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对网络语言影响的反应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冲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络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的普及,使得标新立异、个性鲜明的网络语言受到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的中学生的追捧。由于中学生对于规范语言的认知、使用尚不成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冲击,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学生的词汇积累

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观念、新现象不断涌现,相对稳定的语言词汇系统已不能全面准确地进行表达,新词汇不断涌现并在短期内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如“给力”“房奴”等。中学阶段既是词汇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学生开始全面接触社会的起始阶段,仅仅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来完成词汇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还会造成中学生与社会脱节的结果。通过对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网络语言的接触、了解、掌握和使用,既可以增加中学生的词汇量,又可以拓宽中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融入社会。如:“蒜你狠”是大蒜涨价了,“姜你军”是生姜涨价了,“糖高宗”是白糖涨价了,放在一起就是城市食品零售价格全面涨价了。

(二)网络语言拓宽了中学生的信息渠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各类门户网站、论坛的迅速崛起,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只需一条网线、一台计算机,一个鲜活、全面的新闻世界就完全地对你开放了;只需输入网址、轻点鼠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各种信息。“有不懂、问百度”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如今的很多年轻人都亲切地称呼其为“度娘”。这对于学业繁重的中学生来说,既是他们放松休闲的圣地,也是他们了解资讯、接触社会的主平台,更是促进他们学习语文的新渠道。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对语文课文的背景资料进行查寻,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收看“Discovery”、“世界地理”等节目,使他们既接受科技和人文教育,又拓展写作空间。

(三)网络语言满足了中学生的精神需求

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网络语言必须具有快捷性和简便性;网络受众的广泛性,使得网络语言必须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很多的网络语言就是对规范的语言进行了简化(如“互粉”是“两人互相成为粉丝”的意思,“表酱紫”是“不要这样子”的意思等)和再加工(如“围脖”是“微博”的意思,“大虾”是“大侠”的意思,“特困生”是“在课堂上爱睡觉的学生”的意思等),再搭配上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把“笑”用“笑脸”的符号来代替,把“同意、拥护”用“竖起大拇指”的符号来代替等)。这对于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的中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放松和消遣,更是他们展露智慧、发挥想象的空间。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语言影响了语言的音韵美

我们都知道,语文指的就是语言和文字,而扎实的语音功底则是养成规范语言习惯、积淀美文美句、形成良好语感的必要前提。但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用电脑写作也已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现在各种“省力”的打字输入法,不但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让很多学生生疏了写汉字这一表达方式,而且干扰和影响了他们对规范汉语词汇的掌握。不难发现,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很多的中学教师只注重倡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多元解读”和自主探究,却忽视了语文课的字词教学,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个个显得很有想法,却经常不能规范、标准地表达。究其原因,就是网络语言为了追求快捷和趣味,对这些进行了再加工,如用“孩纸”来代替“孩子”,用“肿么办”来代替“怎么办”,用“偶”来代替“我”,用“桑心”来代替“伤心”等。中学生在长期、反复受到这些再加工的不标准的发音的影响后,对于还没能完全掌握词汇标准发音的他们易陷入误区,造成词汇发音的错误。同时,还必须看到,网络语言中还有大量的谐音词(如“白白”是“bye-bye”的音译音词,“酷”是“cool”的音译音词,“神马”是“什么”的谐音词等)以及和语文拼音相近的英文字母或数字的替代词(如“GF”是“女朋友”的替代词,“Zt”是“猪头”的替代词,“88”是“再见”的替代词,“5201314”是“我爱你一生一世”的替代词等),会让中学生渐渐忽视正确地拼写汉字的音节和正确地掌握汉字的发音。那么我们的语言美就会慢慢缺失,语文会失去它特有的魅力。

(二)网络语言改变了语言的结构美

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就是语言的结构和词汇的变异,这也是网络语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这种变异主要是通过汉语或英语的谐音来实现的。虽然有一些变异词汇很“给力”,但不得不说大部分的变异仅仅只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为了追求简洁快捷,为了吸引眼球进行的生拆活造,是对语文词汇系统的结构和秩序的一种破坏。而正是这种标新立异,满足了中学生追求时尚、张扬个性、表现独立的心理,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模仿。我们必须看到,通过这些模仿和使用,网络语言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对规范语文词汇体系的认知,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掌握规范的语文词汇构成规律和正确的用法。例如“我勒个去”一词,由于通过调侃式的笑骂来表示一种无奈,很受网民的追捧,但如果从词汇的构成规律来看,是属于不符合规范的随意构词。再如利用特殊的符号和字母组成一些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词汇,像“(☆_☆)”、“凸^_^凸”、“??”、“~!~拌”等,也都属于生造的表意符号,令人难以理解。又如中学生的作文或是日记中“被家教”、“被补课”、“被春游”、“被考试”等比比皆是。这必然对中学生的语文语法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网络语言弱化了语言的艺术美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语言文字的素养。虽然网络媒体语言常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反传统地运用简短、通俗、有趣的语言达到双关和谐音等“偷梁换柱”的效果。但是我们应该从中感受到,如果无休止地让学生用一些“修辞方法”来随意生造词语,就会改变传统、规范修辞手法的稳定性,造成表意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缺少美感,语言的艺术性就会缺失。诸如“喇叭亏”、“精益求金”等,像这样的所谓仿拟新词在中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这样的表述就破坏了词语的原有结构,干扰了中学生对汉语的修辞知识的学习。任何语言都有自身的语法规则,正是这些语法规则对于还没有全面掌握汉语语法,区分能力、辨别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是很不利于艺术语言的形成的,更不要说艺术语言的表达了。

