限,都是在用他有限的艺术生命去应对无涯的艺术之海,以有限对无限,这确定着我们只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某一种风格上完成自我,并同时从其他方面吸取营养充实自身或者探索其它方面的创作但是不可能是全才。我们常见一个导演在其创作中,在其作品中显示出较高的认识审美价值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之时,却又非常轻易地放弃了。这种情况可以举出好多例子。虞志敏的代表作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品格、美学风貌。历史品格是她自己充满了一种激情,由始至终贯注在作品里的她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独到的认识和发现,比如:《秋白之死》这样的作品,应该说我们从荧屏上可以感受到虞导在阅读大量的关于瞿秋白同志的革命事迹和革命著作,和大量的采访过程中,已经对秋白这样一个革命者的人生,精神气质产生了一种独到的认识和发现,并且已经由内心爆发了一种不能自已的夜不能寐的创作冲动。这种生气和激情,由始至终贯穿在《秋》剧的创作全过程当中,因而产生的浑然一体和谐完美的程度达到了非常理想的高度的精美之作。她的美学风格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讨研的一个很重要的对象。我感到虞志敏同志更善于把握悲剧题材,对一些带有悲戏性的人物情有独钟,很善于体味他们的人生和他们的精神,并且很善于在艺术创作中为塑造这些悲剧的人物设置障碍,并用审美的方式去翻跃这种障碍,这是她的一个特点。《秋白之死》是非常难拍的,艺术家要有艺术的胆略,要善于在短短二集戏当中,选择巧妙的切入视点,并且在艺术的结构和谋篇中,设置一种创新的障碍,要区别于过去作品的障碍。设置了这种障碍之后,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精神是用独特的审美感受去超越这种障碍。因此,虞志敏导演的作品每每独具神采,具有较高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一种有价值的对象。第二,虞志敏的作品是一种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这确实是我真实的感受。为什么有些作品的思想性很强,主题很好,就是没有艺术魅力,这样的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我认为是没有价值的。缺乏艺术魅力,再好的主题也是枉然。还有一种作品,看起来很精巧,艺术上很有点玩味的东
西,但是精神指向则有些问题。这种作品说是艺术性强,思想性不强,我也不赞成。因为在这种作品里,缺少的是一种有思想的艺术。虞志敏导演的作品,如《秋白之死》,是一种有艺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艺术。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我们不应该把它的历史品格及它的思想性同它的美学品格及它的艺术性截然分割开来,因为它是一个统一体。第三点感受是虞志敏作品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有其独特存在价值。电视剧需要百花齐放,需要一种通俗的广大观众一坐下来就不肯走开的创作,这种创作,我们不应该轻视,只要是健康的、向上的,就应该欢迎它;但是在中国电视史上,我们更需要一种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又具有较雅的审美品味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作用于中华民族群体性的鉴赏心理的时候,将有益于培养和造就一种深邃的而不是浮浅的,沉稳的而不是浮燥的,幽默的而不是油滑的欣赏品味。这种品味就是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里讲的,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就是我们优秀民族、优秀的品格的文化环境。而这种作品在电视剧走向成熟,电视剧的语言形式日趋完善,电视剧的审美张力日益扩大的历史进程当中应当是先锋性的,是起带头羊作用的。历史已经证明,是虞志敏同志的《秋白之死》,包括潘晓阳同志的《巴桑和他的弟妹》及《南行记》一类的电视剧,也包括李忠信导演的《朱自清》、《戈公振》以及其他大量的电视剧在电视剧语言上先锋性的探索,给后来的电视剧的中篇、长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从而使中国电视剧整体的艺术思想质量得到了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讨虞志敏同志的创作,不仅是对虞志敏个人,也不仅是对江苏电视台的创作,而且对全国电视剧创作都十分重要。
最后,我感到,江苏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江苏的电视剧创作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经形成了江苏电视剧的优势和风格,包括它鲜明的地理色彩,如江苏电视剧在塑造一些江苏籍的仁人志士的艺术形象方面,是取得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经验,比如有《秋白之死》、《朱自清》、《戈公振》、《评梅女士》等一批。这一点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设想如果我们省、市的电视剧创作如都能象江苏电视剧创作这样,举起自己鲜明地方色彩的旗帜、高扬自己的优势,那么我们全国的电视剧创作百花齐放就指日可待了。那种看见某省、某市出了一部打响的作品就蜂涌而上,竟相效仿的不正常创作现象就会得到有效扼制。当然我并非说江苏只能拍这方面的戏。一个地区,它在自己的主旋律扬起来了之后,包括艺术风格上的,也不排斥多样化,而且多样化又能丰富发展主旋律创作。
周世康(江苏广播电视厅厅长) 仲主任见解深刻评论到位。我是地道的门外汉,最近回老家,家家都在看电视,而且以电视剧为第一,不象城里以新闻第一。如《水浒》、《三国》、《西游记》,欣赏电视剧对农民讲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电视剧对中国老百姓非常重要,已经成为他们文化消费的最大成份,97年媒介都报道电视剧拍了10000部左右,总的来讲精品不多,整个社会在呼唤着,在希望着有更多的好电视剧提供给广大观众,从这个背景来看,我想领导们专家们聚到今天的研讨会,既是对虞志敏电视导演艺术研讨会的重视,是对我们江苏省第五届电视艺术节的支持,从更广的角度言,也是为了更多的生产出好的电视剧。
第二,祝愿这次研讨会开得成功!希望开成一个大信息量的研讨会,希望专家们热烈研讨,各抒己见……使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第三,向虞志敏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这不仅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集体奋斗的结果。所以在向江苏电视台祝贺之时,也想到省厅的责任。无论从电视的现状还是从省委省政府对电视剧生产的期望和要求,我们应该生产出更多好的电视剧。我们应该培养更多优秀的导演,我们应该做到电视剧生产创作与人才双丰收,我们省厅将为此而加倍的努力!希望虞志敏能在研讨会上吸取更多的营养,在以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上登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成绩!
