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陈文苑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7004)

摘 要: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类别丰富。近年来,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从艺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产品文化附加值不高、手工艺市场紊乱等。“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想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树立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对手工艺品的研发力度,拓宽销售渠道等。

关键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一直以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及众多的历史遗迹闻名海内外,这块土地上分布了25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中国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少数民族群众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充分利用云南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了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这些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独特创造力和民族精神的体现[1],是有着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一、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类别

根据不同的标准,传统手工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照“工艺材料”来划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雕刻类:云南少数民族雕刻类传统手工艺主要以木雕为主,包括剑川白族的家具建筑木雕、傣族赕佛时的供品木雕、纳西族与佤族的祭祀木雕等等。

2.金属类:该类别传统手工艺可分为铁、铜、银器三种类别。铁器品主要有阿昌族户撒刀、白族大理刀、彝族禄丰剪刀等等,其中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阿昌族的户撒刀最为著名;铜器品主要有大理鹤庆秀邑村白族铜制品、迪庆州德钦县的藏族铜属制品等;银器品主要有鹤庆新华白族银器、芒市傣族的银饰品等等。

3.陶土类:该项目主要有迪庆藏族黑陶、西双版纳傣族黑陶、西双版纳慢轮制陶、新平傣族土陶、大理白族瓦猫等等。其中,西双版纳的傣族慢轮制陶远近闻名,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玉勐、岩罕滇等人。

4.印染纺织类:该项目主要包括扎染、蜡染及各类手工针织。扎染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代表,蜡染以文山西畴苗族蜡染为代表,各类手工针织有苗锦、傣锦、壮锦、景颇锦、摩梭手工纺织品等等。

5.刺绣类:该项目的代表有:彝绣刺绣、苗绣刺绣、白族刺绣、傣族刺绣、哈尼族刺绣、布依刺绣等等。

6.造纸剪纸类:造纸类具体有纳西族东巴纸、傣族芒团纸、白族白棉纸;剪纸类较为著名的有彝族剪纸、傣族剪纸、纳西族剪纸、苗族剪纸等。其中,傣族芒团纸、德宏州芒市的傣族剪纸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竹编藤织类:云南少数民族竹编藤织类传统手工艺最著名是澜沧县拉祜族竹编和玉溪新平傣族竹编。澜沧县富邦乡佧朗村因为竹编工艺而声名远扬,被誉为拉祜族“编织之乡”。新平傣族竹编以笆箩、饭盒、槟榔盒等为代表。

8、漆器类:漆器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族、藏族和彝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髹漆工艺,尤其是彝族漆器。彝族漆器工艺技术代代相传,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已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措施及所取得的成绩

云南省一直较为重视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最近几年,全省正着力构建“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体系,这“五位”分别指的是金银铜铁类、木竹藤草类、土陶泥塑类、石雕石器类以及刺绣织染类传统手工艺。如今,这种发展体系已经初具成形,传统工艺产业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就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而言,近些年云南省为其保护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实现的成效如下。

(一) 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全力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

云南省相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全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云南省民委、文化厅等部门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等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安排专项资金,保障民族传统手工艺等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运用。

此外,云南省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如2017年5月出台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8月出台了《云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等。这些政策把传统手工艺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力图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等特色商品的挖掘、打造和宣传促销,拓展创业空间,切实增加生产者收入。

(二)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近些年,为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快速发展,云南还专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2016年为例,云南省财政就安排民族宗教专项资金31 678万元,用于支持文化抢救与精品工程,其中文化抢救与精品工程项目资金2 400万元。

普及私播课模式主要是指对于社会学习者而言,提高其学习门槛,通过设定一定的学习条件,保证学习质量。这种模式对于常规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和商业慕课的持续运作均有保证。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给予手工艺生产企业以资金帮扶,如2015—2017年,大理剑川县民宗局协同县财政局共下拨资金215万元扶持了5家剑川木雕龙头企业,具体为:剑川浉河金达木器木雕有限公司民宗民贸企业扶持项目50万元(2015)、剑川浉河木雕有限公司民宗民贸企业扶持项目30万元(2015)、剑川宏盛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民宗民贸企业扶持项目40万元(2015)、剑川县甸南镇发达村民族文化扶持项目10万元(2015)、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民族文化扶持项目65万元(2016)、剑川宏盛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民族文化扶持项目20万元(2017)。

