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易学的转化──谈史料易的发展历程及其易学价值
黄忠天
(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台湾高雄 80201)
[摘 要 ]事物的归纳与分类,原是便于学者掌握其内涵与属性。随着易学多元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化,易学的分类自有重新调整的必要。《四库全书总目》曾将易学分为象数与义理两派,又从中各衍生三宗,此即所谓“两派六宗”之说。本文撰述动机,即拟在义理三宗的史事宗,试图因应易学的发展,重新调整其分类体系,建构史事派易学的“树状结构”,藉以厘清史事易、史证易、史料易三者间的关系,并说明史料易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易学价值。史事派易学中,援史证《易》的“史证易”,为史事易家最主要也最寻常的释《易》方式。惟以上古史事或春秋史事来核实卦爻辞,即视《易》为史的“史料易”,其发展虽可远溯《周易》卦爻辞中的史事与干宝诸易家。不过,二十世纪前,此类著作却不多见。惟从民初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新史学”兴起后,“史料易”的研究与相关著作,便如雨后春笋,其影响所及,颇为深远,值得吾人关注。
[关键词 ]史事易;史料易;易学史;史学;《易经》
学术的发展往往由简单变为复杂,由一元趋向多元,易学亦不例外。先秦易学虽已有后世所谓“义理”“象数”成分的存在,惟学习者仅有侧重之别,却尚无宗派之分。如《系辞上传·第十章》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易》中虽有四种圣人之道,惟随人好尚,各取所需。再如《帛书易传·要》引孔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又曰:“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1]481从上述的话语中,亦可见治《易》者,好尚不同,至少可分为象数与义理两大趋向,此即高怀民所执以区分先秦易学流派中的“筮术易”与“儒门易”① 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将先秦易学就其发展时期,分为符号易(伏羲)、筮术易(文王)、儒门易(孔子)三个阶段。惟就孔老以后的先秦易学,则分为儒门易、道家易、筮术易三种流派。 [2]36-48。《汉书·艺文志》所列两汉易学书目,计有十三家《易》,二百九十四篇。惟从部类后小序,仅见有施、孟、梁丘、京氏、费氏、高氏等家法的不同,亦不分宗归派。《隋书·经籍志》踵继《汉书·艺文志》胪列汉魏六朝诸家易学,惟增列郑玄、王弼等易学,并记汉易师法家法的存废兴衰,亦不作易学宗派的分类。
至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于王弼《易注》注云:“自汉以来,言易者多溺于象占之学,至弼始一切扫去,畅以义理,于是天下后世宗之,余家尽废。”[3]1其中将《易》分为“象占”与“义理”二学,隐然亦有后世所谓“象数”“义理”两派的概念。
④ 虞美人草(旧女性和现代女性)http:///pakuten.rakuten.co.jp/esuke,2008/2009/2009/
真正对历代易学作分派归宗的工作,应始于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序》云:
3)GB/T 12343.1—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2部分:1∶25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4]2-3
电话响起的时侯,他正准备提醒她。进了客房,他们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粗重的喘息充盈了空间,半空的那根轻柔的空调飘带似乎也凝固了。几分钟后,她推开他。她准备去淋浴,脱衣服的时候她变得有些羞涩。他背过身去,想象着她的举动。浴室的灯开了。他突然提醒说,小心滑。是的,就是这句话。正巧,说完这句话,他的电话在口袋里响了起来。
第三,“史证易”与“史料易”其发展伊始,均不免有得之于《易》中本有史事的启发。因此,干宝《易注》、沈竹礽《周易易解》、黎子耀《周易秘义》等书多以商周史事解《易》,其来有自。
由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FA16-T系列空管专用综合业务接入设备的使用愈发普及,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就该设备在民航空管领域中使用的几项业务进行简单介绍。
对事物的归纳与分类,原是便于后人的研究。正如在中国最早的生物分类,由孔子所谓的“鸟兽草木”① 《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到陆机(261-303)的“草木鸟兽虫鱼”② 如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专释《毛诗》所及动物、植物名称,对古今异名者,详为考证,是中国古代较早研究生物学的著作。 ,以迄于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对生物药材所分类的“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和人部”等十一部。