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21世纪党的执政使命_政治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21世纪党的执政使命_政治论文

“三个代表”的理论与党在21世纪的执政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除了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任何特殊的私利。强调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执政使命,并非出于党的某种特殊利益,而是21世纪中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要求。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各种政治力量、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由能否推进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来决定。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在众多政党和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历史任务,并致力于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在中国,没有其他任何政治力量能够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来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这是必须明确的。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执政使命,也是现阶段党的建设的立论前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实现21世纪执政使命的重要理论准备。

一、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执政使命和在20世纪的执政经验

在当代世界,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大国中连续执政半个世纪以上,具有辉煌执政历史的举世瞩目的大党。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有着巩固的执政根基,丰富的执政经验,并且拥有其他任何政党无法比拟的政治号召力。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执政地位,这一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做出那么多牺牲,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并严肃认真地纠正这些失误,以形成和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这样一个在新中国执政长达50余年,如果加上自1927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的执政经历,则执政历史至今已长达73年的党,可以说不仅有了巩固的政治基础,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应对如前苏联解体和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东南亚金融风暴、1998年长江洪灾这样的政治、经济、自然的巨大风险中,获得了足够的证明。

但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380页。)对于承担着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在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现实任务的执政党来说,在如何执政的问题上还有许多情况、许多规律仍属于“必然王国”。联系世界历史实践,共产党在如何执政的问题上还只能说处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探索进程之中。特别是在从20世纪迈向21世纪,新旧体制发生大的转换、新旧社会思潮发生大的碰撞、世界关系格局发生大的转变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

承担着21世纪执政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曾经有过丰富的执政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主要是在两种执政环境中取得的。其一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局部区域范围内,为了应对革命战争的环境需要;其二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为了应对在一个被旧政权和战争破坏得满目疮痍的国土上,迅速推进工业化初期进程的需要。在这两种执政环境中,社会运作机制的总体特征是传统的、非现代的,甚至是处于战时或“准战时”状态所要求的那种特征。群众政治动员、国家权威、行政方式等等一再成为执政活动中的重要经验。这些经验中有不少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从总体上说已难以应对21世纪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在迈向21世纪的重大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一系列重大方面探索执政的新鲜经验。首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全社会范围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个体的利益意识和主动性大大增强,用传统的“麻袋装马铃薯”的方式整合社会已渐成过去,新的社会整合机制要求有新的执政思路。其次是知识经济日益逼近的社会主义背景下执政的经验。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金字塔式的文化结构正在被社会普遍占有信息的网络型文化结构所取代,用传统的“注入式”方法调控社会正在成为过去,新的社会调控机制要求有新的执政思路。再次是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大转折的世界背景下执政的经验。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在主权框架中的执政活动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这种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显得更为严峻。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以及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新的世界格局对于每个民族国家都要求更新执政思路,而承担着21世纪执政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更要探索新的执政经验。仅就这些基本方面来说,党在20世纪执政的经验已难以完全应对新的执政局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在谈到21世纪执政后继者的时候说,“现在还不放心啊!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1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作为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提到了全党面前。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正是解决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理论钥匙,是保证中国共产党完成21世纪执政使命的重要理论准备。

二、一个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党才能保证在21世纪把中国带进辉煌境界

之所以讲“三个代表”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完成21世纪执政使命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准备,因为只有一个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才能保证在21世纪把中国带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辉煌境界。在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把党的先进性、党在21世纪执政的历史使命性和具体历史时期的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作出了既具有科学理论价值、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概括。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执政使命是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而党的先进性正是体现在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之中,体现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之中,体现在中华民族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之中。

面对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只有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握其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规律性,并在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充分体现这一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跟上时代步伐和历史进步潮流,才能真正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无愧于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说,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而从当代世界现实来说,以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为核心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竞争中的成败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经济建设能否搞上去成为邓小平当年所说的“真正睡不着觉”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只有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不辱在21世纪中国的执政使命。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政治敏感性,而是闭目塞听,固步自封,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那就不可能真正领导人民实现中国在21世纪的现代化伟大目标,甚至会被不断进步的时代所淘汰。

面对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只有清醒地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主导意识形态方面真正建树起中国人民所必需的、体现历史进步性和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推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党在中国21世纪历史进程中的先进性,才能真正团结和领导人民建设一个不仅富裕、而且文明的现代化中国。人类社会的进步,集中表现在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即两个文明的积累和进步。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及其执政的资格与能力,从根本上说要视其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同时也必须看其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这些理论在中国文化中的指导地位,有效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执政的思想根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才能真正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防止任何思想僵化和软弱涣散,密切关注21世纪人类的文明进步,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获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广泛而充分的政治认同。我们党致力于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在历史进步意义上的发展、富裕、繁荣和文明的共同愿望。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点,或者不能在根本性的层次上准确理解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那就不能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就难以确有把握地完成在21世纪中国的执政使命。这在一般理论上来说,本来是比较明白易晓的道理,但是,如果面对21世纪具体的历史进程,面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问题就变得并不那么简单。当跨进21世纪的时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日益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人们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整个社会利益格局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面对这种正在出现的新的社会利益格局,如何准确把握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有一系列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时还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切实地表现在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为这一根本利益而奋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中国执政的基本价值内涵。

三、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党在21世纪执政使命的紧迫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成功地承担起在21世纪中国的执政使命,毫无疑义必须有一支真正获得人民群众拥护与信赖的、具备“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江泽民总书记谈及这一点时指出,“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已经成为提在全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注:参见江泽民:《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人民日报》1996年6月24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705页。)从党的领导干部队伍的实际和21世纪党的执政使命出发,建设好这样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要求就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标准,保证这支干部队伍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服务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否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面对风云激荡的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在于我们党能不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江泽民总书记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当前,党的干部队伍正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这支优秀年轻干部在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一批新的40岁上下的同志正在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他们大都工作了十多年二十年,还可以为党和国家工作20年左右。这支领导干部队伍年富力强,文化程度比较高,思想活跃,勇于开拓进取,已经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其中也有一些同志身上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少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外基本历史的深刻了解,缺少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群众工作考验。尤其是有些干部不能密切联系群众,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群众,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就会严重制约我们党在21世纪执政的头20年的进程,对中国在21世纪的长期发展也会造成种种障碍性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把解决领导干部队伍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队伍,看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为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培养经得起21世纪执政考验,具备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利益关系新格局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的优秀干部队伍,首先要提高这支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要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要使他们始终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能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面前明辨是非,把握好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性要求,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要使他们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时处处用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来评估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既胸有大志,又脚踏实地,做一个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这样的一支干部队伍才能真正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承担起我们党在迈进21世纪时的执政使命。

标签:;  ;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21世纪党的执政使命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