(三) 组织参与行业展会,开展业内技能竞赛

多年来,云南省一直重视展会营销,并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型展会。例如2016年,云南省举办的较有影响力、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相关的行业展会就有:“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2016中国·华宁窑古陶艺术展”“创意云南2016文化产业博览会”“云南文博会”“中国—南亚博览会”,剑川县“第五届白族文化节”,德宏“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服饰及特色产品展销会”等等。另外,云南省非遗管理部门也积极举办传统手工艺展览会,比如,除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在昆明举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外,还在澄江县、江川县、弥勒县成功举办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同时,云南省手工艺还受到了加拿大、瑞士、新加坡、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邀请,跨国或地区进行展览,2016年云南民族手工艺品就亮相了“米兰展销会”。

同时,云南省相关部门还积极组织各项传统手工艺的技能评比或竞赛,以评比、比赛的方式促进发展,这类比赛如文博会主办的“针尖上的云南刺绣大赛”“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评比活动、大理州南涧县举办的“南涧和乐传统竹篾工艺品设计大赛”、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大中专院校师生旅游手工艺品和工艺设计大赛”等等。

从老福家出来还没走多远,罗丽就冲罗瑞发脾气:“你真笨,认输了?咱们干嘛来了?给警察提供谋杀案线索吗?我们这家人指望你真是没戏!”

(四) 构筑产业发展体系,树立知名地域品牌

刚开始经营网店时,生意的确红火,我们家网店一年销售量可以达到三、四百万。但近些年随着全国各地银器电商不断增加,网店竞争力越来越大,每年的销售额有所下降。新华村网上销售银器的商家现在也已不少,但村中精通网页制作、网店经营的人才非常稀缺。如今,网络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没有相关人才配置,新华银器的电商销售将会面临困境

在这样的文化政策扶持和推动下,云南省近些年来民族手工艺发展速度迅猛,手工艺村落如剑川浉河村(木雕)、鹤庆新华村(银器)、陇川腊撒村(户撒刀)等声名鹊起,一些民族手工艺品企业如丽江涵蜜金民族服装有限公司、西双版纳泰象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规模日益壮大。值得强调的是,工艺品的品牌此时已传播开来,例如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喜洲白族扎染、剑川木雕、傣族手工慢轮制陶、藏族土陶……这些“地域品牌”焕发着迷人的光彩,常被大众津津乐道。此外,行业内一些企业品牌也不断涌现,如“寸银匠”“标祥九龙”银器品牌,“美伊”“憨夯”“咪依噜”“阿着底”刺绣企业品牌,“根深艺圆”“兴艺”白族木雕企业品牌,“卡萨藏刀”刀具企业品牌等。与此同时,一些个人产品品牌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如阿七独支玛的摩梭手工针织品、项老赛的户撒刀、寸四平的“寸四”银器、玉儿甩的傣族织锦、邵梅罕的剪纸等等,其中阿七独支玛、项老赛及寸四平还申请了产品商标。

(五) 有效发展“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探索多样化销售渠道

近些年,电子商务已逐渐成为了商品销售必不可少的渠道,在这种时代趋势下,云南省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促进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以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就民族传统手工艺来看,云南省正全力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布局电商领域,尽可能地扩大市场销售量、拓宽销售渠道。据笔者调查,傣族织锦、傣族土陶、阿昌族户撒刀具、白族银器、白族铜器、白族扎染、摩挲织锦、剑川木雕、彝族刺绣、傣族剪纸及纳西族东巴纸业目前均纷纷“上线”,开辟了线上市场,诸多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也纷纷“触电”,年轻的白族银器传承人寸光伟、白族扎染传承人段树坤等借助网络进行线上销售,年纪稍长的工艺大师如项老赛、阿七独之玛、寸发标、玉儿甩等搭上了电子商务这趟时尚“列车”。

