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虚寒型60例疗效观察论文_杨立,李海燕

(济南大学医院内科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目的:从理论上和临床疗效上,对小建中汤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虚寒型的应用可行性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中属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炎、抗病毒、解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建中汤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方剂,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建中汤;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虚寒型腹痛;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1-0235-0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病。常见于3~7岁的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继发于肠道炎症。其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并且经常复发,疼痛的位置和性质是变化的。可伴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目前国内外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相关报道较少。西医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它主要提供抗炎、抗病毒和镇痛治疗,疗程长,治疗后容易复发。本病属于中医“小儿腹痛”的范畴,可分为外感寒邪、湿热积滞、脾胃虚寒、饮食积滞等型;笔者对其中的脾胃虚寒型小儿腹痛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建中汤治疗,疗效满意,远期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少复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肯定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1.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儿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1]。典型的症状是腹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烧,有时伴有腹泻或便秘;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地方,但在右下腹和肚脐周围最常见;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两次疼痛发作间隔期患者感觉良好;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出多个肿大淋巴结。

1.2 中医诊断标准

王守传主编的《中医儿科》中腹痛、脾胃虚寒型的诊断标准[2]。症状包括腹痛、持续性疼痛,疼痛常反复发作,喜温怕冷、面部淡白少华、易疲劳、手脚冰冷、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舌淡白,脉细软,指纹淡红色。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016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2.2 治疗方法

120例患儿均采用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治疗。严重脱水者给予输液和维生素,明显疼痛者给予解痉药,高热者给予解热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用量随患儿年龄体重适当调整,口服水煎剂,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80mg/(kg·d),静脉滴注1次/d,炎琥宁粉针5mg/(kg·d),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0天。

3.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淋巴结肿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消失;(2)疗效显著: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彩超多普勒检查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3)有效:治疗结束后患儿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疗程结束,彩超多普勒检查肿大淋巴结缩小;(4)无效:治疗结束后患儿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彩超多普勒检查肿大淋巴结无改变甚至加重。

4.结果

4.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0%,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讨论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它经常发生在冬春季节,往往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本病的特点之一是经常复发。随着腹部彩超多普勒的普及,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以腹痛为主,其疼痛部位常随淋巴结分布而多发生在右下腹及脐周,疼痛部位及性质易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少。现代医学对该病无特效治疗,主要以针对症状、抗炎、抗病毒和支持性治疗为主,疗效不理想,病程长,治疗后易复发。本病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其病位于脾胃、肠腑。小儿脏腑稚嫩,形及气不足,脾常不足。如果食物不洁、暴饮暴食、贪食生冷,很容易损伤中阳,导致中焦虚寒、内脏失温、经脉寒滞、从而反复发作腹痛。小建中汤源于《伤寒论》,是温中散寒的经典方剂。处方中以饴糖为君药,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药为桂枝温阳祛邪;白芍药养阴,缓肝急止痛;佐药为生姜,温胃散寒,大枣养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兼调和。此方不仅能温中补虚,还能调节阴阳、营卫、气血。清医家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曰:“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许多现代医学实验已经证明,小建中汤剂具有抗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应用小建中汤结合西医对症处理治疗脾胃虚寒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疗效稳定,远期疗效满意,不易复发,毒副作用小。易于为患儿及家长接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王守传.中医儿科学[M].第九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杨立,李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  ;  ;  ;  ;  ;  ;  ;  

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虚寒型60例疗效观察论文_杨立,李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