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地理学: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地理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6-0065-11
一、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类经济运行法则,从而传统的经济学观点受到极大挑战。人类文化、社会演化过程与生物基因变化过程的相似性逐步受到重视,演化的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实际上,经济学家对“演化”这一概念并不陌生。斯密、马克思、门格尔、马歇尔、凡勃伦和熊彼特早年都对此有所论述。如马歇尔的“经济学的生物隐喻”(1898)、凡勃伦的“为什么经济学不是演化的科学”(1919)以及熊彼特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动态、演化思想等。熊彼特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是演化经济学发展的黑暗时代,直到纳尔逊和温特的经典著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之后,演化思想才在经济学界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发展。现代演化经济学借用现代生物学的进化隐喻,对主流经济学的“硬核”进行了革命性改造,把正统理论中处于背景状态的演化力量和机制放在了核心地位,形成解释经济学现实的全新范式。①传统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是均衡经济学,是“结果经济学”,描述“尘埃落定”之后的状态,而不管尘埃是如何落定的,非价格因素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演化经济学是“过程经济学”,它在接受西蒙“有限理性”的基础上,以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为己任。
现代演化经济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正走向全面、深入的具体研究阶段,②主要表现在:第一,微观、中观和宏观演化经济学概念的提出和三大理论体系的建立;③第二,演化经济学思想在众多经济学分支,如产业创新分析、④可持续和能源经济学⑤以及经济地理学⑥中得到全面引入;第三,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呈现一定程度的融合和交叉,⑦同时演化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创新研究⑧;第四,由演化机理分析转向政策研究⑨。这些研究动向表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为,以动态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经济过程,已经成为分析和描述复杂经济现象的重要方法。
二、经济地理学的“演化主义转向”
1.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基本特征
进入1990年代后,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尤其是欧洲经济地理学界,出现了试图将演化主义的思想全面贯彻到经济地理学中的新动态,即经济地理学的“演化主义转向”(Evolutionary Turn)。这种研究趋势是经济地理学界内偏好演化主义的学者和演化经济学里关注空间问题研究的学者共同推进的结果。这些经济地理学家主要包括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经济地理系Ron Boschma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地理系的Ron Martin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Eike W.Schamp教授;与演化经济地理学家积极对话的经济学家除了丹麦奥尔堡大学教授、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代表人物Bengt-Aake Lundvall和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区域创新系统提出者Philip Nicholas Cooke,主要是美国斯坦福大学William Brian Arthur教授、⑩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经济学研究院Thomas Brenner博士和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心Maureen McKelvey教授以及Nelson等人。
Martin在最近一篇文章指出,(11)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继经济地理学里的“文化—制度”转变和以Paul Krugman、Fujita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12)之后的“第三条道路”。(13)但是他并没有明显指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我们认为,演化经济地理学是以演化思想,尤其是演化经济学思想在时空约束条件下探讨经济行为主体空间或地理变化的经济地理学说。它既吸收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如时间不可逆、有限理性和非最优假说以及演化经济学的基本主张和研究方法,如主张历史主义研究方法,承认历史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新异,种群之间是共同演化的;同时也由于地理是创新的重要维度,经济地理学家可以对演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它能够为创新或空间活动的差异提供独到的视角。
从Boschma和Lambooy 1999年在《演化经济学》期刊上发表《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之后的短短8年多时间里,出现了大量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从总体上看,目前国际演化经济学领域出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1)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构建,主要包括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4)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其他经济地理学派的关系,(15)演化经济学核心概念的“地理改造”(16)以及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17)等问题;(2)研究领域由制造业产业空间演化研究,扩展到服务业的产业空间演化研究、(18)城市增长的复杂性分析、(19)区域竞争力(20)与区域差异(21)的演化分析等;(3)分析中广泛利用了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如关系经济地理学(22)和制度经济地理学(23);(4)创新系统研究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相互交叉,(24)并在演化思想的指导下,对创新政策进行反思(25)。
2.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进化史
(1)演化经济地理学思想萌芽、酝酿阶段(1989-1999)。研究创新系统和产业集群过程的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发现了演化经济学的价值,(26)同时演化经济学家也触及一些地域空间问题,(27)但是总体上都是零星的、不成体系的。明确将演化思想引入经济地理学界的是Boschma和Lambooy。(28)他们于1999年在《演化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合作发表的《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一文标志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诞生。论文以技术变革为例讨论了新奇(new variety)与经济空间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2)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初建时期(1999-2005)。这一时期涌现了两个欧洲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团队。一是以Boschma教授和Frenken教授为核心的荷兰乌特列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经济地理系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小组。