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二十多年,我一直喜欢向同行学习,喜欢聆听他们的课堂,喜欢看每个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点拨,喜欢看学生们的精彩表现。但是对于评议教师的教学行为,却是我至今不敢妄为的一件事,因为每一节课都有上课教师自我理解后的特色风格,都有独立精彩的部分,都能让我从中学到一些被自己忽略的甚至是崭新的知识,悟到一些敏锐的智慧、高尚人格和崇高的情感。
最近一个阶段,由于学校活动颇多,外出学习机会亦多,见的课多了,听到的专家评论也多了。自觉不自觉间,倒也发现一些常见的问题,思考之后便形成自己的一点想法,记录下来,放进自己备课教学时的备忘录。
问题一:重知识获得,淡素养意识。什么是一节好课?以前自己总是认为,一节课下来,备课的重难点全部达成,学生对自己所讲的知识基本掌握,甚至能有几个熟练记住的,便认为这是一节成功而精彩的课。而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提出的疑惑,提出的别样看法,从来都是轻易略过或直接无视,便带着学生直奔下一个环节。从没想过,自己的忽略或无视几乎就是扼杀学生批判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利器。几年下来,学生确实掌握了一堆知识,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从而丧失了参与创新的能力,远离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问题二:重教教材,轻用教材教。这样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教材看作顶礼膜拜的经典,此类老师备课不可谓不精细,不可谓不认真,教材里的每个字,甚或每个标点都成为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另一类则是对教材的不深理解,看不透文章内容的重难点所在,只能词句段满把抓,唯恐错漏,被其他人看出问题。不论属于哪一类,这样的教师都是以教教材为重,满眼皆是教材中的句读,而忽略了自己所面对的活生生的人。于是,我们在课堂里看到,教师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每分每秒,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知识灌输,学生满堂忙着手抄笔录,机械背诵,没有任何自主思考的空间。一节课下来,教师拼尽了力气把备课本上所有的字词句敲打进学生的脑袋,学生则拼尽了力气跟着老师写写写,记记记。教师看着学生记得满满的笔记本心满意足地离开教室,至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却不在考虑范围了。
问题三:重课堂形式,轻理性内涵。有些课堂,独立每一个环节来看,确实很不错。活动开展了,学生热闹了,该写的写了,该动的动了,似乎这就是新式的课改课堂了。事实上,深究起来,一句话就可以问穿这教学设计的优劣:这节课用以贯穿课堂的主线是什么?每一节课,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舞台剧,都有它自己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为提纲携领的教学主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里所有的外在活动形式其实都必须服务于核心素养养成的主题,丢失了主题的内涵,缺少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再多的活动也只是徒增喧嚣,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毫无作用可言,更谈不上是一节好课了。
问题四:重三尺讲台,轻走下圣坛。当原本的学生有朝一日成为教师,手拿教鞭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似乎对讲台就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再也不舍得在45分钟的时间内迈步移出这三尺之地。现在的教室,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看清教师的举动,为了更方便师生上黑板板书,大多都砌高了讲台的地面。教师们站在这高台上,居高临下的望过去,高高在上的感觉大概为自己所宣讲的知识增添了一份权威的比重,也就不舍得走下来了。可如今这社会早已是民主深入人心,独生子女的一代更是具有强烈的民主平等的要求,他们渴望师生的平等相待,渴望与他们的心心交流。当我们的教师不能意识到他们的渴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便容易割裂,从而使教育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走上讲台的每一位教师都想上好每一节课,都想以精彩的课堂教学打动每一个走进课堂的人。那么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呢?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任何一个教师,他的教学行为一定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合乎时代的、没有合乎规律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产生合乎时代合乎规律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想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理论学习,通过不断地辩证思考,不断创新思维,在一次次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决中完善和修正教学理念,最终实现教学行为的理性转变。
其次,通过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立足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国家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目标。教师要学会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因素与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充分挖掘教材编写意图,弄清素养养成激发点,让自己的教学立于“核心素养育人”的高度。这样,教师就可以有理有据调取教材内容,重组教材顺序,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
最后,通过转变师生关系,还课堂于学生。“一支粉笔绘华厦,三尺讲台有雷声”,说的就是教室是育人最关键的所在。21世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教师应主动走下讲台,创设民主平等的活动情境,通过自身行为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的、毫无生气的课堂概念中走出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可以尽情展示的舞台。
总之,教师不但自己的“教”无止境,“学”也永无止境。我们时刻要带着一对爱听的耳朵,一双爱看的眼睛,一颗永远充满好奇的心,去聆听我们的老师,去观察我们的课堂,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以求得更优更好的教育效果。
论文作者:陶家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讲台论文; 素养论文; 教材论文; 《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