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进入衰退期的趋势、成因及特征分析_经济衰退论文

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进入衰退期的趋势、原因和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波论文,世界经济论文,第五轮论文,趋势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64[2009]05-090223-0119

一、第五轮经济长波开始进入衰退期

五十年左右的经济长波本质上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周期。按照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周期性波动,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也内在地由技术进步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熊彼特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把近百余年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进一步分为三轮“长波”①。熊彼特还通过扩展用以解释投资周期(尤格拉周期)的模型,将每一轮经济长波区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范杜因在20世纪70年代考察了截止到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前三轮长波已基本得到现实的证实②。陈漓高,齐俊妍(2004)通过对二战以来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的考察,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通过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经济波动的考察,明确提出当时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见表1)。陈漓高,齐俊妍(2007)的分析又进一步指出,尽管经历了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但按技术创新的周期性规律,网络泡沫的崩溃对开始于1991年的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影响是暂时的,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将推动长波的上升期一直持续到2011年左右。在第五轮长波繁荣期的后期,我们正在经历的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促使我们对当前经济长波的发展趋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揭示次贷危机这一看似偶然因素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背后所具有的必然性。

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对世界金融和全球经济造成强烈影响。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盈利能力大大削弱,主要股票市场股价大挫、震荡加剧,石油及大宗贸易品价格高企,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2008年9月之后,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迹象日益明显。截至2008年第3季度,日本、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先后步入衰退,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也正式宣布进入衰退。美、英两国经济在2008年第3季度也出现严重萎缩,增幅均为-0.5%,分别刷新7年和13年以来的纪录。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因此,截至2008年,主要国家和世界经济整体陷入严重衰退已成定局,根据IMF在2008年10月对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如图1),此次经济危机到2010年后才有可能开始复苏,但10月份后世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IMF、世界银行、各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纷纷下调有关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分别调整了其对世界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测(见表2)。最突出的变化是,IMF预期本轮经济衰退的触底时间从最早的2010年调近至2009年。总之,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观点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③。

图1 美国与世界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1980-2013年(单位:%)

注:2008年开始数据均为IMF的预测。

资料来源:IMF,WEOD,October 2008.

要考察经济的长期波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反映经济增长的综合性指标,也是用以衡量经济长波变动趋势的基本统计指标。在图1中我们用世界和美国④的实际GDP增长率为代表来衡量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变动趋势。根据世界长波的发展规律,结合IMF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展望,我们认为,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增长率下降表明,世界经济第五轮经济长波的繁荣期可能在2009年结束,衰退期随之而来,这与作者原先描述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发展趋势(陈漓高、齐俊妍,2007)基本吻合⑤。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的经济长波的周期性变化。

二、第五轮经济长波进入下降期的原因分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第五轮长波繁荣期结束的直接诱因,但其深层原因却是信息技术创新及信息产业发展态势的停滞或衰竭。作为带动本轮经济长波技术群和产业群的核心,信息技术创新的持续降温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后劲乏力,直接导致了“技术僵局”的出现,进而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1.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出现转折点

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活跃程度可以通过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ITESI)和信息技术专利数量来衡量。如图2所示,在1990年之前,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一直在剧烈的波动中保持高速增长,几何年均增长率⑥为13.5%。1990年后的11年中,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几何年均增长率为8.6%,与过去10年相比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依然远高于美国实际GDP的增速,增长也更平稳。正是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在这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导致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延续。但2000年网络泡沫崩溃显然已成为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01年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增长率由前一年13.8%大幅回落至-6.5%,到2003年才恢复正增长,在2001-2007年期间,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几何年均增长率仅为2.9%,大大低于此前的20年。

图2 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ITESI)的增长:1963-2007年(单位:%)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BEA),Last Revised August 06,2008.