此外,云南省一些商家凭借着诚实守信的经营态度、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口碑,先后在网上建立起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家品牌,如新华白族银器的“李小白工作室”、丽江东巴工艺品的“丽江东巴特色店”、户撒刀具的“户撒名匠”等等,这些品牌商家网上销售量可观,收益不菲。

(六) 借助非遗发展平台,合理利用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

当下,我国正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在云南,那些保护基础条件较好、能持续开展传承活动且效益显著的机构或单位往往会被命名为“保护传承基地”。截止目前(2018年12月),全省先后命名了三批共28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像剑川兴艺木雕家具厂等手工艺企业均“榜上有名”。被命名的机构或单位正发挥着保护、传承、展示、研究、交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此外,云南省还不断尝试通过“旅游+非遗”方式提升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市场价值,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边保护边创新中与旅游市场有机结合。一方面,云南省各少数民族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大胆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旅游手工纪念品,如傣族织锦、摩梭手工制品陆续开发了香包、手机套、抱枕等新型产品;另一方面,云南省积极引导手工艺项目集中、民族传统文化浓郁、民居建筑特色鲜明、交通条件较好的民族村寨开发传统手工艺旅游资源,如景洪市曼掌村、澜沧县老达保寨等,以文旅融合方式建设文化农庄,并以此带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曼掌村如今的“年接待游客量已可达18万人次”[2]

三、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其发展总体情况良好,成绩突出。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不平衡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化能力和水平非均衡性发展特点显明,具体情况如下:

1.各民族传统手工艺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各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状况差距较大,如大理白族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找准了合适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模式,无论是白族扎染、剑川木雕还是新华银器等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来说,它们的市场占有量较为可观。但同时,像傣族的手工艺如土陶、织锦,彝族的手工艺刺绣、扎染等与之相比,情况就没有这样乐观了。

2.行业之间收益不均衡。从发展现状来说,云南省民族传统手工艺行业可以分为“发展较好”“发展一般”“发展堪忧”三类。一部分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迅速,传承、开发都逐步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并逐步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迈进,在国内外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如鹤庆白族银器、剑川白族木雕、周城扎染等,这些属于发展较好的行业。而一部分的传统手工发展较为缓慢,应对市场能力较弱,如鹤庆白族铜器、傣族织锦、彝族刺绣、傣族编织则属于发展一般的行业。还有一部分生命力不强、发展困难的手工艺,如纳西族东巴纸业、摩梭手工织品、傣族贝叶经等则属于发展堪忧的行业。

3.同一行业内部的发展同样差距明显,鹤庆县秀邑村的铜器加工业便是典型的事例。据鹤庆县文产办统计,2016年该村有铜器经营户176户,350余人从事铜器生产加工,年收入达1 192万元,像村中的铜器生产者陈泽光每年的年收入就多达200万元以上,但大多数生产家庭的年收入不足3万元,铜器手工艺从业人群的收入差距较大。

(二) 行业领军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云南省现有工艺美术人才结构并不合理,主要体现为专业人才匮乏,领军人才稀少。2012年,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曾对手工艺从业群体进行过抽样调查,调查发现60万从业人员中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的竟占到了70%,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5%。民族传统手工艺方面,情况更加让人担忧,新华村银器电商杨四维曾与笔者交流过鹤庆银器的电商人才情况:

如上所言,早在2014年,云南省便出台了《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强调了工艺品产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全省的传统工艺产业布局进行了宏观引导。《规划》的颁布在云南手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云南省手工艺从此进入了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云南省工艺美术师杨焕培也曾说过:“与东阳木雕相比,剑川从业者学历整体偏低,这 便导致了创意人才、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可见,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 发展最直接的因素。