王湛(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我详细地把虞志敏的创作回顾看了几遍,而且看了她的导演手记,对虞志敏走过的艺术道路,对她的艺术追求,对她对艺术的理解,对她对事业执着的精神,有了一定了解,虞志敏在艺术上的成就、她的艺术风格、艺术道路、她的得失,刚才仲主任已作了精彩的发言。她在艺术上对知识分子题材,特别是饱受忧患的,但是又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作为自己艺术创造的主体对象;她对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又通过毁灭来展示人生,对有价值的悲剧的一种挚着的又情有独钟的精神;她用一种平实的艺术手法来体现诗化的艺术风格,这都是很有特色的。
看了她的创作手记,谈三点体会:①虞志敏20年的艺术生涯、艺术道路使我看到了艺术家和人民的关系。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和人民的关系,必须对生活对人民有很深入的了解。通过《多余的话》来准确地把握瞿秋白的精神、人格、个性,才能消化这个题材。虞志敏中年步入电视,也并非学有专攻,为什么能和其他导演一起开拓了江苏电视剧艺术的历程,很重要的是她艺术创作的根很深地扎在人民之中,对基层生活,对群众生活的理解较深,这给她步入电视剧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她也告诉我们艺术家必须把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之中。另一方面,她从事电视艺术以后,又有一种强烈的回报人民,反映人民的愿望。她讲,艺术家心中有艺术,但一个艺术家心中更要有人民。所以她的追求与百姓有相通、相似的地方。②江苏有优秀的创作群体,虞志敏是我们江苏年轻的电视艺术的优秀群体中一个优秀的代表。刚介绍的江苏电视群体中许多导演,他们共同为江苏20年电视艺术的成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为江苏的电视艺术走向全国,做出了贡献,虞志敏是其中的代表。
③电视艺术家在今天,有一个广阔驰聘的空间,她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也正是时代提供了方便。给艺术家开一个专题研讨会,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党和国家对电视艺术非常重视,并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在评奖,专家在评奖,社会各方面都很关注,这实际上给了电视艺术的创造一个很好的氛围。明年是建国五十周年,明年是南京解放50周年,明年是澳门回归,明年又是告别本世纪,迎接新世纪之年,为电视创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局面,同时也给我们电视艺术家提出了一个光荣的任务。预祝虞志敏从成熟走向辉煌,为建国五十周年,为迎接新世纪、为创建江苏文化大省的目标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向各位艺术家表示敬意和感谢!向专家表示感谢,预祝会议成功!
