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两大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逐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演进,我国已经建立了面向全球的外向型产业体系,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在我们融入世界,享受由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并借此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来看,第二产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发展滞后。200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1%,而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是67.9%,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48.5%,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54.2%,美国是75.3%,印度是51.2%,差距十分明显;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重化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00年以来一直高于60%,2005年达到2/3左右;制造业仍主要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为主,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缓慢。并且,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出严重的动力不足的特点。本轮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各种矛盾都突出地暴露出来,同时,也使我们开始思索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应如何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暴露出的问题来看,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及自主创新能力弱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主要的因素。
一、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收入分配状况会通过对社会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影响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因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社会需求结构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配置,从而制约产业结构变动。一种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发展规模有多大,取决于社会是否有需求,需求的规模和潜力有多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满足变动着的需求而进行的演变。
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情况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占比过低,这直接制约了我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表1显示了1978~2007年,我国各经济主体的收入变动情况。其中居民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64.7%下降到了2007年的57.9%,经过二次分配调整后,居民的收入占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进一步降低了,从2000年到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了8个百分点,而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占比则分别提高了5.2个和2.8个百分点。同时,在政府收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政府的支出中用于公共支出的比重明显不足。2007年,我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4.7和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9.9和18.3个百分点。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从而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支出,并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增加了居民储蓄动机,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从2000~2007年,我国消费率从62.3%下降至48.8%,居民消费率从46.4%下降至35.6%,远低于2007年日本57%及韩国、印度55%的居民消费率水平。在封闭的条件下,一国的总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投资需求必然增加,这一点正好被我国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增加至2007年的42.3%所验证。但投资所带来的产出的进一步增加终要依靠消费需求来平衡。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当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时,国外需求就会成为补充,从2000~2007年,除2001和2002年外,我国出口增速都在25%以上。
这样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使我国在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靠投资和出口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但它会使我国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受制于国际经济波动。当国际市场风平浪静时,企业的产品没有需求的压力,即使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企业利润微薄,它也能通过量的扩张维持生存,因此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其结果是一方面,产业内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并且低端生产能力过剩和高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产业结构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而没有升级动力。只有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动,国内市场不能提供足够需求,企业面临压力而不得不进行产品升级和产业转换时,这种长期疲软的产业结构调整才会获得动力。关于这一点,从本轮经济危机可以得以印证。危机后,作为中国重要出口国之一的美国,家庭净资产从63万亿跌至40多万亿美元,跌去近1/3,财富效应使美国居民的消费率下降,进口需求缩减,同时其他国家的进口额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使得我国的出口额在2008年出现了7年来的首次下滑,并在随后的时间里继续萎缩,2009年第一季度已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3.8%。出口的大幅下降使我国沿海地区众多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企业一下失去了外部市场的需求,纷纷倒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厂商们开始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创建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各地政府也开始进行所谓“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可以说,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度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动,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我国收入分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2000~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从0.458增加至0.496,其中2002、2003、2006年均为0.5,2005年甚至达到0.561,均大大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2000~2008年9年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一直保持在3倍左右的水平,并呈不断扩大趋势。中国社科院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甚至已扩大至4-6倍左右。(于文涛,2009)。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可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将不利于整个社会总需求的提高。据测算,目前我国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大概在0.72%,农才提0.85%。换句话说,每增加一块钱,城市人花掉0.72元,农村人花掉0.85元。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大约只有城市居民的1/3,这就使得全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难以得到提高。同时,消费升级的速度也会受制于居民低下的收入水平。从消费商品的种类来看,我国处于明显的劣势。据统计,目前世界商品市场上有140万至150万种商品,而国内市场中商品种类仅约有540万种。再以服务性消费为例,目前我国的服务性消费比例还不到30%,比发达国家要低20~30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前推出的“2007社会蓝皮书”指出,受到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制约,与世界上人均收入和中国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除此之外,当一个社会呈现出由大量低收入阶层和少数高收入阶层构成,而中间收入群体严重不足时,其造成的需求结构的扭曲将不利于企业创新,从而会极大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对于低收入者阶层来说,收入因素制约着其自身的购买力和消费偏好,满足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是他们首要消费动机,他们的需求多集中于一些普通的生活消费品,对高性能、高创新的新产品的需求很低;而高收入阶层偏好于享受型或炫耀型的商品,他们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高附加、高创新的奢侈型新产品。但是由于他们数量有限,所产生的市场需求量不足以补偿高创新产品的前期研发投入成本,加之有来自国外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并已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的企业的竞争,因此,这部分需求也不足以刺激国内企业的创新活动。