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思德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_张思德论文

论张思德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_张思德论文

论张思德的生命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之启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迪论文,价值观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生命论文,张思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999(2013)04-0134-05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普通战士张思德在距离延安70多里的一个小山村——石峡峪挖窑烧炭,因炭窑塌方不幸牺牲。9月8日,党中央机关为张思德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敬献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张思德的名字从此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广为人知。近70年来,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张思德,一方面表达对他为党的事业、人民利益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的景仰和钦佩,另一方面也从中汲取人生路行进中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换言之,张思德短暂的一生并不轰轰烈烈,也不惊天动地,但他的生命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人生智慧,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根本的生命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命价值是人们对于自我身体、健康、生活状态的感受、感悟,以及生命所具有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与认同。而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总体看法和生命价值的根本观点,反映一个人基本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生死观念。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观积极与否至为重要,决定着这个人生命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作了一个或好或坏的示范。张思德“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1],他的生命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也蕴含了人们向往真善美的正义情感和价值理念。

1.革命需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意识

革命事业、群众利益在张思德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正是基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他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大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执著追求。1933年,张思德参加了红军,逐渐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明白了为苦难的老百姓当兵,为人民的解放打仗的道理。经过长征的艰难跋涉,张思德随部队来到陕北,先后干过通讯、烧炭、开荒、纺线、警卫等工作,在职务上重复着从战士到班长、又从班长到战士的轮换。他说:“做什么工作,都是为党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当兵干工作,干哪一行都是为革命大厦增砖添瓦”[2];“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还是革命的需要”[3]。他参加队伍早,战功卓著,又工作在毛泽东身边,但并不因此而骄傲或为自己捞好处。与他同期参军、甚至比他晚入伍的战友早已提升为营长、团长甚至旅长,他也不因此而黯然神伤。后来回到烧木炭的岗位上,他还是没有任何怨言,仍然是认真战斗和工作。

2.精益求精、勤于学习的敬业精神

张思德坚持干啥就要干好啥的工作信条,于任何工作都当成上前线冲锋陷阵,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奋勇争先。无论是引人注目的首长警卫工作还是在默默无闻的烧炭岗位上,他精益求精的态度没有改变,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常常为领导和战友们所称道。张思德在通讯班当班长时,有一次一封急件要送到总参谋部,恰逢暴雨,他为防止信件被淋湿,就脱下布鞋,把信件放进去,两只对扣,贴身夹在腋下,赤脚在满是泥泞的山路上跑起来。到了王家坪,信是干的,人却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还有一次,张思德送信到90里外的南泥湾,羊肠小道很快磨飞了草鞋,又磨破了脚掌,他就剥了几块桦树皮,用草绳绑在脚上,一个来回,“桦树皮鞋”竟穿坏了好几双。进山烧炭时,张思德精通伐木、打窑、烧火、观色、出窑、扎捆等一整套工序。为了保证木炭的质量,他每每不等火温降下来就钻进炭窑,用布条裹着双手往外出炭。经过他和战友们的配合和努力,足足把烧一窑炭的周期由10天缩短为7天,提前烧出了几万斤优质木炭。

张思德事做得多,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开荒种地喂猪养鸡站岗放哨纺线烧炭,都显示了肯动脑筋和过硬的劳动技能,这离不开他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张思德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为了干好工作,他十分酷爱文化学习,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当时,延安的战斗生活紧张而艰苦,晚上学习灯油少,张思德经常砍些柏树枝照明或拣些大麻籽串起来当蜡烛点,或者在月光下读书。在工作和劳动的间隙,随时可以看见他手持木棍在地上或者拿上桦树皮和铅笔练习写字。他不但自己坚持学文化,而且还组织大家学习,没有纸张就用桦树皮当笔记本发给大家。他还做了沙盘,削些木棍,让同志们来练习写字。

3.艰苦奋斗、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

张思德对千百年形成的良风美俗耳濡目染,加之长辈亲友的言传身教,艰苦奋斗、仁爱他人、敢于担当潜移默化地成为他思考人生的重要基点。在长征途中,张思德三次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但他始终情绪饱满、乐观向上。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部队没有住处,就挖窑洞、搭窝棚,甚至露宿野外,践行了“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张思德不怕苦,不怕累,赶早贪黑,挥镐大干,在警卫部队中是开荒最多的同志之一。到了晚上,他还不顾劳累,主动跑远路送信和文件,完成通讯任务。

