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瞻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12)23-0031-05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制定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开创了新局面。其鲜明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回顾、总结这十年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和成效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成效显著。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注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大学生。在总结吸取“85方案”、“98方案”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于2005年1月开会专门讨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出台了“05方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并将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在招投标基础上,组建国家队,编写了高质量的权威教材,从2006年入学新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实施6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削弱的问题得到扭转;2007年启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2008年又启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评选工作;开展了教师培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还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骨干进行培训,2004-2012年八年间,教育部共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5千人次,各省(区、市)培训7万人次;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重点学科脱颖而出;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加强。十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合作,坚持每年都组织大中专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评选和表彰“三下乡”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2003年6月,团中央、教育部正式启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至2011年已招募5万多名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11个项目的服务,其中8000多人选择了留在西部,彰显了实践育人的魅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赛会志愿者1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人,社会志愿者100万人以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园区志愿者8万人,城市志愿者10万人,社会志愿者200万人。上述重大活动的志愿者队伍中大学生是主力军,他们的良好服务和精神风貌,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了一致的赞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良好载体,要求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在贯彻这一精神中,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着手立项建设9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许多高校也形成了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大学文化建设富有特色。许多高校都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凝炼大学精神和校训,校园文化各具特色,“以文化人”效果明显,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2003年11月中央四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转发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党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办学育人,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经验,其中特色鲜明的“励剑文化”全面体现在校园建设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中,使学员全天候地耳濡目染浓郁的“励剑文化”,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十年来,大学生社团发展很快,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提高素质、增强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支撑作用,发挥着活动育人的功能。各类爱心社团、志愿者组织等公益社团更是使大学生在服务人民中受到教益、增长才干,发挥了道德整合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展。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现代化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日渐受到党和国家以及高校的重视。高校心理咨询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普及之后,新世纪正在进入提高完善阶段。但总的来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摸索和积累经验的初级发展阶段。根据十七大关于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的精神,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视和投入不够,队伍人数少、力量弱,编制归属不清、待遇偏低等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6月24日召开了直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校加强领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狠抓队伍建设,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工作机制。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在贯彻落实中,各高校逐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部属高校基本上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有的配备了专职人员,大多数配备了兼职人员,总之,程度不同地开展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研究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2006年起还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5.“三育人”工作明显改善。十六大以来,“三育人”工作得到创新发展。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的所有课程教学都要教书育人,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为了提高“课堂主导”渗透德育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和各地评选了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表彰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学先进、赶先进。2003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加强法制教育,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高校据此精神修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如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参加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寓教于管理之中。许多学校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决策和对严重违纪学生处分决定事前召开听证会,听取学生意见。高校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寓教于服务之中,简化了入学手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奖、贷、补、免、勤多层次的大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改革了运行机制,财政贴息,高校从学费中抽取部分作贷学金。教育部对少数不及时开展工作的地方给予曝光,批评督促,对助学贷款工作先进的地方以奖代补。这样,各银行、各地政府都积极做好此项工作,生源地贷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确保了没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除开设就业指导课外,不少学校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将择业指导与人生理想、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各地、各高校还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许多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业,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和大学生群体逐渐增多。近年来有200多万大学生志愿到农村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当选为十八大代表的4名大学生村官便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6.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迈出新步伐。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一柄“双刃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中央16号文件对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作出了规定。教育部除办网络培训班,召开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外,还于2004年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开通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示范网站——“中国大学生在线”。许多学校积极探索,构建灵敏、快速的网络反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对网络舆情的掌控,把维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做在前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效益大大增强。2011年起,东北师范大学还办了辅导员“微博”培训班,探索通过这一新的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

7.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绩突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组部、中宣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坚持每年召开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每次都到会讲话。自2003年第12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做到大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实现高年级“支部建在班上”的目标以来,这一目标在普通高校已基本实现。许多高校大学生申请入党比重很大。据调查,“追求理想信念”连续三年居入党动机首位。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高校也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如上海外国语大学40多名党员在36间学生宿舍挂起了“党员之家”红色字牌;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起实施“党旗领航工程”,包括“早日站在党旗下”(入党前)、“党旗在我心中”(入党后培训)、“我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再教育、争先进)。

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全面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支队伍,即党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高校辅导员人数从4万多人已增长到7万多人,大多数学校编制基本达标。2006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规定并定出规划,全国建立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1个(各省还有更多辅导培训基地),均设在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高校,组织编写出版了辅导员培训系列教材,还每年拿出100个博士生指标、1000个硕士生指标,专门招收辅导员攻读学位,辅导员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正在稳步提高。

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在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了配套改革,党和国家作出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战略决策。2005年颁布的《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支撑和依托的关系。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举措,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和审批。至今,全国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学科建设的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适应了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迫切需要。

二 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1.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确立先进理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2005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也给予了强调。近年来,高校教职工都逐步树立起这一理念,这是近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重大进展的内在原因。

2.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使之成为办学育人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根本指导。要把它贯穿到“三育人”和大学生生活之中,尤其要以它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目标。

3.必须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紧密结合,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首要的显性教育途径,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和人文关怀等渗透性途径则是多渠道的隐性教育。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的子文件通过将主渠道与多渠道紧密结合,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做到相互结合、有机统一(不应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多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辅”的“主辅论”),才能培养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的优良品德。

4.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价值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发展创新,但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取得好效果,实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5.必须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党团干部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结教育广大青年中的核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教育大学生中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通过日常教育和管理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特别要针对过去存在的薄弱环节大力改进,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事实证明,只有采取切实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素质才能稳步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会逐步增强。

6.必须坚持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特别要注重制度创新,因为制度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逐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实现。

7.必须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支撑服务作用,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六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只有既区别于分门别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又与分门别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突出各校的研究特色,又严格遵循学科建设规范,才能彰显其存在价值和生命力。

8.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一是坚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好顶层设计的改革创新,作出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比如,中央16号文件就是新时期新阶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二是党政群团齐抓共管、配套改革、分工合作。中央16号文件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署下发,从调研、文件制定到17个子文件的制定,直至贯彻落实、督导检查,中央作出了表率,各地、各高校紧抓实效;只有从上到下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配套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才能做到统筹兼顾、顺利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三是加强督导,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制度。在贯彻中央16号文件过程中,中央、各地都派出督导组巡视或检查,及时指导和改进工作。同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主管部门下发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并加紧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为主线,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社会化、信息化,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大学生。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中的主渠道作用。科学发展观已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要通过多种途径、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和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并用以指导自己成长成才。

2.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抓好大学生基层党建。要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精神,坚持抓好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使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以学生基层党组织创先带动学生班级集体创先,以学生党员争优带动学生争优,发挥学生政治骨干的重要作用,培养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加强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各高校要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并予以全面规划,完善办学治校理念,进一步凝炼大学精神、凝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使“以文化人”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各门课程和大学生活各方面。

4.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经常化、长效化。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实践,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许多学校还不能说已形成了这一机制),使大学生更多更好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

5.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使大学生在理性爱国和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得到锻炼与熏陶。

6.巩固和发展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7.构建高校网络反馈机制,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将“上网”、“入微”纳入队伍培训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发展,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

8.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改革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观念、制度、体制、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署,行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放到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创新经验也是丰富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差距,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有丝毫松懈。其中,最大的差距主要是齐抓共管、合力育人长效机制建设还较薄弱,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应努力推进。即使已形成的先进经验,也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总之,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抓紧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标签:;  ;  ;  ;  ;  ;  ;  ;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回顾与展望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