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在问题论文,发展状况论文,事业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对我国1996年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快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是今年及此后若干年内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1996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做为“九五”计划的开端年,也是2010年远景规划的奠基年,1996年在认真总结“八五”经验的基础上,在加速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也存在和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与困难。分析和研究1996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和困难,对于1997年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996年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成就斐然。
继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之后,到1996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召开了全省(区、市)科技大会,16个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已全部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管理,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更好地促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国务院于3月18日成立了以李鹏总理为组长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以研究、制定国家科技政策,讨论、决定重要科技任务与项目,协调全国各部门科技工作的关系。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及中央各部委纷纷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科技领导小组,提出了各自科教(技)兴省(区、市)战略。这些战略显著特点是:注重发展高新技术,强调增加科技投入,发展农业科技,加速人才培养,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纲要》,对统筹规划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一是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加快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步伐,加快现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坚持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依法保护专利发明。二是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高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具有优势的领域中有重大突破。一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情况下,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96年我国取得了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如原子核结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氙-117原子核中存在八级关联证据,并首次建立了铯-117和铋-198的高自旋级能级图;首台小型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内的又一重大突破;机载成象光谱遥感实用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遥感技术进入国际前沿;太阳能集热管道的研制与生产,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产学研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高效固体光源汽车高位制动灯走向产业化;“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发动机部件以瓷代钢”和“硼铁矿高炉分离生产含硼生铁及富硼渣技术研究”,分别完成全部研究和通过专家鉴定与验收;依靠90年代先进技术建起的京九铁路,共应用新技术百余项,其中粉喷柱、塑料排水板等技术填补了国内软基础加固的空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出现快速增长势头,1996年上半年专利申请已达4.7万件,比1995年同期增长24%;我国已有60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已达73家。这些中心与20多家大学科技园,正在孵化、培育着25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和3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等等。
2.国家各项科技计划都取得重大进展,面向21世纪的“九五”规划纷纷启动。
863计划 实施十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4月初,国家召开了“863计划”十周年工作会议,总结了“八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九五”期间发展战略目标:突破8—10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基础技术,为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和实现国家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做出贡献;所选领域的主要关键技术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提高我国高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实力;培养一支跨世纪的高技术队伍和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年专家,充分发挥高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的作用,为下世纪我国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火炬计划 在加速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中成就瞩目。8月下旬,全国火炬计划会议在烟台举行,进一步规划出“九五”期间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运行机制灵活、政策法规配套、环境优美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一批新兴的支柱产业,发展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名牌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抓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大中型企业的示范企业;促进一批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管理水平上档次;支持一批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上规模;造就一批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经营、管理人才。为此,国家科委于今年实施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并从火炬计划的五大领域中选择了35个产业作为“九五”期间优先支持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大都属于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高新技术前沿和基础产业,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有推动作用,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产业。
星火计划 以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星火撒向农村和乡镇企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宗旨的星火计划,实施十年来,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科学意识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9月下旬,国家召开了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确定了2000年星火计划发展的八大目标,启动了《星火计划“九五”发展纲要》。提出要以促进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引导农村发展规模经济,加速实现农业的第二个飞跃;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强化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东西结合,实施星火西进战略,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6500万人民摆脱贫困贡献力量;加强人才培养,逐步建立推进科教兴农的农村科技骨干队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创新工程 技术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在8月上旬召开的全国地方科委工业科技会议上,进一步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九五”时期全国工业科技工作的主线,上下结合,以试点示范为重点,滚动发展,逐步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国家经贸委也从8月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力求用15年时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大型企业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技术进步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为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指导思想是“突出重点,试点起步,分步实施,全面推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密切结合企业改革,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产品质量,人才培训等工作,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次推动技术创新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攀登”计划项目共同构成国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项目。1996年初审议确定的“九五”首批12个研究领域有:(1)手性药物化学与生物学研究;(2)中国沿海增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动力学及防治机理研究;(3)挖掘作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4)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5)内蒙古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实验与模式研究;(6)有机、聚合物光电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7)知觉信息的基本表达及其无创性认知成象研究;(8)金融数学—金融管理—金融工程;(9)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工程研究;(10)太阳磁场、速度场研究及空间太阳望远镜预研;(11)大别山—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动力学;(12)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淮河流域试验和研究。
