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规律及对策研究_社会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规律及对策研究_社会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当代论文,规律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2-0167-05

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且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社会思潮的流传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关键的载体。社会思潮能够映衬出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条件分析

近年来对社会思潮的研究成为热点,大量的文献从不同的视角挖掘社会思潮的类别、内容及影响方式。不同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有大有小,大学生对不同社会思潮的认同度也有高有低。这说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一)就当代社会思潮来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依据。

1.当代社会思潮是具备理论基础的社会意识。当代社会思潮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多少有些影响的思想理论观点,它不是孤立的架子,有其自身哲学的、经济学的或者政治学的基础。诸如,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来解构历史、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新自由主义以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原则为基础公然反对公有制、反对政府调控;民主社会主义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普世价值”则把客观事物中的共性的东西当做价值观念的“普世性”,即超越时代和地域限制、全人类共生共有的价值,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谐是人类向善的天性和理性的产物。从这些社会思潮的理论观点可以看出,寻找理论基础和貌似科学合理的假象是当代社会思潮入侵大学生头脑的“理性”牌坊,他们所鼓吹的片面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思考、选择造成了极大的谜团。姑且不论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如何,认真思考与研究这些思潮本身就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当然,既然是意识形态,必然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思潮的渗透性,其影响对象之模糊、涉及领域之广泛、渗透视角之多样,都让原本已经难以辨识的困境雪上加霜。更有甚者,有些思潮的影响对象是“社会精英”。这些思潮在“精英”的宣传与带领下似乎更具有理论说服力了。

2.当代社会思潮具有现实观照性。一方面表现为它具有直观现实性,是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部分或某些层面的不和谐状况的过度解读。比如“普世价值”的兴起,很多人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公平,极力颂扬西方社会的公平问题,并将其作为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共同标准。而事实上,如恩格斯所言:“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划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这种东西正如米尔伯格正确说过的那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1](p302)社会思潮的现实观照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潮对社会现象的能动作用。所谓思潮必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表现为通过对受众的渗透与拉拢使其助力思潮的宣传与扩展,特别是对“精英阶层”的培植,令这些思潮更快地滑入大众视野、混入主流。

3.社会思潮具有与社会心理相契合的取向。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的境遇下,特别是网络、影视、“权威”解读等的出现,让原本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处于理性思维发展中的大学生抱着对历史、对现实的过于感情化的理解,纵容了社会思潮的渗透。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就是将已经被历史判明了的反动的历史人物,如慈禧、李鸿章等人,一下子全都变成了爱国和革命的先驱,被描述为忧国忧民的“悲剧英雄”,而对洪秀全、谭嗣同和孙中山则极力加以非难和贬低。这样一种“有意的无知”和“否定历史”让很多历史知识不够扎实,当然也包括大学生产生同情甚至认可。

当代社会思潮具有社会性质属性,基本上当代社会思潮可以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反映全球问题的和属于第三世界的。最值得警惕和提防的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思潮,缘于其本身的社会渗透与和平演变倾向,特别是,如前述社会思潮在对当前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质疑时,很多大学生便会走上崇尚资本主义精神的道路。

(二)就当代大学生来说,有接触社会思潮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1.大学生对社会思潮怀有一定的好奇心。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言与视角的新奇性,特别是当代社会思潮的现实观照性,令很多大学生在接触社会思潮的最开端便表现出了欢迎与开放的姿态。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自由主义”的前面冠以“新”,着实让大学生对其充满无限的猎奇心。其实,新自由主义主要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思潮,它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具体来说,经营上的自由贸易,否定国家干预,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等。大学生对新思潮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想要去了解,在单纯的了解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某种认同。