刘扬体(著名评论家) 我看虞志敏的作品很少,企图用简短的话说明她的成就或者还试图对她的创作指出不足,提出希望是较困难的。看了她的创作回顾,我明白了她对自己的风格的概括说法,她说她的风格是,细腻、委婉、凝炼和诗意的风格。看了她的作品,我觉得她的概括是对的。现在让我离开她的某一个剧或所有剧的本体,讲几句额外话。前几年,我讲了三句话,电视剧导演一般应跨三个台阶:①怎么把一个文学剧本文学性化解成为电视叙事形态,清晰地把一个故事传达给观众。有许多人没有过关,因为这里讲的清晰叙事故事,不是一般的传递故事的要求,是你所传递的故事能为观众接受的,认可的,其中最根本的是让观众感觉到你尊重观众,是把生活真实还给了观众。由生活的真实而成为艺术的真实又有它自己的逻辑,一般有2种样式。一种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式(所谓纪实性风格),第二种就是把相似的生活形态呈现给观众的艺术品。而我们有些导演在电视剧的叙事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不能给观众一个非常清新,非常流畅的故事。②导演要做的不仅是叙事很流畅还要让观众看完了以后觉得确有回味,感觉还有很多高于生活的东西,拿虞导的话说叫隽永的东西或者说诗意的东西,也叫“诗化”的东西,让人去回味。要达到这一步就更难了!到了这一步是不是最高境界,我以为还不是,还有第三步。③看一个优秀导演就是要看她是否能把自己的整个作品风格化,那么这种风格化就意识着,不管行家,或不是行家来看都觉得非常舒服,从头到尾每一个画面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叫无可挑剔。所以风格化对一个导演是非常高的要求。
昨天重温《秋白之死》,感觉虞导的这部电视剧确实做到了风格化,她对细节的处理,如剧中瞿秋白讲:“中国的豆腐真好吃呀”这句话如果在一般的电视剧里,那你会感到很平常,但在《秋》剧里,扣人心弦,表现了秋白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话蕴含无穷。还有景光运用,如她所说,雨声、风声、夜色,富于悲剧的气氛,但是行刑时用的是大晴天,衣服是上黑下白,黑白分明,从服装美工,从拍摄的角度,老妇人伸出手来乞讨的细节,国际歌的歌声,翻译歌词,叠化出来,营造出一个风格化的意境。所谓风格化,应能够给人以最丰厚的内蕴,能够把电视画面的蒙太奇语言进行意向组合。没有意向的升华,或者没有意向的组合,是谈不到风格化的。说句不客气的话,虞导有的作品在这方面是游离的或者说还没有达到完全的风格化。虽然你有风格的追求。虞导的特点是注意剧本的文学性,这可能和虞导的经历有关。她在大学喜欢文学,而且特别喜欢古典文学,古典文学给了她很大的教育。注意文学性,是电视导演的基本功。但喜欢文学或注意到剧本的文学性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电视导演,虞导对文学的解释特别注重人物刻划,较注意人物形象的深度。而形象深度在我看有三个基本要素:1.性格逻辑发展的真实性。2.性格层面的丰富性。3.性格文化内含的独特性(深刻性)能够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关连的程度怎么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象深度。第二,她比较注意揭示生活的意义,比较关注她作品中的价值生活。生活的各种现象摆在我们面前,有社会生活,感情生活,其他城市、乡村等生活,虞导较注意的是价值生活。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她要通过用她的作品揭示生活的真理,而生活又是由各种各样千万种真理组成的,对艺术来讲,你要揭示什么样的真理呢,艺术不可能只揭示一种,所以最后要达到的就是虞导讲的她要追求的“诗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永恒的东西,如果不要抽象解释的话,也就是她要尽她的最大努力,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人文的关怀,也就是要告诉观众关心存在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一点虞导的作品给人印象很深,不然她就不可能完成她的风格追求。第三,注意艺术的审美,注意区别生活美和艺术美。很注意把生活中很多闪光的东西提高到艺术美这个范畴上来。因为只有艺术美才是生活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她一般不在情节上下功夫,比较注意作品的内部结构,比较注意作品的时空处理,比较注意作品的节奏和韵律。她把对光线和色彩这个本来是作品表层的东西,转移到深层的
空间里来处理,也就是把它放在特定的情势里面去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升华。所以她也比较注意前面讲到的意向组合,以便能够达到意境的升华。
所以我说完成的最好的还是《秋白之死》。87年讨论时,大家说:秋白坐在草地上说:此地甚好,说完后转身面对刑手时,枪举起来了,大家没有听到枪声,歌声起来。昨天我又看了,才觉得没有枪声才是虞导的风格。虞志敏导演的细腻委婉及凝重,她的凝重不是阳刚大气的凝重,她的凝重是委婉细致,通过深层表述达到这种诗意追求的凝重,不是“大江东去”式的,所以她是不需要枪声的。这就是她特别注意所谓美,画面的美感,包括人物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解释,在主题升华之后的美感,而不要破坏这种美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有些导演不太注意。