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计划 国家科委根据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部署,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基础上,依照“集成力量办大事”的精神,从“九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中选择确定了15项“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其特点是:突出农业科技重要地位,向高技术及其产业倾斜,为支柱产业服务。这15个重中之重项目是: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小麦、大豆、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主要农作物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新农药创制研究与开发(组建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与开发;高性能数字程控交换机研究与开发;现代商贸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应用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工程及示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推广应用;镍氢电池产业开发;新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3.针对科技体制中现存问题,国家加快了体制改革步伐和法规建设。
按照“稳定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和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科技自身发展的要求,1996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据统计,全国85%以上科技力量进入了经济建设主战场,4800多个科研院所中有1400多个与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有600多个参加或成为行业的技术中心;700多个与企业建立了固定式的联合开发;研究院所自办企业已发展到5000余家;248家研究院所获对外贸易权;民营科技企业及各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民营科技机构已发展到9.7万家,从业人员达181.9万人。十月初,国务院作出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坚持在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强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增加科技储备,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综合、关键、迫切的技术问题,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科技水平。
1996年,我国科技立法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为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基金法》也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另外,地方立法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比如宁夏自治区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条例》,福建省通过的《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以及上海、浙江等省市出台的用以支持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等。
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国家紧密结合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配合外交、外贸工作,在加强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和科技进入国际大系统。全年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达1万余项;国家用以奖励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公民或组织的国际科技合作奖,首次授于英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等6人;中国科学院授予杨振宁等5人为外籍院士;国外及港澳纷纷资助大陆科技事业已达3.6万余人。
1996年科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996年我国科技事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和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待进一步落到实处,科技普及的教育与宣传工作急待加强。
尽管党和政府多年来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思想进行了大力宣传,并且这一思想作为强大动力,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转轨。然而,一些干部头脑中仍存在科技意识淡薄的现象,如个别领导认为经济发展靠科技太慢,出现了基层科技组织在某些地区有被削弱的现象,个别地区也还存在着观念转变的问题。由于观念上的束缚,对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采取的措施不得力,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人们在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上也存在差异。一方面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惯性,使人们动辄要投入,要政策倾斜,而不愿在依靠科技使经济走内涵发展道路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人们又过份强调科技的研究开发,忽视形成生产力的诸多重要经济条件。还有,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比较低,加强科学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普及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是从深层次解决将我国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轨道上来的关键所在。
2.科技力量整体布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人才和资金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
在科技发展的组织和体制上,建国以来我国采取了独立于企业、大学之外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系统的模式,从而形成了我国传统体制下的教育、科技与经济相分割的局面和状况,不能适应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改革开放过程中,这种状况虽被打破,但没有革命性的变革。科研体制与科技机构所表现出的机构重叠、管理落后、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占全国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共计5856个)84%的地方院所,其中R&D课题经费仅占总量的22%,获国家级计划项目经费占15%。全国没有任何课题的研究机构达620多个,没有纵向课题的1100多个,从未开展或很少开展R&D活动的机构2500多个,这些机构绝大多数是在占全国独立院所总量比例63%、不到100人的地方小所中。由于这些科研机构是由政府部门规划和兴建的,各自形成“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封闭体系,科研力量分散,机构和专业设置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据统计,我国的科研项目中40%与国外重复,管理软件的低水平重复率达70%,不具备专利技术所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科研成果,企业达63%,科研院所占52.5%,大学为33.6%。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科技经费太低,只及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大多数科研机构业务工作难以进行;二是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压力;三是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其结果是高校、企业与地方及部属科研机构各自在封闭系统中进行内部循环,造成了资源、经费、人才的极大浪费。
3.科技工作管理上的政出多处,科技政策与相关经济政策间缺乏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对科技、经济管理的宏观失控,科技和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尚待健全。
我国的科技工作体系分成多处,如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及各部委主管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形成军民分割、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学科分割的局面。各自自成系统,其行政职权大多只能在本系统内发挥作用,部门之间只有一般的业务往来而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由此带来的是政出多处,多头管理,各行其事,造成科技计划与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技术引进计划上相互脱节,科技计划自身安排上的重叠、雷同、失衡,以及科技政策与相关经济政策间缺乏协调。比如在计划管理上,习惯用产值、产量考核企业,忽视效益的提高和后劲的增强;科技系统则以学术水平、成果数量来论成就,以成果鉴定作为活动终点,忽视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考核和机制的健全与推动。这些情况不仅使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促使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重要的是造成国家宏观调控的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国家对科技、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使得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仍停留在一种低层次水平上,更高层次的科技与经济的体制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4.