十七世纪以降,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人类认识了更多的物种,加上解剖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显微镜的发明,逐渐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法。其中最著者当推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的巨著《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书中将自然界划分为三个界:矿物、植物和动物,并用了四个分类等级:纲、目、属和种。林奈之后,又根据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物种起源》书中有关共同祖先的原则,逐渐改进此一系统,建立了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近年来,人类又应用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组DNA,更大幅改动很多原有的分类。③ NCBI动植物分类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taxonomy)林奈氏生物命名法Linnaeus,Carolus.Systemanaturae per regna trianaturae:secundum classes,ordines,genera,species,cum characteribus,differentiis,synonymis,locis 10th.Stockholm:LaurentiusSalvius.1758(Latin)。 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的分类与归纳,逐渐开枝散叶。
易学的分类自应随着易学发展的衍异多元与研究的深化,重新省思与调整。在《四库全书总目》“两派六宗”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或调整新的分类体系。本文撰述动机,即拟在“两派六宗”,其中义理三宗的史事宗,试图因应易学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建构史事派易学的“树状结构”(Tree structure),藉以厘清史事易、史证易、史料易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史料易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易学价值。
一、史事易、史证易与史料易
“史事易”一词的由来,本诸《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序》所云“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于是个人遂取“史事”一辞,④ 始见于黄忠天《杨万里易学研究》第一章《宋代史事易之兴起》。 [5]1作为李、杨一派引史证《易》诸家易学的宗派名称,藉以论述此派易学的特色。二十多年来渐渐成为海峡两岸研究此派易学的通称。① 如林丽雯《李光史事易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40号,1996年),曾华东《以史证易与史事宗》收録于《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05年8月),页411-434。续晓琼《李光史事易学初探》(济南: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2014年7期)。其他书名篇名未以“史事易”为名,而文中确以“史事易”称以史证《易》者,则更不计其数。可参见黄忠天《史事宗易学研究方法析论》(济南:山东大学《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
惟近年来随着易学发展的多元与研究的深化,原本仅是单纯指称以史证《易》方式的“史事易”一词,诚有重新省思与调整的必要。
《四库全书总目》所举李光、杨万里史事易代表,其易学均以援引历代史事以参证卦爻辞为其释《易》主要特色,而所援引史事,或为商周史事,或为先秦以降各代的史事。史事易家藉具体明白的史事,以参证抽象难晓的易理,可谓虚实相辅,理事合一,透过史事与易理的配合,更合于孔子“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的垂训。因此,如此的释《易》方式,不仅是南宋李光《读易详说》、杨万里《诚斋易传》这些史事派易家的特色,更成为历代许多易家经常运用的一种释《易》方式。
惟自二十世纪以降,易学面貌呈现多元的发展,其中受到清代乾嘉考证精神与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出现一派以考掘《周易》卦爻辞中史实为目的易学著作,其中最著名、影响后世最深者,当推“古史辨派”易学,代表性人物有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李镜池《周易探源》、郭沫若《周易的构成时代》、胡朴安《周易古史观》,等等。上述诸人或根据卦爻辞所载历史,藉以确定卦爻辞著作年代,或将《周易》视为古代社会史料。此派易学著作自清代沈竹礽《周易易解》,乃至于今人黎子耀《周易秘义》、黄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等等,为数众多的易学相关著作,隐然已形成一派以钩稽史料为主的易学,虽然学界有称之为“古史辨派”易学者[6]399-402[7]60-120,惟将《周易》视为先秦,特别是商周的历史,非始于顾颉刚等“古史辨派”学者,盖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因此,单以“古史辨派”称呼二三十年代以“新史学”相标榜的疑古派学者,固然属之。惟若从视《易》为古史或史料的易学诸家来看,“古史辨派”一词实难以尽赅所有的易家。此外,古史辨派学者,大多非以易学名家,其所考证经典往往亦不局限于《易》,故其著述虽可列为易学相关著作,然此辈学者大多以史学名家而非以易学名家。职是之故,窃以为不如将上述以考掘《易》中史事,以古史治《易》的诸家,以“史料易”名之,较为周全完备,所涵盖的时期亦能包纳古今视《易》为上古史料的诸多学者。
