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12)06-0014-05
自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我国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应运而生,逐步提出了多种研究依据和视角。但笔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如何都应当是这一研究必须注意和把握的基本依据和视角。
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本依据和视角
现阶段,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依据或视角,可谓百花齐放,见仁见智。有的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为依据,有的强调以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不同活动为依据,有的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有的强调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要求,有的强调要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这些看法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这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不够,多数研究甚至根本未予提及。这种状况难免使人产生两个方面的错觉:一是似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究竟属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如果不属于,那么它究竟属于什么社会主义?相应地我们所研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又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二是似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根本不存在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但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范围内开创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又是以什么为其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来吸引与唤醒千百万劳苦大众?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又如何能够在中国及其他有关国家建立?
诚然,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在科学社会主义著述中确未出现,但这并不等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就不存在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一个理论体系中有关思想是否存在与有关思想已经存在但还没有明确的名称是两回事。同时,只要有关思想是科学的,它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一时还没有具体的名称,后人在研究或运用这一思想的过程中,也总会或早或迟地为其赋名。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思想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仅理论、思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源于实践的需要与启迪,而且实践也不断地推动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进一步对现存理论、思想进行新的审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过科学、精辟的阐述。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就是以它们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应理论设计为依据而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首先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启迪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觉醒的强大思想武器而开辟的。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设计相比,确实具有极其丰富的国情和时代特点,但在本质上,它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从创立到现在固然已经过去160多年,当今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指导当代中国发展当然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但是,这并不等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不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等于相应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和发展可以不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如若那样,我们也就从源头上丢弃了社会主义,“就丧失了根本”。事实上,我们党在领导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提出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予以坚持和发展的重要成果。它所围绕和初步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其源头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又实现了新时代、新实践条件下的新发展、新飞跃。既然如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怎么能够不以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源头为其基本的依据,并且从中汲取盈盈活水?学术界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之所以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不够,很大程度上与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有关,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照这种看法,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似乎确实可以不必以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为依据。然而,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纯粹是误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发现未来新世界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价值追求,是激励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及一切剥削阶级旧世界,建立和建设自己当家做主新世界的强大价值导向。虽然在无产阶级革命及其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需要随实践发展而发展,但发展并不否认其先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而诞生的事实。若非如此,科学社会主义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实践的强大推动力,更不会有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的开展。因此,又怎么可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也自然不会存在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可能。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界有一重与多重之争。一重论者认为,既然是核心价值观,就应是一重的,多重就不能成为核心。至于一重论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价值观。按照这样的理解,它就应当是以人为本。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是公平正义,因为国内外的调查发现,公众认可最多的就是公平正义。多重论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多方面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才构成整个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一个有机体系。相应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重还是多重?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为依据。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划时代革命。它不是简单地从某种理想或人的理性出发制作的一幅纯粹完美的乌托邦画卷,而是价值理念、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其中,价值理念是理论体系的灵魂和制度设计的准绳。就其内在结构看,既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居于最高位置、最为核心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也有深刻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性质以及社会主义不同方面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前者从根本上给后者以指引和支配,后者则从不同方面深刻地反映、回应和落实前者。这也相应地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上是一个由最高核心价值观和体现社会主义运动根本性质以及社会主义不同方面要求的核心价值观构成的有机体系。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终极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和最为核心的位置。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虽然具体的表述因为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语境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基本思想却始终不变,这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保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1894年,《新世纪》周刊请恩格斯用简短的字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所言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时,恩格斯认为,除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在共产主义自由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1]。这也充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所关注的对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归根结底,就是要对整个社会实行共产主义改造,其最高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乃至全部学说中,是一种“普照的光”。
2.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这是从根本上反映社会主义运动性质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在“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2]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中被深刻地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自有文字记载到资本主义,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被完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社会地位被分成不同的层次。“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3],每一次斗争的结局确实都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的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但是,“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4]。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在这一制度下,“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5]。与历史上其他的阶级斗争或运动根本不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并且它绝非仅以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和发展方向。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深刻证明,能否有效坚持这一核心价值观,事关社会主义生死存亡。
3.共同富裕
这是反映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基于对剥削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成果,导致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片面、畸形的分析与批判,多次阐明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6],它将把生产力发展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7]。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是直接吸引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投身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以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强大动力。
