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整合_建筑论文

论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整合_建筑论文

融合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历史文化论文,产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5)04-0005-08

      一、融合创意产业“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为我国积淀了难以估价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当代文化的厚度,铸造文化品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从传承形式上可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前者是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有形物质遗产,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古近代建筑、生产生活遗产等类别,后者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历史人物与思想、文化典籍、戏曲音乐绘画、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传说与民俗活动等。前者主要分布于城乡各地和居民之中,后者则集聚于公共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处。如何盘活这些文化资源,按新的时代要求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任务,也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长期以来,创新不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传统的文化产业从结构到营销都是一种相对固化的稳态发展模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属于初级层次,多数历史文化资源尚处于深居堂奥人未识的状态。然而,历史文化不能是“死传统”,应当具有“活力”,这就需要创新来使其“活化”。尤其是在数字化、互联网信息时代,文化产业依靠传统模式发展已受到严重制约,一味因循守旧是不可能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文化的主体、主题向广度拓展,向历史文化的深处开掘,将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来,就必须超越通常习见熟知的途径和方式,找寻一个好的继承创新平台,借助新手段新方式来探索新的路径。那么,什么是好的创新平台和新的路径呢?能够融合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无疑是“活化”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借助创意产业的资本、创意项目和产品,可以发掘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

      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认为,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文化、科技、创意等核心要素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新型产业模式,也是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通过创意与文化资源相结合,从而实现文化资源价值增值的一个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相对应,它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促使不同行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因而显示出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新特性。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上看,涉及影视、网络传媒、动漫产业、表演艺术、图书出版、装饰艺术、广告产业、旅游休闲等领域,其各个分支都与历史文化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仅动漫表演、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工艺美术、设计服务等,离不开历史文化资源的滋养和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就是在工业创意设计与城市改造开发上,也存在着如何吸收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的问题。历史文化资源既为之提供创作元素,又形塑其特色,可以说,唯有实现与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精神底蕴。

      历史文化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借助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二者有机结合与融合发展的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二者的对接与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衡量文化资源能否成功转化,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继承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能否由“静态”向“活化”转变。这就需要创造相应的条件,而单纯依靠旧的方式手段,显然已难以实现。借助创意产业,可以从更多的层面展现历史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可以发掘出文化资源过去不为人知的方面,表现传统方式无法展现的内容,从扩大的时空视角和视野,带来对历史文化的新体验。创意产业可以激活文化富矿,由消极的保存到积极的深层次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活的历史和传统,并最终反哺文化资源的继承与保护。

      其二,助推中华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借助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滋润,在吸收、利用文化积淀,继承创新的过程中,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形成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无疑可以从更大的民众范围获得文化价值认同,以增强本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亦有助于加强对外交流和传播,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其三,促进地域文化建设,增强乡邦文化自觉。地域文化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群在历史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在空间上,历史文化往往体现为地域文化的形貌特征,形成以历史为底蕴的特色文化。失去文化底蕴的文化产业,不可能具备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然而历史文化这一静态资源本身不会自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通过融合创意能够弘扬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推动本地文化建设。国内外诸多城市的发展表明,文化资源的创意化运作能为地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品位提升带来质的变化。

      其四,推进大众文化的发展,拉动大众文化消费。历史文化不是单由知识界消费的小众文化,所谓活化,就是使历史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使之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文化创意产业无疑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平台和发展路径。历史文化资源一经与创意产业结合,便会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打造的成功与否,最终是要由大众文化消费来检验的。人们存在着对历史文化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这种需求源自人们的“寻根”意识、文化认同意识,此类需求可以通过新的途径来扩展和获取新的体验。随着信息传媒技术、创意科技的融入,历史文化资源将源源不断地经由新的路径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影视、图像、互联网对历史文化图景的展示,衍生出满足大众历史寻根意识、文化认同需求的产品,形成以“视像历史文化”、“音频历史文化”等为内容的文化消费热、参观游览热,这一方面可以使大众多维度感受历史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关心文化遗产,从而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繁荣和可观的市场效益。

      其五,有利于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吸引其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由于产业自身特点和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传统产业一般很难形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在缺乏社会增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单靠政府有限的投入是不可持续的。而创意产业的运作特点,使其很容易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并在形成产出后,较快产生经济效益,这是吸引民间投资的一项重要因素。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结合所吸收的民间资本,容易形成与产业链相一致的资本链,具有较强的积累效应和可持续性。