由于二十世纪以前,视《易》为古史或史料的易学著作,为数不多,尚不足建构一派易学。惟时至今日,此类易学相关著述,陆续增加,已有一定的数量,后继亦或有其人,堪为此类著述分类归宗,以便作为易学史的观察与研究。为了与《四库全书总目》所举李光、杨万里等引史证《易》派易学有所区别,本文将引史证《易》派易学,由“史事易”改称为“史证易”,并将其与“史料易”同归属于史事派易学下的两支派。其树形图如图1:
图1 史事易学支派图
以上将“史证易”与“史料易”两类易学均归属史事派易学,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史证易”与“史料易”易学著作,两者皆与“史事”有关。按易学与史学互动会通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其一,以史证《易》(即以历代史事来参证《周易》卦爻辞,如李光、杨万里诸人);其二,以《易》为史(即把《周易》视为上古史料,如干宝、胡朴安,或古史辨派诸家均属之);其三,以《易》论史(即援引《周易》经传文字或观念来阐述历史,如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等均属之)。在上述三种类型中,前两者较侧重于易学,可归为易学著作。至于后者,其旨趣以史学为主,援引《周易》或运用其思想,仅作为史家阐释历史的佐助材料之一,并不以易学为其阐述重心。因此,其论述向来归属于史学著作之林。
第二,“史料易”相关著述,其中专著部分虽有十余种,惟单篇论文数量尚少。若独立为易学宗派,以目前观之,终嫌单薄,不如待其枝繁叶茂,再作考虑。
上述文中,揭橥易学史上所谓“两派六宗”的说法。其中包含象数派三宗:占筮宗(或称原始象数宗,如《左传》、汉初诸儒)、禨祥宗(如焦赣、京房)、图书宗(如陈抟、邵雍);义理派三宗:老庄宗(如王弼、韩康伯)、儒理宗(如胡瑗、程颐)、史事宗(如李光、杨万里)。由于此种分类,盖出于四库馆臣官方立场与学术视角,因此未能尽括古今所有易学面貌。
二、史料易学发展的历程
除援引干宝外,沈氏亦曾援引来知德《周易集注》,如《家人·彖传》“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云:
( ) 9. Mike never listens to ______ except his uncle.
在险之中,而当王位,故曰大蹇。此盖以托文王为纣所囚也。[8]443
2.2.2 抑郁症组 抑郁症组患者接受盐酸舍曲林片(50 mg/次,qd)+逍遥丸(9 g/次,bid)连续治疗4周。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2年开始,为减轻政府安置压力,吸收市场资源,我国实行了新的安置手段,通过提高运动员退役补偿金,促进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融入市场资源,以期待为运动员拓宽就业渠道,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之路。
不过,似此“以《易》为史”者,全书仅出现于《明夷》一卦。以数量言,远不及其书中引史证《易》之例,尚不能称为典型的“史料易”。从干宝以降,真正可称为“史料易”者,当推晚清沈竹礽(1849-1906)的《周易易解》。此书援引史事者约有32卦,其中虽亦有援引商周以外史事者,如《泰卦·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沈氏注云:
六二木爻,震之身也;得位无应,而以乘刚为危。此托文王积德累功以被囚为祸也。故曰震来厉。亿,叹辞也。贝,宝货也。产乎东方,行乎大涂也。此以喻纣拘文王、闳夭之徒,乃于江淮之浦,求盈箱之贝而以赂纣也。故曰亿丧贝。[8]460
干宝以商周史事来比附,此固与卦爻辞中本多商周史事有关,然不容否认亦或受《系辞传》中有“《易》之兴,其于中古”“当文王与纣之事邪”等文句的影响,毋怪乎干宝多以商周之际的史事解释。因此,清代张惠言评其为“周家纪事之书”。不过,干宝偶尔亦用商周以外史事以说之者,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干宝注云:
言君子,通之于贤也。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8]400-401
上述引文诸史例,除“文王日昃不食”,余均为一般史例,如此引史证《易》方式,则与历代常见的“史证易”,已无差别。惟干宝《易注》类似的例证仅有数例,与其以商周史事释《易》相较,颇为悬殊。
干宝以降,历代“以史证《易》”者,不乏其人,惟“以《易》为史”的易学著作则盖寡。迟至明清以来,方陆续见之。如明代来知德《周易易注》于《明夷》一卦均以商周史事释《易》,盖可谓踵继干宝者也。试观来氏于《明夷·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注云:
于2016年9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选取100例,依照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及参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比例为27:23,年龄1-3岁,平均年龄(1.5±0.2)岁。参照组中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比例为29:21,年龄1-3岁,平均年龄(1.4±0.4)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这么说,你不是要杀我,而是要放我了?”一杭把目光转向范坚强,有些揶揄地说。范坚强点了点头。“电光火石,转眼蹉跎。三十年过去,我们都老了呀,你妈妈还好吧?”范坚强捏着瘦削的双颊,脸颊立即凹了下去,人显得更苍老了。想起母亲,一杭的眼泪就下来了,母亲吃了一辈子的苦,最终一个人孤单地死在了医院。
又如《震卦·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干宝注云:
当泰之世,贤人汇征,虽人君不能徧识,必首先用一大贤,则天下贤人自然牵连而进,如舜举而五人并进,是也。[10]81
不过,如上述以史证《易》之例,就数量言,仅有7卦左右① 如《泰》《大有》《谦》《豫》《蛊》《遯》《革》等7卦,在此7卦中《泰》《谦》《革》3卦除援引其他史事证《易》外,复有以商周史事解之者。 [10]81-252,远不如其以商周史事所解的27卦。试举《鼎卦》为例,如《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沈氏注云:
信,信任也。言文王不能见信于纣也。文王忠爱而纣疑之,是鼎折足也。覆公餗,囚于羑里也。其形渥,谓纣之骄盈也。纣惟骄盈,故不信任文王也。[10]257
上述沈氏以文王与纣之事来解释《鼎卦·九四》爻辞。观其全书“以《易》为史”的部分,亦几乎皆以商周之际史事解之。可见其深受《系辞传》“《易》之兴,其于中古”“当文王与纣之事邪”等概念的启发。
干氏宝曰:“殷民告周,以纣无道”,是也。[10]220
沈竹礽《周易易解》一书,引历代易家著作几达百家① 沈竹礽解《系辞下传》三陈九卦,曾自云其读《易》注凡1700余种,可想见其治《易》之勤。《周易易解》卷9。 [10]392,其中尤以汉代马融、郑玄、虞翻为伙,从中可反映其易学的象数倾向。除汉易外,于宋易则特重项安世易说。至于其借前人易说中所援史事者,独推干宝与来知德。其引干宝《周易注》,如《夬卦·卦辞》:“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沈氏云:
又如《井卦·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沈氏亦注云:
此爻指微子言。盖初爻指伯夷,二爻指文王,三爻指武王,五爻指箕子,上六指纣,则此爻乃指微子,无疑矣。[9]782-783
增加投入,政策扶持 进入21世纪以来,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通两平台”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使全国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配置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和实验教学条件持续改善;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加快多版本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和开发,为教学点配送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保证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帮助边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初爻为下,时舍也。言此时之井,已舍而不用也。故干氏宝以殷之未丧师释旧井,是也。[10]244
史事派易学中,援史证《易》的“史证易”为史事易家最主要也最寻常的释《易》方式。即使历代不以史事易名家的易学著作,其中援引史事以为例证者,亦几乎俯拾皆是。不过,易学著作中,以上古史事或春秋史事来核实卦爻辞,“以《易》为史”的“史料易”,二十世纪前却并不多见。其中较早亦较著者,当推晋代干宝(286-336)《周易注》。依据黄庆萱老师《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8]301-496一书,所辑干宝残存之《易注》31卦119则考之,其中援引史事以释《易》者,竟有51则之多,而且几以商周史事解之。如《蹇卦·九五》:“大蹇朋来。”干宝注云:
来氏知德曰:以周象论之:以文王为君,以太姒为妃,以王季为父,以大任为母,以武王为子,以邑姜为妇,以周公为武王之弟,正所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也。[10]192
从上述诸例证中,我们可清楚看出沈氏“以《易》为史”的进路,的确有得于历代“以《易》为史”诸家,如干宝、来知德等人而来。虽然《周易易解》并未卦卦爻爻考掘其中的史事,有如后世“古史辨”派诸史料易学诸家。不过,从晋代干宝,迄至明清来知德与沈竹礽“以《易》为史”的方式,可视为“史料易”在发展上的萌芽阶段。