4.人民民主
这是反映社会主义政治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民主,就其原意是多数人的统治,是对专制的否定。资本主义民主的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它同样是少数人的民主,是资产阶级当家做主的民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设计的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他们不仅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一系列争得民主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而且一生都在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而奋斗。他们以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深刻证明,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5.科学文明
这是反映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科学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不仅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8],认为科学技术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指出“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9],而且强调共产主义革命在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同时,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明。
6.社会和谐
这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并克服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科学设想,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们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发展的关系。
这里的六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价值理念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揭示的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性质;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科学文明、社会和谐分别揭示的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既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深刻体现和要求,又为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断地创造基础、前提和保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及其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演进的过程。
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继承者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又从苏联当时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落后、文化建设落后、封建主义及官僚主义余毒甚深的实际国情出发,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以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以文化革命、造就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和文化的共产主义新人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列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启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坚持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新思路。斯大林继承列宁的事业,全面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他高度关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重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实现的物质基础,但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效地保持科学与价值、手段与目的之间的适度张力和相互统一,其教训值得汲取。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伟大实践。在这一伟大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平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但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思想上“左”的干扰也使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究及社会主义价值观作用的发挥受到严重影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紧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文明、民主、法制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追求,依法治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有关价值追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发展大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逐步形成了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既汲取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精华,又契合新的时代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更进一步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贯彻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地从应然走向实然的过程。基于这种整合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必须既充分考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充分考虑这些核心价值观在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发展。既是应然的,又应是实然的;既面向未来,又面向现实;既体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又体现面向世界的发展要求。立足这样的视角,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由一个统领范畴和四个基本范畴构成的有机体系。
一个统领范畴,就是以人为本。统领范畴,就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根本价值追求并且在思维逻辑上自然涵盖其他基本范畴的范畴,在由若干基本范畴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体系中居于纲的地位。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0]。这一范畴既涵盖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汲取了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汲取了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实践的有益教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了以人为本,也就从根本上坚持了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就赋予了社会主义以科学的发展定位。
四个基本范畴。一是共同富裕。这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着力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继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能否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共同富裕更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毕竟“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有人认为,共同富裕不宜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由是:现在国际上价值观的竞争趋向超越单纯的物质生活,强调共同富裕就会被人认为过分强调物质主义,会使自己处于比其他价值观较低的序列[11]。这是严重的误解。当今国际上价值观的竞争趋向超越单纯的物质生活,但当今国际上各种各样的冲突无不与社会贫富严重分化有关,或与大国霸权强占、争夺其他国家和地区资源有关。物质利益始终是社会的基本利益,思想一旦离开物质就会出丑。社会主义公开宣称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深刻体现。二是民主法治。民主是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的首要价值追求,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深刻教训。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以及用法律制度实现社会心理内化和升华的统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既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前提,又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坚实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牢固确立民主法治观念,不断健全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坚强保障。三是科学文明。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实现科学文明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追求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任务之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科教兴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今天,我们的科学文明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实力优势带来的巨大压力,要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更加有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尤其应当坚持不懈地发展科学文明,追求科学文明,确立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同样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深入考察科学发展观,和谐的追求并不仅仅在发展而且在共生,不仅仅人与人之间要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共生,而且人与自然之间也要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共生。和谐是前提,共生是目的,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是实现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自由发展,最终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2]的重要条件。
最后,要特别说明两点:第一,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有一个几乎成为共识的观点,就是必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视角展开研究,似乎对此没有提及,但事实上,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的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无不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精髓,本文的概括涵盖了他们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思想,也就在事实上蕴涵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不必再单独提及。第二,不少学者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公平正义确实非常重要,但考虑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科学文明、和谐共生无不蕴涵公平正义,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将其单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体系。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恩格斯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科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