      综上,我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传统利用和开发模式之下,历史文化资源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潜力,多数处在“静态”的待开发状态。在科技大发展的数字化、互联网信息时代,能够融合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无疑是“活化”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二者的有机融合,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华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对城市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繁荣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文化创意产业超越了传统的文化产业,它注重融合渗透,通过融合,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附加更多的文化影响力,塑造地区文化特色品牌,最终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因此,历史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积极对接,是对历史文化资源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通过创意产业的融入,赋予历史文化资源以崭新价值,使其以更为鲜活的生命力和更大的感召力,助推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文化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绿色资源和自然平台,国内已有不少地区开始自觉运用本地文化资源,借助科技创意平台,从多个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他们通过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利用动漫、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来吸收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但是,如何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从更为广阔的领域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理论认识方面,还是政策、规划、产业运行等实践方面,仍然存在着若干偏差、局限和不足。

      在理论认识方面,以往的研究已从创意产业对于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等也进行了若干探讨。但是,对于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层关系则鲜有论及,不论研究历史文化资源抑或研究创意产业发展,二者多是停步于各自专业领域,对如何实现融合创新问题则鲜有涉及。

      在实践方面,负有制定政策规划、实施监管之责的政府部门,若干与文化资源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行业、企业,往往以达到短期目标为目标,“各司其职”,未能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对待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如政府部门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拟文下发后,执行力度如何缺乏有效监管,且如何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发展并未作深一层的探索;相关行业、企业以利益为重,将开发目标偏重于形式上的利用,乐于大拆大建,忽略文化深层内涵的发掘。

      历史文化资源集中于公私文化机构,但不少机构往往抱持陈旧的资源观,奉所谓“纯真性”为圭臬,甘于自我封闭,对以文化为资源的创意理念、项目及产品采取漠视态度,甚至认定自身与新兴文化产业无关。尽管各地不乏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兴办文化产业的事例,但是普遍缺乏自觉意识,对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路径认识不明确,或者走的是传统的老路,或者是与资源缺乏有机结合。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理解和利用上甚至存在种种误区,如过分偏重形式和物质层面,乐于在基础硬件设施上投资而忽视精神层面的发掘,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整体认知和表现,只有浅层次的利用,而无精神上的弘扬。只是局限于本地狭小的空间和资源,缺乏整体资源的整合和规划。例如山东就有三个市在打造本地的“水浒文化”,资源得不到整合,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结果,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多是粗放式的,缺乏对资源有创意的可持续的发掘。

      同样,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也偏于狭窄,存在着若干问题,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资源利用不足,通过结合、融合形成的创意产业总量过低。许多地区固有的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掘、整合和利用,或者开发过程中仍旧依赖传统的模式与方法,结果主导性的文化产业仍集中于传统领域,许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展示、传承,走的依旧是传统的老路,沿袭着旧的模式,形式单一。比如文化产品生产、文化旅游、书刊音像出版、传统展演表现形式等等,与创意科技、网络数字技术、动漫业的结合十分薄弱,未能形成规模,有文化特色、文化底蕴的创意产业、创意产品仍处于弱势。

      二是原创力不足,产品门类覆盖面狭小,缺少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文化内涵的大项目。企业在创意开发上缺乏主动性,模式上缺乏原创性,没有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同质化严重,缺乏有知名度的品牌,更缺少乡邦色彩浓厚的创意产品,在大众中形不成具有广泛持续影响力和鲜活生命力的文化成果。

      三是若干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创意项目或产品,处于孤立开发状态,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也没有形成上下互动的产业链,在整个业界缺乏引领带动作用,因而也无法形成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优势。

      三、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创新的运作机制

      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有着丰富的内涵,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创意产业中,移植到新兴网络文化中,融汇于当代大众文化中,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发掘既有资源,树立新观念,营造创新平台,积极探索融合保护、继承、发展为一体的创新路径。我们可以利用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来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文化资源,融合文化创意,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构建资源价值实现体系,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

      将文化资源变成“真金白银”,需要探索融合创意、实现创新的运作机制,从而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这两种积极性。推动文化发展有政府、文化资源保有组织机构和创意企业三类主体,应当打破三者间的隔阂,发挥政府引导扶持监督、资源保有机构支持共享、创意企业市场主体能动性三方面的积极性,明确各自职能,共同打造融合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平台。

      作为政府,在负责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建立以融合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举作为振兴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给予积极引导,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方位的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政府应当多渠道筹措创意产业发展资金,对弘扬传统文化、融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项目和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和奖励。同时,大力培养具有历史文化素养的创意人才,提升创意人员的文化品位和水平。