迨至民国初年,在胡适等人推动“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新史学”派学者。其中如顾颉刚、钱玄同等,更以上古史料从事《易经》的研究,就易学史而言,可谓开启了史事易学中“史料易”的研究风气,其研究成果与影响所及,颇为深远。如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乃根据卦爻辞中所记载的历史故事,来确定卦爻辞著作之年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以钩稽古代社会史料为目的解释《周易》。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通义》二书,前者在探究卦爻辞中反映的历史事实与意识形象;后者则从社会学的角度,结合历史背景以解释卦爻辞。郭沫若《周易的构成时代》对经传作者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从社会生产、阶级结构、家族和国家制度、社会风俗及战争与宗教等方面,分析卦爻辞的内容,认为《周易》反映之时代,已进入奴隶社会。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则从本事考证,抽丝剥茧,析论各卦的故事内容、发生地点、发生时间,盖可谓为承先启后的“史料易”典范型著作。至于胡朴安《周易古史观》则谓“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显然是“以《易》为史”。邵诗谭《周易新解》以《易》作于春秋时期晋国的狐射姑,书中并以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事来解释。徐世大《周易阐微》则谓《周易》作者为中行明,乃晋国中行氏族人,《周易》一书即作者奉使、恋爱、被囚和求救的自叙传。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则以古籍和文化史资料视《周易》经传。黎子耀《周易秘义》,其观点以为《序卦传》是一部殷周奴隶起义史,堪称《易经》的纲领,谓古人“六经皆史”之说,于《易经》中得以证实。黄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则视《周易》为编年日记体的周室占筮记录,将《周易》做为商周历史大事记来研究。
以上内容归纳为表1(见下页)如下:
表1 史料易学发展历程简表
三、结语:兼论史料易学的价值与影响
自宋代程颐提出“理事合一”的概念① 如程颐云:“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见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5·伊川先生语11·畅潜道录》 [11]323,明代王阳明(1472-1529)与清代章学诚(1738-1801)等人提出“六经皆史”的说法,以及明代中叶以来,杨慎等人考据之学的逐步发展,学术求实之风渐启,至清代乾嘉时期更趋于极盛。上述学术风气对明清以来的“史料易”的发展,虽未必有直接的证据,可藉以证明其间的关连性。不过,在此学术氛围之下,“史料易”的逐渐升温,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至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的实证主义也随之传入中国。影响《易》学之深且久者,当推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派。该学派对中国传统易学的研究,可谓大破大立,掀起易学的惊涛骇浪,号称二十世纪易学研究中的“显学”。此派易学不仅为研究“史证易”者,所不可忽略者,亦是今人在探讨《周易》的起源,以及卦爻辞作者问题、《周易》古史的考掘上,无可回避的论题。因此,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派,堪称为“史料易”的鼎盛时期。
明清以来的“史料易”,其最大的优点即利用卦爻辞来考证《周易》成书年代,方法正确。如《旅卦》论及“丧牛于易”,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广引《诗经》《说文》《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及程树德、王国维、游国恩之说以相论证,谓此卦实纪有易之君绵臣杀殷侯子亥的一段历史。其说诚为有据,亦符合王国维以来,学者考证之成果[12]55-76。
不过,其间不乏疑古太过,如李镜池服膺顾颉刚、钱玄同等人的说法,不但否定孔子是《易传》的作者,还怀疑孔子读过《易经》。并辨证《论语》两条记载:一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谓其中“易”字,鲁论作“亦”;一是“南人有言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占而已矣”(《子路》),李氏从“南人有言”四字推断孔子显然是把《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作为谚语来引用的。孔子又说:“不占而已矣,足见孔子对《易》没有重视。”这些言论在当时为人称道的卓见高论,如今,随着出土文物的辨证,渐渐为人所抛弃。
亦有许多单凭卦爻辞只字片语,武断推论,失之偏颇者。如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书中,以《剥卦》为春秋时期齐襄公被弒之卦。盖此卦中有“剥床以足”,便联想“杀孟阳于床”之事;有“剥床以肤”,便联想“襄公鞭打徒人费之背”之事;由卦辞“不利有攸往”,遂联想“此讥姑棼之游”,谓:“齐襄公因姑棼之游,田于贝丘,并将所见大豕视为公子彭生。”导致“豕人立而啼。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屦。反而乱作,竟死于户下。行诚不利矣。”[13]21单从只字片语,作如上的推论,证据诚然薄弱。