Ron Boschma教授1994年博士毕业于荷兰丁伯根研究所(Tinbergen Institute),1999年以前一直从事本地窗口机会(windows of locational opportunity)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29)后与Koen Frenken建立起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小组。该研究小组的非正式学术论文(Series Paper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是国际演化经济地理学重要智力库。除了理论框架和适用性讨论外,他们还特别关注演化经济学在产业的空间演化、网络、集群、城市和区域,及新技术的影响、创新系统、企业家精神、创意城市和全球化等具体问题。第二个团队是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主要成员是Eike W.Schamp教授、Christian Berndt教授和Johannes Glückler博士。(30)这一团队不仅与Boschma教授的研究小组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还与德国著名演化经济学家Witt教授所在的德国马普学会经济系统研究所演化经济学研究小组联系非常密切。
这一时期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最突出的有2003年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经济地理系的“经济的空间演化:走向演化经济地理”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和2005年2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人文地理系召开的德—荷演化经济地理国际研讨会。会议上,德荷经济地理学家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成立了“国际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小组”,后期剑桥大学地理学教授Martin也加入进来。这一虚拟的研究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演化经济地理学进展。
初建时期的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任务就是构建自己的理论系统,并在经济地理学各个子领域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一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演化经济地理学将是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Boscham教授等人的论文里,(31)在比较演化经济地理学与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地理学差异后,指出了演化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的第三种选择;(32)二是确立了演化经济地理学在演化经济学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基本概念——制度、演化和空间。Schamp教授于2000年在其德文著作《网络化生产:制度视野下的产业地理》中讨论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体系,认为经济地理学是演化经济学三大系统之一,演化经济地理学有助于研究新产业的空间锁定、地理临近和集体学习关系、技术与区域发展路径等问题。(33)与演化经济学家不同,由于长期和创新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欧洲老制度主义和法国调节学派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体系之初就明确指出了制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34)
在实证研究方面,演化主义在地理空间的很多问题上,如产业空间演化、老工业区复苏、城市增长、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差异的演化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吸收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前沿理论,出现了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交叉的迹象;创新系统研究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也开始相互交叉,并在演化经济学的指导下反思创新政策。
(3)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系统整理阶段(始于2006年)。Boschma教授与Frenken博士合作研究了近20年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并比较了三者之间的异同点,最后指出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35)这意味着演化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共同构成了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支架。
Martin教授和Boschma教授联合发起了欧洲演化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并于2006年4月在剑桥大学地理系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演化经济地理学已进入理论整理与综合阶段。大会主要议题是:讨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并提倡技术和产业的空间演化、网络与经济演化、产业集群、城市与区域发展等实证研究。Martin教授和Sunley教授合作提交了《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演化》,以路径依赖为例讨论了演化经济地理学应该如何吸收演化经济学核心概念的问题。演化经济地理学家认同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核心概念,如新奇、路径依赖和竞争、选择,但认为这些核心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造。正如Martin和Sunley在分析路径依赖的经济地理学含义时指出的,(36)不仅存在着技术路径依赖、制度路径依赖和路径依赖带来的递增报酬;同时经济行为、技术、组织等还存在着空间位置依赖(place dependence)(37)。由此可见,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独特视角,经济地理学家能对演化主义作出特别的贡献。
最近两年,经济地理学界出现了两本值得关注的书。一是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Christian Berndt(38)教授和Johannes Glückler博士合作主编的德文版的《异端经济地理的反思》(Denkanstβe zu Einer Anderen Geographie der
konomie),(39)收集了Ash Amin、revor Barnes、Gernot Grabher和Ron Marti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地理学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加强经济地理学与哲学、文化学、异端经济学和组织社会学的交流,并明确指出文化、网络和演化是重要的交流领域。二是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的Koen Frenken教授主编的《应用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Applie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40)本书收集了包括美国学者Steven Klepper和Jürgen Essletzbichler(41)等人在内的经济学、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在企业微观、产业与网络中观和空间系统领域内的演化案例研究。
三、经济地理学的“演化主义转向”的原因分析
