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视角下教育援疆新模式研究——以杭阿共建“空中丝路课堂”(学生版)为例论文_林达珂

“互联网+”时代视角下教育援疆新模式研究——以杭阿共建“空中丝路课堂”(学生版)为例论文_林达珂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浙江省 杭州市 余杭区 311121)

[本文为2018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杭州教育援疆‘智联体’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8scg18)

摘要:目前,“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帮扶有机结合促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供给,为教育援疆模式转型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广大在校大学生借助“空中课堂”这一网络授课平台,自主参与教育援疆,开创了“大学生—中学生”层面的教育援疆新模式。本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分析“互联网+”时代教育援疆模式的转型升级,并为“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化教育援疆模式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援疆;“互联网+教育”;教育帮扶

一.研究背景

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核心动力。作为实现“东教西输”、缩小新疆和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差异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教育援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有40年的经验和成就。笔者将教育援疆划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教育帮扶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补充性”和“单向性”的人才教育支援模式[1]。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教育援疆的主体、形式还是参与方式都呈现十分单一。自2015年以来,教育援疆借助“互联网+”这一时代红利,通过优质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教育”在援疆领域的有机结合实现新疆教育帮扶“1+1>2”的超值效果,也使教育援疆成功迈入2.0时代。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教育帮扶的均衡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教育差距。推进“互联网+教育”是实现新疆教育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的关键因素,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功能,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的跨时空特性,实现精准化的教育帮扶。

二.研究现状

笔者在CNKI中以“教育援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近10年以来报道“教育援疆”的文章多见于报刊,且研究重点大多聚焦于宏观的政策分析,而对于教育援疆最新模式的具体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探究较少。笔者认为,在教育援疆时代环境等宏观因素,以及教育援疆参与主体、参与方式等微观因素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对“教育援疆”新模式的探究还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将极有可能会逐渐演变为一个没有精神内核的制度空壳而丧失实效。在“互联网+”新时代,如何从政策机制、人员、平台、模式等多层面统筹设计、系统实施,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帮扶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援疆必须要面临的挑战。

三.教育援疆新模式

2017年下半年启动的杭(杭州)阿(阿克苏)共建“空中丝路课堂”(学生版)是首次由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发起人的教育援疆新模式,实现主体由以往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将教育援疆逐步引入一个全新时代。广大在校大学生借助“互联网+”授课平台对新疆学生进行网络实时录播,突破传统教育帮扶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笔者认为,当前教育援疆的模式正处于2.0时代向3.0时代的过渡期。在“互联网+”新时期,教育援疆长期可持续化发展必须实现教育援疆参与主体、方式和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着力解决新疆自发性、主体性发展能力弱,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的矛盾,帮助新疆教育走上既符合当地实际的创新型、可持续型发展之路。

当前以“空中课堂”为基础的教育援疆演变脉络是互联网发展在教育援疆领域的映射。在“互联网+”新时代下,教育援疆应把握“互联网+教育”及其一系列衍生模式所带来的时代福祉,并完成援疆教育的技术、形式、人员结构等多方面的改变:从原先“粗放式”的教育帮扶转化为“精细化”的需求收集管理模式,建立“大学生—中学生”的帮教心层面,并从传统“点对点”的教育帮扶转化为“1+N”的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进一步阐述“互联网+”视角下教育援疆新模式的特点,笔者在下文中将以杭阿共建“空中丝路课堂”(学生版)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四.需求运行模式

杭阿共建“空中课堂”(学生版)运行团队根据新疆当地学生的实际需求,从需求层次的角度对当地开展点对点的教育帮扶,“对症下药”。这既避免了生搬硬套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避免仅仅依靠道路曲折且长周期的自身积累渐进式发展。团队成员在结合当地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学习需求管理的关键特征和远程教育的实际,将对阿克苏当地学生的支持服务打造成学习需求管理的动态过程,建立“需求收集—需求评估—需求执行—执行反馈—反馈分析”为一体的学习需求管理模式。该模式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载体,采用系统化方法来查找、发现、记录、传递和跟踪学习需求,确保需求得到及时、准确、有效反馈,从而为阿克苏当地学生提供高效、及时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五.“大学生—中学生”层面帮教模式组织架构

在一年多的运行过程中,杭阿共建“空中丝路课堂”(学生版)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团队组织架构。其组织核心为杭州师范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受益主体为阿克苏地区的中学生,形成了“大学生—中学生”层面的教育帮扶新模式。该帮教模式坚持“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学校骨干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发挥在校大学生在教育援疆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与传统教育援疆的主力军(在职教师)相比,广大在校大学生是教育援疆工作的潜在生力军,其自身活力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可更快更有效地适应“互联网+”新时期对于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思维的要求。由于大学生和广大中学生的年龄较为接近,身心差异不大,更有利于把握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结合自身过往的学习方式,因而“大学生—中学生”层面的教育帮扶工作也有利于满足当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六.“1+N”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化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推动教育资源向边疆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必须“加大力度实施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推进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做好教育扶贫平台和扶贫数据库的建设应用。通过构建在阿克苏区组织实施的“一校带多校”(1+N)模式,即以阿克苏市高级中学为中心试点对象,利用“互联网+”平台便捷性和易传播性的特点,实现教育援疆过程中“一校带动多校”、“教育资源区域贡献”,逐步带动周边学校的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辐射面。“1+N”模式将大学与当地中小学建立的对口教育援助作为重要前提、以国家教育精准化教育帮扶等主流行动倡议作为时代契机,发挥在校大学生在教育援疆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缩短新疆等西部地区教育与东部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均衡发展教育质量。这对“城市”优质教学资源与“乡村”共享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七.结语

在“互联网+”新时期,教育援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的“连接”、“开放”、“便捷”等特点以及超时空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辐射和共享以及精准化教育帮扶。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全新教育援疆模式正是对网络教育下互联网和教育双向关系变化做出的回应,不仅实现了主体的多元化,还实现了形式的多样化,突破了长期以来以在职教师实地支教的单一化形式。这为教育援疆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道路。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教育援疆模式改革与创新中的作用,加强对教育援疆发展基本规律的把握,继续推动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构建“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教育援疆模式。

参考文献

[1]祁志伟.继续推进“组团式”教育援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J].中国民族报,2018(8),1.

作者简介:林达珂(1997.12-),男,浙江台州人,本科在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论文作者:林达珂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互联网+”时代视角下教育援疆新模式研究——以杭阿共建“空中丝路课堂”(学生版)为例论文_林达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