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语论文,症候论文,中国青年论文,为例论文,萝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在社会文化构成中呈现出相生相克的存在状态。亚文化是辅助的、次生的、边缘化的文化类型,不同阶级、种族和性别的人群构成种种独特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分析,亚文化兴起于统治阶级的“权威危机”或“领导权危机”[1]。领导权危机体现了文化——阶级关系和认同再生产中的断裂,而统治阶级对青年人的控制力也在衰退,由此青年人试图在统治阶级领域内为自己赢得属于自己的一部分领地,从而出现了亚文化。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颠覆、解构与抵制表现为对话语权的重视与争夺;青年亚文化对社会规则、制度,特别是成年人对他们的压制的不满表现为代际矛盾。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在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时代,青年亚文化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离经叛道色彩和消极异化的功能。伯明翰学派所阐述的最重要的亚文化研究方法之一,就是“从权力和抗争与亚文化关联的角度来考察亚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抗主流文化并将其自身从主流文化中剥离出来,但同时也努力去适应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定方面”[2]。“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3]。因此青年亚文化是解构和适应主流文化的双刃剑,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消极和积极作用也是一体两面的存在。
动漫文化尤其是日本动漫文化已然成为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内容。“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首先不是一小撮人的阅读偏好问题,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4]。可见,日本动漫及其衍生产品成为青年消费文化的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反观这一文化现象,青少年可能认同动漫中宣扬的积极的人生观念,如乐观精神与挑战困难的决心、团队意识、友情与亲情、环保观念及对人工智能的反思等等;同时也可能受到动漫中非主流人生观的影响,如暴力、同性恋、颓废、个人主义等等。之所以将动漫视为亚文化而非主流文化的一种,是因为从动漫文化的传播效应来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可以发现中国青少年对动漫文化的接受往往是建立在对主流文化的疏离、抵御和回避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现象暗合了亚文化的形态。
在动漫这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中,除了青少年对上述非主流价值观的吸收和认同之外,动漫流行语更集中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特点和症候。诸如“萝莉”、“伪娘”、“宅男/宅女”等动漫流行语不仅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狂欢,更折射出中国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
一、动漫流行语“萝莉”、“伪娘”、“宅男/宅女”的概念界定
1.萝莉的形象表征:弱小天真、蕾丝裙装
萝莉是洛丽塔(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由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创作的同名小说,本指成年男性对九至十四岁的少女的特殊爱恋,后在日本引申发展成一种次文化。“萝莉”或“萝莉塔”作为名词用以指称少女自身,或指称“穿着萝莉装的女性”。萝莉的形象特征表现为天真、胆小、娇弱,在外型常常穿着蕾丝裙装。《新福音战士》中的绫波丽是萝莉的始祖人物,此后各种动漫萝莉层出不穷。比如《水果篮子》中的本田透,《反叛的鲁路修》中的蒋丽华,《魔法少女樱》中的木之本樱,《蜂蜜与四叶草》中的花本木久美等等。各种萝莉形象几乎出现在中国所有流行的动漫作品中。与萝莉相对应的男性角色被称为“萝太”,与萝莉相比只有性别上的不同。
2.伪娘的形象表征:男性女相,萌属性
伪娘在日本动漫中指那些相貌形态天然的呈女性化美,具有很强的萌属性,生理性别为男的正常人类,大多给人以错觉,易被误认为是女生,有的甚至能够以假乱真,萌过一般女生。伪娘是在自然情况下(即无化妆无任何女性打扮的情况下)拥有女性般或更胜于女性的美丽容貌的男性,而不需要任何的女装及化妆,大多数伪娘日常状态下都是比较正常的男性。反串与伪娘不同,反串主要靠化装,而伪娘主要是因为自身的外在条件(容貌)较接近女性。伪娘的代表人物有《少女爱上姐姐》中的宫小路瑞穗,《旋风管家》中绫崎飒,《新撰组异闻录》中的冲田总司和山崎蒸,《闪灵二人组》中的风鸟院花鸟等等。