演化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出现,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由于创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现有理论又难以对其进行解释,在演化经济学的影响下而出现的产物。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巨变的历史与无力的解释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一方面,知识、信息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这无疑需要经济地理学家去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与此同时,在经济地理学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文化转向”、“制度转向”和“关系转向”,但是遗憾的是这些理论都是静态的,其研究焦点问题也不是经济变化的根本动力——创新。他们仅仅为新古典经济学支配的经济地理学做了一些有益的修补工作,即关注到经济活动的制度维度和文化维度,但终究解释力有限,难以提供一个有力的解释框架去理解1980年代出现的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现实,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框架。
2.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对话
在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上,经典的经济学家也曾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战后,在经济学界出现了两次空间问题主流化的努力,即20世纪50年代瓦尔特·艾萨德(Walter Alsard)领导的区域科学运动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新城市经济学”。尽管这两次努力都失败了,但却为90年代后期经济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起了一定铺垫和舆论作用。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关系史是一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42)当前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里的一些迹象表明,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似乎到了“合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领域,欧洲经济学界熊彼特主义和老制度学派的复兴、法国调节学派的活跃和反经济学形式化运动,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和“新鲜空气”。这些经济学的动向在经济地理学里也有所表现。演化经济学作为异端经济学的一面旗帜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同时,由于演化经济学将其研究目标定位在揭示经济运动的过程,而不在其结果,主要讨论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一直关注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经济地理学自然也开始关注演化经济学。本文认为,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将在“演化主义”上“合”,至少将是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一个重要汇合点。
3.“理论空气”准备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一次广泛的扩充,出现了“文化转向”、“制度转向”和“关系转向”,开始从单纯经济要素分析,转向关注历史、文化、制度和政治因素。这些转变的经济学基础是制度主义,尤其是发源于凡勃伦的欧洲老制度经济学主义,而制度主义和演化经济学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43)因此可以说,经济地理学的“制度主义”流行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做了很好的“理论空气”准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出现紧跟在这些转变之后,但是它们绝不属于同一阵营。经济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制度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被控制在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的、静态的分析框架里,而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基础则是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对立的演化经济学。
4.创新系统研究的发展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来源是老制度经济学、法国调节学派、熊彼特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等学派中的演化思想,而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最活跃的中观分析层面——产业演化和区域经济演化研究,其地理学基础是新产业区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这些研究中,以创新系统研究,尤其是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最引人注目。
国家创新系统学者和区域创新系统学者对演化经济学予以高度关注。上面提到的三次演化经济地理学会议,有两次当代区域创新学派重要代表人物Cooke教授都参加了。这说明创新学派与演化经济学、尤其是与演化经济地理学进行着富有成果的对话。同时,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学者也对演化经济学和创新系统研究的关系做了深刻的阐述。Freeman说,演化理论是研究技术变化的重要理论,它为研究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44)Lundvall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体系构建来源除了Freeman为首的20世纪70、80年代的经验研究外,就是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经济学。同时,他还在分析国家创新系统的不足和发展出路时指出,国家创新系统如果要成为经济分析的理论工具,就必须建立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一理论基础的基石就是新熊彼特主义和经济学里的演化主义传统。(45)在越来越多的演化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创新系统研究的同时,演化经济学概念也被引入创新系统,乃至写进国际组织的政策,如1996年的欧盟委员会的《创新绿皮书》。(46)
演化经济学强调变化和对新环境的适应,但它忽视正式的制度;而创新系统的研究更关注政策制定和环境,但是这种结构主义的分析难以揭示经济变迁的本质。因此,二者之间的对话一方面有利于研究实行互补,相互借鉴,既能动态分析,也能将制度融合起来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毕竟创新形成了强大的理论系统,如Lundvall和Freeman的国家创新系统、Cooke的区域创新系统、Carlsson的技术创新系统和Malerba的产业创新系统等几大分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政策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四、经济地理学将是“演化主义”的主战场
1.演化经济学并没有获得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虽然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但是这不意味着演化经济学已经获得了经济学王国中的领导权,事实上它依然是非主流的经济学,依然处于非核心地位。演化思想一时还难以在坚固的经济学堡垒里,尤其是英语世界的经济学中获得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包括演化经济学在内的异端经济学家难以在世界一流经济学大学和研究所得到席位,这在剑桥大学最为明显。随着异端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斯拉法(Piero Sraffa,1898-1983)、卡尔多(Nicholas Kaldor,1908-1986)的相继逝世,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到1990年后完全被主流经济学控制。(47)