这样,一国产业主体的创新动力就会受到需求的严重抑制,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反,对中间收入者阶层来说,基本的生活开支不再是其主要的消费支出,追求生活的质量和舒适使他们对适度价位和适度创新的产品的需求较为强烈,如果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结构呈现“橄榄”型,即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都占较小的比例,而中间阶层收入者占大多数比例,那么这种收入分配结构就利于企业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不幸的是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刚好是前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我国的一些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它们的进口并没有减少因为我们出口的是这类产品中的低价、低质的部分,而国内对他们的高质量部分的要求却要靠进口来满足,关于这点,从孙军等人的研究也获得了证实(孙军,2009)。因此,可以说,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收入分配不合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收入分配状况反映了生产要素价格情况,而要素价格直接影响企业要素选择和行业选择,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收入占收入分配的比重长期以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00~2007年,从51.4%下降到39.7%。据调查,在出口加工企业聚集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很低,不少企业,尤其是“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常常以最低工资作为员工的底薪,而且还有30%~40%的企业达不到劳动法规定的工资标准。劳动力成本偏低,使得企业在产业选择上更多倾向于劳动密集行业,使得加工贸易这种低附加值、低产业级次的行业能够长期在我国产业构成中占据较大份额。同时,较低的工资报酬也使得很多劳动者始终在维持生计的边缘徘徊,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高素质劳动力缺乏又将直接影响产业升级,并且进一步制约劳动力报酬的增加。如此反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制约后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另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这会使后发国家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行到一定阶段也会陷入停滞不前的僵局。这一点对我国来说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国在发展初期,面临发展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落后,但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按照比较优势原理,我们选择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分工是没有什么错的,我们也确实在—段时间内利用外资发展了经济,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产业的飞速发展。可以说,从纵向看我们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从横向比较来看,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技术进步我们都没有取得质的飞跃。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产业仍然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从事经济附加值较低的终端产品加工活动,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偏低;另一方面,无论是生产技术水平还是技术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发展还“依附”于他国。这使得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行业被“锁定”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无法通过核心产业和核心技术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升级陷入一种缓慢、僵化的局面。
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的产品,尽管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中,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但是与贸易量的持续扩大相伴随的是国内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贸易摩擦增加以及货币升值压力加大,这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变得越来越困难,近年来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上涨更使得这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所剩无几,企业也开始感到技术升级的压力。但在面对可见的短期利润和进行自主研发可能产生的投资风险时,他们更多的选择是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在模仿生产和开发应用上,而不是培育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体系。并且,由于进行研发的资金有限,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不足,多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几率较低,实现技术突破困难重重。从目前世界上的十大著名高科技开发区来看,有九个在发达国家,美国斯坦福科技园区的电子集成电路产品占世界总产值的25%,日本筑波科学城集聚了1.5万名科研人员和千余家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区。而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近50个主要国家中,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非常明显。这样形成了“技术水平落后,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企业利润低下,无法承担创新风险,无力进行自主创新——低技术产品生产”的恶性循环,使我们在国际分工中很难进入产业链的高端,陷于一种“贫困增长”的状态中。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细分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产品内的“价值链分工”成为现代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一个产品的生产已经超越了国别的界限,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辆汽车的生产,设计在A国,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在B国,而整车的组装可能在C国完成。这意味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与本国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不断降低,主宰着产品内分工的跨国公司的逐利性会使它把一个完整的产品价值链分解到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自我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因为全球化带来的价值链的分解导致的一国产业链的断裂、缩短,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的迂回化过程弥补。所谓生产的迂回化就是指生产最终产品的加工过程越来越长,加工的环节大大增加,加工所使用的手段更加复杂。由于加工环节增加,加工手段复杂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加工部门、新的技术体系和加工体系。一批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为支撑的核心企业成长壮大,在核心企业的主导、组织下,新的配套加工企业及关联产业群相继产生,新的产业链形成。最终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得到提高,工业体系的结构内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工业及国民经济所依赖的主导产业让位于加工度及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因此,可以说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生产迂回化是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标志。而产生迂回化过程的基本前提是沿产业生产链条各环节所进行的系列化、关联密切的技术创新。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就会导致一国产业结构空洞化,产业有名无实,产业当中真正承载、体现产业高度化的核心部分缺失。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缺乏具有结构升级带动力和产业控制力的主导产业;从具体产业来看,内部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加工环节的内容。
因此,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是由实实在在的高加工产业体系、系列化高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来支撑的。没有独立自主的高结构产业存量基础,没有独立自主、系列化的技术研发能力,无论具有多大规模的高技术产品组装能力,也不能说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我国来说,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保持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为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将抑制国内消费需求,造成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导致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生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使产业结构调整受制于外部环境变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中间收入阶层比例较小将抑制国内市场对适度创新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产业升级缓慢;而劳动力报酬过低使企业偏向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选择,并且制约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不利于我国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创新力弱,自主研发能力低使我们在国际分工中只能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企业所获利润微薄,没有动力也无能力进行自主创新,因而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升级动力匮乏;并且由于缺乏对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控制,使我们无法通过迂回生产“拉长”产业链,也无法通过核心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产业结构的升级陷入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