另有牵强附会,荒诞不经者。如邵诗谭《周易新解》以《易》作于春秋时期晋国的狐射姑,并以晋国史事解释。② 邵诗谭《周易新解》(台南:成功书局,1952年)。 徐世大《周易阐微》以《易》作者为中行明,乃晋国中行氏族人,两人均将《周易》撰作时代往后推至春秋时期,可谓离谱之至。又如萧德骅(光绪十七年举人)释《泰》云:“《姤》次《夬》,象言施命,卦词女壮,姤字女后,隐寓武后制字临朝事。”释“城复于隍”云:“此殆隐寓庚子之变。”③ 萧德骅,字涤凡,四川富顺人。光绪辛卯举人,陜西候补知县,为正定知府萧施本之子。著有《易说》二卷。其说略见于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页1012。 如此解说,直视《易经》同于符谶,能预知千载下之有武后制字临朝与庚子之乱,岂非梦呓?
第四,其他制度。除了上述三项主要制度之外,水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制度还需要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如诉讼时效制度、诉讼费分担制度等。
真善美是人类基本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知识的欲求近于真,道德的欲求近于善,艺术的欲求近于美。合真善美为一炉,即为人间的理想。历代易学中诠解《周易》的方法有很多种,可简单概括为“求真”与“求善”两条诠释进路。此“求真”的易学诠解进路,肇始于原始的占筮易;推衍而至融合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灾异、数术等杂学的焦赣、京房禨祥易;以及多参天象爻辰有如郑玄的天文易;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降的丹道易;宋代发明的河图洛书与天地之数的图书易;以及干宝以来,视《易》为上古史料的史料易;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科学易;以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出土易,等等。其诠解《周易》的本质,基本上均偏向“求真”的易学研究路径。历代诸多易家,藉由“求真”以探求《周易》的“本义”,对于知识的求索,殚精竭智,对易学范畴的扩大,易学研究的深入,均有很大的贡献。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在表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专业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健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水平,保证论文的质量,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勤奋学习。
“史料易”的发展虽可远溯《周易》卦爻辞中的史事,与干宝视《易》为史诸易家,不过,其主要的易学著作大抵成书于二十世纪以降,虽其间不免有许多争议性的话题,有如古史辨派学者虽然否定传统多过肯定传统。惟其辨证精神却影响后代学术,藉由后来的出土文献的考证,重新修正易学若干基本观点,真理藉此愈辩愈明,在破立之间,在求真的学术进程上,不无贡献,值得吾人关注。
[参考文献]
[1]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2]高怀民.先秦易学史[M].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86.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纪昀.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8.
[5]黄忠天.杨万里易学研究[D].高雄:高雄师范大学,1988.
[6]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周易研究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7]杨庆中.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5.
[9]来知德.周易易注[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10]沈竹礽.周易易解[M].台北:育林出版社,1997.
[11]王孝鱼.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黄忠天.周易与上古史的关系[J].高雄师大学报,2000(11):55-76.
[13]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M]∥林庆彰.民国时期经学丛书.台中:文听阁图书公司,2013.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991(2019)01-0012-07
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19.01.002
[收稿日期] 2018-11-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BZX086)
[作者简介] 黄忠天(1958─),男,台湾台中人,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易经》,四书,经学史,文献学。
[责任编辑 孙守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