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1]2018年在《美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机器人技术作为现代热门的高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应用广泛,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诞生于1959年的美国工业机器人是现代机器人的发展开端。本论文将美国工业机器人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分为三个阶段,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工业机器人于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在美国。本章通过梳理美国工业机器人初创期(1959-1975)的技术创新,发现从实验室研究阶段中的技术突破,到推向市场阶段中的技术优化,美国一直占据机器人技术的制高点,但针对技术的产业化,政府与企业没有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导致工业机器人在市场应用中处于劣势。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工业机器人进入产业扩张期的关键十年。此前,随着日本及西欧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崛起,以汽车行业为首的制造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为扭转这一劣势,保证制造强国的地位,联邦政府抓住机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政府与大学的机器人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移,扶持工业机器人企业快速发展,并制定一些具体项目计划有效地促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在国内与国际层面的进步。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意识到工业机器人技术在高端制造业、国家经济甚至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日本、欧洲等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由此工业机器人在世界范围进入了全面竞争时期。美国基于以往的政策基础,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套以科学、技术与创新为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政策,旨在以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增长。纵观20世纪美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虽然这条发展道路起起伏伏,但是契合美国自身发展情况:在工业机器人诞生初期,美国学界积极推动技术的革新,在传统汽车制造业受到国际压力后,联邦政府准确把握发展时机,及时更换发展策略,推动技术研发成果向产业界转移,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并不断细化完善科技发展机制,最终促使美国工业机器人走在世界前列。以史为鉴,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也应该结合实际国情,制定适宜技术发展路线,抓住由机器人技术引领的科技创新浪潮。
武海亮[2]2000年在《美国技术创新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科学技术知识的跨国流动日益便捷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自发地推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已经不够了,采取必要的技术创新政策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所谓技术创新政策,就是一国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其核心是政府激励问题,也即政府采用何种措施促进技术创新的产生及其扩散的问题、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和制度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减少或者消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缩短发明——技术创新时滞,从而加快科学技术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美国二战以后通过技术创新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广泛地推动了其经济的创新和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拟从西方技术创新政策的理论分析入手,结合美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演变以及经济发展过程,探索了美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进而结合美国经验对我国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补充研究;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技术创新活动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根据学术界在技术创新研究中所使用的理论假定的区别,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流派,即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和国家创新体系学派。新古典学派关于技术创新政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市场失败的基础之上的,认为政府干预技术创新的合理性主要是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败”,即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用于技术创新的经济资源不可能得到有效配置的一系列状况,包括公共商品、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外部性以及规模与风险等四种情况,其共同特征就是经济活动对于社 会整体的边际价值和对于私人部门的边际价值不相等导致的自由市场 在资源配酱上的非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将极大地促进技术活 动的进程。在技术创新政策研究上,新熊彼特学派主要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井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本文主要介绍了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模型和周期模型。就单一仓]新而言,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就整个经济发展而言,周期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伎术创新政策研究的国家创新体系学派兴起于80年代末明和9()年代初期,其共同待征是将技术创新活动视为一个复杂的国家系统,强调~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强调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研究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行为差异、在方法上,它们更多地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与研究方法、纳尔逊(Nelson)和弗里曼(FYeeman)是最早提出并使用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的学者,伦德瓦尔 门刀ndvall厂 波特(Poter)等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非常活跃。近年来,甚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专家学者山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热潮中来。但是,迄今为止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国家创新体系学派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共同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技术创新理论与政策研究这个问题上,这三个流派都有其可取之处。严格的技术创新政策研究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失败、技术创新是一个夏杂过程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别差异等方面的理沦假设的基础之上。单纯依赖某一种理论井不足以使我们对技术创新理论与政策问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美国是世界上技术创新实力最强的国家,国家创新系统比较完善。从美国技术创新政策实践的情况来看,技术创新政策是方方面面的,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的。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有四种,即财政刺激政策、公共采购政策、中小企业政策和风险投资政策。从克服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确立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这一角度来看,上述四种技术创新政策是有效的典型技术创新政策。美国的财政刺激政策主要是通过确立研究开发的风险分担机制以鼓励研究机构或个人从痔研究开 2 发的活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供应垦和替代选择技术的供给,以减 少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公共采购政策主要是通过创造和扩大政府市 场以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的公共采购 政策实际上是通过政府的市场行为来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企业技术创 新活动的速度、规模和方向。美国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 设计和计算机工业,早期的发展主要是国防和宇航的采购起着关键作 用。美国政府的风险投资政策是承认技术
何跃[3]2011年在《中美日技术创新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如何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取主动,只能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正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首要选择。为了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政策。因此,通过比较研究我国、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政策,分析各个时期技术创新政策的内容、侧重点及其效果,并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这不仅对技术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发现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不足,尤其是借鉴美日经验对于完善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指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第二章主要是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和技术创新政策的理论依据,明晰了技术创新政策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美国、日本和我国三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历史变革,并对三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先是分析总结了我国、美国和日本三国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特点,然后再对三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异同点和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差异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主要指出了我国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美日经验对完善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彭坤[4]2010年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装备制造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虽然目前经济形势好转,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的辽宁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依靠技术创新是振兴装备制造业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不二选择。