      作为资源保有单位和机构,应视遗产资源为珍贵财富,提升发展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由于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不合理开发不但会造成对历史遗存、历史面貌的破坏,更重要的是会对地方文化的未来传承产生误导和歪曲,因此,相关资源保有机构和组织应探寻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文化结合的路径,探索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开发现有的文化资源。

      作为创意企业,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自身在文化产业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创意企业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精华的把握,选取契合点,在产品和项目创意中融入文化资源,提出可行的创意融合方式,开发出具有文化创意灵感和独特性的产品,提升产品和项目的文化价值。除此之外,创意企业还要在营销中融入文化创意,用创意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来吸引消费者。同时,创意企业要及时跟踪历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发展前沿,在开发利用好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文化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者的社会分工定位不同,面临的内外环境和价值取向亦不同,差异的突出点在于,文化遗产保有机构追求遗产的保存价值,政府部门追求文化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价值,创意企业崇尚商业价值,期望通过项目开发获取利润。推动三者形成积极互动的协同关系,不仅要重视制度建设,还要重视资源的分享与利益的协调。这就需要政府来制定科学发展的规则,协调各方利益,减少实践中的人为阻力,降低交易成本。为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三者间积极互动,形成融合创新的有效机制,对三者提出各有所重的要求:

      第一,更新既有观念,整合文化资源。要做到观念上的更新,首先要克服将历史文化遗产视作固化遗留物的片面观念,树立新的文化资源观,自觉将历史文化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进行合理发掘、整合和开发,探索新的文化发展途径。同时,要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从更宏阔的视野上去把握创意产业的范围,从理论认识与实践上理清历史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即历史文化资源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精神核心,应以其作为整合文化资源的主线,在借鉴已有成功案例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将其融合应用于创意产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第二,把握资源特性,融合保护开发。从新的视角和视野,重新审视、科学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妥善处理保护继承与利用开发的关系。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公共属性与不可再生性入手,合理界定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尺度与边界,科学制定产业创意开发的方案,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空间、内涵等多向度整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文化的多重元素,按类型对文化内涵进行方案设计,挖掘地域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优势,寻找多元文化和多种功能融合的途径。

      第三,自觉吸收文化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创意科技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资源的产业,它的繁荣发展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吸收和开发的基础上。文化资源不仅影响着文化创意的起步过程和结果,也通过文化项目的策划、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创意内容的研发、创意活动的构思以及文化生产经营的理念,制约着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形态和内涵。创意产业如果失去文化资源的滋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丧失自身的民族性,其产品便难以具备持续的生命力。

      只有实现三者的结合,才能做到扩展资源利用,科学推进产业开发。整合文化资源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展资源利用的范围,使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文化创意的源泉之一。用市场的眼光、经济的眼光来审视、梳理、归类文化资源,厘清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析其发展空间大小,以确定开发投入力度及发展规模,并根据其分布确立创意产业吸收利用的核心区和文化带,根据各自特点,将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形成品牌。同时,可将工业遗存、历史建筑培育成文化艺术、设计服务的基地,将历史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包括时装设计、城市建筑色彩研究、家居陈设、模特经纪、环境艺术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当中,发展艺术品业、建筑景观设计业及时尚消费等特色产业。

      四、融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模式与路径

      欲使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居于“深闺人未识”,变成促使文化发展的“真金白银”,需要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在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融合提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有机融合的现实路径,大力培育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

      1、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主题公园与创意产业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古迹一般较为集中,能够完整反映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俗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伴随时代发展,历史文化风貌区原有的生活方式已不符合现代人的需要,附着于其上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了生命力。因此,历史文化风貌区需要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使新旧文化融合,集历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为一体,将旅游、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内核的展示结合起来,挖掘风貌区的传统文化特色,如传统艺术、民俗精华等,承接历史文脉,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旅游项目,形成以历史文化风貌旅游为主题的体验空间。在公共空间内合理增加文化设施和区域,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文化互动,让游客从多角度去体验历史环境以及民俗文化等,实现文化特征与旅游活动创新的高度契合,如南京秦淮河六朝文化风貌区、山东周村古商埠旱码头风貌区、曲阜儒家文化风貌区、西湖新天地等融地方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系列项目,均让沉寂久远的历史文化资源再现生机。此类创意开发不但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可以探索出一种对历史资源可持续保护开发的有效途径,创造出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不同特征,可以营造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主题空间——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人造旅游平台,是文化创意元素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用历史背景来传递文化,用历史文化氛围来感染游客,让游客在文化活动中体验快乐。它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元素兼容性,可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拓展文化产业的外延。文化主题公园若要做好、做大、做强,必须挖掘吸收本地历史文化中的资源,使自身具有文化内涵,同时又通过创意将文化精髓与旅游业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深圳“锦绣中华”、金乡“军事主题公园”等主题公园即是这种融合而形成新业态的典型。

