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关系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高校的公关教学从无到有,已形成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和一定的规模。怎样在现有基础上总结提高,确保高校公关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各方面适应社会对高级公关人才的实际需要——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公共关系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不同类型的企业率先开展的公关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倡导;二是高校的公关教学与人才培养。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中国公关事业从一开始就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其中,高校的公关教学不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影响力,向社会传播、普及公关知识,而且通过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实际效果,维护了公关的声誉,展示了现代公共关系的作用与风采,使科学意义上的公共关系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高校公关教学在直接向成千上万大学生介绍公共关系理论和技巧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观念和本领。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批较高层次的公关人才,许多人现已成为各类公关机构、公关部门和企业公关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此外,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在各地都面向社会办起了多种类型的公关培训班和公关学校,为更多的人们了解、掌握公关理论创造了条件,使公关教学的影响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大批具有一定经验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实际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把所掌握的公关理论直接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这些都为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人才保证。
在从事各种教学活动的同时,高校教师还积极引进,介绍国内外的公关理论与成功经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撰写文章,著书立说。近年来国内出版的公关书籍中,绝大部分出自高校教师之手;在发表的各类公关文章中,许多作者也是高校教师。这对于建设中国公共关系的理论体系,传播、介绍公关知识,帮助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运用公关理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些高校的公关教师还创办了不同类型的公关服务机构,直接为社会提供多方面的公关服务,策划、实施了许多新颖独特、有较高水平的公关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教师的公关实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从公关教学的需要来看,它为师生们创造了必要的实践条件,使他们能进一步了解实际的公关工作,熟悉、掌握其工作过程和技巧,充分体现了公关作为应用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加快公关人才的培养。从公关事业的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公关实践,提高了公关工作的水平和层次,有利于人们正确区分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增进对公关的理解和信任;并对促使中国公关事业沿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起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从公关的学科建设来看,它密切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缩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可直接将已有公关理论付诸实践,在指导实践的同时又接受其检验,另一方面又可用公关活动中的新收获、新经验丰富和发展公关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与教学水平。事实证明,凡亲身参加过实践的教师,对公关的感受和认识要深刻得多,其教学也更能结合实际,对学生更有帮助和启发。相反,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仅局限于从书本到书本,公共关系的教学和研究都会陷入困境,失去了源头活水,难有突破和创新;更遑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中国公关理论和操作体系。
高校教师的公关实践,其意义远不止公关本身。它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知识分子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聪明才智,直接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过程,为社会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效益。从而使自身的社会角色多元化,有利于改变知识分子只能坐而论道、脱离实际的传统形象,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促进现代科学知识、观念、技能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在这方面,公关教师们的努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为高校文科专业的改革和应用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总之,通过近十年的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有增无减,已遍及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
二是课程设置已由过去的一两门课向系列课程发展,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关教学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
四是公共关系专业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培养的系列化教育体系已开始形成,我国高校公关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公关教育体系接轨。
(二)
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它们。
第一,专业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其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各高校中从事公关教学、开设相关课程的教师如单纯从数量上看,已颇为可观。但这却是一支缺乏稳定性、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队伍。大家原本都是从事其它学科、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后来出于兴趣爱好等多种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转而进行公关教学。其中很多人只是把公共关系教学当作副业,主要精力仍集中于自己原来的专业;即便是那些已把公关做为主业的同志,要么很难完全适应应用学科的特点与要求,要么担心应用学科有“术”无“学”而顾虑重重。这种状况与心态不利于公关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深入。这在公关教学的初始和普及阶段,还可勉强应付;一旦进入设置专业、开展正规系统教育的新阶段,如果不尽快解决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和非专业化问题,培养一批能集中精力,全心全意投入公关教学、科研及实践工作的骨干教师,是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
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势必严重影响公关教师整体素质的改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其不利于他们向公关专家的转化。这就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关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矛盾。
第二,公共关系理论的研究、创新和引进仍需加强。
近年来,公关方面的书籍层出不穷,林林总总不下四、五百种,其中大部分是高校公关教师的作品。但这表面的繁荣,却掩饰不住科学研究的贫乏。在众多公关书籍中,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实用价值的翻译和研究著作数量有限;而那些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特色,融入大量切身体会和经验,能给人以多种启示的精品则更是凤毛麟角。相当多的书籍都未能摆脱模仿、照搬,甚至相互抄袭的窠臼。
公关书籍质量欠佳,说明我们在引进吸收国外公关理论的同时,未能很好地结合中国的国情,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文化传统及大多数企业的特点,对中国公共关系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创造出科学、实用的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即便是在引进和翻译国外的公关著作时,也存在视野不宽、疏于选择比较、缺乏系统性等缺陷。因而对国际上公关界最新的发展状况、研究成果,尤其是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国外公关教育的新进展,尚难及时、准确、全面地加以了解,不利于我们向别人学习最新、最好的东西。
第三,系列专业课程与配套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公关课程在门类、内容和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尚未形成相对统一、合理,既吸收国外同类专业课程结构的优点,又较为适合中国实际,适合公关工作需要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各学校公关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对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环节和效果等实质性问题进行切磋。
与此同时,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也亟须加强。目前,公关专业学生缺少合用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书,一些课程的教学只能靠教师讲、学生记。配套的录音、录像等教学辅助材料更加缺乏。这些都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近年虽已有多所院校通力合作,编写、出版了几套系列教材,可暂解燃眉之急。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仍需集中力量继续做好这项工作,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结构合理、更为适用、更有水平的多套系列教材,并及时根据国内外公关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定期进行修订,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第四、需要进一步改革现有教学体系、方法,注重公关专业学生素质与实际能力的培养。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作用、任务和专业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方法及要求,都与高校中的传统学科有较大差别。与实际结合,注重实效,讲求实用,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应该是公关专业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这不仅要求公关的理论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的需要,同时也必须以此为基础,创立公关专业特有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素质好、能力强,既长于创意策划,又善于操作实施的应用型人才。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许多院校已对公关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却仍未能在总体上形成大的突破。绝大部分教学工作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偏重理论和知识的传授,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时间和各种相应的条件、设备,对学生进行技巧、能力和工作方法上的训练。从而使公关教学与实际公关工作对高级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上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从而也丧失了应用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高校公关教学正面临着向成熟、创新、上档次、上质量的新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能否通过自身的一次飞跃实现这种转变,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公关教育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为此,我们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现存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必须加快实现公关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始终坚持为改革开放事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进一步面向中国社会的实际,完善公共关系学科的自身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公关人才。这应该是高校公关教学的总体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国公关事业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承担的基本任务、具有的特殊功能;以及怎样以更适合的内容与方式,来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服务。
公共关系既包含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与观念,也有在不同行业、部门和组织中开展公关工作所形成的具体经验、专门技巧和方法。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公关本身辩证统一的丰富内涵。而后者恰恰是近年来公关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条件与优势,选择一个或几个行业、部门的公关工作为突破口,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逐渐形成各有侧重、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系列课程和相应的对口部门,必将有力地推动公关教学的深入发展,呈现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改变以往各高校公关教学流于空泛、雷同和一般化的状况
与此同时,高校公关教学又迫切需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形成相对合理的规范和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机制;在课程体系、教学水平、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素质考核等重要问题上建立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做,将有利于进行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与教学经验的交流、主要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方法研究、优秀课程与教学案例的评选、优秀学生及毕业设计的选拨、相应专业标准的制定等各项实际工作。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必定会有力地推动高校公关教学师资力量的成长,促进各高校公关教学正规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加快优秀公关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将进一步在社会和高校中树立公关教学的良好形象。
(海波 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