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环境资源建设与中国“世界工厂”目标的实现_世界工厂论文

西部环境资源建设与中国“世界工厂”目标的实现_世界工厂论文

西部环境资源建设与我国“世界工厂”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厂论文,目标论文,西部论文,环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在新世纪得到持续和迅速的发展,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内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于是,海外媒体将其表述为中国想要建设为“世界工厂”。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今日的工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走过了或者正在走建设“世界工厂”的道路,所以我国努力的方向也是必然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党必须勇敢肩负起来的历史任务。”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应顺应各国人民追求绿色消费的新时尚,东西部联手大批生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符合绿色潮流的优质产品,树立崭新的中国品牌,赢得世界消费者青睐。这样,中国就能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一、西部地区拥有建立“世界工厂”的环境资源优势

“世界工厂”的含义之一,是产品属于绿色品牌,质量高、数量多。我国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广阔,以森林和草原为主体的绿色资源丰富。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西部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绿色经济体系初具规模。

1、环境资源保持较高洁净度。

西部地区连绵的森林、辽阔的草原、奔腾的江河……这些自然资源是经济繁荣和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具有“江河源”和“生态源”的重要地位。因此,高原森林草地所具有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格外重大,这是有别于其它地区绿色植被维系自然环境与生成自然环境的重任。这项重任远远超过了那些森林草地资源自身的价值,也超越了青藏高原本身的区域范围。青藏高原又是地球上的一块圣洁之地,自然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持着原始状况。此种难得且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效应是建立“世界工厂”的必要条件,也是支持我国建立WTO追求的绿色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讲,绿色经济体系包括清洁生产、绿色食品、保健运动、轻松休闲等内容。调查资料显示,20世纪末期,全世界仅绿色食品的消费量一年接近300亿美元。目前世界每年的绿色食品销售总量占国际食品市场总规模的1.5%,预计到2005年可达到3%,届时国内每年也将形成200亿元以上的市场容量。放眼青海、西藏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吃的是含有名贵的冬虫夏草、藏红花等药材在内的天然牧草,喝的是千年不化的雪山底下涌出的矿泉水,如此状况下出产的牛羊肉、乳类就是高质量的绿色食品。所以,西部一些地区特有的相对较高洁净度的环境资源,在绿色食品、中草药制造等方面均具有超出东部地区很高的优势,甚至在世界同类市场上也是一花独秀。

2、社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西部地区曾经由于历史原因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上个世纪最后一年,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654.6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27.29亿元,社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例如,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西藏自治区,在“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其增长幅度超过“八五”时期0.9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长高出2.4个百分点。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4亿元,超额1倍完成“九五”计划,比“八五”计划增长1.24倍。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2000年达到117.42亿元,改革初期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西藏经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意义。西部地区这些历史性经济变化的出现,为支持已经具有强大加工能力的东部地区扩大生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3、环境资源优势经济初步形成增长级。

为了将西部地区环境资源优势蕴藏的经济潜力更多地挖掘出来,各省均因地制宜制定了一些新战略。例如,云南省素有“植物王国”之称,不同时期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在省内形成了一些生产部门。在20世纪50—60年代,云南重点开发了橡胶、茶叶,是国家重要的天然橡胶和茶叶生产基地。在20世纪70—90年代中期,集中力量发展烟草和蔗糖生产,推动畜牧、林业发展,同时继续发展橡胶和茶叶生产,初步形成了烟草支柱产业和糖、茶、胶、畜、林等优势产业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成为创新支柱产业。主要突击方向是特色花卉、天然药物、热带作物(咖啡、香料和鲜果)、无公害蔬菜、马铃薯、魔芋、葡萄等。这些绿色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再如,贵州省实施了“绿色强省”战略。为作好保护开发生物多样性这篇大文章,到上个世纪末,全省建起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52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5个,省、地级保护区7个,县级保护区40个,总面积已达320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82%。保护区各族群众从事了生态旅游、珍稀生物繁育、坡地改梯田、水电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经济活动,替代了山区的传统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贵州省成长起一批依靠绿色起家的企业。

总之,西部地区的环境优势与东部地区的加工能力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制造产品的高质量,是支持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物质基础。

二、进行绿色产品生产需要应对的挑战

需要重视的情况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西部地区存在着工农业发展与地方特色、资源联系不紧密或者严重脱钩等倾向,这类不科学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破坏。当前绿色产品的制造正在受到生态恶化的严重影响。

1、农牧业生产沿袭传统方式。

虽然西部地区的农业如今使用了一些现代农业机械,但是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存在着土地耕作原始粗放的情况。在云南、贵州和宁夏等多山的省区内,大部分耕地位于山坡上,而且陡坡地居多。当地农民又长期沿袭一些传统原始的耕作方法,诸如乱伐林木灌丛造田、烧山积肥、顺坡耕作等。这类方式对土壤的侵蚀很严重,田地作物产量也很低。在横断山脉的四川和西藏省区境内地段,烧荒耕作坡地的谷类产量一般仅为1500公斤/公顷。一些山区农民至今还在使用自制的简陋工具,“二牛抬杠”的耕作情景依然可见。牧业方面基本保持着原始游牧的作业方法。例如,在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牧民们习惯牲畜混群放牧,不严格实施季节性转场制度,留有“惜杀”牛羊的习惯等,这些方式造成草原长期超载畜牧,引起草地退化、沙化和石化的恶果。