      2、“大遗址”、“公共考古”与创意产业

      大遗址一词,专指文化遗产中规模大、影响深远、文化遗产价值突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一般指在考古学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以及宗教、水利、交通、军事、手工业等建筑遗迹。利用创意理念和产业来开发“大遗址”资源和创意旅游,不仅条件得天独厚,而且具有对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大遗址的群落分布特点,使其难以沿用传统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利用,而借助创意手段和方法,则可以有效整合资源。通过建立大遗址公园既可以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领略遗址的风貌,又可以通过数字化、智慧化、低碳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减少旅游参观活动对遗址、遗迹的破坏或耗损。

      借助创意科技手段,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大遗址,而且可以实现专业考古向公众考古的延伸。公共考古如何展开,近年来已有诸多有益的创意尝试。如利用三维动画设立虚拟考古场馆和场景,设立互动网站,结合开放考古现场、影视制作、视屏互动为一体的大型遗址特色考古项目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立足主体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大遗址保护的特殊模式,既可以扩大遗址的文化影响,又可以借助创意项目来建立反哺机制,在较高的层次上保护大遗址。同时,创意与遗址文化旅游的结合,提升了科普的水平和大众精神素质,扩展了他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也增进了大众传承历史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推动大众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古城、古村镇与创意产业

      古城、古村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这类文化资源呈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们是千年传统生活的真实写照,除了具有物质文化层面的意义,还承载着众多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中国现有3万多个古村镇,因各种原因遭到破坏、毁损而不断减少,传统“乡村记忆”正在逐渐消失,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兼顾合理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借助创意产业保护开发古城、古村镇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保存有数百年建筑格局,古风古貌依旧,并拥有古文化遗址的古村镇,可谓传统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在对书院、古树、古桥、古宅等重点文物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对古村整体风貌和各类建筑、文化元素等采取创意开发,设定不同层次的保护与开发标准,依托当地文化古迹、寺院、老街,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度假胜地、影视基地。围绕这些旅游区的开发,实行资源整合、线路整合和区际合作,开辟历史文化、民俗旅游线路,从而开发出集古城镇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重庆江津白沙古镇、塘河古镇、山东朱家峪等地,便是通过影视基地建设,开发与保护相互“借力”,形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现实发展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代表性案例。这些事例表明: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前提下,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实现古城、古村镇的快速发展。

      4、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创意产业

      历史建筑不仅仅是建筑,也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建筑。囿于“重古代轻近代,重政治轻文化”的观念,在文物保护制度建立的初期,基本没有考虑对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近年来,对近现代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被封闭,隔绝外界参观;有的仅被作为单纯商业利用而过度开发,许多建筑遗迹因缺乏保护,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因此,应当采取更为灵活的融合创意的做法,来实现近现代建筑遗产长期保护和合理开发的结合。

      以旧厂房和矿区创办文化园区是当今创意产业重要的载体形式。城市中被废弃的旧厂房,因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及廉价的租金,往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创设之地。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及其相关活动集聚的载体,是激发体验创意并将之商业化的特殊地区,它由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构成。其以创意的激发、传播和体验为主,辅以多样化的生活配套,可谓低碳绿色,与传统工业园区截然不同。合理利用近现代工业企业的遗址,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利用旧的工业遗址创办工业博物馆、利用旧的矿山创办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油田产业公园等,是活化建筑古迹的重要举措。北京798、上海田子坊创意园区和杭州旧仓库里的LOFT49是典型的创意产业园区代表,它们均是建立在旧工业遗址上,创意产业的注入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城建面貌,反而将这些“老古董”的价值重新利用起来,以新老结合的方式来传承历史遗产,保护城市文脉,实现社会经济双重价值。

      5、民间传说、传统技艺与创意产业

      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就要以故事力来活化这些资源,以新的表现形式来重新诠释故事的内容,赋予其现代意义,并通过创意策划,创新体验形式,设计新的产品类型,以此吸引消费者和发展旅游产业。大型“实景演出”就是典型代表。如以《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为代表的系列实景演出、嵩山少林寺开发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杭州宋城景区的《千古情》、张家界结合土家族民歌将“刘海砍樵”改编而成的大型实景歌舞剧《天门狐仙》,在国内影响巨大。这些演出以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为基础,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融歌舞乃至杂技于一体,成为超越历史文化概念的旅游新业态。

