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社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结构理论的阐述。在社会结构的生成和发展中,马克思特别突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利益因素两者之间交互作用的重要意义。首先,它从根本上导出和规定了社会结构作为一种利益结构的科学结论。其次,在阶级社会中,作为一种利益关系的反映,社会结构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结构的产生。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区分经济关系与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无论在社会结构体系还是在社会制度体系中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邓小平对社会制度的功能性分析。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的社会结构辩证关系的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极力主张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制化。他一方面强调要重视法制工作,要利用制度来规范社会的具体结构;另一方面又要以制度建设来促进社会结构的变迁即改革。同时邓小平清醒认识到,在废除和建立社会制度的过程中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废除和建立比较容易做彻底,然而思想文化制度的废除和建立就困难得多。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主要贡献。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结构的二重性划分的理论,即把社会结构区分为社会基本制度和社会体制,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经济过程的手段的新观念,认为它们不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基础性质的根本标准,恰恰相反,它们只是经济体制。这一诊断表明,从性质和功能上,社会的经济结构可以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经济体制的不足之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不动摇,改革那些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