3.宅男/宅女的形象表征:宅在家中,上网为生
宅男、宅女是日本动漫中依赖于网络游戏或动漫作品的一类青年人,往往懒于出门,与外界的交流依靠电脑网络。这类人对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虽然猫在家中,但过着内心满足的生活。“宅”在日语中是“家”的意思,宅男、宅女现泛指那些因各种原因不愿出门,不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流,生活在自己封闭空间中的人。宅男成为次文化族群的代表,2010年1月已被编入《汉英大词典》。日本动漫中宅男、宅女的代表人物有《幸运星》中的泉此方,《旋风管家》中的三千院岚以及《企鹅娘》中的南极樱等等。
二、动漫流行语“萝莉”、“伪娘”、“宅男、宅女”的心理症候
1.萝莉的心理症候:拒绝成长,逃避责任
在诸多日本动漫流行语中,萝莉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早流行且使用时间最长的术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青少年将自己定位为“萝莉阶段”的除了本身年纪在18岁以下的少男少女外,更多地则是生理意义上的成年人。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常常对自身的年龄有一种错位意识。拒绝成长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从80后青年人晚婚晚育的社会现象可以窥见一斑。动漫流行语“萝莉”与“已婚少女”、“忆婴现象”虽然表述不同,但在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彰显了一种拒绝进入成人社会,逃避家庭责任的心态。百度百科中这样阐释“忆婴现象”:指成年人的举止行为偏向或类似婴孩或少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用奶瓶喝水或穿着打扮幼稚。心理专家认为,部分年轻女性跨入工作岗位后,生活及工作方面产生许多压力,同时可能还要承受父母对其择偶或婚姻的施压,多方面的压力汇聚起来,让她们难以承受。此时童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开始被回味, “拒绝长大”成为内心想法。同时,中国青年一代正处于青春期向后青春期过渡的阶段,表现在从年龄上已经属于成年人,但在心理上却明显表示出幼稚、逆反、标榜自我、逃避责任和约束等症候。在中国“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中处于塔尖的青少年,产生这种“萝莉”心态并不奇怪。萝莉不仅是一个动漫流行语或一种服饰搭配潮流,更是年青人表达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武装。发展心理学家艾力逊指出,年青人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有摆脱现实规限的渴求,需要寻找自我,因此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关注、了解、认同和真正接纳。
2.伪娘的心理症候:寻求中性,取向多元
自从2004年李宇春摘取湖南卫视《超级女生》节目的桂冠,一种中性的审美取向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主流。“超级女生越来越体现出一种挑战传统性别审美意味的倾向,冠军李宇春被赋予的频繁描述是‘酷’‘帅’……比如她的中低音嗓音,她演唱的曲目兼具明显的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她的颀长的中性身材和日韩式的少年发式……[5]”性别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性别“天生论”已经逐渐被性别“后天论”所取代。性别的模糊是青少年亚文化抵抗社会既有规则的一种表现方式。如果说李宇春、曾轶可颠覆了传统女性的审美标准,“伪娘”则挑战了传统男性的审美走向。“伪娘”已经不仅仅是动漫中的流行语,更成为时下热门的选秀节目中的“新宠”。湖南卫视的“快乐男生”节目中将“伪娘”当做一个卖点,“男版范冰冰”在网络上走红,“伪娘”已然从日本动漫走进中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这种意义上的跨性别(跨性别通常是用来指称那些将自己的性别角色之部分或全部进行反转的各种个人、行为与团体,transgender)成为青少年身体焦虑的释放点。“伪娘”暗示青年男性的社会角色并不一定像传统所规训的那样刚强、坚毅,而相反可以具备阴柔的一面,男性同样可以美容美发、护肤化妆,外表靓丽。“伪娘”甚至成为潮人的代表,宣扬了一种“李宇春式”的中性审美观。两性心理学研究证明,虽然儿童很早就具备了两性的意识,但两性意识的真正形成还是在青春期。两性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是始终回避的环节,青春期少年在身体与性别的能指和所指中往往存在迷失和困惑,这种敏感和焦虑容易形成一种掩盖性别的“中性的反叛”。如果说这种反叛曾经更多地出现在少女身上,而今则在青少年男性身上得到更明显的体现。我们不能将“伪娘”简单地视为“性别倒错”,“伪娘”是中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既表明了中国传统两性教育的简单和绝对化倾向正在消失,也表明了一种多元的青年亚文化格局正在形成。
