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绿色教育_自然保护区论文

德国的绿色教育_自然保护区论文

绿色教育在德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德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就听说德国的环境保护做得很好,到德国学习环境保护经验,对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来讲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自然之友”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早在1997年就和德国的环保组织“拯救我们的未来(SOF)”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其间SOF曾邀请中国的记者、教师和环保作家到德国访问。1999年,当时“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给我争取了一个名额,遗憾的是我远在长江源头作考察,联系不上。这次,梁先生又推荐了我。此行由10人组成的中国民间环保访问团在德国的11天中,走访了近10个野生动物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生态农场。应该说我们只是看到了德国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一个缩影,但受到了不小的启发。

汉堡街头

我们访问的第一站是汉堡。汉堡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的入海口,汉堡的城市特征和中国上海很相似,为德国最大的河港和第二大城市。

飞机降落前,从空中我们就看到汉堡掩映在一片葱郁的绿色之中。等走近汉堡,很难想象这是德国第二大城市。我想象中的汉堡应该是满目的高楼和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就像纽约、东京、上海。但在汉堡除了一座电视发射塔外,看到的高层建筑大多是有几十到上几百年历史的教堂。汉堡市中心的建筑都比较低矮,写字楼也大多为7层。走在汉堡街头没有行走在其他都市的水泥钢筋峡谷的感觉。

易北河把汉堡分成两部分,南侧是工业区和港口,其中著名的空中客车的主要设备就在这里生产,北岸是商业和居住区。汉堡靠近河流和海洋,航运发达,许多年前就在市区开挖了运河,现在古老的运河仍然在使用。有河自然就有桥,许多房子都是依运河而建,桥和房子联成整体的建筑群,成为汉堡的又一特色。

在汉堡的市中心,有两个很大的人工湖,湖中有一束喷射达几十米高的水柱,还有游船和帆舨,不过更多的还是天鹅和野鸭。汉堡的市民和游客喜欢喂食天鹅。湖中的天鹅也早已经熟知了人的习惯,一旦有人靠近湖边,成群的天鹅和野鸭马上就游了过来,不仅吃投在水里的食物,也从人的手中夺食,还有的青年干脆用嘴叼着食物,让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来一个“亲吻”。

夕阳下的湖边我看到了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孩子很小,还不能走路和说话。湖里的天鹅似乎非常有灵性,一直在水里跟着小推车转。孩子的眼睛一直盯着天鹅,母亲停了下来,拿出一包食品,一边投向湖里一边在给孩子说着什么,似乎在告诉孩子,这是天鹅,它会游泳,还会飞,它是我们的朋友,它饿了,我们应该给它吃的,看它在谢我们呢。孩子在婴儿车里高兴地挥动着手脚。我当时想,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就能这么贴近自然,他在感受母爱的同时也感受了自然的美好,那么,在他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中,对自然能不亲近吗?

我们可以看到汉堡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首先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尽可能地贴近自然。

野生动物园

汉堡以北的Eekholt野生动物园是一个私人公园,建于25年以前,面积有63公顷。野生动物园不仅供人参观,里面还有一个宣传教育中心,主要介绍当地野生动物与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植物、动物和人的相互关系。动物园可提供住宿,学校可组织学生在动物园里活动好几天,接受系统的生态教育和培训。每年这里要接待8000多学生。Eekholt野生动物园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从事宣传、教育、研究,经营目的只是维持运转。

培训部的老师知道我们都是做环保工作的,也就直接把我们作为教育和培训对象。在相互介绍认识以后,他们带领我们走进了游戏区域。我们像其他接受培训的孩子一样排成队,以一种孩童式的方式——后面的人把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上,闭上眼睛,不许讲话。老师在前面牵引着这列“火车”走进森林,让我们用耳朵来感受来自自然的声音。“火车”到站后,老师让我们讲述了刚才听到的声音,这是我们在都市久违了的风声、鸟鸣声。接着我们又被带到了一个用布蒙住的箱子前,其中一个人伸手到箱子里去,用手来判断箱子里是什么动物,最后打开——是只猫头鹰。猫头鹰是本地最有特色的动物,保护猫头鹰是公园教育的主题。

公园里每天都有专门的训鹰表演,训鸟员戴着皮手套,一边讲解,一边比划着特有的手势,打着口哨,挨着个把停在周围的不同种类的鹰招来,停在他的手上,同时介绍这些鹰的特性。我看到周围坐着的孩子听得非常入神。训鸟员还时不时地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鹰在孩子们的头顶上飞来飞去,胆小的孩子来回躲闪。我当时就想孩子在这里不只是简单地认识了鹰。

在圈养狼的地方,一位学者型的老师正在给一群七八岁的孩子介绍狼的习性和狼的故事。他在讲解过程中,一会学狼叫,一会拿出一排狼的牙齿,让每一个孩子都摸一下尖尖的狼牙,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更多地了解了狼。

教育中心通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方法。通过讲解和游戏,第一步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动物和植物的美丽。老师们并不直接称呼某种动物,而给所有的动物都起了名字,包括蛇和蜥蜴都有类似玛丽娅、查理等非常好听的名字,这让孩子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是平等的。第二步是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老师认为孩子们都有好奇心,就像圣诞礼物,用纸包起来就显得很神秘。因此,在这里他们就用布盖上的猫头鹰标本等类似方法来吸引小孩。第三步是清除孩子心中的偏见,让他们懂得尊重自然。比如刚开始孩子们都害怕狼、蛇,通过讲解和对动物的亲近,孩子们重新认识了这些看起来令人害怕的动物。第四步是动物的价值分类,向孩子介绍环境评价知识。例如怎样恢复一个小塘的生物多样性,教孩子怎样在家里饲养动物,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最后是与孩子们共同讨论我们的未来,听取孩子们的想法和建议。

