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 要】目的:观察带操作孔腹腔镜单孔法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2例采用带操作孔腹腔镜单孔法治疗的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52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21.5±2.8)min,术中共4例(7.7%)出现对侧隐性鞘状突口未闭合,实施双侧修补治疗,未出现腹腔脏器损伤、伤口感染、阴囊水肿等不良情况;术后平均住院为(2.4±0.4)d;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仅1例复发,复发率为1.9%,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8.1%。结论:小儿鞘膜积液选择带操作孔腹腔镜单孔法治疗效果良好,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鞘膜积液;单孔法;带操作孔腹腔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338-01
鞘膜积液属于临床儿科常见病之一,其在男童中的发病率较高,约0.8-4.8%左右。该病主要是鞘状突未闭导致的,开放手术依然是目前主流手术方法,通过近端鞘状突高位切断和结扎手术处理,同时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开放远端开窗引流,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应用,再加上临床对小儿鞘膜积液发病机制的深入认知,小儿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已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小儿鞘膜积液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性成效[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采用带操作孔腹腔镜单孔法治疗的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2例采用带操作孔腹腔镜单孔法治疗的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患儿,患儿年龄在1.5-5.3岁之间,平均(3.5±0.6)岁。所有患儿术前经通过超声检查和体格检查确诊为单侧鞘膜积液,其中25例(48.1%)为左侧,27例(51.9%)为右侧。
1.2 方法
术前准备工作:叮嘱患儿术前6h禁止饮食,术前30min将膀胱排空,无需留置导尿管和胃管,无需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前患儿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手术操作方法:予以气管插管全麻,选择头高脚低并倾斜向健侧15°的平卧位,在脐下缘作弧形切口,长约1cm,对气腹进行创建并将直径10mm、带1个操作孔的10mm0°腹腔镜置入,确定其进入到腹腔后通过进气的方式维持压力在6-10mmHg内,对腹腔是否出现肠管损伤、患侧内环口大小、位置进行探查,对对侧进行观察,同期处理对侧鞘状突未闭。将内囊内液体向腹腔挤压,对于内环口远端有闭合性积液囊的情况,采用电钩将囊壁切开,并与对电凝止血,将积液放出,对于部分鞘管突管及其细小的患儿,因为不能将鞘膜囊肿的积液完全挤净,所以可选择8号针头的注射器经阴囊将积液抽出,残余的少量积液等待自行吸收即可,无法抽吸的胶冻样积液也可等待自行吸收。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切口,长约2mm,采用4号慕丝线直接穿过10ml空针的8号针头后,保证针头长度在3.8cm左右,收拢两端线尾,由此切口按照与皮肤垂直的方式直接穿过皮下、肌层进入到腹膜外,于腹腔镜下,以内环口上方12点处作为起点,体外对穿刺针进行控制,并对针头方向进行调整,对腹膜外疏松组织间隙进行分离,拴着内环口外侧缘或内侧缘进行潜行,操作钳自腹腔镜操作孔置入,借助操作钳使带线针直接穿过精索、输精管表面,抵达内环口下方6点,将腹膜刺破直接进入到腹膜腔中,腹膜外半荷包缝合完成后,向腹内继续深入3cm,在腹腔中使丝线中部形成线环,操作钳将线环顶端抓住,并将穿刺针拔出,在退针时要保证丝线不被带出腹腔,于体外保留两端线尾,以血管钳将线位夹住固定,避免滑脱,再次将带线针头经原切口置入,对另一侧进行半荷包缝合处理,使内环口形成完整环,向腹腔中挤压阴囊内液体,并将两线端收紧,剪开套出体外的线环,使其分割成两丝线后打结,于皮下结埋线,腹部筋膜、腹膜采用可吸收线缝合,以组织胶水粘合皮肤切口。
2 结果
52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21.5±2.8)min,术中共4例(7.7%)出现对侧隐性鞘状突口未闭合,实施双侧修补治疗,未出现腹腔脏器损伤、伤口感染、阴囊水肿等不良情况;术后平均住院为(2.4±0.4)d;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仅1例复发,复发率为1.9%,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8.1%。
3 讨论
小儿鞘膜积液和鞘状未完全闭合存在直接性关系[3],单纯予以鞘状高位结扎术或内环口缝扎术即可取得根治效果,且不需要进行鞘膜切除、鞘膜囊内注射液药物等其它治疗措施。带操作孔腹腔镜单孔法借助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可在直视下对输尿管、精索血管等解剖结构进行充分了解,其可对鞘状突口喇叭口状、倒V状的输尿管、精索进行清晰辩认,可有效提高鞘状突高位结扎的临床疗效,同时可使精索血管、输精管避免损伤。与此同时,在腹腔镜指引下进行手术操作,可有效避免和减少二次手术治疗的危险[4-5]。
本组研究中的52例患儿复发率为1.9%,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8.1%,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由此表明,小儿鞘膜积液选择带操作孔腹腔镜单孔法治疗效果良好,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郎兴,李静涛,马新生,等.改良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临床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S1):95-96.
[2]文焰林,王鹏礼,邓思寒,等.带操作孔腹腔镜单孔法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疗效分析[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1(03):162-165.
[3]赵平.腹腔镜经脐单穿刺孔在男性小儿鞘膜积液和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5):55-56.
[4] 宋晋秋,郝春生,叶辉, 等.经脐单穿刺孔与经脐及腹侧壁双穿刺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17,48(2):128-131.
[5] 伍植文,伍映红,黄菊香, 等.经脐单穿刺孔与经脐及腹侧壁双穿刺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疗效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5(34):46-47.
论文作者:潘东山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积液论文; 腹腔镜论文; 小儿论文; 患儿论文; 操作论文; 腹腔论文; 内环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