演化经济学一时难以获得主流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在当今经济学中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新“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马歇尔之后,庇古提出了系统的福利经济学、琼·罗宾逊和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的理论,发展了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加上斯拉法对马歇尔体系的疑问性发展、凯恩斯又系统发展起货币理论,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全面建立。尽管在1970年代后,经济学里出现过几次戏剧性的事件,如7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建、肯尼思·博尔丁(Keneth Boulding,1981)《演化经济学》、理查德·R·纳尔逊和悉尼·G·温特(Richard R.Nelson,Sideny G.Winter,1982)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赫泊特·亚·西蒙(Herbert A.Simon)和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 C.North)分别于1978年和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到了1990年代,经济学走向更加形式化和狭隘的死胡同。这意味着,包括演化经济学在内的异端经济学一时还难以在新古典经济学霸权主义时代取得主流地位。(48)
2.演化经济地理学在欧洲已开始趋向主流地位
贾根良教授在分析演化经济学的命运之时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学的萌芽可以在主流经济学锁定非常严重的国度被发现,但它的成长和壮大很可能要转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如果某个国家的经济将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演化经济学将有可能在中国获得更快的发展,并有可能在21世纪下半叶领导经济学的国际潮流。”(49)
本文认为,演化主义的思想不仅将可以在个别国家得到局部突破,还可以从个别相近学科中得到突破。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与经济学有着天然密切关系的学科,尤其是在演化经济学研究比较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内经济地理学将是“演化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争斗的主战场,这场争斗将因演化主义强大的解释力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地理学界对演化主义的友好态度使得演化主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至少与“新古典主义”控制下的经济地理学平分天下。
从欧洲演化经济地理学家的地位和主流经济地理学期刊对演化主义论文的欢迎态度可以发现,演化经济地理学将成为欧洲经济地理学的主流学派。
与演化经济学家的处境不一样,欧洲一些出色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家位居本国,乃至世界经济地理的一流教学研究机构,如首先提出“演化经济地理学”范式和认为演化经济地理学是“新经济地理学”新取代的Boschma教授所在的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经济地理系、近来对演化经济地理学有着浓厚兴趣并试图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的Martin教授所在的英国剑桥大学地理系以及演化经济地理学制度学派人物Schamp教授所在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等,无疑都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机构。这里需要另外说明的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演化经济学研究发达的地区。公认的世界演化经济地理学中心在荷兰、英国和德国,而德国和英国的演化经济学也是非常活跃的。魏特(Ulrich Witt)和瑞士的多普非(Kurt Dopfer)和英国的霍奇逊(Geoffrey M.Hodgson)无疑是德语世界和英国演化经济学界的著名代表人物。
同时,近年来欧洲主流经济地理学期刊刊登了越来越多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论文,如英国的《经济地理》(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荷兰的《经济和社会地理杂志》(Tijds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以及德国的《地理》(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尤其英国牛津大学的《经济地理》,近年来一些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经典文献都发表于此,已成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五、中国:未来世界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心
从上面的分析看,演化经济地理学要在一个国家扎下根,并发展起来,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下经济的发达,二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三是相关领域研究的活跃。本文认为,中国不仅具备了这些必要条件,而且还因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机制和规律与西方国家不同,使得中国学者有可能为国际演化经济地理学界作出特殊的贡献,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继欧洲之后的第二个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心。
1.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既需要演化经济地理学,又为其在中国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既出现了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重庆和武汉等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存在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走下坡路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既在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集群,还有一大批破产或濒临破产的老国有企业;既有一批如上海张江生机勃勃的高新开发区,也有一些开发区大量土地闲置。
如何认识这些现象,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创新力,演化经济地理学将能够提供一些启示。西方学者对老工业区的衰退和重生、新产业区的生命周期和风险防范、区域经济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变化大,加上中国独特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使中西的经济演化动力机制有着很大差异,这既使得理论创新成为可能,也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影响及中国演化经济学兴起的影响
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学术界和政策领域影响巨大,但是并不是密封着的“铁桶”局面,相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近年来,国内演化经济学研究的兴起,无疑为演化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智力来源。
尽管中国经济地理学脱胎于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但是中国经济地理学学者一直长期接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熏陶。唯物辩证法认为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这与演化主义强调“时间的不可逆”具有相似性。同时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50)与演化主义强调新奇或创新是经济变化的内在动力具有相通性。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采取历史的研究方法,这一点无论在演化经济学还是演化经济地理学都比较流行。从思想的继承性看,现代演化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熊彼特主义,而熊彼特本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就深受马克思的影响,并尊马克思为导师。因此,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学者在接触到演化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后会有种亲切感。
