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市场选择&基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实证分析_生产率论文

异质性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市场选择——基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汽车企业论文,异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经济学者和贸易政策制定部门对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出口活动,只有那些生产率高的企业才可以克服出口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进入出口市场并获得利润,这就是所谓的自我选择效应[1]。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之后,竞争加剧、知识积累、技术转移等因素可能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即可能存在所谓的出口学习效应。很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证实了企业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但出口学习效应的实证文献较少。Bernard和Jensen发现新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非出口企业,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之前其生产率就已经发生显著改变,但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与非出口企业相比没有明显差异[2][3]。Greenaway和Kneller利用英国1989-2002年的企业调研数据库研究发现,企业的生产率越高,其进入出口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出口经验、企业规模和工资水平也是决定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4]。Farias和Martín-Marcos发现企业出口与生产率水平、企业规模、工资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微观指标具有正相关性,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之前,新出口企业的相关业绩指标明显优于非出口企业[5]。Sébastien和David使用美国泛洛杉矶地区1987-1997年的企业数据检验了企业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发现自我选择效应比较明显,但是没有发现显著的出口学习效应[6]。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Van Biesebroeck使用9个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的企业数据,考察了低收入国家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发现高生产率企业更可能出口,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非出口企业[7]。Cole等使用泰国制造企业的数据,发现合资企业比国内企业更可能出口,而且部分国家的合资企业出口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发现企业存在明显的自我选择效应,但是没有检验是否存在出口学习效应[8]。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唐宜红和林发勤通过中国2005年工业普查的企业数据,检验了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发现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出口[9]。张礼卿和孙俊新采用2004-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数据,检验了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发现出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显著[10]。综合国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文献仅仅检验了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或出口学习效应,但是系统研究某一部门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产率对异质性企业出口市场选择的影响的文献还不多见。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越高,越容易进入出口市场,那么是否生产率水平能否影响企业的出口市场选择?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是否存在?

二、数据来源与数据描述

本文的实证分析数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年鉴》,该年鉴是全面记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综合性及权威性大型工具书。本文选取2000-2004年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在2000-2004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出版社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了针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商)的大型问卷调查,经随机抽样获得2000多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其中包括企业所在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末员工人数、年末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主营产品、出口额和出口目的地等指标。由于自2005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就不再统计汽车企业工业增加值了,因此我们无法得到衡量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而在2000年之前,中国汽车的出口配额还没有完全取消,汽车出口企业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中国汽车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剔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和信息不完备的企业之后,最终选取了2000-2004年都具备信息的700余家企业作为实证样本,这700余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之和占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的80.65%。

表1比较了中国汽车制造部门的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若干经营指标上的差异。本文用人均工业增加值表示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可以看出,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非出口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企业员工人数和总资产等指标方面,出口企业也明显高于非出口企业。

三、异质性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认为,只有那些生产率高的企业才可以克服由出口活动带来的额外成本,进入出口市场并获得利润,这就是所谓的自我选择效应。我们首先从统计角度详细检验中国汽车行业的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差异,回归方程构建如下:

其中表示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包括人均工业增加值(AVPC),企业员工人数(EMP),工业总产值(GIO),总资产(TA)和人均收入(RPC)等指标。我们把企业分成三类,一类是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企业,一类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类是作为基准的非出口企业。DPD是虚拟变量,表示产品出口至发达国家市场(主要指欧美日三个地区)的企业,即如果企业在第t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即出口份额最大的市场),则=1,否则=0;类似的,如果企业在第t年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则=1,否则=0。控制变量包括企业的合资信息和区位信息。JAPAN(中日合资)、US(中美合资)、EU(中欧合资)、OTHER(其他合资企业)是虚拟变量,如果外方在企业所有权结构中占25%以上,则该虚拟变量取1,否则取0,国内非合资企业作为基准企业。DB(东北)、HB(华北)、HD(华东)、HZ(华中)、XN(西南)和HN(华南)分别为区位虚拟变量,如果企业位于该区域则取1,否则为0,西北地区作为基准地区。我们使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的微观数据对方程(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出口市场为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43.1%,在企业员工人数、工业总产值、总资产和人均收入等指标方面也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同时,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率水平比非出口企业高38.7%。从这一角度看,如果对两类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进行比较,则出口至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率水平更高一些。此外,整车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明显高于零部件企业。从整体来看,中欧合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最高,其次是中日合资企业和中美合资企业,所有合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都高于国内非合资企业。从员工人数看,中日合资企业的员工人数要少于国内企业,而中美合资企业的员工人数要多于国内企业。就区位而言,各区域的汽车企业生产率都明显高于西北汽车企业,其中,华东地区企业生产率最高,高出西北地区75.3个百分点。

但上面的回归模型无法解释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是生产率高的企业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还是在进入出口市场之后企业的生产率变得更高?因此,我们下面要检验各类出口企业是否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其生产率就已经高于非出口企业,然后在区分出口市场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效应。我们使用下面的回归模型检验在第t年出口的企业和非出口企业是否在第t-1年就已经在生产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回归模型2设置如下:

其中,表示企业在第t-1期的劳动生产率;EXP表示出口状态,如果企业在第t年出口,则EXP=1,否则EXP=0。EXP的系数衡量第t期出口的企业在第t-1期时与非出口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EMP和CONTROL分别代表企业的人数和相关控制变量。从表3中模型2的回归结果来看,出口企业在前一期的生产率水平要明显高于同期的非出口企业,在2000-2002年高出34.1%,在2002-2004年高出48%,存在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生产率溢价逐年提高可能是由于在加入WTO以后,中国汽车市场日益国际化,出口格局从以前的国有企业计划配额出口为主转变为以自由竞争的出口模式为主,这种市场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企业生产和出口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生产率溢价水平不断提高。为了研究中国汽车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市场选择的关系,我们要引入市场类型变量,分析和比较将产品出口到不同类型市场的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生产率水平上的差异,具体回归方程见模型3:

表3中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出口至发达国家的企业(DPD),其出口前的生产率水平要明显高于非出口企业,在2000-2002年和2002-2004年两个时期分别超出40.3%和54.7%;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2000-2002年间,其出口前的生产率溢价并不显著,但在2002-2004年,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出口前的生产率水平要比非出口企业高61.4%。如果将两种类型的出口企业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发现在2000-2002年,出口至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率要高于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但2002-2004年,情况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在出口之前,将来把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率水平要高于将来把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率水平,这又似乎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预测相反,因为我们一般认为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似乎需要企业具备更高的生产率水平。但无论如何,在区分市场类型后,出口企业的事前生产率水平还是要高于非出口企业,存在出口选择效应。

我们可以将分析进一步深化,考虑将回归模型动态化,观察企业进入和退出国际市场的转变过程与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下面的模型4对样本再次进行了回归分析。

同理,CONTINUEDPG(连续出口产品至发展中国家)、STARTDPG(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STOPDPG(退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等变量的含义以此类推。从表3中模型4的回归结果看到,STARTD-PD的系数在2002-2004年间很显著,并且符号为正,表示新进入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的企业生产率水平高出其他非出口企业78.8%。但在2000-2002年间,这种生产率溢价效应不显著,这可能与中国汽车贸易体制改革有关。2002年以后,中国开始进一步推动有竞争力的汽车生产企业走出国门,而在此之前,很多汽车企业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另外,两个时期始终在发达国家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生产率水平要高于其他非出口企业,平均高出近40%;2000-2002年,退出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与非出口企业相比没有明显区别,但2002-2004年,退出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比非出口企业要高出52.5%。从发展中国家市场来看,新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2000-2002年间的事前生产率差异并不显著,但在2002-2004年间,前者的生产率水平明显超过非出口企业53.3%;而在同一时期,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高78.8%,这说明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主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生产率水平稍低的企业主动进入发展中国家,而生产率最低的那些企业只在国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生产率水平对出口市场选择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另外,一直出口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其事前的生产率水平2002-2004年间也要明显高出非出口企业42.4%。总之,我们发现出口企业的事前生产率水平一般要高于同期的非出口企业,总体上存在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

四、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

前面我们分析了异质性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的关系,检验了异质性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验证是否存在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通过对比进入出口市场之后的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我们可以检验是否发生了出口学习效应,具体的回归方程构建如下:

其中,因变量ΔlnAVPC表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出口变量前面的系数的符号可以用来判断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是否比非出口企业增长得更快。表4给出了检验出口学习效应的回归结果。从模型5中发现,EXP的系数不显著,出口学习效应不明显;模型6中将出口市场细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没有发现EXP的系数显著为正,似乎汽车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在开展出口业务之后与其他企业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控制企业进出国际市场因素之后,模型7虽然没有发现出口至发达国家的企业存在出口学习效应,但是,那些始终将产品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要比非出口企业高38.1%,因此,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另外,开始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高于非出口企业,甚至比一直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还要高,这说明企业初次进入国际市场,一般比较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更好地满足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始终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还要快。至于将产品出口至发达国家市场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出现明显的出口学习效应,原因可能是该类出口企业多为合资企业,受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影响,在业务方面可能较多地承接国际外包合同,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动力不足,所以抑制了企业在出口之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微观数据,分析了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与出口决策和市场选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各项经营指标的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出口企业在生产率水平方面要高于非出口企业,存在自我选择效应。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前的生产率进行比较,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主动将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企业将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市场,而生产率水平最低的企业则留在国内经营,说明生产率可以决定企业的出口市场选择。本文没有发现出口至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生产率增长速度方面高于非出口企业,即没有发现出口学习效应,但是,那些一直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要高于非出口企业,存在出口学习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是: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生产率水平对于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决策和出口市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微观汽车企业而言,要想开拓国际市场,进入更高层次的目标市场,首先应着眼于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而在产品进入海外市场之后,更要注重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加强研发力度,提高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实现从出口中学习的效果;对于政府而言,则应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积极降低企业的各种交易成本,鼓励汽车企业通过创新来提升生产率水平,从而实现整个汽车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标签:;  ;  ;  ;  ;  ;  

异质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市场选择&基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实证分析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