3.宅男/宅女的心理症候:回避现实生活、淡化人际交往
就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宅男、宅女从流行的动漫术语逐渐演变为一种生存现象。“宅”的原因大体可以归因于以下两点:一方面,“媒介等同”的大众文化现象已经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生活已经比现实生活更真实,让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沉迷于网上交友和网络游戏以回避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在现代性阴暗面逐渐凸显的中国社会,与其说青少年不愿意涉足现实生活,不如说是缺乏基本的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向成人社会迈进的自然过程中,中国青少年缺乏必要的专业引导和精神支撑,从不愿到不敢,于是“宅”成了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使很多青少年宁愿“宅”在家中,也不肯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宅男、宅女一般与网络生活相关,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区,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常常是相违背的。身份的不确定性和隐匿性成为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契机,在网络生活中,“男变女、女变男”是最正常不过的伪装,现实生活中的“宅男、宅女”可能是网络上的英雄豪杰和绿林好汉。网络心理学表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人更容易在网络上扮演“成功人士”,性格内向懦弱的人往往会成为网络游戏中的“意见领袖”。网络生活已然成为现实生活的延伸和弥补。这种身份的错位和伪装是“宅”在家里,迷恋网络的内在心理成因。在网络流行语中,“今天你宅了吗”成为时髦的交际语。“宅”成了生活态度,甚至成为时尚的象征。
三、动漫流行语的文化深层心理与媒介教育导向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没有表现出美国1960年代充满抗争意识的愤怒与狂欢,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暗含在一些文化消费行为和审美取向之上,这一点在对日本动漫文化的追捧上可以得到明显的印证。
一方面,从文化心理的表层特征上看,动漫偶像文化成为反抗“父母文化”的一种方式。当以父母教化为主的“成人文化”和主流文化还不足以为成长期的青少年提供足够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动力时,对成年人强加的文化产生“仪式抵抗”(仪式抵抗这一定义来自伯明翰学派的《仪式抵抗》一书,指青年亚文化通过阶级对立、文化对立和自我表现的方式来反抗主流文化)就应运而生了。青春期的焦虑与自我促使青少年抵制主流文化而相反集体性地试图另创一套新的价值系统,如崇尚流行时尚和迷恋共同的偶像,以确认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这也是偶像与粉丝(fans)文化出现的原因。动漫文化及其衍生产业成为青年消费文化的热点,“哈日”现象、动漫偶像、热衷cosplay扮演都表现为偶像亚文化的典型。动漫文化的流行有时是代沟的体现,是青年在教育、休闲和娱乐方面与父辈文化差距过大造成的;有时也体现为意识形态和大众媒介文化对成年人的“规训”而使青少年产生对成人世界的妖魔化想象与逃避。
另一方面,从文化心理的深层影响上看,动漫中所倡导的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成为青年人伦理价值观的重要参照。动漫流行语的大众化与生活化揭示动漫、网络、论坛等诸多青年亚文化正在重组青年一代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作为动漫流行语的“萝莉”、“伪娘”、“宅男、宅女”折射出80后和90后青少年的成长焦虑与心理诉求,“萝莉”表现出对成人身份的逃避,“伪娘”体现出对性别认同的焦虑,而“宅男、宅女”彰显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恐惧;作为生活方式的三种流行语则表现出青年亚文化群体认同和情感宣泄的一面。“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代表“青春期自我的最重要的成就”[6]。这些文化现象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中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方式,甚至成为时尚和标榜自我的武器。这些仅仅属于青年人的动漫流行语制造出仅仅属于青年人的文化符号和认同空间,并以此体现自我与群体认同的确立。