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书面发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书面发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和谐社会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稳定论文,建立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多年前,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面对资本主义“文明制度”给广大劳动 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出了铲除“文明制度”、以和平方式建立和谐制度、构建和谐 社会的基本主张。但由于他把建立这种和谐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仁慈”的资本家身上, 因而他的这一构想最终陷入了空想。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概念,并 对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从此,构建和谐社会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 的社会主调,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也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 重要内容。

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没有稳定也就没有发展,稳 定压倒一切。但稳定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创造条 件,满足人民的需要,进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党中央在新世纪之初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是针对我国现阶段频发的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 至社会冲突来谈的。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一个国家在现代化最激烈、现代化 进程最迅速的阶段,往往会出现人们利益冲突、价值失落、道德错位、行为失范、社会 出现混乱和无序。目前,中国不仅处在现代化最激烈的阶段,而且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 革阵痛之中,处于社会矛盾、社会危机的高发期。

从社会经济形态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我国是 采取渐进改革方式走向市场经济的,这种改革符合中国国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造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并存的局面。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有效运转,新的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建立起来但还极不完善。市场的整合作用还很有限,市场经济的各 种弊病开始产生,社会失范也开始产生。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 ,其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一些个体或小团体开始不顾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 不择手段地进行原始积累。政府的宏观整合手段尚不完备,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差别 在迅速扩大,带来了群体间心理的冲突和人们的行为失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重体 制造成的空隙,助长了腐败的蔓延,影响了人们对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政治上导 致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权力认同度降低,思想上导致核心的价值理念受影响,从而有可 能产生政治和精神的危机。

从社会技术形态看,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社会迅 速解构,现代工业社会尚未完全成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 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社会的急剧变迁引起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动,而体制、法律、政 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 ,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想观念会相互碰撞,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社会成员 开始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各式各样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很容易接受形 形色色的社会影响,易产生心理和社会的危机。所有这些,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如人 口众多、资源紧缺可能导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民族众多且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可能导致 民族矛盾激化、地域广阔且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地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一切将给整 个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困难。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在不断增长,因此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必须采取有 效的措施来维护社会。

第一,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1987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了有领导 有秩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他说:“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 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 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两年以后,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再次申明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 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 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中国不能 乱,这个道理要反复讲,放开讲。不讲,反而好像输了理。要放出一个信号:中国不允 许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一方面, 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 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 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 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不乱”。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 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 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 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谐社会”应是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和谐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肯定是多元的,多 元肯定会有矛盾,有矛盾肯定需要表达。利益表达往往意味着冲突,如今的社会冲突往 往表现为“利益的冲突”。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 的矛盾,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机制,妥善 处理各个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从当前来看,积极扩大就业从而调动各 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逐步理顺分配关系从 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努力构建利益表达机制从而了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逐步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关 键所在,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 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谐社会”应是能够及时发现不 稳定、不和谐因素的社会。尽管当前的社会矛盾大多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没有敌对的 性质。但我们知道,当自发的、零散的、轻微的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很可能 转化成自觉的、有组织的、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会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烈度与 强度不断地增强,引发更大范围内、更加激烈的冲突甚至政治风波。当前,影响社会稳 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预警机制不完善,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 ,他们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为了政绩往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无原则地筛掉了大量有 关人民疾苦的真实信息,导致原本性质并不严重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上升为具有 冲突性质的问题。社会管理体制中由于缺少预警的机构和对策,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事 件,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损失。这种情况迫切要求我们构建全新的预警机制,在机 构、人员、财力方面得到保证,以便及时了解社会中的矛盾、摩擦、冲突和风险,让决 策层能够真正地掌握社会中不稳定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在各 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提出预警,给相关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对策。

第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社会全面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邓小 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的论断,如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 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这一系列“两手抓”涵盖了我国社会各个领 域,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要按照十六届四 中全会精神,一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促进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 过各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政府部门应健全矛盾疏导的工作机制,维护 社会稳定;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 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 临的问题。司法机关要有效发挥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要坚持打 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 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 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长期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度过 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标签:;  ;  ;  ;  ;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书面发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