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的脑电图波形与其病灶部位及大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艺颖,鞠伟伟

威海市立医院

摘要:目的:探析脑出血患者的脑电图波形与其病灶部位及大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对其临床脑电图诊断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整理研究脑电图波形与其病灶部位及大小的相关性。结果:本组60例急性脑出血中,EEG异常较明显,多呈广泛性改变,以双侧或单侧弥漫性θ波为主,伴阵发性δ活动。表浅部位(脑叶、小脑)异常率较高,改变明显,深部病变(脑干、脑室、基底节)异常率较低,改变不明显。脑出血量>40ml患者EEG异常率88.9%;出血量20~40ml患者EEG异常率69.2%;出血量<20ml患者EEG异常率55.2%。血肿20~40ml和>40ml的患者EEG异常率均高于脑出血量<20ml的患者。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的CEEG检查及追踪观察对脑出血的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出血;脑电图波形;病灶;相关性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的急危重症,其病情凶险,进展快,并发症多,且死亡率高。脑出血后形成占位效应破坏并压迫周围脑组织,出血灶周围形成水肿区,被出血压迫受损的脑组织产生异常脑电波,而破坏较重以致坏死的脑组织不产生脑电波[1]。有继发性脑出血发生者,脑电图(EEG)监测可表现出出血区波幅频率变慢或波幅下降,有时可出现同侧爆发性抑制。严重脑水肿导致中线移位时,对侧前头部可发现δ波活动[2]。研究还发现无δ波的脑电活动区域性减弱是大脑广泛缺血的特征性表现,是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高危标志[3]。

目前,对脑出血及脑水肿的占位效应所致的EEG改变鲜有报道。急性脑出血及脑水肿程度的定位、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检查,不能实时动态地反映脑功能及代谢变化,而脑电活动与脑的代谢密切相关,对脑细胞缺血、缺氧敏感,所以连续脑电图(CEEG)监测可实时反映颅内病灶及脑水肿对脑功能及代谢的影响[4]。为进一步探讨脑电监测在重症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我们对60例脑出血患者的CEEG结果进行分析,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均于入院当天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39~8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24例,颞、枕叶9例,额叶6例,顶叶4例,小脑8例,脑干5例,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出血量2~110ml。

1.2 研究方法

使用北京太阳科技公司Solar神经中央监测平台进行监测,视频脑电图仪描记EEG,时间常数0.3s,高频滤波35Hz。按国际10-20系统放盘状电极。患者入院首日内即行24hCEEG。

1.3 EEG异常分级

EEG诊断以黄远桂等异常判断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异常。轻度异常EEG主要表现为低至中幅α活动或β活动,各区散在较多中幅不规则θ活动;中度异常EEG表现为中幅不规则θ活动占优势,少量δ活动及节律出现,α或β活动减弱,指数减少;重度异常EEG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的中、高幅不规则θ活动或多形性δ活动占优势,α活动及β活动不明显或减弱,左右半球常不对称,有时有慢波爆发或出现尖、棘波发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本组60例急性脑出血中,EEG异常较明显,多呈广泛性改变,以双侧或单侧弥漫性θ波为主,伴阵发性δ活动。其中,19例脑叶出血中,18例出现异常(94.7%);小脑出血8例,6例异常;基底节区24例中,13例异常(54.2%);脑干5例中,3例异常;脑室4例中,仅1例异常(25.0%)。结果显示,表浅部位(脑叶、小脑)异常率较高,改变明显,深部病变(脑干、脑室、基底节)异常率较低,改变不明显(见表1)。脑出血量>40ml患者EEG异常率88.9%;出血量20~40ml患者EEG异常率69.2%;出血量<20ml患者EEG异常率55.2%。血肿20~40ml和>40ml的患者EEG异常率均高于脑出血量<20ml的患者(P<0.05)(见表2)。

3 讨论

CEEG技术30年前最先运用于颈动脉术中监测急性脑缺血的发生,但由于其数据采集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广泛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监测[5]。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完善,CEEG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存储和远程分析技术的提高实现了连续的EEG数据采集,各种量化分析技术的完善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的自动分析,从而使及时回馈信息,辅助临床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成为可能[6]。

EEG与脑细胞生物代谢密切相关,多环节和多层次的电化学过程产生细胞外电流,EEG可通过头皮进行描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过程发生异常都可以记录下来[7]。EEG对大多数脑损伤敏感,如局部缺血缺氧、细胞功能紊乱。EEG可以发现可逆阶段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当脑血流量降低到25~30ml/(100g·min)时即可产生EEG异常。EEG的波幅和频率进行性变化与脑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需要连续和动态监测多变的脑功能,常规EEG由于检查时间短,其结果不仅可能丢失有意义的数据,而且还容易提供令人误解的信息,CEEG则可提供动态的信息。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颅内压升高,头颅CT检查可能仅发现皮层与白质界面模糊,沟回变浅,中线移位,而EEG对脑组织缺血、缺氧及代谢紊乱特别敏感,但常规EEG仅能短时观察,不能鉴别一过性异常及伪差。CEEG可提供较完整的连续、实时、动态的脑功能信息,具有无创性、操作方便的特点。对于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有其独特的优势,是检测脑细胞缺血、缺氧最敏感的神经诊断学工具。脑出血时的EEG虽无特征性改变,但对于判断出血后脑功能的变化,诊断脑血管病性癫痫、昏迷和闭锁综合征,动态观察病情,评价疗效和判定预后有重要价值。

本组资料显示,脑出血急性期的EEG变化以脑叶出血表现较重,异常率高,波形主要表现为双侧或偏侧广泛θ波及节律,伴阵发性δ活动出现,即使出血量较小,EEG也会有明显改变。分析原因可能与脑叶靠近皮层,病变部位表浅,生物电易于收集有关。因此,对于病变部位较表浅的脑叶出血,CEEG是能够灵敏反映脑功能状态的指标。对于脑深部病变,则可以结合其他检测,如脑干诱发电位进行判断。对于20ml以上的较大面积的脑出血,CEEG异常率较高(69.2%~88.9%),是反映脑功能较灵敏的指标。 CEEG异常改变与脑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大小有相对准确的规律性。病灶部位越表浅,出血量越大,则CEEG异常率越高。CEEG变化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若病侧半球的背景活动呈进行性抑制加重,则为预后不良的征像。

综上所述,脑出血急性期的CEEG检查及追踪观察对脑出血的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CT反映脑组织结构的变化,而CEEG能反映病灶及周围组织的脑功能的变化,这些变化常先于CT出现,二者可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CEEG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较重要的意义,可逐渐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杰.连续脑电图对幕上脑出血预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132-133.

[2]苗青,张干,孙静,等.脑出血患者病灶部位、大小及脑电图波形的相关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356-1358.

[3]张贺齐,吴莉青,孟令海,等.长程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价[J].内科危急重症杂志,2012,18(4):227-228.

[4]王乾,苏立凯.脑电图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5):64-67.

[5]吴松,周媛,苗青.连续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出血脑功能损伤的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2):1260-1262.

[6]张晖,刘国荣,庞江霞,等.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0):1074-1076.

[7]钱芳.脑出血患者60例动态脑电图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18(6):767-768.

论文作者:王艺颖,鞠伟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  ;  ;  ;  ;  ;  ;  ;  

脑出血患者的脑电图波形与其病灶部位及大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艺颖,鞠伟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