反映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反弹乏力的另一个证据是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占美国私人投资比重(RII)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在美国私人投资中的重要性呈稳步上升之势。1963年时RII仅为6.9%,此后持续上升,2001年达到27.1%的峰值,36年间提高了2.9倍。2001年后RII呈现出持续下降的特征。下降时间达到4年,最大降幅为5.5%,持续时间之长、下降幅度之大,都超越以往任何一次。截止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时此轮下降仍未完全结束,这对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持续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相关实用新型专利数量(PI)⑦的变化,也反映了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这一变化趋势。如图3,在1991年之前,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相关实用新型专利数量(PI)的发展变化与美国全部实用新型专利(P)的发展大致保持平行。1963年,PI占P的比重仅为4%,1983年为8%。从1991年开始,信息革命的发生使得PI的增加速度超过了P的速度,这一态势一直保持到2001年。此后,两者的发展变化出现了明显背离。1998年后PI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大致仍保持平稳增长,由于P下滑更快,因此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相关专利所占的比重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在2001年和2006年分别突破20%和30%关口。但到2007年,PI大幅下挫14.2%,创1976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相关专利所占的比重也在15年后首现显著下挫,下降了1个百分点。

2.美国实际GDP和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相关性研究

为了进一步探讨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美国宏观经济、进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首先在统计意义上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是,则继续进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以确定这种相关性的性质。我们主要考察美国实际GDP(YUS)、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ITESI)和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相关实用新型专利数量(PI)三者的关系。

图3 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实用新型专利的增长:1963-2007年

注:图中灰线表示标准化的美国实用新型专利总数,黑线(带方块)表示标准化的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实用新型的专利数,2000=100,由左侧坐标衡量;黑线表示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实用新型专利占美国实用新型专利总数的比重(单位:%),由右边坐标衡量。

资料来源: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2009.1.15.

(1)Pearson相关性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基本原理是,分别控制II和PI的变化,然后考虑YUS和PI、YUS和ITESI之间是否相关。结果如表4。

在理论上,ITESI的变化不但直接影响YUS,而且通过对其他产业的间接效应也影响了YUS(比如信息产品的消费和出口),因此两者相关当属情理之中。而YUS和PI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实际上间接地反映了YUS和ITESI之间的相关性,因为PI在很大程度由ITESI决定。

(3)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用于判断在时间上存在先导—滞后关系的两个变量,是否在统计上存在单向或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即格兰杰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性检验只适用于2个平稳变量,或虽不平稳,但存在协整关系的2个变量,因此,首先需要对YUS和ITESI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5。

ADF平稳性检验显示,YUS和ITESI都服从I(1),因此,在格兰杰因果性分析前,还必须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6。

JJ协整检验显示,YUS和ITESI之间存在、且仅存在一种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对YUS和Ⅱ进行格兰杰因果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的原假设是YUS和ITESI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性。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有时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因此需要引进适当的检验量来选择最佳的滞后阶数,常用的检验是LM(1)序列相关性检验和AIC信息准则,前者用来甄别检验模型中是否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后者则用于确定继续增加滞后阶数是否必要。p-LM(1)如果大于5%,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检验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AIC越小,表明增加滞后期数有助于改善模型。

本例中,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的最大滞后为14阶。综合考虑LM(1)、AIC,滞后14阶、滞后1阶和滞后2阶的检验模型无或基本上不存在1阶序列相关,AIC也最小或较小。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三个模型(见表7)的结论是一致的,即YUS不是ITESI的格兰杰原因,而ITESI是YUS的格兰杰原因,即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增长是美国实际GDP增加的原因,反之弗然。

3.2000年后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挫

由于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因此,了解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识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2000年后,特别是2007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的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后劲乏力,导致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出现大幅下挫。如图4所示,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RI)长期来看呈增加态势(尤其是考虑到美国GDP的增长率长期来看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1994年之前,RI基本上处在(0,0.5)区间,而在1994Q4(第4季度)开始,RI基本上处于(0.5,1)区间,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第2季度后,受网络泡沫崩溃的影响,RI一度跌至-0.93点,此后大部分时间又回到了1994年前的区间。2007年第1季度开始,RI再次出现连续下降,到2008年第3季度,RI再次击穿横轴,收于-0.16%。

不难发现,1960年后美国经济衰退与RI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见表8)。在1990年前,由于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有限,因此,RI与美国宏观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但关系不太紧密。在每次经济衰退之间,RI都会出现1~2个季度的(连续)下降,但最大降幅大都在0.15点左右。1990年后,随着信息产业崛起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与RI的关系更为密切。在1990年和2001年的衰退之前,RI都曾出现4~5个季度连续的下降,降幅都在0.70点以上。截至2008年第3季度,RI已经连续出现了4个季度的下滑,最大降幅已达0.73点。总之,2000年后,以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下降为表征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受挫已经在总体上使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出现显著下降,因而受信息技术创新推动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上升期也难以持续。美国次贷危机发展为全球性的深度经济衰退则加剧了本轮长波上升期的结束。