      运用科技文化创意手段可以使传统文化遗产实现华丽转身。近年来,《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精品丝绸书,奥运会“青花瓷”颁奖礼服等的出现,让许多几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生机。由此可见,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历史文化资源在感知方式、再现手段、传承形式、文化消费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从新的角度表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更广的范围扩展影响。

      6、文博资源与创意产业

      现在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里的文博资源,由于缺乏特色,展示方式、表现手段单调,难以吸引观众,以致各馆门庭零落,文博资源得不到有效展示和利用,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趋于成熟,文博资源与数字化技术、创意科技相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产品和形式。智慧博物馆就是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形成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①。

      通过数字化转换和改造,文博资源可以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通过3D影像,结合图片创意科技来展示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风貌、民族风情,观众就能从历史场景的再现中直观感受恢弘历史人文变迁。台湾有一家历史博物馆,在其举办三国历史文化展时,通过与3D影像的有机、巧妙结合,使观众即能直面“三顾茅庐”、“长坂坡”等情景再现,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积极探索观赏高清数字电影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复合模式,既能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飞天”的魅力,又能减少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对洞窟壁画造成的破坏,很好地缓解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②。民国时期的老唱片,经过数字化处理,就可以获得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保障,通过数字音乐的集成开发平台,传统音乐出版就能实现转型。这种融合既是为百年历史留声,使百年老唱片重焕生机,而且可以形成稳定持续的商业模式,借助手机网络音乐版权增值服务而产生巨大的产业拉动效应。

      总之,历史资源所蕴含的文化气息,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为现代人所接收。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创意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财富的转变。因此,要让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需要注入现代元素,需要引入现代创意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因为具有创新性、融合性、高附加值性、融合性、强辐射性的特征,符合当代人文化消费的特点,可以更为灵活地与历史文化资源融合,使传统历史文化在大众中富有新的生命和活力,并由此产生和扩大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因而具有激活历史遗存的功能。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这为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创意产业的精神源泉,今天成功的文化创意往往建立在昨天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上。但是,作为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事业,融合创意,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可循,带有很大的尝试性,因此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对接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避免融合发展误入歧途。

      首先,历史文化遗产对接创意产业,是为了创新引资方式,争取更多资金渠道以加强保护。保护是重中之重,继承方式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因此要防止假借“活化”、“开发”之名,不遵照遗产保护的规律和规则,大拆大建,随意改变甚至损害历史遗产原貌的做法;要防止受短期利益驱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亦即将资金和人力物力偏重于市场开发,而对遗产在开发中的保护、维护则投入不足的倾向。融合发展不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历史遗产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其次,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打造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并非意味着屈从于市场化,也并非迎合庸俗化的媚俗娱乐文化,为此,要防止对历史文化的肤浅化理解,警惕创意产业项目与产品对历史文化资源庸浅化的解读、庸俗化表现和处理,同时防止将继承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变相为过度商业化的开发。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理解不深,只知道一味简单模仿或杜撰历史,导致仿古、复古之风泛滥。例如各地依托历史文化遗迹资源而兴起的造景热,扭曲了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浪费了资源,这种景区往往是短命的。最近西安阿房宫人造景区的拟拆除,便为这类造景热敲起了一记警钟,留下了诸多值得认真总结的教训。

      再次,文化创意项目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但是有些项目建成后,由于缺乏持续性的创新、创意,投入时断时续,导致创意项目水平停滞不前,由起初的热闹一时,变为少人问津的状态。不少创意工程项目和产品,偏重对形式的追求,缺乏有历史精神内蕴的创意,地区间横向的效仿多,本地历史特色发掘不足,成为昙花一现的短命工程。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是一个从“静态”遗产到“活化”的转变,需要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加以发掘利用,运用文化创意将深层的历史文化“激活”。真正实现与创意产业的对接融合,进而形成文化遗产继承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可持续的良性互动,需要相关各方建立对接融合互动机制,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的力量,一切由政府包办,政府的职责在于政策引导和监管,对有损保护、不和谐的项目予以禁止,以避免资源破坏和浪费;应当发挥市场主体、创意主体的能动性,由创意企业和相关文化机构发挥主导作用,最终形成从资源到商品、从资源到资本的转换,从而实现其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

      ①李韵:《博物馆也得是智慧的》,《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8日。

      ②参见李永杰:《文化遗产迎来数字化保护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15日。

标签:;  ;  ;  ;  ;  ;  

论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整合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