张思德爱憎分明,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绝不含糊,但对身边的同志总是时时、处处体现着真诚和善良。当时边区的粮食不足,战士们经常吃不饱,为了让同志们多吃点,每次开饭,张思德吃到一半,总是不声不响搁下碗筷、提起水桶去打开水,借此让其他同志多吃几口。“张思德对身体较弱或生了病的同志,照顾得比亲人还细致耐心。他常拿自己的津贴费买鸡蛋给有病的同志做病号饭,看到有的同志病了,起不来床,就背着他去大小便。”[4]张思德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关心他人的思想进步。张思德担任警卫班长时,班里有个同志闹情绪,凡是轮到他站岗放哨,他就称病请假。战友们在班务会上批评他装病,谁知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越闹越僵,他干脆连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懒觉。张思德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的铺盖搬到这个战士旁边,头并头地与他睡在一起,与他谈心,启发他树立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在张思德的帮助下,这位同志精神逐渐振作起来,工作非常积极,成了班里的骨干。

4.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张思德不但有思想、有道德,而且还勇猛无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围攻中,张思德英勇杀敌、曾在一场战斗中带伤冲锋陷阵,杀敌多人,夺得两挺机枪,被战友们称赞为“小老虎”。长征过草地时,部队炊断粮绝,一种野生植物像“水萝卜”,有战士要用来充饥,他看着不对,抢先冒险试吃,果然有剧毒,害得他几乎丧命,但使战友们免遭一劫。他牺牲那天,炭窑突然垮塌,张思德情急之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急忙将那位正在窑口处的战友向外推,结果该战士得救了,他却因“从窑顶塌下来的一层厚厚的硬土,严严实实地掩盖了他的全身”[5],等战友和老乡们七手八脚地把张思德刨出来,他已经停止了呼吸。张思德生以践志,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的牺牲更是死得其所,比泰山还重。

二、“为人民服务”精神缺失是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认知产生偏误、行为失当的重要诱因

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珍爱生命,能理性认知并积极主动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一个大家容易达成的共识。当然,一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认知模糊乃至错误,生命价值走向失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或悲观困惑,不懂得珍惜生命,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接纳自我,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和自我保护及自救能力;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发展而不顾及他人利益,甚至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不惜违法乱纪;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迷茫和困惑,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失,常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人生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得过且过;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薄弱;个别学生甚至轻贱生命,肆意伤害自己或者是他人的生命,让生命之花轻易凋零。如此种种缺少正确生命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与大学教育的要求及家庭的成才期盼明显背离,社会负面效应不容低估。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上林林总总的问题与不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环境找到原因,但主要还是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根本上是缺少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支柱。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毛泽东从赞赏张思德在平凡中承受和担当的真情实感出发,从“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利益而死”、“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想到人民的利益”[7]中提炼和升华出“为人民服务”这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

从生命价值的视角看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主体,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历史进步的方向,一个人为人民群众活着是有价值的,也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使生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即便是为人民群众而死,也重于泰山。反之,为了一己私利或损人利己,无论苟且活着还是无谓赴死,都轻于鸿毛。在革命情势下,张思德以一个普通战士的坚定信念和模范行动,对正确处理个人、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他处处以社会为重,以他人为重,向我们展示了为人民服务的生命价值观也可以简化为人人可以做、人人都能做好的生活习惯和常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也使得大学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大学生渴望独立和自由、考虑自己的个性发展和利益诉求本也无可厚非,但大学生应从一己私利中超越出来,主动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成就个人的价值。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有失偏颇,有的大学生努力学习,不是为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而是为了出人头地;有的大学生积极入党,不是想着从思想上提升自己,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而是为了就业时能够给自己增加筹码;有的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最理想的职业是党政机关干部,不是热衷于为人民服务,而是图安稳、收入待遇好;有的大学生在口头上、文章里对为人民服务知之甚深,但知行脱节,心里盘算的总是个人利益。这些现象都折射了市场经济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下,部分大学生身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缺失。

“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的精神钙质,它的缺失必然使大学生过度强调个性,过分强调自我实现,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服务社会的心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又致使他们在陷入自我泥潭或者觉得生存意义虚无时不能自拔,视他人为生活的羁绊,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看作是负担,甚至随意伤害自己、他人,从而生命价值的实现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一旦此类情景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膨胀蔓延,将会使党和国家培养一大批具有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期望落空,也会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制造障碍。

三、像张思德一样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大学生处于“志于学”的人生阶段,既要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知道“何以为生”,更要注重对生命的呵护,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为何而生”。纪念张思德的意义,在于使“为人民服务”的火种能薪火相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损害人民的利益,成为大学生生命价值正向意义和负向意义的分水岭。

1.学习张思德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寓于平凡的质朴品性

说到为人民服务,人们总愿意把这一精神向度无限拔高,似乎只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之人方可问道此要义,常人则难以企及。张思德的工作岗位很平常,论职务只是普通一兵,牺牲时也不算壮烈。他所遇到的事诸如如何对待同志、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职务、如何对待地位和荣誉,每日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他所思所想的问题诸如工作时的担当、生活中他人的冷暖与集体的利益也是我们曾经思考过或者正在思考或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张思德十年如一日,实践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的传统美德,通过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小事,不断折射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芒,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口号,也可能成为像延河边的一粒砂、清凉山上的一株草一样的平常人的生命实践。

