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研究综述_世界历史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研究综述_世界历史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中学历史论文,国际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深,国际问题亟待共同解决。因此,增强国际意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已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现代化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未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世界树立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各国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历史课所独特具有的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的功能备受青睐,对它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渐兴起。

“国际意识”教育在我国是步入21世纪后才开始受到重视。从我国现状来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国家意识”的培养,贯穿了历史教育始终。但中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教学理论必须结合于现实国情,单纯以本国为中心的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对新一代国际型人才的要求。

中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3~19岁之间,是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历史课本身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对于我国历史教育培养优秀中国公民、世界公民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中学历史教育除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还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进取的精神来面对开放世界的到来,从而造就一批具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跨世纪的接班人。

二、“国际意识”概念的界定

“国际意识”在中学历史教育界还是个新名词,在国内类似于“国际意识”的概念还有“世界意识”、“国际素质”、“全球意识”等。本文中,我们是在教育部颁布的两个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研究历史课中加强培养国际意识教育的,所以统一采用《新课标》中的概念——“国际意识”。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公正客观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1]

本文“国际意识”的概念等同于邓璟生主编的《历史意识、教学方法、课程资源》。他将“国际意识”界定为一个包含有三个层次具体内涵的教育学概念:1.一定的国际知识:诸如世界历史知识、国际时事知识、世界地理知识等。2.一定的国际交往心智技能:诸如宽广的国际视野,观察、评判、分析国际形势的心智技能;参与国际交流、国际竞争、参与一切有利于全球正义事业的心智技能等。3.一种高尚的国际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诸如宽容的国际理解态度、相互依赖意识、世界整体意识、和平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国际正义感……[2]4.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爱国意识的基础之上,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具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研究现状

教学目的方面:学者们关于中学历史“国际意识”的教学目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首先,侧重于培养学生接受、认同别国文化。赵中建选编恩坎科所著《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中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别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的理解,课程改革也要强调跨文化意识。”[3]这种跨文化意识就是我们研究的“国际意识”的一部分,恩坎科对“国际意识”教育目的的理解侧重于对他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

其次,侧重培养、塑造“国际型”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主编的《历史学科教育学》中指出“国际意识既包括要有支持和援助世界上的革命事业和正义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又包括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的意识,还包括积极地进行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4]在此,主要强调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和将这种精神运用于处理国际间各项事务中,这是我们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重中之重。吴庆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一文中指出“必须从现在开始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真正具有开放头脑、宽广视野、博大胸襟、适应现代国际社会挑战的一代新人,帮助他们为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和能力储备。”[5]这是21世纪以来对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需要更多国际型人才的真实呼唤,此教学目的针对性、目的性较强。

再次,侧重培养具有大同意识的世界公民。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新版)》中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以尊重人权为基础,培养对他国、他民族、他国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6]这本书中结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教育使命,最终强调的是国际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拥有大同意识的世界公民。

最后,侧重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我国进入新世纪,国家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新课标首次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出培养“国际意识”的要求,即“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

教学内容方面: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国际意识”培养的指导性文件,而历史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哪些部分能体现国际意识教育,中学历史学科的国际意识教育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首先,大部分学者均倾向于在世界史中凸显国际意识。陈其在《明确中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中写道“世界历史教材的编写则应当更加平衡地、客观地、以泱泱大国的宽阔胸襟介绍人类历史进程中各个文明对历史的重要贡献,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民族过去的光荣与耻辱,正确汲取各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与和谐世界的建立的决心和信心。”[8]他认为“国际意识”教育内容是通过正确的记录世界历史事件,不避讳我国历史的耻辱,让学生站在世界的立场,去审视中国的过去。

邓璟生主编的《历史意识、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认为“如果说学习中国历史易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学习世界历史对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9]“世界史知识直接反映的是国际意识教育所必备的基本的世界知识……学习世界史就是通过了解世界的昨天来认识今天的世界,知己知彼,可以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宽广的国际视野。”[10]这本书的观点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在世界史中所要学习的关于国际意识教育的内容。

其次,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共同体现出国际意识教育。潘玉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中介绍上海采用中外合编的教材更有利于体现国际意识教育。“目前,上海使用自己编写的普通中学历史教材。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的历史在结构体系上有所突破,采用中外合编的结构体系,将中国史安排在世界史中去讲授……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各国历史,以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课题,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及中国的发展及演变。”[11]

高广群在《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中指出“现在全国大部分省区使用的人教版高中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基本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一幕幕历史活剧的讲述与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五百年来,过去数千年间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隔绝状态在越来越广、越来越深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12]他认为历史国际意识教育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内容:历史的“全球化”进程教育、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同一性教育及中国与世界关系教育。

教学方法方面:大多数学者均对我国原来的历史教育方法进行了批判,要求进行历史教法的改良。由于特殊国情,我国21世纪以前在历史教育中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念课文、划重点、背诵要点和做习题等等。邓璟生提出“要提高国际意识教育的实效,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13]书中详细介绍了组织各类历史教学活动,如观看影片、班级讨论、组办专栏、举办故事会、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历史资料等,均可加大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的力度。

汪炜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中提到“运用联系法和比较史学的方法能很好地对学生阐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14]潘玉凤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在改进教学方法中同样强调运用联系法和比较史学的方法阐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她较为重视讨论课、辩论课的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她强调指出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具体做法:“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形成国际意识;通过横向联系,总体把握近代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近代落伍、屈辱与被动的历史走向,增强国际意识;通过大事年表,比较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现象,凸现国际意识;对照现实与历史,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国际意识。”[15]

陆荣任在《浅谈中学历史学科的国际意识教育》中指出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发、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中学历史学科的国际意识教育,应该注重渗透式的启发引导和情境体验,使学生在思辨、活动、体验中形成意识、化为情感、变为行动,达到春雨润物般影响学生的效果,切忌强行灌输、口号说教。”[16]另外,他提出具体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方法,如:彰显历史教科书中某些可用于国际意识教育的细节;挖掘历史知识实质发现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切入点;用现代人的敏锐的眼光和先进的理念重新审视历史事实,赋予新鲜的时代气息,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启迪等。[17]

教学评价方面: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国际意识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有配套的历史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学者们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在此只列举具有代表性的邓璟生主编的《历史意识、教学方法、课程资源》中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他指出应改良针对国际意识教育的考试评价方式,首先他是肯定传统的历史评价方式的,“‘历史考试’、‘历史测验’或称‘历史教育测量’……目前看来,仍然是最公正、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国家级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还会起着无可替代的‘指挥棒’效用。”[18]但他在传统的历史评价方式之后提出了新的建议。书中挖掘近年高考试题,我们从中可得到启示:融合历史课程改革新理念,加大对国际意识教育的考查力度,已经逐步成为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与发展趋势……其中针对国际意识的考查就是一大亮点。表现在:试题注重运用历史照片、世界地图和文字材料营造充溢“国际性”氛围的历史新情境和洋溢鲜明时代特色等。[19]

另外此书列举了传统评价方式之外的更具现代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利用多元评价示意图整合呈现国际意识教育评价结果。书中提出可以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给了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上更多的自由,我们不能一直遵从过去的评价方式,一卷定优劣。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国际意识”教学目标之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重视了。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线教师对“国际意识”教育并没有充分重视。他们的教学内容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并没有突出“国际意识”方面内容,这仍需要一线教师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在教学方法方面,部分中学历史教法、学法单一;教学评价虽然有较大的改进,但面对高考这个“指挥棒”,一线教师也难有大的突破。因此,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深的今天,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  ;  ;  ;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研究综述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