(三)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笔者在云南调查中发现,目前有较强知识产权的手艺人并不多,仅有新华银器的寸发标、寸四平,户撒刀的项老赛,摩梭手工织品的阿七独支玛等人申请了产品商标权,其中寸发标的“九龙”系列银器产品还申请了国家专利,而绝大多数的艺人们对知识产权概念不清楚,更不用说利用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保护。稍有知识产权意识的手艺人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著作权上,而对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近乎一无所知。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薄弱,目前云南省很多民族手工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仿冒”,如创意产品迅速被模仿、作品被他人署名……这类事件已屡见不鲜。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在云南省举办的各类手工艺品比赛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在市场上有过被仿冒经历。”然而,生产者们面对这些违法产权行为却无可奈何。

以笔者所在省市为例,植保无人机购买主体相对分散,且多集中于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场等,并非专业性植保组织。而在生产企业培训期间,该类农户虽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但因经验少、作业效率低等问题,使之难以掌握相关灾害防控能力,更谈不上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充分应用。

(四) 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文化附加值不高,缺乏精品

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是指由文化因素附着在产品之上而创造的价值。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本质就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3]。我们发现,云南省民族手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较低,主要表现为:一、绝大多数产品缺乏创意和文化。设计粗糙、内涵欠缺、质量低劣成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通病,像东巴纸业就明显存在着这类缺陷,产品单一、工艺粗陋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二、同类工艺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各民族之间同类的手工艺品独特性表现不足,产品文化混淆,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

(五) 手工艺市场紊乱,产品鱼目混珠

目前,云南省工艺品市场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伪劣、仿冒产品充斥市场,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行为大行其道。举例来说,江浙一带生产的刀具在户撒乡肆意充当“户撒刀”,新华村的银器出现了不少的“外来品”,傣族手工慢轮制陶与机械化陶器“傻傻分不清”,东巴纸品到处被“冒充”,摩梭手工织品生产者身份多种多样……手工艺品市场的这些乱象正在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逼上绝境。

笔者在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寸发标交谈时,他无不感慨地说到:“新华银器继承了传统手法与风格,创造了独特的技艺,我们的银器精美异常。但很多商家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做坏了市道,互相压价,产品良莠不齐,外来品混入其中,给新华银器发展带来了隐患。”

Gee认为,说话人在转换话题时,需要根据已有话题进行交流(speaking topically),以恰当的方式在新信息和已有信息之间创建必要的联系。这时,说话人可能会使用话题转换结构”(a topic shifted structure)。在该结构中,真正的话题或新信息要放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主语”(meaningless subject)之后,如“There be+(主语/话题)+…”句型和“It+be+强调部分(主语/话题)+that+…”句型等等。

(六)行业协会、合作社功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近些年,云南省民族传统手工艺行业纷纷成立了合作社或协会,比如陇川户撒乡“项老赛户撒刀专业合作社”、德宏芒市“傣族银器合作社”、鹤庆新华村“银器协会”、秀邑村“铜商会”(协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扎染协会”等等。但是,像大理喜洲镇“周城民族扎染专业合作社”、剑川“狮河木雕工艺协会”这样积极发挥作用的合作社或协会却寥寥可数,绝大多数合作社和协会的建立是应上级部门的要求,影响面不大,现实中也未发挥太大作用,有的甚至是“形同虚设”。

根据调查了解,这些组织对本身应履行的服务职能、行业自律职能、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对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服务职能、整合资源等职责几乎没有进行有效发挥,这些处于“瘫痪”状态的行业协会和合作社使得成员丧失了对它们的信任,芒市傣族银器省级传承人亮全告诉笔者:“我们几年前就成立了傣族银器合作社,很多银器手艺人也纷纷加入了该组织,但合作社至今基本未开展活动。大家希望合作社能帮助拓宽产品的销路、净化当地的银器销售环境,而现实却让我们非常失望。”

四、关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建议

不可否认,在当今现代工艺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手工艺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3]。我们认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如想在“十三五”期间取得进步和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产品宣传力度,唱响品牌