童道明(著名评论家) 记得在《渴望》播放时,有一个电影艺术家做过一个总结:拍好电视剧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好的演员、好的插曲。那么,现在这对虞导来说,这还是一个一般的境界。她对于中国的电视艺术所做了贡献更在于美感的营造。我觉得不妨适当地摆脱一下情节的累赘,为每一部电视剧,营造几个难忘的,不说华彩欲加,也可以说是难忘的镜头组合。我昨天看了《梅园往事》,它不是难忘的故事,而影片的结尾在中山陵:周恩来跟邓颖超一起,从上往下走,蒋介石和宋美龄从台阶下往上走,居然把镜头结束在宋美龄的回眸上,我相信,这绝不是生活的真实,但是为什么它那么感染我,我很难解释它给我的感受,但的确是这样的。要解开虞导拍片之谜,我看到,重要的是假定性。这里肯定有什么象征意味在里头,是我们不能完全记清楚的,但这就是艺术,虞志敏的导演艺术。一般的导演是绝对有严刑拷打的场面的,但她没有这个过程,她不是逃避崇高,是逃避残酷,逃避丑陋。这些都与她的诗化追求相一致。一般意义上的反面人物,在这部戏里是没有的。虞导是非常善良的,象俄罗斯剧作家阿尔左夫,他的特点是剧作里没有反面人物,他总是想把生活纯化,但也并未减弱戏剧冲突。虞导还有一个特点,是用一些静止的镜头,平缓的镜头,而我们并不觉得节奏拖沓。她用外部的平静使我们感觉到内部的境界,《秋白之死》是最典型的。
假定性的语言是挺了不起的,《静静的顿河》的尾部格里高里抬头看到的太阳是黑色的。黑色的太阳成了一个经典。它是一个假定。《秋白之死》里的结尾,瀑布停流,树不动,鸟不飞,其实这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因为并不是任何电视剧都能这么做,但这部电视剧可以这样,因为这部电视剧已具备了用这样的假定性语言来结束全剧的诗意风格。所以《秋白之死》非常出色,拍这样的作品是要有艺术家的勇气的。刚刚谈到《梅园往事》的结尾,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艺术家的勇气,都是不可能拍出来的。
彭加瑾(《文艺报》副主编) 这个研讨会很及时,也很必要。一个方面因虞导取得很大成绩,需要作一些总结和表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也处在一个阶段性时期,世纪之交,又是重大历史转折时刻,恐怕已有的成绩会很快成为历史,新的期望、时代的新的任务,又在呼唤着我们。在这样一个时刻怎样认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怎样总结自己走过的历程?我感到一种紧迫的需求。目前为止电视剧创作也有好作品,但是和群众的要求,时代的期望有距离。我以为能真正留来的,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还是很少很少。在这种时候确实是需要一个沉淀、一个总结,然后纵身去攀登新的高峰。
虞导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在很多的女导演中,她给我们的感受的确是很独特鲜明的。第一较多地取材于知识分子。虽然从选材上有近代的,有当代的,但对知识分子心理的复杂性,丰富性,虞导有非同一般的理解,这是她的作品独特之处。
第二,在风格特色上,笼统地讲是写实写意的结合。在写实的基础上,融汇写意的手法,结构作品的切入点上较多地注重人物的情感世界。前几部作品给我印象深些。她不是客观的讲故事,这使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其写意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融汇在里面。如果是单纯地展示故事的作品,要写意是困难的。虞导以抒情性作为导引,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艺术表现上可以自如地、比较灵活地、充分地把抒情的意向的东西融汇在里面。这些段落恰恰成为虞志敏风格的非常重要部分,也是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部分。从风格上讲她是小中见大,淡中见浓、由浅见深,由情入理。这也比较适合知识群体的欣赏。可能文化水平低的观众不太愿看,较有文化修养的人爱看。说实在的,她的这些跟我们民族的艺术传统比较吻合,特别是和诗歌的传统吻合。诗歌讲一切情节皆情理。实际上电视剧中一切细节也是情理,也是带有情感的,单纯展示故事不是艺术。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虞导既得民族传统的滋养,同时又在电视剧的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给了我们新的东西,这也是很可宝贵的。另外,虞导敢于面对挑战,《评梅女士》等作品,确实要面对挑战的。艺术有不同要求,有不同结果,但是优秀的艺术总是要面临挑战,面对困难的。向艰难的课题去挑战,不是拿艺术去证明一个大家公认的道理。现在报上有很多评论文章,动不动便说演绎了什么,我是很反感的,演绎是一种带逻辑的东西,它并不是一种艺术的东西,他演绎一个故事,所以称它为好作品,我不能接受。要向一种难度高度进行挑战,这是衡量你是否是一个艺术家的标志。这不光是勇气的问题。勇气是重要,但能否看到有难度的矛盾,有难度的性格中的社会意义,发现真正属于它的美更重要。《秋白之死》确实是一个难题,文革中,把秋白批成这个样子,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但是落实到秋白身上,“多余的话”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不少难言之隐。在这种背景形势下,除了他的英勇不屈的精神之外,他以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严格解剖自己,看上去虽然好象是些消极的东西,实际上恰恰痛心回答了中国革命史上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他说“我时时不停地解剖别人,我时时更严格的解剖自己”,鲁迅名言和秋白是一脉相承,“中国豆腐好吃”,这么难的一个事,在80年代中期就敢去搞,确确实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以至我们直到现在来谈短剧,谈历史题材,谈艺术形式,风格和内容上的关系,都不能不以它作最重要的例子。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研讨
