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中医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出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年龄分布、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受损部位与临床症状。结果 ①年龄分布:≥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②用药情况:晚上口服用药,10~40mg/次,平均(25.3±4.1)mg/次,均为常规剂量;其中单一用药36例,联合用药64例,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4.0%)明显高于单一用药(36.0%),对比差异显著(P<0.05)。③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于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共计91例,占比91.0%,另有7例于用药后立即发生,2例于用药3个月后发生。④受损部位与临床症状: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受损部位主要为肌肉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泌尿系统等,以肌肉系统最为常见,占比48.0%,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肉疼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抽搐。结论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患者年龄、联合用药情况有关,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3个月内,受损部位以肌肉系统为为常见,因此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处理,以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防治;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戊二酰辅酶,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在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上可发挥良好疗效,可达到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治疗效果[1]。当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抗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单独使用时的安全性较高,但联合用药时却容易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泻等[2]。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基于此,本研究筛选出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筛选出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整有效,均符合2009年《内科学》第2版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3]。患者中,男52例,女48例;高脂血症57例,动脉硬化症30例,冠心病13例。
1.2方法
收集并整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疾病类型、合并症等,详细了解患者既往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受损部位与临床症状。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患者的年龄分布
10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中,<30岁4例,30~39岁7例,40~49岁14例,50~59岁26例,≥60岁49例,≥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情况
所有患者均为晚上口服用药,10~40mg/次,平均(25.3±4.1)mg/次,用药剂量均为常规剂量。其中单一用药36例,占比36.0%;联合用药64例,占比64.0%,联合用药主要为大环内酯类药物、贝特类降脂药及烟酸类药物等;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对比差异显著(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3个月内,共计91例,占比91.0%,另有7例于用药后立即发生,2例于用药3个月后发生。见表1。
表1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n=100)
2.4受损部位与临床症状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受损部位主要为肌肉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泌尿系统等,以肌肉系统最为常见,占比48.0%,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肉疼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抽搐。见表2。
表2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受损部位与临床症状(n=100)
3 讨论
他汀类药物在我国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因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分析原因,与羟甲基戊二酸的代谢产物以及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4]。相关研究报道指出,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较为轻微,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足0.1%;但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则大大提升,尤其是在高危或极高危心血管病患者中,因联合用药较多,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使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提高[5]。另外,用药剂量的增加也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提升,大剂量用药时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2~9%[6]。
本研究结果显示,因他汀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以≥60岁的老年患者居多,分析原因,与老年患者的抵抗力较差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有关。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4.0%)明显高于单一用药(36.0%),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较易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3个月内,受损部位主要为肌肉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泌尿系统等,以肌肉系统最为常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肉疼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抽搐。
为降低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①用药前先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②用药剂量先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患者的血脂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确保在常规剂量范围内;③尽量选择单一用药,若必须联合用药,应慎重选择,用药期间加强各指标的监测。另外,要求临床护理时,一旦发现不良反应情况出现,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确保患者安全。本研究组100例患者在发现不良反应后,均给予降低他汀类药物剂量或停用他汀类药物,并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与相关指标监测,实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视病情调整用药,经干预后,不良反应均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患者年龄、联合用药情况有关,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3个月内,受损部位以肌肉系统为为常见,因此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处理,以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敏红.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J]. 医学信息,2015(48):370-370.
[2]宋桂芝,高俊瑞.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安全性再探讨[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1):14-16.
[3]肖青兰,王友清.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3):78-78.
[4]宋媛媛,杜丽萍,王蕴怡,等.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产生机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1):174-177.
[5]吕连城.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临床合理应用[J]. 医药卫生:引文版,2015(11):19-19.
[6]李勇,吴建波,王吉,等.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 人民军医,2015(5):582-584.
论文作者:龙德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类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发生率论文; 肌肉论文; 剂量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