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帮助地震致残者的社会工作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浅谈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是伟大的,但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又显得那么的渺小和无助。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摧毁了人们的家园,摧残了人们的心灵,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家园可以重建,然而人们心灵的创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医治,尤其是地震致残者,他们心灵的双重创伤更需要抚慰,他们的致残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更需要帮助。据报道,地震可能致残者约有5万名。根据在华西医院救治的情况:未成年人、中青年、老年人各占约1/3,可以估计出总体的情况。面对这样具有相当数量的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应该首当其冲,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去关爱这些人,做好他们的社会工作。
一、做好地震致残者社会工作的意义
做好致残者社会工作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残疾人正常精神状态的恢复。可以增强残疾人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逐步在精神上独立,进而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独立,减轻家庭的负担,间接使残疾人不断克服自卑感和孤独感,增强自尊心,建立自信心。第二,有利于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使残疾人不断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他们自主创业或参加社会工作的热情,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他们自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可能的途径,还可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素质,促进家庭和谐。为社会增加了劳动力资源,减轻了社会负担。第三,可以使残疾人得到和健康人同等的公民待遇。使他们平等的参与社会活动,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地融入社会;改善公众对残疾人的看法,使全社会树立一种平等、自强不息的新残疾人观,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
二、地震致残者现在及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地震致残者现在及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问题
地震致残的人员除了具有一般人具有的共同心理问题,还有因残疾导致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麻木、感情封闭;坐立不安;容易暴怒;恐慌或惧怕,觉得随时随地都有危险;感觉无法应付外界事物,很无助;生气,包括对自己、对他人;情绪不稳定。这些人的情绪变化是阴晴不定的,他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噩梦骚扰,由于刚从悲惨的现实逃生,他们一时还不能摆脱恐惧,经常做噩梦;悲伤;罪恶感,他们会把亲人的遇难归因于自己没有努力去救助;无助感。地震摧毁了他们的一切,他们通常会感到生活无法继续,不知如何去改变。
特殊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感;强烈的绝望、失去信心。他们失去了房屋、金钱,可以通过努力去赚,但是失去了肢体,他们会觉得生活没意义,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日常生活问题
地震致残人员面临的生活问题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对于上肢残疾的人来说,他们的穿衣吃饭、起居、学习等日常活动都不能顺利完成。其二,对于下肢残疾的人来说,他们的走动、出行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三,目前,我国残疾人的辅助器械功能单一,不能为残疾人参与日常生活活动提供方便。
(三)就业问题
由于地震导致肢体残疾,这些处于劳动年龄的人群继续就业或进行农业劳动就成了问题。对城市居民来说,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地震致残后他们一般不能继续工作下去。即使肢体残疾并不十分影响有些人所从事的工作,企业一般不会继续聘用这样的人;有些人身体残疾已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对于农村民众来说,从事体力劳动更需要有强健的身体,然而身体残疾意味着他们的后半生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失去了生存的本领。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
(四)文体活动问题
地震致残人员面临的文体活动问题与我国所有残疾人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包括:无障碍建设事业滞后,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无法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些政府部门的文体公共设施只是形象工程,真正惠及市民(尤其是残疾人)的成分很少,没有把财政支出真正投入到兴办残疾人活动场所,切实解决残疾人的文化体育生活问题;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对其绝大部分节目(尤其是新闻类节目)没有辅以必要的手语解释,这就限制了残疾人获取外部信息的通道,制约残疾人提升其文化水平;反映残疾人生活的电影、电视、报刊、图书数量偏少,无法为残疾人文化生活服务;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聋人读物、弱智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同步,相对滞后;政府过多地把财政支出投向了看似效率快、成绩明显的竞技体育事业,导致公众性体育事业和设施建设缓慢,大部分残疾人享受不到应有的体育、休闲、娱乐的乐趣;国家大型的文艺节目、团体很少进行有关残疾人的艺术活动和演出,公众文艺团体与残疾人艺术团体的合作不多,凸显出我国公众对残疾人关注不够全面。
三、做好社会工作,关爱地震致残者
(一)目前关怀工作的现状
为了关爱地震致残人员,全国上下各种力量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技术的出技术。所有这些努力都从不同程度上弥补了灾区人民的损失和创伤。然而,目前的关爱工作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一,行动的自发性较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干预计划和各环节的协调,这就影响了关爱行为的效果。其二,专业化水平较低,目前的关怀队伍是以志愿者为主体组成的,他们虽有助人之心,但是稍显力不从心。他们之中,有的是没有任何关怀工作经验,有的仅仅通过短期培训后就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关爱工作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其三,志愿者的精力有限,不能长期提供帮助,而事实上灾民的完全康复需要外界力量的较长时间的干预。为此专业的社会工作的干预必不可少。