纵观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修改、实施。技术创新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彰显。改革开放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奠定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基础。本文总结分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构成,认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在制定、执行、评估中都存在明显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美国纽约州和密歇根州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启示,本文提出了完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建议:提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主体的认识,深化辽宁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主导、社会专业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模式,健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评估系统,提出了完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内容和模式的对策,以此来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闫凌州[5]2015年在《科技政策执行力研究》文中提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日益突出,以支持和鼓励研发活动为主要职能的科技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兴起,公共管理部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科技活动的全过程。科技政策执行力是判断政府部门支持和服务科技活动效率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增长战略转型、产业发展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围绕科技政策执行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科学评价公共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的干预能力,大力挖掘政策潜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系统综述了当前有关制度、政策、执行力等相关文献,结合演化理论、复杂理论,运用随机效应分析和结构方程等实证研究方法,重点从内涵、影响因素、生成过程、演化机制等方面对科技政策执行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科技政策执行力的本质属性、构成要素和主要特点;其次从实体因素和非实体因素两个层面构建了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架构,并探讨了不同因素间的关联性;第三是提出科技政策执行力的三阶段生成过程及生成动力;第四是从单项科技政策和科技政策体系两个角度分析了其执行力的演化机制。综合来看,本文最重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提出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基础模型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了科技政策执行力的生成和演化过程模型,同时将计量经济方法纳入执行力研究的工具范畴,突破性的尝试从单项政策和政策体系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分别运用随即效应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天津市科技政策执行情况。结果显示从单项政策来看,天津市财政科技计划政策针对少量项目强力投入并不能带来执行力效率的显著提升,而拓宽支持范围,让更多企业获得资助能够更好的实现政策功能;从科技政策体系来看,天津市科技政策能够较好的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策间协同效果明显,形成较强的执行力。最后本文进一步对未来科技政策执行力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提出六项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分别为科技政策执行力复杂性演化模型的构建、执行方行为规则的探讨、科技公共治理理论的引入、执行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分析和界定、地域性差异、以及更加详细的量化分析。
易晓芹[6]2016年在《中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战略。创新驱动在高新技术产业活动中尤为重要。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突飞猛进,国际社会普遍将其视为度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的标准尺度。因此,各国均将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种必要的政府行为,这种政府行为也日趋制度化,可以说政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的研究,尤其是跨国间政策的深入研究,探索他国创新政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设计和制定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政策已然成为多数学者近些年来研究的关注点。创新政策是国家或地区推动创新发展的政策组合,是一个包括财政、税收、法律、金融等各种政策的复杂政策体系,处于该体系中的每一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政策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从而发挥政策间的协同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营造国家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参与者的创新能力,保护创新成果,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即围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为主的由政府发布的包括财政、税收、法律、金融等各种政策的政策体系。政策工具作为一种桥梁,在创新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起到了连接作用,因此对创新政策工具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能够很好的说明各项创新政策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对比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收集和归类整理两国创新政策文本。首先,以创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为切入点,探寻两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运行机制的异同及政策类型与内容的协调情况。其次,从政策工具视角和产业活动类型视角,考察中美两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在政策工具类型的选择和不同产业活动阶段创新政策的选择的差异;然后,从四个方面对中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进行评析,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形势、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研究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的实践效果并探析存在的差距;最后,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何英[7]2010年在《美日欧技术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建议》文中认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这样一个非常激励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最终要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积极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本国的技术创新成为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做法。在实践中,我国对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表现出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为了激励技术创新,国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现状;阐述了技术创新政策的内涵、分类、目标、原则和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理论、技术创新政策工具;从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开始,对美日欧技术创新政策进行分析;通过对美日欧技术创新政策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本身的分析,发现我国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究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基于国外经验对发展中的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提出建议,主要包括: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加强立法支持力度、创建宽的融资渠道等方面。
苏英, 赵兰香, 吴灼亮, 曲婉[8]2006年在《美国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新经济模式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源于其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一系列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政策。美国作为尊崇自由市场制度的国家,政府在创新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中经历了一个从观念性地位的确立到政策系统的成熟发展的演变历程。纵观美国创新政策的演变历程,其政策的结构性演进过程为我国经济模式转轨期创新政策的制订提供启示。