2.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某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在管理心理学中,认同感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有时尽管群体认识不一定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但每个成员都能信以为真。认同感尤其在个人对外界事物信息不灵,情况不清,情绪不安时会强烈地影响个人的认识。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同感,多少是在情况不清的情况下不够理性的选择。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列宁曾经指出:“机会主义不是偶然现象,不是个别人物的罪孽、过错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2](p494)东欧剧变以来,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了谷底,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颜色,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愈演愈烈,我们队伍中的很多人便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质疑,但又不愿照搬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于是便将目光转向了民主社会主义,并对其极端美化,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论断,坚持走“第三条道路”。这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具有不可小觑的威胁,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共和国的建设,对历史道路的选择与革命理论的科学始终持有客观的或者中立的态度,更有很多大学生对于第三条道路持有不同程度的认同。

3.大学生对某些社会思潮抱有一定的理想化。不可否认,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未来发展趋势都存在有美好的幻想,特别是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描述,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公有制战胜私有制,社会产品实现按需分配,每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而且,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的“天下大同”,老子的“小国寡民”都在传递这样一种博爱。这也是普世价值思潮得以进入的一个有利条件。普世价值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鼓吹超越阶级的博爱与大爱,这让很多对未来社会拥有崇高信念的大学生沉迷其中,但事实上,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所谓的“人类之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3](p871)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研究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嬗变与发展,既折射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思潮、社会价值的大调整大变化,又是大变革时代我国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发生剧烈变化的现实反应,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与中国社会经济现实之间存在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因此,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之间的互动特点、互动模式与互动规律的研究,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关键。

(一)存在规律:社会思潮反映了某种客观现实要求和人们利益的需求。

社会思潮作为涉及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的思想文化现象,既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基础,也有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客观现实要求和人们利益的需求,或代表一定阶层的愿望诉求,如每种活跃的社会思潮,不管是有益还是无益的,都是在社会一定阶层和群体中有影响的思潮,新鲜可感的字眼对普通群众来说恰恰是反映其利益诉求的“钥匙”,如民主、如人权、如普世价值;或反映对一定时期社会矛盾解决的愿望,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其来源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说,在思想体系上是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因此从本质上看当然是必须否定的,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市场经济中人类文明的共性认识成果,包含某些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体制具有借鉴意义或可利用的思想政策因素。由此,对各种各样社会思潮我们并不能简单加以处理,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客观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从积极角度来看,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观点和对立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交融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些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着显在或潜在的威胁而无视其在某一方面局部的合理性,也不能因为一些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而忽视其危害性,而应在客观认识和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客观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实质。

(二)传播规律:化大众与化小众相结合,多种传播路径蜂拥而上。

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从其主要影响的社会层面看,主要以学术思潮、政治思潮、民间思潮三种形式出现,因此,从辐射角度看,社会思潮影响实际上是一个“化大众”与“化小众”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因为社会思潮本身的社会性质属性,尤其是政治思潮总是力图最广泛地影响社会公众,即具有“化大众”企图,并且这种企图的存在是绝对的,但社会思潮具体会影响到社会中的哪些成员,这在意图中最初却又是模糊的,它是一个在具体施加影响过程中逐步相对明确的过程。[4]另一方面,社会思潮的传播又要看到分众特点,即需要寻找一些特殊群体,或是一些社会精英,如具有权威的学者、社会活动家,“从众心理”与“权威心态”是其主要战术;或是一些未来的社会精英,诸如大学生群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思潮在一开始就抓住了大学生这个具有极大可塑性与热情的共同体。

社会思潮的传播还拥有多样化的媒介传播路径,诸如书刊、报纸、影视作品与网络。如果说上世纪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受众阅读学术著作、参听学术讲座和同辈群体的交互作用等途径的话,那么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则主要通过网络、文化产品等新路径展开。我们不可能效仿苏联在冷战时期的“文化审查”制度,控制所有的社会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各式社会思潮的兴起与涌入提供了现实的路径。特别是当下所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从网络主动感知外部世界和获取信息比之课堂来得更为自由、快速,尤其是集信息、评论、交流于一体的网络论坛和更加开放自由的微博等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使得原本已经焦头烂额的信息辨识与加工雪上加霜了。

