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疗效观察论文_曾新艳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接诊的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对其实施血管介入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分析治疗结果,并收集患者的实验室、影像学等随访资料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3例患者中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24例、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9例。33例患者仅1例颈动脉扩张时因并发症而停止治疗,其余患者均满意治疗,其中26例患者未残余狭窄,4例患者少许残余。随访1-5年,显示仅2例患者发生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介入是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有效治疗措施,且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疗效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血管疾病,临床也称无脉症,又因其主要好发于青年女性,因此也称青年女性动脉炎[1],其发病病因尚无明确认识。多发性大动脉炎是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常累及胸腹主动脉、头颈动脉、肺动脉、肾血管及冠状动脉等,可引起患者病变动脉出现扩张并形成动脉瘤。对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目前临床主要有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术两种,对活动期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疗效理想,但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对药物的抵抗作用。对慢性非活动期患者,血运重建术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我院此次对接诊的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实施了血管介入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接诊的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且排除了伴有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入选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21岁到42岁不等,平均年龄(28.1±9.7)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与受累部位相关的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局部麻痛、间歇性跛行、脉弱或无脉及高血压等。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对多发性大动脉炎进行临床分型,其中I型头臂动脉型,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本组13例;II型胸腹主动脉型,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本组11例;III型广泛型,包含上述两种临床特征,本组9例。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在术前均实施为期一周的100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对处于炎症活动期的患者,应先予以患者实施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直至患者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后方可手术。手术采取局部麻醉并实施镇静剂,麻醉后采取仰卧位。常规Seldinger穿刺股动脉,对病变部位进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应用导丝、导管通过血管的狭窄及闭塞段后撤出导管,沿导丝插入球囊导管(若处理颈动脉病变,应在扩张前安置保护伞),进行常规扩张。扩张成功后进行血管造影,观察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必要时可再次实施球囊扩张。对扩张后出现血管夹层的患者,应根据血管下榨的长度及血管腔的内径,植入血管内支架,支架长度应长于狭窄段,直径应大于血管内径。术闭,全部患者继续实施至少为期半年的100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对炎症活动期患者应继续实施激素治疗。

1.3随访:对患者实施为期1-5年的随访,随访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有无复发情况,同时对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必要时对患者实施血管超生、CTA及MRI等检查。再狭窄定义:随访过程中若发现支架置入血管阶段狭窄超过50%者即表示再狭窄。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情况:33例患者造影检查合计发现76处病变,多数患者存在多处病变,仅一例患者存在一处病变。27处实施血管成形术治疗,49处严重病变采取了血管成形术+支架处理,治疗后患者血管腔直径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1。支架置入后的病变均取得了良好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术效果,检查显示,37处没有残余狭窄,占75.51%;12处存在少许狭窄,占24.49%。

表1:表示各动脉血管腔治疗前后管腔内径的比较(X±S)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随访情况: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1±8.7)月。在整个随访过程中,单纯性血管成形术的27处病变中4处发生再狭窄,发生率14.81%;行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的49处病变中有5处发生再狭窄,发生率10.2%,其中1例闭塞症状明显加重,其余4处临床症状无明显加重。再狭窄病变再行血管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再次随访,6月内未现再狭窄病变。

3讨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以下简称TA)是一种慢性的血管炎症,主要好发于亚洲20-30岁的青年女性。TA发病后常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肺动脉干及冠状动脉,发病后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壁增厚、纤维化、狭窄、形成血栓及导致远端器官缺血等。对于TA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认识,部分研究认为细胞免疫机制,尤其是T细胞在整个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对TA的治疗应根据疾病所处时期决定,活动期多采取药物治疗,而慢性静止期可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因此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至关重要。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是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标准,此外结核MRI、CTA、多普勒超声可准确评估TA的活动性[3]。本研究针对33例慢性非活动期TA患者实施了血管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效果理想,术后随访再狭窄发生率相对较低。血管成形术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成熟手段,笔者也就其主要适应症总结如下:TA血管狭窄超过50%者;合并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的血管狭窄性病变;TA旁路术后吻合口狭窄或移植血管狭窄等;儿童患者。本组27处实施了血管成形术治疗,仅4处发生了再狭窄。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方便的治疗形式,可同时治疗多处病变或连续的病变血管段,同时对再狭窄的同一病变血管可重复治疗[4]。但支架治疗具有较高的再狭窄率,本次治疗49处病变,其中5处再狭窄,发生率10.2%。TA再狭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TA患者的大动脉管壁呈炎性反应,其纤维组织受到破坏增生,因此导致管腔狭窄,因此控制炎症反应是降低再狭窄的关键,这点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临床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是理想可靠的,因此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Yadav MK.Takayasu arteritis:clinical and CT-angiography profile of 25 patients and a brief review of literature.Indian Heart J,2007,59:468-474.

[2]Lee SW,Kwon OJ,Park MC,et al.HLA alleles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Takayasu arteritis[J].Clin Exp Rheumatol,2007,25(1Suppl44):S18-S22.

[3]洪钰锟,迟路湘,李起栋,等.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3):5907-5910.

[4]Spacek M,Zimolova P,Veselka J.Takayasu artenitis:use of drug-e-luting stent and ballon to treat recurring carotid restenosis,2012,24:190-192.

论文作者:曾新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  ;  ;  ;  ;  ;  ;  ;  

血管内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疗效观察论文_曾新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