虽然云南省在“旅游+传统手工艺”上尝试着多方位融合,但目前来看,依旧存在着旅游中传统手工艺体验程度不足、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宣传不到位、手工艺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的角色单一等诸多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云南省民族手工艺与旅游的结合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要为民族传统手工艺搭建宣传平台,加大对本地域产品的宣传力度。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节日、大型赛事活动或是举办展销会、博览会,大力推介本地特色手工艺品,扩大影响力,更好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二要深化产品品牌。“品牌”是产品发展的软实力[4],成功打造并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牌建设存在极大提升空间的现状,云南省手工艺品必须坚持走品牌发展路线,并突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还应该继续深化和加强“区域名+产品名”的集群品牌之路,“集群品牌又可称为产业集群品牌”[5],通过“产业集群品牌之路能够提高其无形价值”[6]

固然,云南省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不少文件助力手工业的发展,但某些方面还亟待加强,具体而言,包括:

(二) 增强政策针对性,加大对弱势工艺品生产的扶持力度

三要扶持一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各种类行业中,要确立一批龙头企业,并给予政策、资金的倾斜,帮助其做大做强,同时还要发挥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最终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另外,还要积极开展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示范企业评选推介活动,鼓励发展良好的企业积极创建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云南著名商标等等。

第一,应该针对目前发展较为困难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行业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出台具体政策,加大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那些技艺成熟、具有明显代表性的手工艺要给予特殊的扶持,帮助其朝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二,对那些生存较为困难的民族手工艺生产企业要给予贷款上的倾斜,并简化贷款流程,真正让政策落到实处;第三,还要加强引导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积极培育规模较小的手工艺企业,扩大手工艺品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范围;第四,组建专门的工作机构,可以成立由相关部门牵头,文化、财政、经贸、旅游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工作机构,明确相关职责,加强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指导及服务等工作。

不同灌注液量在经皮肾镜术中对容量变异指数的影响……廖 飞,陈静宜,朱雁鸿,陈粤丽,李永兴,黄 靖(43)

(三)树立产权保护意识,促进市场建设

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历史的积淀与凝结,是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也反映着创造人独特的匠心,这些传统手工艺品知识产权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手工艺人必须树立明确的产权保护意识,如可以通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和“著作权”等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保护。

在文化资本价值转化的实践逻辑中,清晰的产权至关重要。产品产权的规范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产者的权益,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蔓延,还能够净化产品的外在环境,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化曾有名喻:“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以唐、宋文化形态为例:唐代中国文化呈现外展性的一面,充分接纳各族、各国文化,“胡姬酒肆”是市井景象,诸如“菩萨蛮”“苏幕遮”“苏和香”等教坊词牌都来自西域;国力已弱的宋代文化则出现内生性特征,转向社会内部、底部挖掘,出现世俗化趋势,方言诗词常见,如“渠”“勃姑”等字。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今天,中华文化有了强大国力的支撑,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四)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强化产、学、研结合

人才建设是保护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前提和关键。作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众多的传统手工艺人是云南民族手工艺发展的最大资源。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不仅要培养技艺的传承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还要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一是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文化人才工程,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手艺人的积极性,努力造就一流的大师级人才,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步伐。各行业要充分发挥好“大师”品牌与“大师”效应,充分调动行业内大师的积极性,以大师为核心打造发展团队。

二是各地相关部门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以及技术型的人才,特别是熟悉和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加大对手工艺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学习、交流。

三是强化产学研结合。各高校、职业院校要定期深入手工艺品生产一线,了解它们的生产状况和技术需求,并主动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订单培养、师资交流、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生产方展开深入合作。

(五) 增强对手工艺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创造和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提高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吸引力。生产者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顾客对手工艺品的各种需求,要兼顾到各个消费层次的人群对其审美和消费要求。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生产者应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自身的设计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二是尽快实现市场转型。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民族传统手工艺应该适时调整产品形态和经营方向,通过创新使自身实现融合时尚、科技的跨领域发展,如抗虫蛀的东巴纸就可以用于制作古籍书本、傣族剪纸可以借用动漫技术与婚庆行业合作等等。

这些仿冒、伪造产品的出现扰乱了市场,加剧了恶性竞争,更让人担忧的是,它损害了手工艺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影响了手工艺者的从业信心,为云南民族手工艺行业注入了诸多不安的因素。

三是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创新的同时必须保证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性,民间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地域性或民族性,在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开发的同时还要保持民族独特性,使产品保留差异化、区别化。