以上分析表明,由美国货币政策失误、金融创新过度、金融市场放松与监管缺失等因素直接诱发的2007年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性深度经济衰退,打断了2000年后信息产业的复苏之路,使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第五轮长波扩张周期的支持作用(贡献率)大大下降,因而最终导致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推动的世界经济第五轮长波的上升周期趋向结束。

三、第五轮经济长波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关系

从长波的视角,我们分析此次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衰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周期性因素,即经济长波的周期性衰退期已经临近;另外一个原因是技术性因素,即实体经济投资饱和使得金融危机成为全球性经济衰退的突破口,两方面的因素密切联系,而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是经济长波变化的根本因素。

1.次贷危机正好发生在世界第五轮经济长波繁荣期的末端——周期视角

上述分析已经表明,由于信息技术创新的衰竭以及信息技术相关投资的总体疲弱,使得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继而对整个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不断下降,第五轮经济长波进入了繁荣期的末端。次贷危机就恰好发生在这个关口,使得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深度经济衰退更加速了长波下降期到来的进程,目前,种种迹象显示,第五轮经济长波的繁荣期正在结束,本轮长波的下降期已经来临。

某一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这在历次长波历史中也大多发生在长波上升期的后期。例如1929-1933年世界性的大萧条就发生在第三轮经济长波的衰退期和萧条期(见表1)。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人认为,20世纪20年代中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经济繁荣的大好时光。而在1929年,突然股市暴跌,股市风波席卷全球各个领域,并引起了金融货币、信用和财政的全面大危机,同时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1932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了46.2%、德国下降了40.2%、日本下降了37.4%、意大利下降了33.2%、法国下降了31.9%、英国下降了20%。此次次贷危机与之类似,同样发生在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后期,同样由美国扩展到全世界,所不同的是,“疯狂的1920年代”,大规模信用膨胀及其伴随的股票市场的繁荣只是美国的事情。而此次危机期间,信用扩张的净规模比20世纪20年代至少大100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储蓄银行等都是信贷泡沫和投资狂热的制造者,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积累了太多的坏账,因此,此次危机可能比“暴风雨的30年代”更具惩罚性。

相反,如果处于长波的上升期,即使是主要国家的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也未必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例如在1991-2000年间,正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息技术创新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上升期,虽然在此期间日本经历了“萧条的十年”,东南亚主要国家经受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但在1992-2000年间,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均在2%以上,发展中经济体总体平均增长率为7.5%,世界经济增长率达3.24%。可见,当时日本经济的十年萧条和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逆转不了全球经济总体上升的大趋势。究其原因,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67%),并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局部地区的经济危机上升为全球性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长期实行低储蓄率、以信贷促进高消费、以高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美国凭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特殊地位对这种模式的支撑。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波繁荣期的临近结束,次贷危机仍有可能发生,但未必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相反,即使没有次贷危机,由于信息技术创新衰竭所造成的长波下降期也必然会到来,只是可能会以其他危机的形式发生。次贷危机是一个偶然因素,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是必然因素,此次次贷危机恰好发生在第五波下降期临近的关口,使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后者又加速了长波下降期的到来;另一方面,长波下降期的临近也使得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和持久。

2.信息技术产业市场饱和致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和房地产业——技术视角

按照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可分为上升(包括回升和繁荣)与下降(包括衰退和萧条)两个大的阶段,是由影响深远、实现时间长的创新活动所引起的,这种创新活动是指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重大基础创新活动(群集)。当创新活动的群集出现后,企业家的超额利润会吸引众多的追随者,众多企业群起模仿,从而推动社会产出的增加,带来经济的扩张,形成长波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创新占主导地位。当创新扩散、生产扩张后,由于产品供应增多,又会引起价格下跌、企业边际利润下降,企业陷入亏损状态,经济进入长波的衰退期。这一时期,重要的创新活动趋于衰竭,主导产品供过于求。在长波的不同阶段,伴随着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也伴随着信用扩张与萎缩的周期性变化。

图5 美国私人部门GDP在虚拟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分布:1980-2007年(单位:%)

注:实体经济部门比重由左边坐标读出,虚拟经济部门比重由右边坐标读出;虚拟经济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等四个行业,其余均为实体经济部门。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BEA),2009.2.14.