目前我国工业技术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但长期以来我们并未真正认识到要确立技术创新以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总体工业技术水平低(大约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主要表现在:(1)我国企业远未成为开发的主体,绝大多数企业未设置技术开发机构。即使是作为国家工业技术核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有47%的企业未设置技术开发机构。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能力未能真正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得到落实,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仅存在着模糊观点,而且还存在着偏颇倾向。另外,从企业科技人员状况来看,其总数占全国科技人员的40%(日、美为60—70%),由于国家缺少对他们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企业科技人员存在着流失严重的现象。目前我国技术开发主要由政府直属院所主宰的体制必须改变,发展工业技术的主力只能是企业。(2)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相当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支持研究开发的经济实力,企业领导对研究开发投入的效益信心欠缺,缺乏一套较为成熟的有利于研究开发实用化技术的管理规章与办法。企业存在着短期行为,对技术创新不太积极,难以产生技术创新动力等现象。(3)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约束机制尚待健全,企业技术创能力仍较薄弱,企业技术储备不足,技术进步尚缺后劲。据报载,日本企业认为中国居优势地位的技术不到1%,目前已经成为其竞争对手的技术只有3.8%,三五年后可望成为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有36.6%,七八年之后也无法赶上日本技术的近60%。“八五”期间,我国鉴定注册登记的成果160183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4%和14.8%,大量为落后落时成果。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每年开发大约6万项新产品,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际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占5%;其中,达到国际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仅仅为2.5%。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亟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5.高新技术发展面临紧要关头,而国内有关这一研究缺乏后劲,国家相关的发展政策环境尚未形成。
我国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中已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与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微电子技术,国外已进入0.3微米的水平。而我国还在3微米以上。80年代中期,西欧高技术产业年产值已达2000亿美元,日本为3200亿美元,美国为4100亿美元。我国199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仅1403亿元。年利税只有176亿元。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尚处于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弱,多数领域尚未形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但却遇到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强烈冲击,尤其是某些大国凭借科技和经济优势,采取倾销等手段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了瓦解作用。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我国高技术贸易一直为逆差。1985年到1987年贸易逆差平均为43亿美元,1988年贸易逆差扩大到68.5亿美元,1988年到1992年贸易逆差平均为59亿美元。1993年贸易逆差突破了100亿美元,1994年达到142亿美元,并且仍有扩大的趋势。另据调查,我国有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外产品的冲击下,已经败下阵来,从高新技术市场上撤下来,转回到一般技术产品的生产或经营领域。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由于科研经费的长期短缺,我国可供进一步开发的高技术成果已经不多了,许多工作必须从头起步。如果再不在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上加大投入,这一幼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被扼杀的危险。
另外,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点,但国家还未将其纳入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财政、金融和税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壮大和快速发展。比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甚至低于给予经济开发区和特区的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的高风险性缺乏风险基金和信贷的有力支持,等等。
6.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机制的仍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尚待建立,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数量少、速度慢、覆盖面小、转化率低的关键原因所在。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大多数仍采用间接成果转化模式,即由国家组建学科齐全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国家投资、科技人员按国家指令计划下进行研究,取得成果并经鉴定后,通过一个关系松散的媒介者(如技术市场、学术团体或政府组织)转让给企业。这种模式使科研与生产长期脱节,科研院所只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过分强调“国内首创”、“90年代国外先进水平”等,对完善技术的适用性、可靠性考虑不够,造成不少成果往往缺少相应的配套技术。而企业习惯于以产量、产值进行考核,存在着注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加之传统体制下产品市场的“短缺”与“垄断”的惯性影响,许多企业缺乏对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需求的内动力。又由于目前体制下中间环节风险大,投资多,企业缺乏动力,科研院所缺乏能力,造成了技术发明与产品生产之间的断带,因而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出现数量少、速度慢、覆盖面小、转化率低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年取得3万多项科技成果,其中近80%的成果不能进入企业,成为无效发明,形成产业的仅占5%。
在机制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尚未完全建立,市场导向还比较弱,公平竞争尚未完全形成,成果转化的市场拉力和科研单位推力都较弱,因而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先科学研究,后寻找市场的科技驱动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态,难以真正转到以科研目标始于市场需求的市场拉引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态上来。其结果是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长期存在,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建立。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中介机构缺乏,如技术市场薄弱,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信息机构缺乏等;科技法规不健全及执法不利,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虽经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但因该法的贯彻刚刚起步,加之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的迟缓,执法力度不大,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该法在1996年的落实效果并不明显。
7.农业科技形势严峻,科技队伍存在隐忧,科技投入严重缺乏等局面仍未扭转。
目前我国农业的状况是:每年人口增长1300多万,而耕地面积每年减少约600万亩;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然而农业科技的现状却难以适应这一形势要求:一是农业科技总水平落后,据测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5年以上,仅相当于发达国家70—80年代初的水平。二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据资料统计,我国“八五”期间取得的16万余项成果中,应用于工业的占47.4%,服务业占34.9%,农业最为薄弱,仅占17.7%。
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级人才短缺且年龄偏大,国家出台的各种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还未能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国35岁以下有高级职称的仅6000余人,35—45岁有高级职称的2.6万多人,只占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总数的3.3%,而现有理、工、农、医几个主要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近90%将于本世纪末离退休或退居二线。
从科技投入上看,一方面尽管财政和金融部门做了不少努力,但1996年科技经费的投入强度依然较低,金融规模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金需求矛盾较为突出,专项课题投入规模及人均经费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要根本改变投入过低状况,其途径是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投入体系。然而,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这一体系,企业并未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力,产业界在科技投入所占比例至今仍不到30%,而在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界的这一比例高达60—80%。
面对全球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紧迫形势,以及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以科技为焦点的竞争,迫切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这将是1997年乃至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