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贾岛诗名显赫却屡试不中,困顿科场达二十五年之久。在贾岛身上有释子与儒生的双重身份,退隐与入仕的矛盾也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将探究支撑着贾岛在物价高昂的长安困守二十五年,使他能够屡次落第却依然决意仕进,执着不悔的原因。
关键词:贾岛 执着仕进 儒家思想 苦修精神 性格
贾岛是否真贫寒?
之所以首先提出并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如果贾岛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撑他在长安应举,那么他的困顿执着也就显然打了折扣。且早先俞浩胜先生就在《孟郊贫寒诗新探》中就质疑孟郊的生活状况是否真的贫寒,并旁征博引论证出孟郊存在那么多的贫寒诗,并非是他生活上的困顿所至,而是仕途不畅的郁闷之情的遣发,他是有支撑自己生活的条件的,并且可以说是衣食无忧。那么贾岛呢?
贾岛比孟郊小28岁,孟郊祖上有任官者,且孟郊拥有童仆、婢女和田产。相比而言,贾岛的身世就“凄惨”多了。苏绛的《贾司仓墓志铭》中写道:“祖宗官爵,顾未研祥,中多高蹈不仕。”在非常注重门第观念的李唐王朝,如果祖上任官,贾岛不会隐而不谈,且贾岛以自己是贾谊的后人为荣,可见他是非常注重祖宗官爵与名望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贾岛的祖辈没有任过高官,甚至说没有任过官。既未任高官,就无因祖辈仕途昌达而生活优渥的可能性。
贾岛自身早年出家为僧,齐文榜先生根据贾岛的《青门里作》与《寄贺兰朋吉》两诗考证出贾岛出家的年龄应为十岁。贾岛幼年出家,结合他后面经韩愈所劝还俗的经历,可以证实他自身的佛教信仰并非十分深厚,甚至初期对佛教是一种懵懂的状态。那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朝廷为了平定战乱,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但是出家为僧即可免除赋税。所以贾岛幼年出家大抵与他家境贫寒,出家可逃避赋税相关。
另外,在贾岛的诗集中多次提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比如著名的《朝饥》:“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贾岛不但忍受着饥饿,还有严寒。《客喜》中:“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表现贾岛贫、病、饥、寒的诗作在他的诗集中不胜枚举。且贾岛确实有多次像朋友祈求食物和财务的经历,这些都可以在他的诗和他与友人唱和的诗中找到证据。如果不是对贫寒有如此切身的体会,很难写的如此真实而动人。《唐才子传》载贾岛:“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己”。对于贾岛的贫寒世人是普遍认同的。
儒家的济世之情与佛家的苦修之心
1、儒学思想影响下的济世之情与报国之心
要想解决贾岛在贫病中困守于物价高昂的长安坚持科考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要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古代,文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都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想要为国效力,通过科举入仕是最直接最被世人认可的途径。
唐朝中晚期时,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文人志士都生出报国的理想。贾岛虽然幼年出家,思想中不可避免的打下了佛教的烙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民族危亡的加深,儒家的入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贾岛在行动上背弃了佛教,通过韩愈的帮扶走上了科举入仕之路。在贾岛正式还俗之前,就往来幽州、洛阳和长安之间,先后投诗文坛名手,为自己还俗入仕做准备。虽然在贾岛的诗中高唱家国天下的诗歌不多,但是这些诗中贾岛的报国之心,济世之情也是清晰可见的。比如《北岳庙》中的:“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夕思》中“会自东浮去,将和欲致君。”《就可公宿》:“由来多抱疾,声不达明君。”这三首诗都体现出贾岛希望能伴君侧出言献策,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的感情。
在贾岛的身上还有一个侠客的形象。贾岛写了著名的《剑客》一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把一个打抱不平、心怀天下的侠客描绘的淋漓尽致。十年磨一剑,这个侠客也是贾岛自身的写照,是他想要报国救民的思想的阐发,展示出贾岛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这样的理想和热情,是支撑着他“年年供奉在名场”的原因之一。以至于韩愈晚年济世的热情减退时,贾岛依然在执着用世。
2、佛家苦修精神对贾岛的影响
提到贾岛,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就是推敲和苦吟。虽然推敲故事的真伪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贾岛以“苦吟”著称确实是被大家广泛接受认可和接受的。他作诗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永无止境的追求完美,追求严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确实是他苦心作诗的体现。除了追求完美的性格原因外,也与他所受的佛家苦修精神的影响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闻一多先生说贾岛:“形貌上虽然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虽然贾岛主动叛离了佛教,但是佛教的对他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贾岛一直与无可和其他一些僧人有往来,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国家对佛教的提倡导致佛教派别的增多,贾岛对佛教也有了新的认识,对南禅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体现在他的诗中就是清冷幽辟的意境,众多佛教意象,以及苦心孤诣的造字炼句上。