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动漫流行语所折射的文化现象或心态简单地描述为积极或者消极,也就是说,动漫流行语现象很难用常规或是异化这些纯粹的词汇来解读。因为“一方面,动漫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更为主动地接受那些积极向上的价值伦理,而不看动漫的人士这方面的主动性就相差甚远。但从另一方面说,喜欢动漫与接受叛逆的价值观念似乎也有必然的联系。越喜欢动漫,就对暴力、同性恋、纵欲主义、个人主义、颓废、虚无之类的价值观念的接受程度越高”[7]。同理,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代表的动漫文化也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文化行为。有数据显示,对以动漫为代表的日本文化的接受并不能等同于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亲善。因此,最后我们不讨论文化后殖民主义侵略和渗透的影响,而从中国的大众媒介文化心理教育的角度提出对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等动漫生活化现象为特征的青年亚文化的三点思考。
首先,主流文化教育应具备开放和多元的视角。以训诫的口吻传播教化式的内容、缺少沟通、不讲究交往修辞是主流媒介文化的特点,由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当我们沿用这种说教的方式来进行媒介教育或在这样的语境下进行媒介教育时就很难引发青少年发自内心的认同。相反,非主流青年亚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搞笑、时尚、另类与叛逆的元素,自然就很容易获取认同感。各类网络角色扮演类游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网络论坛和贴吧、周杰伦的MTV、日本动漫、韩国影视剧等等青年亚文化的消费在青少年那里成为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仪式抵抗”。这些狂欢化青年亚文化里包含青少年认同的情感方式和沟通形式,形成了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服饰发型、隐语符号等。“青年的亚文化不仅不是颓废和道德堕落的表现,相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当前的社会进行了批判,亚文化本身有着积极、肯定性的价值”[8]。这些共同的喜好如果被以父母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理解和支持,则会展现出积极而有创造性的一面。反之,如果以权威和强制的方式加以压制,其阴暗和颓废的一面则会暴露无遗。
其次,大众文化教育应起到自律和渗透的作用。大众媒体在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为了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而过度地迎合青少年的亚文化需求,过度渲染亚文化,助长了青年亚文化的盛行。由于青年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价值观还都在构型之中,大众媒体的宣传容易使之将小众的、具有颠覆性的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前卫的价值观念来吸收。比如大众传媒对“萝莉”、“伪娘”和“宅男”时尚化的解读,模糊了其消极的意义,反而成为潮流和时尚的代言人。选秀节目中的“萝莉”和“伪娘”变身为潮人和达人,而时尚类杂志将“宅男”作为内敛和深沉的网络高手或黑客的代表,用专栏介绍“宅男”食谱和穿衣法则,无疑助长了这些动漫流行元素在生活中的传播与认同。相反,大众文化可以借助潜移默化的方式向青少年展示动漫语言是如何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虚拟现实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使之在潜意识中划清现实生活与虚拟文化的界限,在接受青年亚文化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也能够承担现实生活的责任与要求。
最后,社会文化教育应弘扬净化与和谐的旋律。社会文化的氛围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社会文化不应过分渲染成人世界复杂阴暗的一面,不应将刻板印象投射到男性、女性的社会性别的僵化划分上,不应过多表现人际交往中异化与不信任的一面,而应当提倡一种以真、善、美为基调的社会文化风尚,强调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责任,从根本上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使青少年能够以乐观友善、积极向上的心态完成青春期的过渡,实现身份的转化,从容步入现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