黄悦胜[9]2002年在《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产业结构从高度集中向低度集中的方向变化,向更能够发挥中小企业作用的方向变迁。技术创新在其中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选择与制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和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技术创新学以及创业学等有关理论工具,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技术创新政策的内涵、构成、机制,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和创新模式的研究框架,并就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与模式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技术创新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是科学技术政策及其它政策系统相关政策的结合。降低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任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领域内涵应包括培育企业家创业政策。本文提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四元结构论”:融资政策、研究开发的政府支持政策、培育企业家创业的支持政策、制度环境政策,这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 (2)融资难已成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不利因素。融资创新必是我国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的最终选择。微观上,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如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选择权融资、举债经营、商贸融资、租赁融资、商业票据融资、存托凭证融资、OTCBB交易市场等。宏观上,“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意义。信贷专业化包括发展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基金、票据业务同业拆借、风险投资、创业板市场等创新金融工具。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公司、企业天使网络、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财政刺激等措施促进风险投资。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在信贷担保专门化方面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由政府为主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由社会团体或协会组织共同组成的互助担保机构、由中介商业机构组织的营利性的商业担保机构。我国应制定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 (3)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支持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供给类政策和需求类政策。税收优惠已成为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我国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税收优惠体系,实施补助金政策,促进科研开发。我国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组织政策包括官产学研、企业研究开发组合。充实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职能,帮助中小企业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研究建立满足自身技术创新需要的研究开发机构,是官产学研的制度基础。我国官产学研制度要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实施政府科技计划以增加财政支持;制定技术创新及官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组织协调重大的技牟术创新项目以积极推动官产学研合作。我国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组合的活动,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本文通过深入的研究表明,政府采购制度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起重大的支持作用。 (4)培育企业家创业的支持政策包括融资政策、孵化器政策、新创企业的财政激励政策、制度环境政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政策。孵化器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在培育现代企业家、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服务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我国孵化器产业发展要强化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网络意识,实现企业化、多元化、专业化、资本化、品牌化、国际化、虚拟化。 (5)研究表明,完善法律法规是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国政府规制建设的制度安排在于简化行政程序,为新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方便;简化申请程序以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简化行政管理和法律,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的优势,增强中小企业在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方面的创新精神。我国制定反垄断法要注意防止地区市场的分割、突出保护消费者和促进有效竞争、加强信息研究等基础工作、建立相对独立的反垄断监管部门。 (6)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三大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应选择向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倾斜。 (7)我国高新区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要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向注重软环境转变;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开拓国际市场转变;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转变;从渐进性改革向建立适应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二次创业时期的政策取向是培育区域创新网络、营造区域发展的创新环境、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社会化的服务系统、重视区内中小企业的衍生和发展。 (8)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各地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选择符合实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与创新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和经济的飞跃。
冯莉[10]2015年在《基于政策要素的美国创新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创新政策是实现创新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及刺激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创新强国,随着时间变化不断更新着国家的创新战略,创新政策所关注的领域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美国创新政策进行研究有利于对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公共政策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即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或内容、政策工具。为了更好分析美国创新政策的发展,从宏观上对美国创新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以此清晰的了解美国创新政策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在了解创新政策演变历程的前提下,基于90条创新政策文本依据文献调研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对美国创新政策主体、政策内容、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据此,根据美国创新政策的发展对中国提出建议。通过对文本分析表明:美国创新政策主体从表面上看比较单一,但是政策的制定实际是各个政策制定主体间利益的平衡,每个政策主体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其次,美国创新政策内容以先进制造业为例,从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分析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状况,随着时间的变化所针对的领域也在不同的改变,但是美国政府一如既往的重视财政、税收、金融、经济政策,通过财政措施、税收措施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及就业人口的增加,同时对新兴升起的国家安全领域、医疗领域、环境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到高程度的体现;再次,从政策工具类型进行量化表明,美国创新政策工具类型使用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三种政策工具类型相互协作发展,促进美国创新政策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但是依旧存在政策工具使用过溢、不足或缺失的情况,因此对政策工具的分布进行适当的调整是有必要的,分布合理的创新政策工具有利于美国创新政策效用的最大发挥。最后,从政策主体、政策内容、政策工具类型这三个要素的关系对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提出了发挥全国人大在制定法律中的权威性作用、关注与民生相关的创新政策领域以及合理使用政策工具类型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美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D]. 李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2]. 美国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 武海亮.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3]. 中美日技术创新政策比较研究[D]. 何跃. 安徽财经大学. 2011
[4].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分析[D]. 彭坤. 东北大学. 2010
[5]. 科技政策执行力研究[D]. 闫凌州. 天津大学. 2015
[6]. 中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比较研究[D]. 易晓芹. 电子科技大学. 2016
[7]. 美日欧技术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建议[D]. 何英.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
[8]. 美国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J]. 苏英, 赵兰香, 吴灼亮, 曲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9].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研究[D]. 黄悦胜. 中南大学. 2002
[10]. 基于政策要素的美国创新政策研究[D]. 冯莉. 电子科技大学. 2015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科技政策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工业机器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