四要深化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文化属性是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特性,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升高,产品自然增值。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要充分挖掘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实现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六) 充分发挥协会或合作社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内的协会、合作社可以帮助会员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加强会员自律意识,协调内外部关系,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协会、合作社对民族手工艺来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智慧城市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S(RS遥感、GPS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提升城市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建构智慧生态体系,在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精细化治理、解决 “城市病”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也有助于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

云南省各级政府应鼓励、引导成立协会组织或合作社,同时还要切实发挥协会或合作社的作用,不能让其形同虚设,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要真正实现“农户+基地+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生产、销售、管理模式,并取得实际效果。

(七) 融入旅游建设大环境,以旅游带动民族手工艺发展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活动”[7],手工艺品是具备象征符号的文化产品,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8],而旅游则能够“给当地文化资本提供了兑现的机会”[9],可以促进手工艺品的销售,拓展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物和载体,在“地方文化中,手工制作也是最为重要的”[10]。对于旅游主体来说,这种地方文化或“他者”文化的符号式产品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旅游活动中无法忽视的购买对象,民族传统手工艺应在旅游发展中寻找到新的“生命”契机。

当下,商业环境日益复杂,传统工艺的生产者们生存、发展压力重重。面对激烈的竞争,能否处于不败之地,产品的宣传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具体来说,应做到:

2.坚持“唯实求是”的方法论,激励和调动“发现欲望”。“导论篇”在编选内容时,应以坚持“唯实求是”的方法论和激励、调动学生的“发现欲望”为基本思想和基本主题。唯实求是,即事实是衡量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验的过程,是对未知世界不断发现、挖掘、探索、分析、研究、创新的过程,强烈的发现欲望,是实验成功的一半。要善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发现欲望”,并安排较大篇幅列举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始于发现毫微和某些科学家忽视发现毫微而与发明失之交臂的实例,以启迪学生懂得“发现欲望”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云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强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自2010年以来,云南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呈直线上涨趋势,如图1所示。

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教育,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由图1可知,云南省旅游业无论是游客接待量,还是旅游总收入都在稳步提升,可以说云南的旅游业步入了历史的黄金发展期。在如今全域旅游深化实施的背景下,云南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正经历着一次转型升级。为了搭上旅游这趟“便车”,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传统手工艺的促进作用,云南省一方面应着力开发传统手工艺类旅游商品,优化其表现题材、材料、制作工艺、外形和包装等等,与旅游市场尽可能实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应该不断探索手工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如可以推广当下较为流行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体验旅游、研学旅游,同时开发博物馆旅游[11]等等。

我转过脸往前跑去,不想让大梁看到我的一脸泪水。走了好远,我回头望,大梁还站在那儿,旁边只有那棵孤零零的乌桕树……我想早去早回,急匆匆地往前赶。手里紧紧攥着那拨浪鼓,有时碰出一记或清亮或浑浊的鼓声。余音袅袅,我感觉狼剩儿就等在那余音的尽头。当年只要传来这清浊相杂的鼓声,跟着肯定就跑来了我的狼剩儿。这鼓声已经十三年冇再响起了。有两回槐生要玩这拨浪鼓,我都冇可,我怕听到那鼓声。今朝这鼓声我不怕,我爱听。我攥着这鼓声,像是攥着一根丝线,线的那一头就是我的狼剩儿。

具有管弦乐色彩的三声中部(Trio)则是三个乐句,第一与第三乐句是八个小节,分别由两个小节的问句(第17至18小节、21至22小节)与两个小节的答句构成。第二乐句是六个小节,构建在两个小节的属九和弦之上,然后四个小节通过典型的“紧缩”引向第三乐句。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这是最后一次出现小步舞曲。

width=394.75,height=192.85

图1 云南省2010—2017年旅游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云南省旅游局)

(八) 拓宽销售渠道,完善销售体系

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品的生存空间,有效的销售渠道能够使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云南省民族传统手工艺在现有的销售方式基础上,应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尽力完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应包括:

一是鼓励跨境营销。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优势为跨境营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像鹤庆秀邑铜器、佤族服饰、阿昌族户撒刀等在邻近国家都有一定的销售群体。因此,政府应该积极鼓励跨境销售,并为此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应该借助南亚东南亚知名展会,搭建展示展销的平台和渠道,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跨境销售的持续增长。

二是增大网络销售。当下,网络营销成了产品的重要销售手段。对于销售者而言,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省钱、省力、快速便捷。在今天,电商已触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商与实体经济已密不可分,“传统行业拓展电子商务势在必行”[12]。云南省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电子商务发展的规范引导[13],加大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网络销售的扶持力度,引进各类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和人才,为电商提供资金贷款、业务咨询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助力“发展跨境手工艺品的电子商务”[14]

三是借助微商这种新颖的销售模式。微商是指销售者利用手机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进行商业活动的电商。近年来,微商迅速发展,已然成为影响电商产业中的一股强劲势力,微商现已逐步“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商业形态”[15],并受到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应该积极利用这种新颖的销售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销售渠道。

在如今波诡云谲的市场环境下,民族传统手工艺必须尽早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产品营销渠道体系,当然,这不仅需要各位手艺人的大胆尝试,也需要政府提供帮助。

五、结 语

保护传承和振兴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既是文化事业,也是民心工程,既体现了一份民族情结,更表现了一种历史使命。当下,国家正着力推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可以说,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正值最佳时机。在这种形势下,云南省应该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其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名片和经济增长点,努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云南经济发展双促进、双提升。

参考文献:

[1]厉春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审视:基于生存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两个维度[J].生产力研究,2012(1):129-130.

[2] 范芳钰.老有所乐,壮有所用,少有所学——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变迁记[N].民族时报,2017-12-8(A2).

[3] 肇博.论用文化增加旅游商品的附加值[J].消费经济,2005(2):34-36.

[4] 邓启耀.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多重文化遗产价值[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1):39-49.

[5] 赵广华,任登魁.产业集群品牌提升的机理与路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

[6] 陈翥,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地理标志管理模式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5-111.

[7] 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0.

[8] 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9.

[9] 陈庆德.发展人类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71.

[10]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11] 柏贵喜,陈文苑.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及其基因图谱编制设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43-47.

[12]柯丽敏.传统企业拓展电子商务之路[J].经营与管理,2017(1):26-28.

[13]石少春.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7(3):165-167.

[14] 杜永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6(6):66-70.

[15] 胡小玲.微商的现状调查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论坛,2016(1):133-137.

(责任编辑:滕新才)

①杨四维,女,白族,1985年生,新华村第一家网店“亘古百银”店主。采访时间:2016年8月31日,采访地点:杨四维家。

采集患者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对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进行评分,对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进行评分。根据计算机技术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百分制进行表示。

借温州地区灵活的市场机制,凭借着“越苦越累越有干劲”的气势,林孝国带领国威一路向前,迅速成长为中国裁切设备研制领域的领军企业,并获得了多个成绩抑或殊荣,如国内最早生产中高端液压切纸机的民营企业、最早推出符合欧洲CE标准的程控切纸机并将其成功推向欧美市场、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等等。据介绍,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万家企业使用的是国威的设备。

② 杨焕培,男,白族,1972年生,剑川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访时间:2018年1月20日,采访地点:剑川县职业高级中学。

③寸发标,男,白族,1963年生,白族银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时间:2016年8月30日,调查地点:寸发标家。

④亮全,男,傣族,1955年生,傣族银器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调查时间:2016年9月7日,调查地点:亮全家。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Yunnan Province

CHEN Wenyua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7004, China

Abstracts: The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Yunnan province is rich in its species and categories and grows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weak property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artisans, relative low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and the disordered handicraft market.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e should strengthen product propaganda and the awareness of property protection of rights, enhance the research of product, and expand sale channels and so on.

Key words: Yunnan province;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handicraft;development statu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9)01-0097-10

作者简介:陈文苑(1982—),男,安徽六安人,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安徽黄山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族艺术与艺术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17ZDA16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发展现状调查研究”(MSY16014)。

标签:;  ;  ;  ;  ;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