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武家河九年制学校 741212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目前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地位,对小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小学生能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约束能力。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享受课堂,获取更多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趣味教学 小学语文 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增强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语文课堂的色彩应该是绚烂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并通过课堂的趣味性来强化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持续不断地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得以出现,可以为教师的趣味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想要将其趣味作用发挥出来,仍需教师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年龄段在6~12岁之间,他们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形式营造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解李白的诗词时,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笔者在教学时穿了一套白色汉服,宽大的衣袖里藏着一只精美的酒杯,在课堂上把酒杯缓缓从衣袖中掏出放在讲台上,然后开始有感情地朗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今天老师穿的是李白的衣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后,笔者开始进行诗词的讲解,最后是生字教学。这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几乎在课堂上就完成了这首诗词的背诵。以后的检验也证明了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二、引古论今,激趣畅言
周幽王为了加强统治下令不许国人议论国家,使得国人只好“道路以目”,结果导致亡国:民国时期也不让国人议论国事,结果也是失民心者失天下。国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小小的课堂。语文教学讲的就是一种道理,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想法,不关注身边的学生,不让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不但没有趣味,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反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古论今、激趣畅言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情景,多设定一些疑问,通过设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表演课本,激发学习乐趣
表演展示自己是每个学生最喜欢做的活动,小孩子从有了行为能力开始就喜欢做游戏玩过家家,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天在学校的课余时间几乎都以表演为主,总是把自己设计成动画片主角。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动画片与教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展开学习。这种趣味教学方法还是有必要让每位教师好好研究的,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比赛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比赛教学是初步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比赛中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比赛中取得胜利是一种激励,而没有取得胜利,学生同样会被激发出努力的情愫。
例如,在古诗词复习教学中,笔者根据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模式,在课堂上进行了《飞花令》比赛。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两组进行飞花令比赛,分别以“花”“春”“风”“月”为令,能说出含有这些字的多组诗词者为胜。学生仿佛进入了《诗词大会》比赛现场,情绪十分高涨,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比赛获胜小组得到冠军奖状时,其他小组成员都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并且询问笔者什么时候再举行一次《飞花令》比赛。在得到笔者肯定的回答后,学生都表示一定要“卷土重来”。这样,课堂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贯穿课堂的始终。
总而言之,营造趣味性的语文课堂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要将人本思想融入到课堂的设计当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让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带动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伙伴,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师可以从上述的几点实施策略中提炼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郭美瑛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学周刊,2015,(17)。
[2]史艳娟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3]关蕊 小学生识字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OL].现代交际,2017,06,16。
论文作者:张淑堂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趣味性论文; 诗词论文; 趣味论文; 氛围论文; 《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