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邦谈《中国21世纪议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程论文,中国论文,世纪论文,耀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进步的主题,能否实现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及每一个人,它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和共同的责任。作为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是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和制定促进经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政策和行动方案,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为此,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25 日编制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议程》出台一年多来,它正化作一种新的意识和观念、新的思维与方法,迅速地渗透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各项事业中,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履行全球《21世纪议程》的庄严承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近,我们专访了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组长陈耀邦同志,请他就《中国21世纪议程》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记者:陈副主任一直参与领导《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先请您介绍一下《议程》制定的国际背景及其意义。
陈耀邦:1992年6月, 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会上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订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的庄严承诺。 据此, 1992年7月,国务院环委会决定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 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牵头组织了52个部门、社会团体和300多名专家, 先后讨论修改了五稿,历时2年,于1994年3月25日在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发展与环境的白皮书》。它共设20章、78个方案领域,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与联合国《21世纪议程》相呼应,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编制的,它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还比较落后,再加上我们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这就使本来就已经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国家整体的高度来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各社会阶层和全体人民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议程》必将对顺利完成既定的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我们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政府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完成对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和不懈地为全人类共同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
记者:制定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对推进中国现代化意义重大,它也必将对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21世纪议程》,请您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陈耀邦:《中国21世纪议程》大体可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这一部分由序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可持续发展立法与实施、费用与资金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及团体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共六章组成,设18个方案领域。这一部分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与对策等,提出了到2000年各主要产业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与上述目标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这部分包括:建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保障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工人、科技界等社会各阶层参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应的决策过程。制定和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税收政策,包括考虑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建立《中国21世纪议程》发展基金,广泛争取民间和国际资金支持。能力建设作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点,加强现有信息系统的联网和信息共享;特别注重对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实施能力的培训;同时,注意进行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科技能力。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部分由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共五章组成,设19个方案领域。
这部分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引导民众采用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社会经济,注意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和合理使用土地,注意将环境的分散治理走上集中治理。逐步建立城市供水用水和污水处理协调统一管理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尽快消除贫困。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由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共四章组成,设20个方案领域。
这部分包括: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在工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尽快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多种交通模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发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这部分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荒漠化防治、保护大气层和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共五章,设21个方案领域。
这部分包括: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通过科学技术引导,对重点区域和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整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和扩大国家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全国土地荒漠化的监测和信息系统。采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大面积造林。建立有害废物处置、利用的新法规和制定技术标准等。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根据中国国情并参考全球《21世纪议程》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21世纪议程》把经济、社会、 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21世纪议程》不仅仅论及在发展中如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还系统地论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从第2 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开始直到最后第20章,都贯穿这样一个总体设计思想。在第2 章中有这样一些关键性的系统论思想和描述:“《中国21世纪议程》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 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应的对策, 是中国走向21世纪和争取美好未来的新起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护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为了调控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10条主要对策。阐明了经济系统离开资源与环境的依托,经济将走向衰退;社会系统离开经济系统的支撑,社会将走向原始;同样,资源与环境系统离开发达的经济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也将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且,当环境破坏,也没有经济能力和科学的机制使其环境质量得到恢复和改善。
2、《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题词是发展,体现了新的发展观。 中国摆在第一位的是要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人的重任。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不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矛盾呢?关键是什么样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中表述的“发展”,体现新的发展观,力求结合中国国情,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摆脱传统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发展过渡到技术型经济发展。
——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重点是提高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我国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地区,重点是消除贫困,加强“发展”所必须的诸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提高经济对区域开发的支撑能力。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21世纪议程》特别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等手段,逐步使农业走上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向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发展我国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根据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的特点,在能源发展中重点发展清洁煤技术。在《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一章以及优先项目中,推出一系列清洁煤技术发展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运用经济、终端导向等手段大力提倡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速度,为2000年以后可持续能源发展打下基础等重点内容也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得到充分反映。
3、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又一战略重点。巨大的人口基数给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尽管我国的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仍很大(每年约1500万),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教育、就业等不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妇幼保健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上述战略思想在《中国21世纪议程》各有关章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4、《中国21世纪议程》中表述的中国资源与环境战略, 突出以下特点:
——中国在总体上是一个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而言,可耕地仅为全球人均占有量的32.3%,森林为14.3%,淡水为28.1%……。从长远看,资源短缺和人口增加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力。比如,我国人口一直在增加,而可耕地却直线下降。目前人均可耕地还不到0.1公顷。《中国21 世纪议程》唤起人们从现在起,就要有资源危机感。迈向21世纪,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将水、土、矿、森林、草原、生物、海洋等各种自然资源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行资源保护、利用与增殖并重的政策。
——中国21世纪环境战略的核心是环境的外部化转向环境的内在化。环境保护是“发展”自身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现在到21世纪初,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压力还是来自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产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协调、科学的管理与恰当的技术选择。《中国21世纪议程》中对此给予了回答。
5、全球环境问题将更加尖锐化。《中国21 世纪议程》充分注意到中国国家战略与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防止有害废物污染转嫁越境转移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6、能力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证。《中国21 世纪议程》从机制、立法、教育、科技和公众参与等诸方面提出了能力建设重大举措,并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创造适宜契机与良好环境。
7、《中国21世纪议程》与优先项目计划同时出台。 这就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把《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机会和开拓了途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记者:请您再介绍一下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体思想。
陈耀邦: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体思想就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人类对发展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概念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按国际流行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应该指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是它的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联合国1972年斯德哥尔摩大会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大会,国际关注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与发展的主题,这是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反映了各国在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各国已普遍地认识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只有放在包括发展在内的更大的范围内,才能最终解决。可以说,联合国环发大会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发达国家更多地是侧重环境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则必须以发展为核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如庞大的人口基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这对今后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今后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而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都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是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前提。我们要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步解决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
记者:我国在逐步解决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同时,必须适应国际环发领域的新形势和新特点,那么,近年来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有哪些新动向和特点呢?