培训中心的老师们来自两方面,除了全职的工作人员以外,还有许多志愿者。德国的法律规定,男子18岁以后必须服兵役一年。如果不去,也可以在医院、幼儿园、自然保护区做一年志愿者。在这里也有一些女性志愿者,我们就遇到了一个18岁的女孩子,刚高中毕业就申请到公园做志愿者,她希望在这里服务一年后再去上大学。因为在这里她不仅能帮助孩子接受教育和培训,同时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工作能力也会提高。

每年Eekholt公园接待的游客有20万人,除了门票收入以外,公园的建设和维持经费来自私人公益投资和社会捐助。

国家公园

在德国期间,组织者SOF安排我们参观了好几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德国对保护的区域划分很细致,按照德国环境法律分为:一类是自然保护区,这是最严格的保护区类型,在保护区里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利用。游客可以进入,但是不准离开路径、不准打猎、不准丢弃污染物。目前德国有6361个自然保护区,占德国面积的2.4%。另一类就是自然风景保护区,自然风景保护区一般比自然保护区大,没有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格。主要是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同时可供游客休养之用,但严格控制建筑范围。目前德国有6616个自然风景保护区,占德国面积的26.9%。还有就是国家公园、生物圈自然保护区、风景公园、自然遗产、必须保护的风景点、必须保护的生物群落生境共8个类型。

德国的国家公园与我们的公园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围墙,不收门票,降了停车场有餐厅以外,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服务设施,甚至包括卫生间。核心区里不通公路,也没有缆车,道路是自然的沙土路面,只在危险的地方有护栏,或架有简易的木桥,到这里旅游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只能在公园中徒步行走。德国的保护区类型很多,面积特别大,分布到每个保护区的人就特别少了,但即使这样,保护区里仍不许搭账篷,不许生火做饭,甚至不许大声讲话。

德国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比较高,高层领导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科学家担任。在昂格明德市,著名的生物学家苏可教授专门赶来陪同了我们三天,他是前东德的环保部部长,他促成在昂格明德的德国与波兰的边境线上建立了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苏可教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这里多种类型的保护对象,包括森林保护、河道保护、干旱草原保护,甚至详细介绍了一小片我们觉得不起眼的沼泽草甸。苏可教授专门带我们参观了一个生态农场,这个地区以前属于东德,农场主要是养猪,数量很大,一头猪一年的排泄量是人的十几到几十倍,几十年的时间,猪的粪便污染了这里所有的河流和湖泊,连当地居民的饮用水都成为问题。东西德合并后,在当地的专家和环保人士的推动下,农场开始转为生态农场,靠种草养牛。牛不完全圈养,每天都定时到户外的草场活动,享受地里的青草和户外的阳光。虽然农场生产出的奶制品价格更高,但这种生态产品正在被德国的许多消费者所接受。自从结束养猪以后,农场生态得到了恢复,农场周围成为了旅游区,连农场的生产过程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农场本身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德国大型自然保护区通常是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合作建设,特别是环境教育工作,一般是由民间组织提出设想和建议,政府出资建立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展览中心,支付部分管理人员的工资,具体的管理运作和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由民间组织来完成。有些宣教中心还有小的商店,出售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纪念品,所获资金用于中心的维持。这种方式筹集资金不仅是德国也是其他西方国家民间组织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昂格明德市有德国最大民间环保组织NABU的教育中心,苏可教授的女儿在那儿当主任。这个中心室内室外的展览和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中心还组织当地居民开展许多有趣味的活动。这里出售许多手工制品和本地特产,来中心参观的人在受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吃饭、购物,在资金上也就间接支持了NABU的教育中心。而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经费来源至今只有一个渠道——捐助。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国民间环保进程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面

德国是一个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国民素质非常高的国家,他们的环境保护令我们羡慕不已,但同时德国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德国的街头很整洁、漂亮,但许多街道两侧的墙上、地下通道和一些公共设施上都喷涂着许多杂乱的画和文字,我原以为这是德国的街头艺术,但又找不到美的感觉。后来别人告诉我这是涂鸦画,是一些好事者干的,他们总喜欢找一些违法的小事来寻求刺激。

德国的烟民很多,特别是女烟民的比例要大大超过中国,但一些抽烟人的习惯不太好,因此,在公共汽车站和一些街头死角可以看到成片的烟头,一些人抽完烟随手就把烟头扔在地上,还用脚拧一下,这都成了习惯。曾经到中国采访过民间环境保护的《德国国家地理》的记者罗福·博克迈尔先生讲述了他在兰州的经历。坐在兰州新建广场的座椅上抽完烟,罗福·博克迈尔掐灭了烟头,正准备像在德国丢烟头一样处理,但他发现周围的市民都在看着他,他不知所措,当醒悟过来,把烟头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后,市民给了他一阵鼓掌。为此他深受感染,在这次中国之行的文章中加写了一篇关于兰州的文章。

德国的生活环境与中国的生活环境很难有个对等的比较。即使这样,德国人还在后悔,中世纪由于航海及建筑的需求,整个欧洲的原始森林几乎都被砍光了,后来经过上百年的努力,人工林和次生林才恢复起来,但比起原始林来,物种少了许多。本来欧洲的植物物种就少,12米以上的乔木仅有200多种,相比之下,中国云南就有8000种,这令欧洲人羡慕不已。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希望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更多的不是为他们前人的破坏遗憾,而是为前人能保护下这些丰富的物种而骄傲。

标签:;  ;  ;  ;  

德国的绿色教育_自然保护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