,很重要的一点:求真、求善、求美。艺术决不能等同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越,对生活的一种开掘,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对生活的一种提升。虞导的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升华成的。一是紧紧地抓住了情感性,有情就多写,没有情的地方,尽量减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东西多写,不能体现就少写,美的东西要多写,不能见诸美的要少写。虞导虽不是很有意识地在一些作品中同样地一再地展示这点,但是的基本的经验是相当可贵的。如叙事和抒情的关系,作品的整体性和局部关系等。《秋白之死》给我们提供的艺术经验说明,所有的局部都是为整体服务的,她牢牢地把握着这个整体,大的毛病就没有了。首先要建立起整个作品的整体艺术感,有更高的东西在上面统着,有更深厚的东西在下面托着,这样作品肯定是比较优秀的作品。没有底蕴,也没有统帅,仅仅是一个故事,那是为了评论、获奖或别的需要。所以主题也有艺术和非艺术、一般和独特、深刻和浮浅之分。离开了形象的东西肯定是不行的,肯定是非艺术的作品。没有了独特发现的作品,肯定是一般的作品。
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艺术的规律,当前艺术作品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违背规律的创作状况还非常严重,多数作品还是在演绎一种大家都已认识的对和错,这是没有意义和没有多大力量的。我们要去发现,在貌不惊人的人物身上去发现他的巨大的潜能,从平常的人身上去发现他的伟大和崇高,从被误解的现象里去发现高尚的东西和复杂的东西,这些问题应提到应有的位置上加以研究。所以现在艺术的提炼,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发,虞导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学习、值得总结的东西。
陈方树(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原文艺处长) 看虞志敏导演的许多电视剧,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享受当然决不仅仅是画面的迷人,音乐的动情以及演员的出色,它主要来自剧中主人公身上所展现的浓烈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这种能使我们在感情上、心灵上受到强烈感染以至引起震颤所得到的审美愉悦,是一种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那么,虞志敏同志又是怎样把这些人物美好的人性、人情、人格展示给我们的呢?假如仅仅表现了主人公做了哪些不同一般、造福民众乃至载入史册的大事,是不可能有很强的感染力的。我们可以看到,虞导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着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开掘和展示。《秋白之死》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这部已列为短剧精典之作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包括虞导在内的创作者们对秋白就义前剖白心灵的《多余的话》的正确认识和体现。由于打开了这扇心灵之门,诚如虞志敏同志所说的,使她“看到了秋白同志那极其丰富、独特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秋白在剧中的一言一行乃至每一个细节,就都有了它充分的心理依据,都能透露出主人公深层的心理活动。而一个人人格的魅力,常常离不开对人物心理情绪的细微展示。《秋白之死》抓住了《多余的话》这个纲,秋白同志的人格魅力也就毕现于荧屏之上了。
再如《都市风流》,虞导在她的导演阐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感到剧中的大人物、小百姓们各自的经历和遭际、痛苦和欢乐,且和他们共同体验人生之后,我看到了一个比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更为广阔的层面——变革中的人的心态。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部千般情态、万种风情的心理史”。于是她决定“全方位地展现在改革大潮中每一个人的心理史,汇成一个全景式的众生相”。实践证明,虞志敏同志正是按这样的要求来处理《都市风流》这一现代都市题材的,因而使我们透过复杂纷纭的生活表象和矛盾冲突,看到了不同人物精神风貌,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渴望、追求、欢欣、悲痛、满足、遗憾……,看到了他们灵魂的真诚与崇高。
二是注重于对人物个性特色的刻划和情感的细腻描绘。一个人的人格美、人情美、人性不可能抽象地存在,它必然是通过具有独特个性的具体人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瞿秋白的人格魅力,正是相融于他那温文儒雅、谦和含蓄,有着旧文化烙印的文人气质;石评梅高洁的品格,又是和她柔弱、多虑、纤细的个性紧密结合的;阎鸿唤和柳若晨正副市长之间,同是事业的执着追求者和脚踏实地的力行者,而在性格上却又有着鲜明的反差,一个有着在领导岗位上长期熏淘的原则性,而一个则较多地保留了知识分子的感情成分。正是由于这些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他们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才令人信服,才能打动观众。至于表达人物感情的细腻、委婉,虞导的作品中也是不胜枚举的。徐力里临终前的真情吐露,秋月在女儿烫伤后的悲痛欲绝,评梅女士内心独白显露的苦闷与彷徨,都是生动的例证。