在很多人眼中,鲜艳的花朵才引人注目、令人向往,陪衬的绿叶则不为人知,他们一心一意渴求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一番伟业。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面对具体事项不是想方设法、脚踏实地去把它干好,而只是想从中谋求好处或引起别人特别是重要人物的关注。其实,做好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认真就可做好的小事,才是普通人应该确立的价值坐标。从张思德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为人民服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难以企及的苛刻要求,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壮举,也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无非是每个人都能尽自己所能,去做好自己的事,去爱自己周围的人,自觉为国家和社会多做一点贡献。就大学生而言,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能牺牲自己的时间帮助学习后进的同学,能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班集体和身边的同学服务,甚至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群众学习等等,都是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挖掘张思德精神的时代内涵,让人生在“为人民服务”中焕发出无尽光华

张思德生活在无数革命者为人民求解放、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战火年代,他和战友们高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标杆,用青春、热血和生命点燃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火。如今,革命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对于张思德的生命价值观我们一方面应对其可复制性、可传承性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有切合于时代要求的解读和运用。

第一,珍爱生命,勤奋学习。人们对待生命,大致有两种态度,一是终日无所事事,一生碌碌无为,将生命耗费在叹息、幻想和悔恨的情绪中,以虚度光阴来消解生命;二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和拼搏,把生命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张思德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生命来之不易,去之不返。首先,大学生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知道如何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平和的心理,在遭遇挫折、失败和病痛时,能调节和疏导不良情绪,积极地面对逆境,无论什么境况下都不能自我伤害或随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其次,平等地对待、关爱他人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不可轻慢、不能任意践踏的,要理解和尊重他人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随意伤害他人,更不能剥夺他人生命。再次,人终究要死,生命因此才有赋予其意义的必要,人们才有时不我待、不断进取的力量,因而面对死亡要存敬畏之心,认真思考、理性面对死亡问题。

与张思德当年工作生活的环境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可谓是天壤之别。张思德无论干哪一样工作,都孜孜以求,坚持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多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邓小平指出:“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8]大学生正处于品德、知识、体能、技术等方面积累、储备的关键阶段,应像张思德那样立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学习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还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开阔眼界,锤炼品格。“天道酬勤”,只要认真努力,每个人就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就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

第二,诚信友善,乐于助人。诚信缺失是当前突出的社会弊病,这在大学生中也有反映,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拼凑组装论文等;撒谎、盗窃、诈骗等不良行为也时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就很难做到友善待人,也不会积极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张思德总是抢着做工作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即便是到了中央警卫团后,他同许多新战士一样,站岗放哨,没有摆一点老资格的样子,因此深受领导和战士们的喜爱。在商品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更易思考和实践的是如何学会竞争、如何实现生存和发展,其实人生理想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协作,竞争与合作同样重要,个人利益与助人为乐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在大学生中提倡诚实有信,与人为善,坦诚相待,尊重和理解他人,主动关心、爱护、帮助同学和亲友,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

第三,服务大局,淡泊名利。正如歌德所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在于,看轻看淡个人的名利和地位,服从人民利益的大局,党组织和上级领导叫干什么,都尽职尽责干好。今天,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是否服从人民利益这个大局仍是检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试金石。大学生既要志当存高远,想人民之所想,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更要脚踏实地,把个人的理想、选择同群众利益、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毕业时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社会最亟需的行业、职业中去。在具体工作中,自觉把个人成才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多一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一些浮躁和功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第四,艰苦奋斗、干一行爱一行。近年来,“艰苦奋斗过时论”大有市场,一些人认为再提艰苦奋斗已经不合时宜了,还有一些人嘴里不这样说,但在实际生活中大手大脚、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当代大学生成长在较之过去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大学生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大学生学习张思德甘于艰苦、勤于吃苦的精神,就要行俭朴之风,不追求超越现实条件的物质享受,始终居安思危,务实择业,艰苦创业。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为人才的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公平、公正的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放飞理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来无论处在什么具体岗位,大学生都要在其位谋其事,都要像张思德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要勤政为民,自觉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当学者就要钻研学术,不断推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从事医生职业就要救死扶伤,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当教师就要甘当蜡烛,为下一代的成长呕心沥血,让生命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创造价值。

对于张思德,人们还将继续怀念下去,因为即使到了遥远的未来,为人民服务仍是人们的理想、道德和作为。

标签:;  ;  ;  

论张思德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_张思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