目前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演化经济学的学者越来越多,其中三个研究团队最为活跃: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贾根良教授为代表的思想史学派,试图给中国后继研究者一个清晰的理论面貌;二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孟捷教授和在欧洲老制度经济学那里留学多时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虎涛副教授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力图用演化经济学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三是以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盛昭瀚教授为首的实证学派,积极地促进着中德演化经济学学术交流。本文同意贾根良教授的观点,21世纪的中国演化经济学将是领导世界演化经济学的重镇。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发展脱离不了整个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规律,随着中国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必将有很多的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学者关注到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并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为演化思想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活跃的创新研究和集群研究队伍为中国演化经济地理学发展准备了人才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自然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资助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经过近20年的积累,既促进了中国国家创新工程的实施和各地创新系统的建设,推动并指导行业、企业及地方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促进了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同行的对话;既培养了大批科研和管理人才,也使创新观念深入人心,逐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
雨后春笋般的集群现象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力,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199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对国外产业集群研究做了理论介绍并进行了初步案例研究。2001年北京大学王缉慈等人出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是早期研究的代表作。此后,越来越多的学科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加入到产业集群的研究行列中来。在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学术联系网络。一是2004年以来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该会议已分别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东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举办了六届,这几次会议为提升中国集群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对话起了一定作用;二是2003年5月由王缉慈教授为首建立起来的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研网”(www.clusterstudy.com)对推动产业集群理论在中国的普及和学术研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截至2007年6月注册会员已超过4770人,成员包括教授和政府官员,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横跨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社会学等几大学科。(51)
从国际研究经验可以发现,由于产业集群被认为是创新最活跃的空间组织,也容易被锁定,因此成为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研究集群和演化的学者都不得不从演化经济地理学寻找理论启示。因此,可以说,中国欣欣向荣的创新系统研究和集群研究为中国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人才并积累了知识。
4.产业演化和区域演化:中国学者大有作为
从国际演化经济地理研究内容看,产业演化和区域经济演化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欧洲学者也开始利用演化思想探讨相关问题。Storper提出,对于产业聚集和地方产业优势的来源应该以演化的观点分析。(52)Bathelt和Glückler以128号公路和北卡罗来纳的研究三角园为例研究了北美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53)Brenner研究了整个德国产业集群的聚集机制,(54)但是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导致他的研究也同样缺乏动态性。Boschma和Klepper分别研究了英美两国汽车产业的演化。(55)Wetering讨论了荷兰服务业的产业演化。(56)同样,区域经济演化研究,尤其是老工业区的衰落和复兴等问题是当前的研究重点。(57)
与以往的理论相比,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演化主义框架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是其分析的基本单位;(2)路径依赖使得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偶然事件会突然改变发展方向,并使得趋势多元化;(3)强调时间的不可逆和空间异质性;(4)主张动态的、历史的研究;(5)强调演化过程中的企业衍生机制、聚集经济机制和已存企业与知识产生、扩散的关系。(58)本文认同上述观点,但是由于我国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与西方的不同必将导致演化机制的不同,这在企业衍生动力机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另外,我国新产业区成长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环境里,体制转变带来的老工业基地问题等等,都可以成为我国学者努力的方向。
致谢:本文是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Eike W.Schamp教授、Christian Berndt教授以及Johannes Glückler博士长期讨论的结果,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教授和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苗长虹教授的指导。另外还要感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朱雅丽副教授提供的部分文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与资源科学研究所叶超博士生和浙江省委党校郑燕伟老师在初稿完成后所提出了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注释:
①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Dopfer,K.(ed.),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Witt,U.,The Evolving Economy:Essays on the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Economics,Aldershot:Edward Elgar,2003.