陈耀邦: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发展问题更趋严重的背景下,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环境与发展不可分割, 主张要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会议的召开及所达成的共识,标志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国际社会在这一领域中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三年来的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形势,有以下主要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正向各个领域渗透。环发大会上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各多边会议,占据重要位置。在过去一年多来召开的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世界减灾大会和联合国社会发展首脑会议等全球性会议上,环境问题都是主要议题之一;已经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和将在1996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人居大会等,都将环境问题列为主题之一;世界贸易组织已专门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开发计划署、人口基金、世界银行、货币基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机构,也将各自主管的领域与环境挂钩,在开展项目活动、提供援助时均向“环境领域”倾科及带有“重环保、轻发展”的倾向。
二是全球环境问题“法律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已认识到仅在各种论坛上泛泛讨论,实际作用有限,必须寻求制定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确保各国根据自己承担的义务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国际立法是一种强制性手段,如一国加入某项国际环保公约,就在法律上承担了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如不加入,就要在政治上、外交上承受国际社会的压力,或在国际贸易上处于不利地位。近几年来,新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环保条约、公约和议定书不断出台,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一股“热潮”。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荒漠化国际环境法的履行增强了国际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同时也将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三是发达国家把环保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对进口产品制定种种严格的“环境标准”,其结果是抵消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为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披上“绿色”外衣。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过程中,发达国家力主写进“环境条款”,由于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未能实现;但在发达国家的坚持下,世界贸易组织将在专门设立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审议有关问题。
四是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多边、双边援助的附加条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利用其贷款进行的项目,都要求受援国进行项目的环境保护评估,主要内容是调查和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有无“三废”防治措施及其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并检查有无环保部门审查同意的文件。世行贷款也要求受援国对有关项目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估”。
记者:据我们所知,中国政府为了尽快、有效、全面地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已将其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中。请您谈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关系,以及国家在“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设想。
陈耀邦:《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立法、执法、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的相互配合,需要经济政策措施,运用计划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其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计划管理仍然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即使在市场经济的国家,国家对于经济和社会活动也要进行必要的干预,特别是对公益性的事业更是如此。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在许多方面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的设置是我国在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发展目标,这种有利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设置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安排, 对于我们的经济向何种方向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需要通过该计划执行;
3、社会发展计划订出对人口增长的控制指标, 并通过“农转非”计划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
4、外资利用计划决定着我国外资利用的方向与重点, 目前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扶贫和保护环境等;
5、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计划,特别强调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节约原材料,开发型煤、小水电、沼气、薪炭林、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农村能源,以及废物资源化;
6、农业和农村发展计划中包括生态环境整治, 如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树造林等;
7、国家科学技术攻关计划, 包括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
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工业经济与交通运输计划、 地质勘探计划等,都涉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因为这样,国务院在1994年7 月发出的《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并将其基本思想和内容,在‘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中得到具体体现”。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落实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国务院“通知”精神,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需要在制定“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规划的全过程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在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全国来看,拟采取以下对策:
1、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阶段、 有步骤地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的纲领性文件,将对我国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21世纪议程》覆盖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政策性对策。一方面,这些政策性对策只是提出了框架,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具体化,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另一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源将限制我们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能力。因此,需要制定分阶段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计划,确定各阶段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目标、内容和措施。
2、要按照计划管理的层次,把《中国21 世纪议程》分级纳入各部门、地方、企业的发展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其覆盖的内容是针对全国的。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极为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也不同。例如,在西南地区比较严重的酸雨问题,在北方并不突出,相反,在北方十分紧缺的水资源,在南方却比较丰富。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中国21世纪议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结合主要是宏观的、战略性的和指导性的,各地方、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的具体行动计划。
3、《中国21 世纪议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结合方式要符合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的计划体制正在进行适应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改革,《中国21世纪议程》与计划的结合方式也必须符合改革的要求,才会具有生命力。从发展的观点看,我国的计划将向长期性、指导性、政策性计划为主转变。所以,要特别注意在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中体现《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要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对发展的制约,而这些问题大多是人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策的不合理或不协调。因此。有必要研究有效的方法,对拟实施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以避免发生严重的失误。
5、要建立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度保证。 需要研究改进、完善和发展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保证《中国21世纪议程》有关内容的顺利实施。如在条件成熟时,规定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增加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要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评估《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展等。
6、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用于指导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工作, 以及进行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等。
7、要安排进行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的建设, 包括利用外资进行建设,还要考虑建设有推广意义的示范项目,以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
记者:《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很好的战略思想,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能否把它变成全民的行动纲领,对于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至关重要。请您谈谈政府对公众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有哪些设想和打算。
陈耀邦: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正是目前我们着手做的一项工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专辟一章谈了这个问题,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因此,我们对参与机制和方式以及对决策执行的监督等作出了战略安排。《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计划,需要宣传动员广大民众自觉地参与。我们正在组织人员编写《中国21世纪议程》普及本,国家教委正在组织人员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内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其他活动的宣传途径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的路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唯一可行之路。我们认为,纳入计划,全民参与,这两条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最重要的内容。如果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变成自己自觉的行为,那么,必将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带来美好的前景。
标签:中国21世纪议程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陈耀邦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