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一线的几年工作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
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把人格看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尊重学生,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其次,老师要有爱心。
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老师爱学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要管教,管要讲原则,严而有爱。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如果你对学生的爱心还不够,那么你就得去培养自己的爱心。教师这位学校里的“家长”还必须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助。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
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备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又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需要。
量化管理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最终目的。
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至培养学生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
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教室里的“春天”要建立于对原则的坚持。如果发现所定的规章制度过于苛刻,当然可以修定甚至废除,但一切都要经过讨论和解释,且公开进行。要让学生知道你的意图,他们才肯合作,才会自觉遵守纪律。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各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管理,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思想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室环境中可布置几张班级集体照、学生专刊等,在教室里养几盆花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温馨。在孩子们眼里,教室就是他们的家,良好的环境能促使良好班风的养成,使学生在外部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积极向上。
教师想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使之获得主动的发展。由此才能形成从自发到自觉、自律、自强、进取的班风,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挖掘潜能,全方位提高素质。
论文作者:徐春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学生论文; 环境论文; 班级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中学生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