三是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内在的美,在诗情画意的外化中得到更好的体现。这方面常见的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夸张手法,如《秋白之死》的结尾,据历史记载,秋白到了刑场,只是面向敌人坐了下来,说了声“此地甚好”。而虞好却让秋白先躺卧在草地上,眼望苍天青山,一副安详从容、怡然自得的神态,这就对“此地甚好”作了最好的注解,充分展示了他返归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心境。这以后,虞导让敌人缓缓举枪,用音乐代替枪声,叫周围流动的一切嗄然定格,更表达了秋白伟大人格受到宇宙万物的无比敬重。一种是象征手法。如《评梅女士》中石评梅扫叶葬花的细节。剧中高君宇肺结核咯血,荧屏上出现了纷纷下落的花瓣,石评梅把这些花瓣聚在一起,然后用树叶把它掩埋起来,这既寓意着这对青年男女不久的夭亡,又表现出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真诚相爱。又如《梅园往事》结尾、中山陵台阶准备谒陵的蒋介石和宋美龄,这一组虚构镜头所象征的多种含义,是很叫人回味的。再一种是寓情于景的手法。《遗落在湖畔》中,作家第二次来到旅店已不见女主人公一家,虞导用缓缓移动的镜头,重现濛濛细雨中空无一人的故地旧景,深深地表达了作家惆怅、怀念、悔恨、失落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虞导还常让主人公通过回忆,以有选择的主观镜头来展示人物浓烈的感情世界。《秋白之死》中,秋白在狱中,在走向刑场时,回忆一生主要经历所采用的一幅幅风格画面,就是极简练而又极富感情色彩的手法。
我衷心希望虞志敏同志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在保持自己已形成的特有风格的基础上,拓宽创作道路,继续探索创新,拍出一些能赢得更多观众,有更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以不负我们大家的厚望。
孟健(南京大学教授) 平心而论,虞导的作品中真正称之为经典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尽管这样,但从她的117部作品中看不到浮躁,看不到随意,看不到平庸,看不到那种商业的廉价的诱惑,这是可以肯定的。尽管我们对作品的高低可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觉得这几个看不到,在当今的电视艺术家来讲是很不容易了。
我觉得对虞导来讲有几个感悟性的东西特别突出:1.她是个执着的导演。这种执着体现在她敢于用艺术来张扬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主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秋白之死》。这是部艺术作品,而且是思想解放的作品;2.虞导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导演,她总是说“笨鸟先飞”。她在片子中所注入的心血,比一般人要多得多;3.虞导是一个发展中的导演,她没有把自己限死在一种风格上,她不断地寻求超越、创新,所以她的风格,如果用细腻、委婉或婉约、清新来说的话,有些并不能概括。她在发展变化,这是研究一个作品很需要的,我们是在动态、开放地研究一个作家,研究她的作品;4.她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风格的导演,她用了一句话叫“艺术需要燃烧自己”来形容,我觉得讲得非常贴切。
比较理性的去思考虞导达到今天的水准,特别是从审美的方面去探讨虞导的作品,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特别优秀的作品,她自己在艺术上倾注大量心血的作品,主要是在知识分子类型上。她的作品中现代人物传记题材作品比重占的最大,优秀作品最多。涉及当代工业领域的、教育领导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乃至历史题材的,最优秀的基本上都在知识分子这个层面上,如《秋白之死》、《评梅女士》、《遗落在湖畔》、《红蜻蜓》。要研究虞导的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她给江苏乃至全国的电视艺术贡献出的最独特的东西。虞导独特的东西体现虞导在创作思想上的人文关注和人文关怀。又有二个层次:第一、对熔铸中国电视文化的品格,她是添砖加瓦注入了生机的。这个人文关怀是非常中国式的文化。中国式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是写不完的一本大书,而知识分子是其中最深刻的内容。瞿秋白身上表现出来的复杂的人性,那样复杂的精神世界,如此开掘让我们回味无穷。特别是对生、对死的态度。黑格尔说:“只有看到对死的分析的时候,才会想到对生的理解”,而这样的中国式的文化底蕴一旦开掘出来,就被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样熔铸品格就成了江苏的一大特色。上次短剧会就曾谈到《戈公振》、《朱自清》,谈它们为什么对熔铸电视艺术文化的贡献大,而这样的东西,在我国的电视剧中,唯独江苏是关注最多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尽管这贡献不是虞导一个人所能承担的,但对形成江苏的风格虞导作了一个先锋者,有力的探索者。由此,虞导的作品就形成了她的风格的特征。这对中国电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是一大丰富。一个导演能够对电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有这样一种贡献,也足矣!
