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慢性失眠中的干预作用论文_陆帮玉

贵州省印江自治县中医院 针灸科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慢性失眠中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慢性失眠患者62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均采取针灸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入睡时间、总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入睡时间、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失眠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针灸:慢性失眠:干预作用

睡眠障碍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特大问题,据卫生部2000年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失眠症患者已达数千万人[1]。在我国城市居民中,失眠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0%-20%。慢性失眠是睡眠障碍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相当长时间对睡眠质量的不满意。慢性失眠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烦恼和紧张,对自身健康过分关心等,为帮助这类患者提高临床疗效,我们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到我院针灸的慢性失眠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与排除标准

慢性失眠症患者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2]:(1)主诉晚间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入睡时间或夜间醒后再入睡时间30min;(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以上,并持续6个月;(3)睡眠干扰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影响到日间工作;(4)不存在未解决的重大生活事件和心理冲突(除去对睡眠的恐俱)。排除标准:(1)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以及各类精神疾病患者;(2)排除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的失眠。

1.2一般资料

从PEMS3.1版统计软件完全随机设计获得随机数码,装入信封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

32例,男13例,女19例;平均47.2±15.1岁;平均病程28.8±20.2个月。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岁;平均48.9±14.6岁;平均病程27.3±22.3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两组患者量表各项评分,组间比较经X检验及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干预组给予针灸和心理护理治疗,每次针灸治疗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交流,具体护理如下:(1)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深入了解患者生活、体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精神活动等演变过程,在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整个情况后,对患者以理解、同情的态度,让患者把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经常担忧的问题或者容易激怒的事情,开导患者,实际上患者能将思想上的痛苦诉说出来也是一种心理宣泄,正所谓“因郁致病,郁去则病除”。同时要增强患者对失眠治疗的信心。改变患者对睡眠的不适当的观点和看法,消除主观上的焦虑。(2)进行睡眠卫生知识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睡眠的有关知识,知道睡眠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睡眠时间不是睡眠充足与否的最重要指标,睡眠质量更重要。睡眠时间的缩短对个体健康并无大碍,无需渴求睡够8h。消除失眠引起的继发性焦虑,打断失眠-焦虑-严重失眠的恶性循环。(3)帮助患者建立“睡眠记录本”,让患者每天早晨统计前日睡眠情况,包括上床、起床时间,估什人睡时间、总睡眠时间、隔日复诊时帮助患者分析,正确评价睡眠情况,避免患者夸大失眠的程度,建立信心,减轻心理负担[3]。(4)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①制订有规律的作息计划,取消午睡,夜间定时就寝,逐步形成正常的睡眠节律;②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加强体育锻炼。(5)合理用药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明白用药的目的不是让睡眠依赖于药物,而是以药物为手段,重建睡眠正常的规律。服用催眠药物应在20min后上床熄灯睡觉。不宜在床上服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催眠药物,睡眠好转后果断停药,必要时用非催眠药物作为暗示剂替换,或非催眠药与催眠药协调使用,逐步停用催眠药。针灸治疗:以养阴潜阳、安神开郁为法,取穴:百会、神庭、太阳、率骨、失眠穴(风池与完骨穴连线中点)、神门、三阴交、照海。均取双侧,第1周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针灸和一般的常规护理。

1.4睡眠质重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OSI)睡眠评定[4],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末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睡眠质量。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入睡时间、总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入睡时间、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睡眠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睡眠质量好坏受个体躯体和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慢性失眠症发生于各年龄阶段,以脑力劳动、高年龄、高文化程度、离异丧偶、性格内向、家庭关系不和睦者发生率高[5]。失眠症患者往往伴有入睡前焦虑,这种怕失眠或失眠带来危害而产生的焦虑对睡眠具有消极影响,一是使夜间生理活动加强,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二是使人缺乏“睡眠感”,容易错误地估计自己的睡眠状态;三是导致次日白夭诸多的心身痛苦症状。有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现状的评价有夸大倾向。因此,对患者的情绪障碍和对睡眠不正确的认识等适合予以心理干预。本研究显示,通过4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盘、入睡时间和总体睡眠状况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说明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有效地改善患者睡眠的总体状况,提高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价。心理护理千预组入睡时间改善效果明显,治疗前的心理护理交流有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的趋势,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能在治疗过程中很快进入睡眠状态,患者通过“睡眠记录本’以了解和客观认识自己的睡眠情况,使自己对睡眠状况的评价更接近于真实,有利于帮助患者建立起恢复睡眠节律的信心,按照护理指导的要求建立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律能有效地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其远期疗效追踪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庞宗媛.慢性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监测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101-102.

[2]钟代曲,蒋晓江,马国重,等.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4):28-31,34.

[3]赵新慧.镇静催眠药联合抗抑郁药在慢性失眠中的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4,(3):405-406.

[4]王继辉,温盛霖,甘照宇,等.认知行为自助疗法和唑吡坦治疗慢性失眠的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728-733.

[5]王继辉,韩洪瀛,张明,等.睡眠伴侣辅助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行为疗法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2):284-288.

论文作者:陆帮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慢性失眠中的干预作用论文_陆帮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