佛教影响下的贾岛更喜欢审视自己的内心,更喜欢追求冷、清、幽辟。佛教讲求苦,屡试不第,贫病交加的贾岛对“苦”更有着切身的体会,甚至苦与他自身相融洽,浸到了他的骨子里。他的生活苦,他作诗也带着一种苦行僧的感觉。这种苦修精神,苦吟的行为也练就了贾岛执着坚韧的性格。屡试不第,饥寒交迫对于他来说并非不可忍耐,他不急躁,也不过分伤心,好像这些都不足以打倒他。
所以,佛教苦修精神和贾岛的苦吟行为,也是导致贾岛坚韧性格的原因之一,这也导致贾岛能够在科场上坚持二十五年而不放弃。
三、对才华的自负与对诗名的追求
1、对才华的自负与对韩愈的承诺
贾岛还俗后苦心学习了十年,在科考之前是非常自信的,甚至到了自负的程度。认为八百举子都不如自己的贾岛,定然不会那么容易放弃希望。从贾岛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屡试不中后,贾岛并没有认为自己文才不如人,而是转而质疑并抨击当时的科举的不公正现象,作了《病蝉》一诗讽刺公卿。他写道:“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想要遇见自己的伯乐,是贾岛执着的又一原因。
贾岛在屡试不第时并非没有生出过退隐避世的思想,且当时社会人们对避隐退世是普遍理解和认可的。贾岛在诗作中也有退隐想法的流露。如“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修。若无攀桂分,只是卧云归”。但是当韩愈询问贾岛的想法时,贾岛回复了韩愈:“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用世之心。这句话既是对韩愈的回答,更是对自己的警醒和鞭策。退隐只是发发牢骚,在实际行动上贾岛从未放弃,一直坚守了承诺。不但他自己没有放弃,还一直在鼓励与他同时科考的朋友不要放弃。沈秀才落第时,他愤怒的指责考官不识人才“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但是并没有因为科考中存在黑暗现象而放弃退缩,他告诉沈秀才:“明年春光别,回首不复疑。”于是贾岛也年复一年的应举。“有耻长为客,无成又入关。”
贾岛性格中的狷狂自负,对朋友的承诺与自己坚守不放弃是造成他坚持科举仕进的又一原因。
2、对诗的痴迷于对名的追求
贾岛对诗是痴迷的,诗确实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里依靠。杜丽萍老师发表的论文《论贾岛的人生道路选择》中认为贾岛困顿长安,是追求“立名”与“立言”综合作用的结果。贾岛好诗,希望在政治和文学文化中心的长安,使自己的诗能得到诗坛广泛的认可。认为功与利都不足以支撑贾岛留在长安,而屡试不第后诗名成了贾岛新的信仰。我认为,爱诗和渴望参与到政治中心被别人认可是贾岛执着应举的原因之一。只有在政治中心的长安才更方便结交诗坛大家,也更方便自己诗作的流传。如果贾岛退隐深山,以他的出身和名望很容易被大家遗忘,这是贾岛所不希望的。
但是杜丽萍老师认为,追求功名不是贾岛执着用世的原因,因为以唐代的官员升任制度贾岛不可能在任高官,所以贾岛对功名是云淡风清的。我对此持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还俗后的贾岛,在他的心里儒家思想已经占了上风,儒家讲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追求建功立业。在实际行动上,贾岛任官后积极赴任,兢兢业业,最终死于任上。这实际上也是对功名的追求。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看待这个问题。
结语:造成贾岛屡试不第依然能坚持仕进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是社会大背景,佛教与儒学双重思想的影响,以及贾岛自身性格综合作用的结果。贾岛一生挣扎于入仕与退隐之间,在贫病中依然坚持仕进,无论这样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义,他的这种精神终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参考文献:
[1]俞浩胜.孟郊贫寒诗新探[J].广西师院学报,1990(1).
[2]董 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518.
[3]齐文榜.贾岛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2.
[4]齐文榜.贾岛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6.
[5]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0.
[6]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7.
[7]杜丽萍.试论贾岛的人生道路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5).
作者简介:张品瑶,(1993—)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论文作者:张品瑶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贾岛论文; 佛教论文; 长安论文; 贫寒论文; 自己的论文; 执着论文; 科考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