第二,在叙述方式上,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个由外部转向内部的基点。
我想这样的走向,体现在文学创作、电视剧创作上,是从外部世界的描摩、叙述,转为对内心世界的开掘。这是虞导叙事的最主要的支点,找不到这个支点,就没有了虞志敏,就没有了她的作品。在这个力量的作用下,对作品的主要构成元素发生影响。这就是虞导找到的贴切的手法。所以她的作品中,情节是被弱化的,知识分子之间的冲突,往往在一句话中间体现。一句话中内含着矛盾起伏,刀光剑影。虞导在情结脉络的把握上淡化情节,这不是淡化生活本身,而是用独特的视角转换去获得,这和我前面所讲的中国式文化底蕴的把握是紧紧相连的,由此而来,带来了虞导造型语言的独特把握。在她的作品中,摄像机平稳的移动,营造氛围和组接特点都形成了维持她的视角和她力求的独特的造型风格,她的夜景、雾气、雨天,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对于景物的运用都是为了情节而设置的。
第三,关于发展,我以为应学会用有限对无限,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同意:虞导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和力求超越自己的,这是对的。但是在四面出击之后,尝试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之后,要唤起自己主体意识的确立,来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虞导在其他方向所体现出的才气和能耐不如更好的发挥自己已形成的一些风格。在已经走出的路上,再上一、二个台阶,再贡献优秀的作品,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另外虞导在创作的选材上要更注意一些,《他乡明月》不能算十分成功。
徐慧征(江苏电视台原副台长) 虞志敏搞了20年电视剧,我和她打了十五年交道。看着她一部部作品的问世,我非常高兴。江苏台初步统计搞了150多集左右的电视剧,虞导搞了23部117集,分量是重的,知识分子的创作占了她的大部,不偶然。回顾当时,有几个自觉的追求:1.对电视文学性的追求;2.选材上对知识分子题材的爱好、热衷,这也不是偶然的,是和当时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的形势分不开的。3.还有一种追求理想、追求人物的精神。知识分子题材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我感觉到从古至今知识分子的命运便和历史、政治、变动、沉浮结合在一起,知识分子有非常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知识分子的题材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们对知识分子的心态、情态比较能够体察,所以拍他们的戏不是偶然的,刻划知识分子人物的群像,能关注时代,关注历史,关注社会。我们对电视文学的追求加上虞导自身文学修养,慢慢地化为一体。回过头来看,重内涵、重神韵、重风骨,这三重,是我们的总体追求。昨天仲吴祥讲:“创作有思想的艺术,有艺术的思想”。我感到搞一个艺术品,是要有教化作用的。《满票》是从文学作品中来,青年作家的思想内涵打动我们,在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时,从一个支书的落选中受到启发:历史的评判和道德的评判并不一致。选《秋白之死》的题材,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三年的磨合,六易其稿,采访了100多人,创作集体为了要达到目的,编导摄一体需形成共识。要采纳当时学术界形成的认识,才有厚度,但对学术界议论纷纷的东西我们艺术家又要去判断。对“多余的话”也有三种意思:1.伪造书。2.纂改书。3.是瞿秋白的但个别地方被纂改。我们经过再三分析、考证后认为“多余的话”符合秋白的思想历程,讲话风格,不能等待别人定论,终于冲上去拍了。但由剧本创作的成功到荧幕上的塑造,导演要发挥其创造性,《秋白之死》的电视创作过程中提供了很丰富的经验:
1.《秋白之死》创作很艰苦,没有原著,完全是创作出来的,找到了“以其言写其人”的方法,用“多余的话”作为心理线贯穿始终,最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聪明的办法,找到了开启他心灵的钥匙。
2.把文学本打散。在从文学特征转化为声画艺术、造型艺术的过程中,虞导有所创造。瞿秋白被捕到死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监牢,如何用一个有限的空间,写他的一生,这个突破是一种创造,这就是导演的时空艺术,时空观念,用上下集来表现,要打破这个时空。虽然剧本提供了一些素材,但在结构上,怎么打破?如果用单一的叙述方法,顺序地讲故事,二集是讲不完的,原有时空要破坏。在时空处理上上集用志华和鲁迅,这个断面来充实他的内心世界,下集用短兵相接,夜空对弈,狱中策反,外面营救,蒋介石几次求贤不成,勒令处死,一下子就把有限的单一的监牢时空拉到当时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去。拉出去,用了相当的空白,正如童老师所讲,她善于运用空白,善于切断,善于镶嵌,善于交叉,善于组合,但是她的镶嵌,交叉,组合、空白的蒙太奇,一切为了一个目的——塑造人物,展现这个将要死的,这个特定的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世界,他的人生观,他的世界观。两集短篇为何很难?我认为,在时空艺术问题上,时空观念,时空的组合上如果不加以精心的选择,它是不可能以一当十,不可能以简短的篇幅来树立一个伟大的形象。我觉得这一种艺术观念从虞导开始,被我们其它导演以自己的作品继承发扬,如李忠信的《朱自清》、《戈公振》、《吴贻芳》。
