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的三种类型_文学论文

语文教学设计的三种类型_文学论文

语文教学设计的三种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教学设计论文,语文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且不说刚走上讲台的年青教师,就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突然面对陌生的课文时,没有教参和现成的教案,大概也要茫然失措,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要教什么,自然就更不知道怎么教。归根结底在于语文的特殊之处——缺少确定的教学内容,更没有明晰的教学程序。如何克服这种困窘,皮连生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大有启发,他指出:“我们应该把教什么(目标)和怎么教(过程与方法)统一起来进行研究。目标决定方法,离开了具体目标,单讲这个方法好或那个方法不好,都缺乏实际意义。”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的类型,确定了教学内容,就不仅决定了“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同时也清楚了“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来达成这个目标,并指示达到目标的步骤。

对于“文选型”的语文教材,我们认为选文功能类型的确定是教学的起点,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关键。选文类型的划分不仅可以揭示选文进入教材的不同途径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功能发挥方式,而且把我们引向语文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视野,为我们科学地使用语文教材提供了帮助。王荣生教授开创性地进行选文功能类型的研究,提出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选文功能类型。尽管在具体类型划分上还有不少争论,但应该说给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根据选文的不同功能,认为选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经典、例文、样本。我们从这三种选文类型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当然我们的类型划分可能不同于王教授的概念内涵,尽管有些地方是相同或相通的。

一、经典——照着讲

我们讲的“经典”可能与王荣生教授说的“定篇”和“用件”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所区别。我们说的经典不一定都是现时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目,因为这些篇目未必就是经典,还有待最权威的专家去研究圈定。我们认为经典应该是代表一个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和高度的作品,积淀着先民的情思与智慧,它包括文化经典、文学经典、学术经典三大部类。所以有关“用件”,即有关文章、文学、文化常识的文章如果堪称为学术经典,自然也可以列为“经典”类型。

国外母语教育大都十分重视经典教育,譬如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列出的“作品清单”就可见一斑,第一年有:(1)16世纪和17世纪作家:蒙田(作品节选)、帕斯卡(作品节选)、高乃依(《滑稽的幻灭》《西娜》)、莫里哀(《妇女学校》《伪君子》)、拉辛(《布里塔尼克斯》《贝雷尼克》)。(2)19世纪小说通读:巴尔扎克、夏多布里昂、福楼拜、雨果、莫泊桑、梅里美、内格尔、纳第埃、司汤达、维尼、左拉等12位作家共17部作品(作品略)。(3)诗歌:学习16、19、20世纪的诗歌。(4)20世纪作品:阿努伊、科可托、科莱特、杜拉斯、法朗士、纪德、莫里亚克、罗曼·罗兰、维尔克夫等22位作家28部作品(作品略)。第二年有:(1)继续学习16、17世纪作家的作品。(2)18、19世纪作家的作品,计有博马舍、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圣·西门、伏尔泰、巴尔扎克、巴贝、波德莱尔、夏多布里昂、福楼拜、雨果、缪塞、司汤达、左拉等19位作家30部作品(作品略)。(3)20世纪作家的作品,计有阿波利耐尔、阿拉贡、贝尔那诺斯、贝盖特、加缪、普鲁斯特、萨特、尤琴纳尔等13位作家21部作品。

由于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学术的优秀的经典作品,我们必须理解和继承,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熟知和欣赏,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培养文化、文学、学术素养。就像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对“经典”的阐释一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瑞恰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浸入这些经典,并按权威学者的指示,对那些被阐释过的经典加以内化,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

“经典”类选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就是教教材,照着讲。通俗地说就是要一字一字地读,一句一句地读,一篇一篇地读。经典是怎样讲的,你就照着讲,选择最权威最中肯的诠释,不变形不走样,呈现出完整鲜活的经典。当然经典也有“接着讲”的问题,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考虑的问题。说实在话,很多人对“教教材”是嗤之以鼻的,对于“照着讲”是不屑一顾的,以为是落后陈腐。其实,这种高傲恰恰是对经典的不尊重,而不能进入经典的堂奥。经典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最主要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譬如学习庄子的《逍遥游》,就不能浮光掠影、自说自话,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弄懂文字,领悟庄子无待逍遥的思想,发觉其逻辑构思的力量。我们语文教学的传统就非常注重经典学习,章句注疏,吟诵涵泳,真正得其神髓。这种方法现在也未必过时。像朱良志先生在北大给研究生开美学课,就是带学生将《论语》《庄子》《易经》等经典一篇一篇地读,一篇一篇地悟,十分注重原典的学习。像赵敦华先生在北大给学生讲西方哲学史也是如此。全国首届教学名师,著名唐诗专家余恕诚先生就非常注重对诗歌的串讲,一字一句地品味体悟,让学生从中领会诗歌的妙处,真正让诗歌融入自己的血脉。

二、例文——拣着练

如果说“经典”是“我注六经”,那么,“例文”则是“六经注我”。“例文”就是解释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具体例子,实际上是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个凭借和例证。将选文看成例文,是中国现代以来对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基本定位,是在对传统语文教材的批判中形成的。夏丏尊先生提出,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个字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就我们的语文教材来看,大部分课文都可视作例文。如魏书生老师在讲“怎样划分文章层次”“怎样归纳文章中心”时,一节课讲了十几篇课文,这十几篇课文就可以看作十几篇“例文”。