③Dopfer K,J.Foster and J.Potts,"Micro meso Macro",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4(14),pp.263-279; Potts J.,The New Evolutionary Microeconomics,Edward Elgar,2000.
④Malerba,F.,"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Research Policy,31(2),2002,pp.247-264.
⑤Buenstorf G.,The Economics of Energy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an Evolutionary Approach,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4; Van den Bergh,J.and Gowdy J.,"Evolutionary Theories i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mics: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0(17),pp.37-57.
⑥Boschma,R.A.and Lambooy J.G.,"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9(4),pp.411-429; Lambooy J.G.and Boschma R.A.,"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Regional Policy",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35(1),2001,pp.113-131.
⑦Nelson,R.R.and Sampat,B.N.,"Making Sense of Institutions as a Factor Shaping Econo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 Organization ,44(1),2001,pp.31-54; Nelson,R.R.,"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Growth Theor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2(12),pp.17-28; Schamp E.W.,"Evolution und Institution als Grundlagen einer dynamischen Wirtschaftsgeographie:Die Bedeutung von externen Skalenertrgen fürgeographische Konzentration",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2002(90),pp.40-51; Pelikan,Pavel,"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Economics:Another View with Links to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Social Technologies",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3(3),2003,pp.237-258.
⑧Nelson,R.R.,and Nelson,K.,Technology,Institutions,and Innovation Systems,Research Policy,2002(31),pp.265-272; Nelson,R.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3; Mowery,D.,Nelson,R.R.,The Sources of Industrial Leadershi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9.
⑨Witt,U.,The Evolving Economy:Essays on the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3; Dopfer,K.(eds.),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⑩Arthur教授1990年因为在报酬递增经济学上作出杰出贡献,被授予熊彼特经济学奖。
(11)Martin R.and Sunley P.,"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4),pp.395-437.
(12)Fujita,Masahisa,Paul Krugman and Anthony 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MIT Press,1999; Krugman,Paul,"Urban Concentration:The Role of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ransport Costs",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Vol.19,1996,pp.5-30.
(13)有关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别可以参见Boschma和Lambooy,1999,9(4),pp.411-429。但是作者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作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属于经济学“地理化”趋势阵营的,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而制度经济地理学,包括关系经济地理学依然属于新古典经济学控制下的经济地理学说。尽管演化经济地理学出现在经济地理学的“文化—制度”转向之后,但是它和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是当前经济地理学里与新古典经济学控制下的经济地理学并列的两大体系之一。
(14)Boschma R.and Frenken K.,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Paper prepared for the DRUID conference,June 2006,pp.18-20; Schamp,E.W.,Vernetzte Produktion,Industriegeographie aus institutioneller Perspektive,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5)Boschma R.and Lambooy J.G.,"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9),pp.411-429.
(16)Martin R.and Sunley P.,"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6(4),2006,pp.395-437; Schamp,E.W.,"On the Notion of Co-evolution in Economic Geography",available from the author.
(17)Martin Ron and Sunley Peter,"Complexity Thinking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available from http://econ.geog.uu.nl/peeg/peeg0703.pdf.本文作者同意Martin等人提出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应该吸收复杂性科学的思想。但是我们认为复杂性科学不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讲,演化经济地理学还向混沌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经济学里的历史主义学派学习。Martin的不足在于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混淆了,我们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18)Weterings Anet,"The Dynamic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Dutch Computer Service Sector:1981-2001",Paper for ICT and Learning in Regions Conference,June 1-2,2004.