Gorden(2007)指出,在历次长波上升期,常常伴随着信用扩张,而且在长波上升期的最后几年,往往不仅以不顾后果的信用扩张为特征,而且以没有节制的信用的广泛欺骗(通常是为逃避政府的监管)为特征。究其原因,在长波的上升期,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使得人们对于未来具有非常乐观的预期,一个稳定增长的人群包括商人、农场主、零售商、制造商、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消费者们开始认为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因而人们都开始更多地信贷,信用扩张由此形成,并且变得越来越快,直到好像一切看来是突然出现的一样。经济体系中充斥着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设备、房屋、工厂、汽车和购物中心,所有的资金都来自于唾手可得的信贷。在扩张期,借贷就像一根杠杆促进了经济扩张。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由于其灵活多变的经济体系和科技创新的热潮,可预计将在未来几十年内享有超高的生产增长率。与此同时,美国大量先进的专有技术意味着美国在实物和金融投资上将比外国人享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同样被认为是归因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伴随“大温和”("Great Moderation")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下降;同时美国一连串的超额经常账户赤字,在最高峰时曾占据世界上所有的经常账户差额的2/3,这也可能是全球经济中新要素涌入美国寻求高投资回报率所带来的结果(Reinhart和Rogoff,2008)。

但是,当技术创新衰竭、生产扩张后企业的边际利润下降、更多的资金在实体经济中无法再获取超额利润时,已经被创新出来的各种金融工具则被更广泛地用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投机。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挥到尽头、又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投向没有出路,开始流入金融等虚拟经济部门和房地产部门,成为资产泡沫形成的条件。如图5所示,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美国私人部门创造的GDP的份额在1980-2002年间大致呈稳步上升之势,从18.4%上升到23.5%,增加了5个百分点,而实体经济部门比重则相应地从81.6%下降到76.7%。动态来看,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虚拟经济部门占比在2004年微降0.2%后,一直稳定在23.3%。图6进一步对比了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金融、房地产部门投资的比重。图6对数形式的趋势线显示,随着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设备与软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金融部门和房地产部门的投资比重却呈现上升趋势。当大量的资金进入金融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部门时,实体经济则更进一步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美国根深蒂固的低储蓄率、以信贷促进高消费并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发达的金融市场等因素,促使其金融资产泡沫日趋扩大而最终破灭,导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成为全球性经济衰退的突破口。

如前所述,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后,隐现的是美国IT产业泡沫破灭以后世界创新周期的低潮效应。美国2001年两个季度的短暂衰退表明,推动第五轮经济长波上升和繁荣的、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已经开始进入饱和期。只不过这个饱和期的负面效应被美联储制造的房地产泡沫所掩盖。由于新的技术创新还没有突出显现,世界创新周期在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后的若干年逐渐迈向低潮,从而导致第五轮经济长波在2009年开始进入衰退期。综上所述,美国次贷危机是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衰退期到来的“导火索”。

四、第五轮经济长波衰退期的特点

图6 美国金融、房地产部门投资占美国私人总投资的比重;美国信息技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1-2007年(单位:%)

注:左图为美国金融、房地产部门占美国私人总投资的比重。其中,黑线代表美国房地产部门投资占美国私人总投资的比重,灰线代表金融部门的比重;右图为信息技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两图中虚线分别为对应曲线的趋势线。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BEA),Dec.11,2008.