三、中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冲击的对策

(一)夯实语言功底,规范语言音韵美

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认为,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当代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了解它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课文为主,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1.音。教师要通过要求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朗读,使得中学生能够准确地区分音节之间的不同,掌握正确的发音。

2.形。汉字大多为形声字。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教会学生根据形旁识记。如:学生易将《山中访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出现的“湛蓝”、“犬吠”、“禅心”等词语中的“湛”、“吠”、“禅”写错。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教会学生“甚”、“犬”、“单”的原有之意,以及它们和“湛”、“吠”、“禅”之间的意义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书写。

3.义。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在准确地发音和准确地书写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和派生意义。特别是对多义词要掌握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如:为了让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特质,在教学《我的信念》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这些练习题里列出的“固执”、“蹂躏”、“奢望”、“鞭策”等词语,让学生结合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并体会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从而更好地理解居里夫人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文《看云识天气》,教师在区分“预兆”和“征兆”两个词时,就不能只满足于对字面意义的解释,还应该从课文中找到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语段的方式,体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丰富教学方法,感受语言结构美

1.朗读方法多样化。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它讲究在“读中学”,注重在“读中品”。对于良好语言文字素养的养成绝对不能忽略“读”这一步骤。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重要作用,让语文教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无论是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文质兼美,接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莫怀戚的《散步》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学生默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配乐读—诵读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交替朗读,深化结构意识,体会语言的结构美。同时,通过对这些美文的反复诵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对这些美文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牢牢记住规范的语言形式,进一步认知汉语语法,从而固化语言行为,排斥和抵御网络语言中不规范的语言形式,增强“免疫能力”。

2.文本理解感性化。中学语文教材主要以书面语言为载体,文章都是作者经过字斟句酌、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因而是学生学习规范汉语的主要文本。事实证明,学生对规范的语言在记忆中的形象越是深刻牢固,对不规范的语言的排斥和抵御能力就越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性地去学习和诵读规范的白话文课文,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现代汉语的感性认知,进而变成自己的语言行为,从而增强对网络不良语言的“免疫能力”。如: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同时,必须看到,修辞教学更加需要教师重视文本语境的结合。如:双关语和反语的修辞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读、认真体会文章中的用法,像鲁迅的文章,要通过品读来感受双关语和反语的独特效果。

3.多门课程综合化。虽然语文课堂是语言教学的主场所,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却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语文课堂上,新课标特别注重课程的整合。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课、综合训练课等课程,或者利用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开展与语言相关的主体活动。如:“你来自哪里?”“你认为方言短剧是否应该存在?”“当普通话遇到网络语言”“谈谈语言的历史”等等,让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品、短剧、相声、歌唱、辩论等方式,了解方言、普通话、网络语言的由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识能力。也可以举行相关的手抄小报比赛、黑板报比赛等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体会到,网络语言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方言。在这种虚拟的语言情境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会引起歧义,因为它便于网民快捷、迅速地表情达意。可是,当它一旦进入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多种阻碍。尤其是对于很少接触网络的人,便会产生交际的障碍。因此,我们只有规范地运用传统语言这一全民的交际工具,沟通才能顺畅。

(三)渗入经典诵读,提升语言艺术美

艺术语言应该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语言。它既是语言知识的积淀,更是内化后语言素养的生成。因此,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语法规范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那会使得语言学习变得枯燥,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借助经典美文,让学生运用自己感兴趣的诗词歌赋来养成语言习惯,提升语言艺术,效果一定事半功倍。传统的经典诗词有很强的韵律感,而且朗朗上口,对其进行背诵,就能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如此良性循环,不仅让学生能够较明了地辨析网络流行语的优缺点,同时也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传统语言的凝重、精练,让他们明白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是分不开的。从而引导他们去鉴别,认清这些词语的优劣,并加以区别对待,如此才利于中学生正确认识新事物,促进语言文字的学习。

标签:;  

中学语文教学对网络语言影响的反应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