(19)Ioannides Y.and Overman H.G.,"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US Urban System",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4(2),2004,pp.131-156.
(20)Boschma,R.A.,"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s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Regional Studies,38(9),2004,pp.1001-1014.
(21)Boschma & Weterings,"The Effect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Software Firms in the Netherland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5(5),2005,pp.567-588.
(22)Bathelt,H.and Gertler,M.S.,"The German Variety of Capitalism:Forces and Dynamics of Evolutionary Change",Economic Geography,2005(81),pp.1-9; Bathelt,H.and Glückler,J.,Wirtschaftsgeographie ,konomische Beziehungen in R
umlicher Perspektive,2nd Edition,UTB-Ulmer:Stuttgart,2003.
(23)Schamp,E.W.,Vernetzte Produktion,Industriegeographie aus Institutioneller Perspektive,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2000; Schamp E W,"Evolution und Institution als Grundlagen einer dynamischen Wirtschaftsgeographie:Die Bedeutung von Externen Skalenertrgen für Geographische Konzentration",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90(1),2002,pp.40-51; Hayter R.,"Economic Geography as Dissenting Institutionalism:the Evolution,Embeddednes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Regions",Geografiska Annaler,2004(86B),pp.95-115.
(24)Nelson,R.,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 Comparative Stud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Cooke,P.,Uranga M.G.,Extebarria,G.,"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8(30),pp.1563-1584;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n Evolutionary Approach,in Cooke,P.; Heidenreich,M.,Braczyk H-J(ed.),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d World,2nd edition,London,2005.
(25)Fuchs,G.& Shapira,P.,Rethinking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Change:Path Dependency or Regional Breakthrough,New York:Springer,2005.
(26)Storper,M.,Walker,R.,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Territory,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Growth,New York:Basil Blackwell,1989; Cooke,P.,and Morgan,K.,The Associational Economy:Firms,Regions and Innov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Rigby,D.L,and J.Essletzbichler,"Evolution,Process Variety and Regional Trajecto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US Manufacturing",Economic Geography,1997(73),pp.269-284; Essletzbichler,J.and Rigby,D.L,"Competition,Variety and the Geography of Technology Evolution",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96(1),2005,pp.48-62; Cooke P.; Roper S.; Wylie P.,"The Golden Thread of Innovation and Northern Ireland's Evolvi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egional Studies,37(4),2003,pp.365-380;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n Evolutionary Approach",in Cooke,P.; Heidenreich,M.; Braczyk H-J(ed):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d World,2nd edition,London,2005.
(27)Arthur W.B.,"Silicon Valley locational Clusters:When do Increasing Returns Imply Monopoly?”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19(3),1990,pp.235-251; Swann,P.and Prevezer,M.,"A Comparison of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Computing and Biotechnology",Research Policy,1996(25),pp.1139-1157; Antonelli,C.,"Collective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the Evidence of Technological Districts,Regional Studies,34(6),2000,pp.535-547; Canils,M.,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Growth Differentialsacross Europe,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0; Breschi,S.,Lissoni,F.,"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a Critical Survey",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0(4),2001,pp.975-1005; Brenner,T.,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Existence,Emergence and Evolution,London:Routledge,2004; Werker,C.,Athreye,S.,"Marshall's Disciples: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Dri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4(14),pp.505-523.
(28)Boschma R and Lambooy J.G.,"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9),pp.411-429.
(29)Boschma,R.A.,Looking through a Window of Locational Opportunity,A Long-term Spatial Analysis of Techno-industrial Upheavals in Great Britain and Belgium,Ph.D.Thesis,Rotterdam:Tinbergen Institute,1994.
(30)Johannes Glückler博士是Schamp教授的博士生,对关系地理学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Harald Bathelt教授(2004年离开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关系经济地理学论文。
(31)Boschma R.and Frenken K.,"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Paper prepared for the DRUID conference,June,2006 pp.18-20.