农牧业的这些粗放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结构,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统计资料显示,上个世纪末期,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5.2万平方公里,占上游土地总面积的35%;土壤侵蚀总量约15.6亿吨。水土流失使上游作物和牲畜的产量降低,长江泥沙淤积又严重威胁着长江中下游亿万居民的安居乐业。截止2000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其中西部地区的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和新疆6省区的荒漠化土地就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0%左右。生态恶化威胁着人民的生存。

2、城镇工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不少工业企业制作的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生产工艺落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管理缺少新方法,而企业的有机构成又低,所用的动力燃煤锅炉和窑炉式样陈旧,常年向天空超标排放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严重地损害了大气环境,引起酸雨大量出现。虽然经过治理,但是在滇、黔、桂、渝四个省区市一带,到上个世纪末,酸雨区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在贵州省,人们曾经测出酸雨的PH值为5,最低PH值为3.2,大于食用醋的PH值3;遵义地区曾经出现了一次长达31小时的酸雨污染事件。酸雨污染造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受害地区的农作物减产幅度达5%—10%。酸雨使重庆市林区85%的马尾松受到不同程度伤害,死亡率达到35%,连重庆长江大桥也被酸雨锈蚀不堪。云南省昆明市的滇池是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由于大量工业与生活废水排入滇池,湖水质处于重度污染和富营养化状态,湖中水草和藻类猛长,鱼类几乎全部死亡。抢救滇池,已是云南人民的共同心愿。

3、对外开放力度不够。

经过多年改革,西部不少乡村社会已经较为富裕。然而,一些地方刚刚解决了温饱的农民却滋长了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全方位综合开发当地自然环境优势的大举动,没有商品社会无限扩大经营的创业冲动。须知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大调整时期,各国都力争在新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复兴大机遇。在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氛围内,自我满足与固步自封都意味着死亡。西部地区只有突破传统氛围,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并举,才能不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简言之,努力改变西部存在的部分生态失衡状况,再造山川秀美的家园,是支持国家建成“世界工厂”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协作共建“世界工厂”的重要措施

充分利用西部存在的环境资源优势,完成“十五”计划,实现我国真正成为“世界工厂”的目标,乃是势在必行之事。这也是贯彻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有关可持续发展系列性文献的举措,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以下7点:

1、加强与外界的全面合作联系。

发挥我们具有的生产能力去实现“世界工厂”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按照国际标准与惯例,建设生产绿色产品的高质量生产环境。这种态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营造能够大量生产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的环保产品的经济环境,二是促进传统工农业生产方式向有利于环境保护变革。两方面均属于经济体制改革范畴。西部地区一些特殊洁净的自然环境是东部地区不可比拟的,但是缺乏一些生产绿色产品必备的国内外先进经济制度,因此,需要加强与东部地区和世界市场的联系。

西部与国内东部省市联合,首要是学习东部先进技术与理念,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西部地区政府与企业不应该有等靠要思想,特别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全面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方面,带领农民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绿化国土。另一方面,开发林下产业,开发沙产业,发展草畜产品,向市场投放大批能够加工绿色产品的优质原材料,吸引东部地区企业投资。要按照“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准则,协助那些进入西部的企业确实得到环境优势带来的经济实惠。东西部的联合拓宽了制造业的生产渠道,延伸了前项和后项生产链条,增强了社会生产力。

2002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了保护环境的决心和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会议强调指出:“我们重申,我们将特别关注和优先重视严重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局势。”我国政府领导人已经在这个宣言和其它文件上签字。因此,在与国外的合作领域内,西部地区要遵循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将组建绿色经济体系提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履行我们的国际承诺义务。为此,就要充分利用存在于西部的有利条件,通过制造“世界工厂”水准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影响国际事务,这是将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加紧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生产绿色产品的先决条件,也是在21世纪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战略部署。“九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在青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寒干旱沙区固沙实验示范区,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三个不同荒漠化类型区建成十大实验示范基地。经过严格验收,在干旱试区植被平均盖度从15%增加到65%,局部地段达到90%:半干旱试区粮食产量提高20%以上,牧草产量提高50%以上,农牧民收入提高30%以上。在新世纪头两年,全国每年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都已接近亿元,近于GDP的1%。为了加快治理西部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严重荒漠化地区,应当采取更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方法,用示范基地的形式,强化治理效果。要在江河源头区、防风固沙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作为保护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障。如此常年坚持下去,不仅可以改善环境,使一些荒漠化地区更多地承担特色作物的种植,为国家提供大量生产绿色产品的原料,而且也能将一些西部山区建成最宜人生存的乐园。