3.重神韵,重风骨。中国知识分子最了不起的就是那种风骨。我们的作品中,从瞿秋白到朱自清、戈公振到《国脉春秋》中的工程师,重内涵、重神韵、重风骨可能成了我们江苏电视台人物传记片、人物短剧中,较成熟的自觉追求的东西。如《遗落在湖畔》,有人将它放到“电视小说”中去,演员焦晃演得很好,很深,很美,非常注意人情美,人性美,人物造型上人的魅力。人格力量在传记片中如果再向深层开掘,就是使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张扬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导演的创作精神不断感染我,虞志敏是掉着眼泪在分镜头的,李忠信搞朱自清,他象入了魔,这些都很可贵。我感到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之后,理想和信仰的失落,是社会中一种现象,道德的沦丧让我们痛心,所以在作品中张扬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一辈的责任,这决不是说教的,它是艺术的。电视剧《秋白之死》是历史传记作品,但我用六个字概括它:“史学、人学、美学”。开始要重视“史学”,你不弄通历史的背景你是无法创作的,但是你创作的是人,所以要进入到“人学”的创作,最后是用“美学”来表现,“史学、人学、美学”这三阶段才完成了秋白之死这部作品。导演在感情的细腻、含蓄、深沉、凝炼上达到了一定水准,而且在“史学”、“入学”、“美学”上达到了统一。看后能使人的人格升华,它能打动你的心灵,来溶化你。你们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靠这个靠什么呢,靠情节故事,一天到晚娱乐,行吗?但这个追求是很难的。
虞志敏有音乐素养,夫君又是画画的。另外,虞志敏的作品中,音乐弄得好,不是一般贴上去,而是高屋建瓴,已经形成了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开掘内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秋白之死》是代表作,前面的混声合唱,最后的音乐使用,有的地方,什么音乐都没有,只有风声、雨声、哨声,在细节上开掘人物世界,展示人物的多侧面,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补充一点,她写情爱戏很好,湖畔淡淡的一瞬间,如此美好!瞿秋白和杨志华的爱情,写得很深沉,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生死恋,他们的对话,还有音乐剧《湖畔音韵》,兄弟两个的爱情,传统的婚恋观和现实的矛盾等等,这些都很美,是美的爱情故事。我认为作为女导演虞导正如童老师所言在回避残酷、丑陋的同时追求崇高、追求圣洁,追求美。瞿秋白完全可以写一场行刑的戏,死刑场的戏没有,这是她的创造,是她的美学追求,在总结她的导演艺术里,有很多的营养值得我们汲取。
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表现,这是对的。虞导20年来孜孜以求,有今天的辉煌的确不容易,值得我们高兴,值得我们敬重。但是我觉得风格是动态的,风格不能凝固,风格有一个发展的延续。发展也不是一句话,要使自己的学养丰富,要继续进一步探索。周作人说了一句令人警惕的话:“成熟离止境不远”。这一句话是警句。果熟自落,花怒放完要凋谢,艺术到了成熟之时,必须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虞志敏是一个勤奋的导演,她追求高效率,搞定作品后回家照顾丈夫、儿子,还有就是“充电”读书,这是很好的习惯,我很感动,虞导又是全国十佳女导演之一,又是百佳电视人,全国人大代表,荣誉高了,可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希望她在珍惜自己追求的同时又有更多的发展。
叶亚明(苏州大学博士) 江苏电视台的电视剧有自己的品味和特色,总体体现了一种对诗意叙事美学的追求。虞导作品中对于情节的淡化,对场景的特别关注,对人物的大写意的表现,总体体现了诗的叙事意识。追求之一,诗的意境,追求诗化结构,淡化情节,经常以第一人称主人翁的视角,用画外音把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世界表现得非常直接、坦诚、真挚,给人一种独到的感受。之二,表现手法上的诗情画意,写意手法的运用,特别是云海的造型,色彩、风格化。之三,采用音乐对情节的渲染,看她的作品,经常能感觉到她对古典诗词的巧妙地化用,文学意境、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化的场景烘托,巧妙地镶嵌在情节中或人物的插叙中。
作为一个观众,我提一种自己的想法:我希望看到非常新鲜、奇特的场面,也就是很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力,给我一种强烈的印象,每一个画面都可一看就忘不了,这是一种精品制作。电视、声象的表现符合要求。1.准确、清晰、和谐的叙事。2.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作品特别是其中人物有很强的吸引性;A、含蓄象征的表现手法反映深刻的内涵;B、潜在心理的发现,也就是通过作品,让观众可以看到自己的理解或使自己原本蒙胧的认识豁然开朗;C、思想观念的启发。3.作品要有韵味,要有哲学理念,给我们永久的回味的余地。
望虞导的作品进一步体现当代性,多传达当代信息,更贴近观众。江苏台的风格特点对四集以下的短篇剧适用,拍长篇的,八集以上就不能抓人。江苏长篇的讲故事的电视剧的表述方法,叙事方式,也有待形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