(32)遗憾的是,Boschma教授对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革命性认识并不强烈。我们认为,无论是制度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关系经济地理学都是属于新古典经济学阵营里的,不同的仅仅是他们放宽了前提假设而已。
(33)Schamp,E.W.,Vernetzte Produktion,Industriegeographie aus Institutioneller Perspektive,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2000.
(34)Schamp,E.W.,"Raum,Interaktion und Institution:Anmerkungen zu drei Grundperspektiven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sgeographie",Zeitschrift für Wirtschaftsgeographie ,2003,47(3+4),S.19; Schamp,E.W.,"Evolution und Institution als Grundlagen einer dynamischen Wirtschaftsgeographie:Die Bedeutung yon externen Skalenertrgen für geographische Konzentration",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 ,2002(90),S.40-51.
(35)Boschma & Frenken,"Why is Economic Geography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3),pp.273-302.
(36)Martin R.and Sunley P.,"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6(4),2006,pp.395-437.
(37)但是就笔者所了解,空间位置依赖(place dependence)并不是Martin教授最早提出的,此前Berndt教授的博士论文“Corporate Germany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Place Dependence:Business Restructuring in the Ruhr Area”就提出了“区域位置依赖”概念。
(38)Christian Berndt教授,1998在剑桥地理系获博士学位。2004年以论文《现代化:地点、生产网络和跨区域经济景象:Mexikos Nordgrenze的全球化为例》获得高校任教资格。同年到法兰克福大学社会与经济地理研究所(2005年底Schamp教授退休后,该所与城市地理、文化地理等系合并为人文地理系)工作。
(39)Berndt,C.and Glückler,J.,Denkanstβee zu Einer Anderen Geographie der
konomie,Bielefeld:Verlag,2006.
(40)Frenken,Koen,Applie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7.
(41)Jurgen Essletzbichler,奥地利人,维也纳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别获得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工作。
(42)刘志高、尹贻梅:《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经济地理》2006年第3期。
(43)我们同意纳尔逊关于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关系的论述:他认为经典的经济学既是制度主义的,也是演化主义的。但是本文也认为,在科学界线分明的今天,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不会存在一个汇合,他们各自承担着自己的研究任务。参见Nelson,R.R.,and Nelson,K."Technology,Institutions,and Innovation Systems",Research Policy,2002(31),pp.265-272。
(44)Freeman,C.,Soete,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Pinter,1997,p.31.
(45)Lundvall,B-,Johnson,B.,Anderson,ES,and Dalum,B.,"National Systems of Production,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Research Policy,31(2),2002,pp.213-231.
(46)European Commission,Bulletin of the European Union(1996),Supplement 5/95,Green Paper on Innovation,Document drawn up on the basis of COM(95)688 final,Luxembourg,E.C.,103.
(47)杰弗里·M·霍奇逊:《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贾根良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8)有关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学的变化可以参见贾根良等人译翻译的杰弗里·M·霍奇逊的著作《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9)杰弗里·M·霍奇逊:《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载贾根良《演化经济学译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2页。
(51)缉慈:《2006第五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http://oec.pku.edu.cn/icrd/index.asp。
(52)Storper,M.,Walker,R.,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Territory,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Growth,New York:Basil Blackwell,1989.
(53)Bathelt,H.and Glückler,J.,Wirtschaftsgeographie,konomische Beziehungen in R
umlicher Perspektive,2nd Edition,UTB-Ulmer,Stuttgart,2003.
(54)Brenner,T.,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Existence,Emergence and Evolution,London:Routledge,2004.
(55)Boschma,R.A.and Wentings R.,The Spatial Formation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Great Britain:Does Location Matter?,In:P.Nijkamp & A.Reggiani(Eds.),Spatial Evolution and Modelling,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5,p.35; Klepper,S.,"The Capabilities of New Firm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1(4),2002,pp.645-666.
(56)Weterings A.,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Dutch Software Sector:Open Windows of Locational Opportun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RUID Winter Conference 2004,Aalborg,January,2004.
(57)有关研究进展见Robert Hassink,Dong-Ho Shin,"The Restructuring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in Europe and Asia",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5,A 37,pp.571-580.
(58)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地理学评价》,《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标签:经济学论文; 经济地理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地理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系统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