例文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法则、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例文之外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才是根本。所以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是“例文”的实质。这里注重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从实例练习中提高本领。王荣生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对选文作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的面面俱到分析,应该把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例’的局部,而目光则投射在被‘例’着的那个‘什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就阅读来说,郑国民教授对阅读能力的层次分类可以为我们确定“例”的内容提供科学的支撑,具体说来包括五种阅读能力:认读感知能力、推理解释能力、评价鉴赏能力、质疑探究能力、拓展应用能力。

“例文”类选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就是用教材教,拣着练,重在语文技能的学习。对于例文,郑桂华教授认为要“在两个向度上开展语文教学探索,一是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将这两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落实”。并且说,“我认为,必须抓住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从一点出发带动全篇学习,才便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的这个点就应该是文本语言表达、语言形式最突出点和学生语文学习最需要、最有效点的结合,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点”和“突破口”,以此带动全文,极为简洁地处理教材,一课一得,切忌贪多求全。所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于教材内容必须大胆取舍,真正对准要害,拣着练,学得扎实通透。

对于教学艺术有着独到研究的余映潮老师提出“主话题”的教学策略、“板块式”教学思路。其实“主话题”就是提炼选点,“板块式”就是训练有序。阅读教学中的“主话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课文进行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从而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有效地凸现了语文内含的最佳信息。”比如余映潮在执教《散步》一课时,就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板块: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在理解文意时,侧面入手,正面解读,指导学生“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以此作为主话题,实际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解读,引领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维训练,进一步体味课文的意境。朗读课文时,用小步轻迈,层层推进的方式,一是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二是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三是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在“自我欣赏”、“角色体味”、“示范朗读”过程中,感受了朗读的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训练了朗读能力。品味语言时,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主话题,提纲挈领,让学生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品析语言,欣赏语言,可谓精彩纷呈。三个板块环环相扣,收放自如,体现了布局谋篇的艺术。

三、样本——仿着学

“样本”就是某一类作品的样品或范本。就是说它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解剖了这一个就知道了一大群,学习了这一个就明白了这一门类。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所以,通过对“样本”类选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某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某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样本就能突破独特的“这一篇”,进入共性的“这一类”,从而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学生开展大面积的阅读训练,形成阅读能力。也就是要领会某一类文章共同的支撑骨架和精神,抓住它们共通的解读密码和角度。郑桂华老师就曾探讨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以最少的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手段,达到最好的语文学习目标。应该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郑桂华说:“如果找到几篇典型的文章,总结出这一类文章文体上所隐含着的共同特征,然后试着以这些特征为线索,去阅读理解这些文章,也许就能总结出这一类文章的普遍适用的方法,从而建立起阅读这类文体的‘图式’。”

“样本”类选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就是比教材,仿着学,就是说要以之作为范本,从样本来类比推究其中的规律与法则,从中模仿学习,从而能够依此类推,举一反三。这就要求从样本的学习实践中,推究和领悟语文学习规律,融会贯通,掌握语文实践的关键与诀窍,真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样本教学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要求教师具有高深的学力和眼力,否则,就不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或者图式,这也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之处。因为样本类选文主要学习程序性知识,若要“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并注意提供变式练习与反馈”,那么教学中不应仅仅是教师主导的讲授,还要有学生主动的探究发现。而且单靠一个样本的学习也是难以掌握规律的,还要相应地提供一些变式练习,做好配套工作,否则规则可能说得头头是道,真正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了。

郑桂华教授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特征,是主观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过程。……散文阅读,就应该抓住散文的本质特征,梳理文章所记录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与感情变化、认识推进的联系,这样就容易构建起散文阅读的基本途径和‘图式’了。”郑老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就试图寻求散文的基本架构,建构一种散文解读模式。首先梳理散文作者“行走的过程”,通过几个时间或空间的立足点,知道作者在文章里“写了什么”;其次,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看的过程”,明白作者“看的过程,看到了什么”;第三,梳理辨析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点上,他的思想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些情绪与这些地方、这些景色、这样的语言是什么关系,从而理出一个“地点——景色——情绪”相应的“关系图”。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时间限制,第二部分“看到的景色”郑老师作了略教处理。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设计的三种类型,并不包括练习课、复习课、评讲课,而是就一般意义上的新课而言。当然,这里主要是指阅读教学,但也未尝不可以包括作文教学,故我们这里并不作特别的标明。我们根据选文的功能区分的三种类型,也未必就完全确定不变,因为它们的功能往往不一定就是单一的,会有诸多交叉。这时我们要抓住主要的突出的功能,根据需要恰当处理,它需要我们教师的眼光和智慧。而且各种类型的选文教学,我们这里只是提供了一种粗略的描述与剖析,其中的策略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地细化和精确,还有不少的路要走,还有不少的工作要做。但我们的目标是语文教学内容教材化、科学化,教学设计能够有路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实现科学、有效地教学。这是我们一个质朴而美好的愿望,能否达成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标签:;  ;  

语文教学设计的三种类型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