3、大力发展特色环境优势经济。

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绿色产业,就要科学利用西部已经存在的优势——光、温、水配合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和培育新型良种,最大限度地挖掘气候环境生产潜力,将以前一般性的农业综合开发引入到更深层次的生态农业方向。例如,青藏高原无污染、纯自然的条件下产出的农牧产品是市场热销货,特别是以高原生物为原料的医药保健类商品,如质地纯正的藏药,市场上往往供不应求。天时地利给予了青海、西藏发展藏药的极好机遇,绝不能坐失这个大好时机,应通过藏药事业的大发展,使高原上的这朵奇葩更加艳丽。为此,要增加藏药、生态食品等绿色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其一方面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实施“生态产品富民计划”,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税收大幅攀升;另一方面形成知名品牌,走出大山,迈出国门,扩大对外影响,扩大国产传统优势品种在国际上的份额。

4、加速建立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园区。

绿色食品是自然环境、高新技术、经济实力和科学管理的综合力量的产物,辽阔的西部地区并不是处处可以生产这类食品。创办生态农业园区,可以将区域自然环境优势与社会经济生产能力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和可持续的现代生态农业经营目标。生物技术开发,应当是西部生态农业园区的主要生产内容。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进行生物资源创新工程,追求环境资源的最佳配置。按照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的实际情况。生物资源的开发可以按照形成的先后次序分为传统和新型两个产业;按照在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烤烟、卷烟是产业支柱,食糖、茶叶、橡胶、畜牧和森林等是优势产业,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花卉及园林绿化、生物化工等是新兴产业。开发对象由主要进行植物资源开发向致力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全面开发转变;开发方式要由对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初级利用向依靠技术创新,着力于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重转变。对生物资源的开发要在生产布局上,选择有市场优势的行业;在空间布局上,依据各地的实际,提出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5、全力组建和扶持绿色品牌产品企业集群。

“世界工厂”生产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集团公司或跨国公司经营。发达国家正是凭借这样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全球化的目标。东部地区面向国际市场的实践充分表明,现代社会崇尚的绿色产品并不仅指食品或农业产品,它们几乎囊括了所有生产领域,是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兴起的新潮流,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产业结构转型。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东西部地区联合进行高技术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例如,创立优质品牌产品生产集团公司,按照世界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环保消费方式。这样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获得最大。东部企业与西部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遵循新生活理念设计产品和采用清洁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的集团公司,运作目标是通过适度的生产技术和理性的经济行为,加工安全优质食品和其它更富有人性化和自然化的产品,以便保持人类生命力、自然生命力、经济生命力和社会生命力,并且使它们和谐持续发展。这种发展绿色产业的路线与现阶段国家标准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能迅速提高企业在无限广阔的绿色产品商业市场中的份额。

6、努力实行生态经济信息化作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如同春天的花园,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可最美丽的花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电脑用一串串数字任意描绘着迷人的画卷,改变着自然世界原有面貌。信息技术既推动传统产业突飞猛进,又超越传统产业独领风骚。但是,西部一些地区的产品式样、花色一直延续旧式样,没有新意,市场销路不通,这种滞后局面无疑与信息闭塞关系很大。为此,必须推行生态经济信息化作业,使高新技术贯穿于整个“世界工厂”的建设中。云南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野生种质资源库”,在昆明郊区建立计算机控制的花卉拍卖交易大厅,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求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其他省区政府也在实施同类的电子商务,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因此,必须树立一个思想,现代化大工业生产,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施行,而信息网络就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大平台,一个为世界工厂提供优质产品和原料的基地。对此,必须制定一些特殊的倾斜性政策,鼓励人们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以此提高生物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水平,为进军世界市场增添生力军。

7、积极参与建立世界环境保护新秩序。

1992年6月,我国政府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2002年9月,我国政府领导人又签署了联合国《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等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观点。表明21世纪人类心声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平等关爱、尊重所有人尊严的全球化社会。”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世界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改善我们大家在宇宙中惟一共同家园的自然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东部企业利用高技术参与西部优势资源开发,既加速了西部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为世界提供了绿色产品,又会减少生产中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总量,改善了国内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环境恶化问题得到积极解决,就会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对此,我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相联的《京都议定书》,积极履行承诺的国际条约,表现出公正无私的大国风范。这无疑将在推动世界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拥有更多的朋友,我国也就会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方面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新时代要有新思路,新发展要有新方法。西部大开发为东部地区扩大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支持,为我国建设“世界工厂”提供了机遇。西部企业必须走联合之路,跨越某些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信息技术领导下的新型环境资源产业领地,并将其作为建设“世界工厂”新的支持力量。

标签:;  ;  ;  ;  ;  ;  ;  ;  ;  ;  

西部环境资源建设与中国“世界工厂”目标的实现_世界工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