(二)社会工作的原则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为:(1)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投入到关怀工作的主体很多,在这些群体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起主导作用,制订工作计划,协调不同工作之间的关系,及时搜集关怀工作的反馈信息以便改进工作技巧,培训工作人员等。(2)挑选合适的关怀行动主体。为了帮助灾民,仅仅依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是不够的,需要吸纳其他群体,但应注意的一点是,选择有相关专业背景或相关经验的人来组成关怀队伍。这既有利于保障工作效果,又有利于救助者的身心健康。(3)坚持工作的长期性。地震带给人们创伤的完全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社会工作也应有阶段性的救助方案,这对人们尤其是残疾人的身心康复来说很重要。(4)确立新的残疾人观。在帮助致残者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能力、价值,与他们平等的互动、交流,不要让自己像个救世主在施舍恩惠。
(三)社会工作具体方案
第一,对于残疾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工作方法进行干预。
1.个案工作。所谓个案工作,“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案主)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的服务,以协助案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李迎生,2004)针对地震致残者,具体做法为:每位社会工作者可以负责一位心灵创伤人员。社会工作者通过医生或其家人了解了创伤人员的症状基本情况后,制订一个有阶段性的干预计划。在此基础上,规定每天的治疗时间表,严格按时间表进行医治。治疗的内容应包括:消除恐惧、正视现实、树立信心等。社会工作者应做到:有兴趣的倾听、真诚的接纳及鼓励等,使创伤人员感到支持;使创伤人员无拘无束地谈论事实发生的情境,使他的感受得到舒解;通过忠告、建议、强调、积极说服等方法来引导创伤人员。
2.小组工作。小组工作又叫社会群体工作,“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群体成员的互动互助,使参加群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到群体目标,促进社区与社会发展。”(李迎生,2004)具体做法为:把有意愿的创伤人员组织到一起,通过做一些游戏使各成员互相影响、建立信任关系、重建其安全感、培养其群体归属感。这样的方法,可以隔一定时间段组织一次。社会工作者应做到:发明或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游戏,说明游戏规则,在旁引导及观察。
3.社会工作督导。这是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它是通过督导者对被督导者的指导、督促,使被督导者能够更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专业伦理开展工作,以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服务取得预期的效果。”(李迎生,2004)具体做法为:个别督导,每一督导者指导一名被督导者,面对面地定期举行讨论。团体督导,一位三五人或七八人组成一个小组,定期在一起讨论实际专业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或难点,并记下来,然后一起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成都红十字会与一家国外红十字会联合正在这样做。
4.社会工作咨询。这是另一种间接的方法。“它是由资深的咨询者向受咨询者提供所需要的社会工作知识、技术的指导,以帮助受咨询者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服务的质量。”(李迎生,2004)成都红十字会与一家国外红十字会的做法就是很好的范例,他们开通了这样的热线电话,向受咨询者提供服务。上述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结合使用,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针对地震致残者(尤其孤残人员)日常生活问题,可以采用的方法为:
1.个案工作方法。具体做法为:在他们身体没有康复阶段,可以几个人负责护理一位受伤人员全天陪护,不同的人固定在不同的时间段,这样伤员既可以得到充分的护理,又解决了个人精力有限的矛盾。还可以向医生学习一些有助于康复的运动,然后协助伤员进行锻炼。他们身体康复后,残疾依然会导致他们行动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可以采取该做法,只是时间可以有间隔。因为对于这部分人员国家会有安排,这个时候,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量自然可以减轻。
2.“同路人”亲人小组工作。该方法的着眼点在于通过训练、教育致残者的亲属,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该方法目标在于帮助亲人正确全面地认识、接受致残者;介绍教育和训练致残者的技巧;加强不同致残者亲属的支持系统,使他们之间建立友谊,互相支持。该方法的做法是,把一定致残者亲属集中到一起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有关致残者的信息,彼此分享、支持、借鉴,以便更好地照顾致残者。
第三,对于地震致残者的就业问题,社会工作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表现在增加技能,提高致残者的适应能力方面。根据现实情况,采用个案工作方法较为合适。具体做法为:社会工作者首先要了解每位残疾人员现有的技能及职业背景,在此基础上,编辑一些有助于他们今后就业的系统知识、技能课程,进行个别辅导、培训。
第四,针对地震致残者存在的文体活动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帮助:1.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研究是运用社会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社会工作对象需求的种类与满足的途径,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服务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社会工作的效果与发展等等各种社会工作课题的活动或过程。”(李迎生,2004)根据具体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研究目前地震致残人员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地域构成、职业构成等来为相关部门制定残疾人政策提供借鉴和依据。比如经过此次灾难,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文娱类别投资方向、文艺作品的内容、残疾人器械制造商等都会受到社会工作研究成果的影响。2.社区工作,“它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本着助人的价值观念和和专业技艺,与其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推动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的开展及社区方案的制订。”(李迎生,2004)为了地震致残者,要对健全人开展社区教育。致残者文化生活质量的好坏,除了有形设施的完备来作为保障,还需要社会人持有正确的态度。因此为了引导人们,可以通过宣传栏、现场咨询、社区活动等形式在社区开展相关的社区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认识致残疾者地位,要认识到残疾者虽然肢体残疾,但在某方面总有其独特的能力,他们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而且可以回馈社会。社会对致残者的态度应该是关怀和照顾而不是同情和可怜。还包括,在社区普及残疾的有关知识,如各种残疾的特征和功能限制,避免人们因为不了解而觉得很新奇、看到某些残疾人便上前围观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各类残疾需要的特殊辅助设施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配合。
目前,地震致残者面临的问题是棘手的,上述社会工作措施如能很好地实施,地震致残者未来的人生旅途上会充满着阳光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