根据创新周期理论,创新过程是一种经济动力的内生周期性现象。这种周期性的出现是由于创新过程中与工业、金融和信贷子系统相联系的经济行为的协同运作所致。长波周期总是要经历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这是由创新的周期性特点决定的。而每一个长波的下降期都在酝酿下一次创新的高潮。从历次长波经济的时间看,第一波到第四波繁荣期平均为20年(四波分别为20、21、21、18年);衰退期平均为8.25年(四波分别为10、7、9、7年);萧条期平均为9.5年(四波分别为11、10、8、9年);回升期平均为9.5年(四波分别为9、9、11、9年)(见表1)。由此可以看到,尽管长波的周期不断缩短,但每一波繁荣期经历的时间却相对稳定,经历的时间也最长,而且平均为20年。同时衰退期和萧条期所经历的时间有逐渐缩短的趋势,这反映出每一次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日益强劲和持续的支持。从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每一次产业革命及其主导的基础创新都为下一轮产业革命和基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结束后,该产业的主导技术也仍然会在下一次产业革命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因而每一轮技术创新的累积效应都会为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积蓄力量,促使新一轮技术创新周期的加速来临。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对其他产业都具有巨大的外溢效应,可以预计,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五轮经济长波下降期持续的时间会相对较短;由于经济的弹性增强,即使是在长周期的低谷,经济增长可能更多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非负增长。

另外,与以往历次经济危机相比,在2008年9月危机加速深化之后,美国、日本、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以及以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等的官方干预和救市行为纷至沓来,措施之密集,力度之强大,协调之频繁和紧密,前所未有,这些都将有助于缩短长波下降期持续的时间,并降低衰退的深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化国家深陷经济衰退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仍然保持着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例如,中国2009年预期的经济增长率约为8%。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较快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渠道,对后者的经济恢复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可能使长波下降期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从长波的规律看,经历萧条是创造经济复苏的环境。只有经济中的泡沫被挤干,债务被清偿,并且取得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这些发展最终将会创造出全新的产业或产业群,以及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才能为迎接下一轮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到来铺平道路。需求是创新之母,处于顺境时的人们往往具有惰性,因循守旧而不思进取;萧条的窘境可以唤醒人们的创新精神,穷则思变,绝路逢生。因此,长波衰退期到来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创新和代表创新的产业,一旦新的创新群集出现,经济将会进入下一轮长波的上升期。它们将使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在21世纪中期达到顶点,尽管这种顶点在现在看来只是一种想象。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一直以来并且以后仍然可能会享有先行者(First Mover)优势,当情况变得很糟时,它仍然具备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优势,美国从创新中获得的熊彼特经济租金(Schumpeterian Rents)将会用来进行明智的投资,推动美国经济并最终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经济长波。由于投融资成本上升,一般性的技术研发净收益会下降。美国的研发资源可能更加向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集中,因为革命性的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这种情况可能加速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美国在基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已经具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下一轮技术革命很有可能在这两者之中产生。美国的下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繁荣时期需要等到下一轮技术革命。但是,在此之前,世界经济不得不经历萧条的漫漫长夜,就像以往任何一个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到来之前一样。

注释:

①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90年。

②对前三波及第四波的统计资料证实可参见赵涛:《经济长波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2008年12月底,IMF首席经济学家布朗夏尔和首席经济师布兰查德都指出,如果不加大经济刺激力度,世界经济可能陷入1929年大萧条后第二次大萧条。此外,美、日、德、英、法等主要国家的经济机构也已先后大幅下调了2009年本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2008年12月初,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警告,如不采取强有力措施,美国经济可能比大萧条更严重。

④因为美国是第五轮经济长波的中心国(陈漓高、齐俊妍,2004)和引发这次世界经济衰退的次贷危机的发源地。

⑤陈漓高、齐俊妍(2007)指出,2003-2005年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迅速反弹和增长,说明2000年网络泡沫的崩溃对开始于1991年的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的影响是暂时的,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的再度活跃及其外溢效应,将推动长波的繁荣期一直持续到2011年左右。由于经济长波是一种时间跨度大、情况又十分复杂的特殊经济现象,因而对长波的分期不可能十分精确。

⑦其他专利年度分类数据不可得。专利是指美国人在美国申请的专利,信息技术实用新型专利分类中,含有"computer"、"softwar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hardware"、"data processing(DP)"和"database"等其中至少一个的类别(class),专利列表名为"Patenting By Geographic Region(State and Country),Breakout By Technology Class Count of 1963-2007 Utility Patent Grants As Distributed By Calendar Year of Grant.UNITED STATES,ALL REGIONS",资料来源同表。

标签:;  ;  ;  ;  ;  ;  ;  ;  ;  ;  ;  

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进入衰退期的趋势、成因及特征分析_经济衰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