(三)互动规律: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如上所述,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思潮小众化的主体,社会思潮的发起者必然也要积极培植和使用这股力量。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来说,社会思潮能够反映当前大学生关注的普遍问题,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正确积极的社会思潮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一个窗口,使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现实与主流价值观形成互补关系,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适应力和辨别力并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错误消极的社会思潮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颓废心态,更有些对西方社会思潮一知半解,看到大部分人追求学习模仿,感觉很时髦,人云亦云地跟着走,对社会安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可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具有双重的作用,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从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方面来说,大学生既是社会思潮的接受者,还是积极参与者,更是传播者,大学生对社会思潮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第一部分所述,大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一些来自于其他阶层和社会的思潮一经传播到大学生这里,如果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就会进一步扩散和放大。大学生也有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思潮的传播者主要是在同辈群体和网络互动中进行的。一方面,同辈群体本身的容易认同与激情为社会思潮从理论认识到实践展开提供了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网络互动从更大程度上集结了数量巨大的对某种社会思潮持认同态度或鼓吹姿势的受众,具有极大的社会不安定性。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潮的主要载体,反映出当前社会转型期中现实存在的很多矛盾和焦点。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对策指导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对不断涌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人们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多,也增加了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难免陷入价值困惑乃至迷失方向。正如那些出生后处于多种语言环境下的婴儿会比处在单一语言环境下的婴儿更晚开口说话,因为当他们的语言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时,他们无法判断应当选取哪一种语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当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价值评判标准的多样化,也给身处其中的高校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带来一定难度。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因此,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当今社会思潮,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巩固意识形态阵地,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开放和包容的自信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加强,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事实上,什么样的社会思潮能够流行,常常与这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大学生在对西方思潮的认识上,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思想倾向,而只是局限于社会心理层次,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信念。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等于排斥其他思想的存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不等于否定其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和硬性灌输的形式,这样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往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产生了教育的所谓负效果——越是教育要求的,越是学生怀疑和反对的。因此,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尤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首先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自信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回避社会思潮,而是要正视多元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和带来的困惑。

如前所述,大学生更多以课外渠道、感性方式获取到信息化碎片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被称为中心特性。当学生所掌握的社会思潮内容是零散的、片段的,这种中心特性的作用就尤为明显。调查发现,学生在描述自我理解的社会思潮时,会在中心特性的基础上对碎片式的信息进行自我重构和整合,还原出的社会思潮与现实中的社会思潮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基础信息越零散、信息量越少,自我构建的社会思潮的偏离度就越大。因此,很多社会思潮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混淆在一起的,而且存在太多想当然式的理解。既然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已经在发生影响,学生总是要接触到社会思潮,那么在思想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就更需要正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在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认清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流变、精神实质,并逐步提高鉴别、甄辨的能力。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的网络实际生活相联系。

当前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影视、文娱活动、课外活动、他人影响等课外渠道而非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等课内渠道了解社会思潮。调研显示,早年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理论或思想在高校一般通过学术讲座和书刊等较为严肃的形式进行传播,而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动感知外部世界和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正因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并不明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网民的网络生活实际相脱节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很多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社区、论坛及微博上,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却很少参与其中。尤其是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与争斗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官方主流媒体往往处于缺位或者失语的状态,导致错误的、片面的、偏激的观点一边倒。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娴熟地学会使用网络并与学生们交流互动,进行思想情感沟通,发表有见地的言论以树立威信。同时,也要善于引导话题,掌控讨论方向。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理论素养,提高理论说服力。

这些年一直强调要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的教育方式,但是,方法和形式作为辅助总要服务于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依然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当前大学生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并非虚言,大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追求真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而且大学生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理论探究的能力。当学生面临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潮或者个别观点的冲击和影响时,他们也渴望老师们能帮他们解疑释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掌握,真学、真懂、真信,同时,还要加强对当前国内外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在面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要真正能够解疑释惑。

标签:;  ;  ;  ;  ;  ;  ;  ;  ;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规律及对策研究_社会思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