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特征及其对决策的影响_决策能力论文

信息的特征及其对决策的影响_决策能力论文

信息的特征及其对决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信息对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作用

决策,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加工、处理、变换最后输出的过程。任何一项决策,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是决策的灵魂。各种管理信息在组织内部有序流动所经过的各个部门共同构成管理信息系统(MIS)。 对组织及其各构成要素的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在这个系统中的不停流动来完成的。

信息对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1

决策者(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需借助于信息发现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1.2 决策者依靠信息明确各约束条件,确定决策目标;

1.3 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制定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1.4 决策者根据信息对各方案进行可行性、收益性、 风险性等的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一个最佳行动方案;

1.5 通过指令信息的逐级传递将决策方案付诸实施, 并将结果信息反馈回决策机构,以影响新一轮的信息输出;

1.6 管理者通过信息指挥、协调组织各部门的运行, 促进各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正因为信息对组织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决策质量和管理水平,就不能不重视信息,不能不了解信息的不同特征及其对组织决策的影响。

2 信息是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统一

它的价值在于消除事物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信息的时效性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信息是有价值的,但一旦超出了这个时限,信息可利用的价值就可能失去。通常信息时效性的一面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信息还有其长期性(延续性)的一面,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就是说,有些信息时效性很强,过长的时间可能导致其价值的衰竭;有些信息则与此相反,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延续性信息与时效性信息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量延续性信息的积淀作基础,时效信息再完备,人们也只能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它对于决策的影响依然有限。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极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将大量的延续性信息贮存、积淀下来,形成一定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大脑可以通过它们对各种各样的当前信息进行周详、完备、成熟理智及综合系统的分析、处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果。一个背景、阅历、知识丰富的人和一个没有多少经验、知识的人在感受到同样的信息刺激时会作出不同的判断与决策,并且前者往往表现得比后者高明,其道理也就在这里。因此,我们在强调信息时效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大量延续性信息(主要是知识、经验、阅历等)的不断积累,也是有效提高决策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1791年深秋,拿破仑的统帅皮舍格柳率领法国军队进攻荷兰。荷兰人掘开运河,用运河水阻拦法军。法军无法前进,面临着是否撤退的决策。这时,皮舍格柳意外地发现树上的蜘蛛正在大量吐丝结网。得到这个信息,他毅然决定暂不撤军。因为他知道,蜘蛛大量吐丝结网预示着这里将有干冷天气,天气干冷则河水就要结冰,法国军队就可以踏冰而过。事实证明,皮舍格柳的判断与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本来,蜘蛛吐丝结网这一当前信息似乎与战争决策毫无关联,但由于皮舍格柳掌握有与此有关的延续性知识信息(蜘蛛结网是干冷天气到来的前兆)。经过分析和推理。皮舍格柳把这一语法信息的语用信息发掘了出来,从而有力地影响到了战争决策。如果皮舍格柳不具有这个延续性知识信息,那么这个信息对于他将毫无利用的价值。

3 信息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信息究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在“信息的含义与优化”[1]一文中, 作者开宗明义指出:“客观世界不存在信息”。而在“对信息.序.熵的再认识”[2]一文的作者看来, “信息如同事物的质量、能量,是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只要它是一个事物,它就有信息,而不因它是否反映到了人的认识之中,甚至也不因它是否与它物有相互作用关系,即信息是完全外在于反映或相互作用的。”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说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前者强调了人在信息感知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及人的意识反映对信息的重要性,后者则强调了信息作为其特质的客观性的一面,这正是信息得以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的基础。我们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信息应当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过分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是客观存在的,才有可能被主体所感知,这是前提条件;同时信息又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又一种存在,它总是和人的意识反映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人的意识反映,信息将同样无法被感知,换言之,它也就是不存在的。过分强调信息主观性地的一面,不仅可能流于唯心主义,也难以解释信息客观存在的现实(比如计算机中的自动批处理程序对众多的数据信息进行一连串的处理并输出结果,这期间可以没有人的主观参与);过分强调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则难免对人的主体性地位认主只不足,信息毕竟是与人的主观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就有一个对真理的认识(其实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接收和掌握信息的过程)问题。一般而言,随着人们认识的日渐深入,人们总是不断地接近于真理。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一切星辰包括太阳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哥白尼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研究,勇敢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推翻了“地心说”理论的统治地位,并最终得到普遍的承认;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以太阳为中心的整个太阳系只不过是更大一级系统——银河系中的一个微小部分,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因此也就无所谓中心。这恰如圆周率π,随着人们计算方法的进步,它已经被从最初的π≈3 运算到了小数点后几十位,几百位,几千位甚至上万位,但不管是多少位,对于π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来说,人们都只能无限地接近于而永远不能等于(从绝对精确的意义上说)π的真值。这两个例子说明,在人们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们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所接受、掌握的信息都只相对于它的过去而言是较能反映事物真相的,它永远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一开始就曾经指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3] 实际上这里已经隐含了信息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对于各级决策者来说,了解信息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的发送、传递一般要经过许多不同的人,每个接收到信息的人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加入到信息中传递给下一个接收者,使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因此,一般说来,信息在传递中经历的人越少,其保真性、可靠性就越高。决策者对于所接受到的信息应尽可能的去掉其中的主观因素,客观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避免“报喜不报优”等信息蒙蔽,以科学合理地决策。

4 信息是共享性与非共享性的统一

这一点在《信息的非共享性及其意义》一文中已有完备的论述和分析。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质的规定性,一个人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信息并不会导致另一个人信息占有量的减少。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对信息的占有通常不是平权的,因为信息具有价值,对信息的垄断意味着一种优势,可以给占有它的人带来其它方面的好处和收益。企业组织的技术秘密、工艺流程、专利设计等知识性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对于诸如此类的信息就应注意保守秘密,保证安全,防止信息未经授权的扩散和流失。

5 信息的不真实性

信息不都是真实的,即使是真实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很难避免发生变异和受到污染。有人认为只有事物的客观真实反映才是信息,也就是说,不承认有虚假的信息。但问题是当一个人接受到某种信息时,囿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他往往很难即刻辨认出信息的真假。即使过后发觉它是假的、错误的,信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价值也往往已经实现了(当然并不排除这种虚假、错误的信息在导致决策错误之前得到更正)。因此,不管承认与否,虚假错误的信息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那种认为“只有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才是信息”的提法极有可能引起误导。当然要认识客观世界,人们总是尽量避免虚假、错误的信息,这类信息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有些信息的假是因为信源示人以假,是有意识的欺骗,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些信息的假则是由于它在传递过程中受到了污染,发生了变异和失真,如各种被添油加醋的谣传,它们显然都不能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真实;还有一种信息其本身就是概率性的,它究竟是真是假更是难以确定。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这只是表明一种较大的可能性,并不说明明天肯定会下雨。发果明天真的下了雨,那么这个信息就是真实的,否则它就是假的。以上的分析表明,虚假、错误的信息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为了避免这类信息的误导而致决策失误,决策者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很有必要保持警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甄别、校验和分析,并将可能性概率考虑在内,以防上当受骗。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有一段孔明识破魏将诈降阴谋的描写:孔明正与诸将商议征进,忽报有魏将来降。孔明唤入问之,答曰:“某乃魏国偏将军郑文也……特来投降丞相,望赐收录。”言未已,人报(魏将)秦朗引兵在寨外,单搦郑文交战。……郑文欣然上马出营,与秦朗交锋,孔明出营视之。……(郑)文拍马舞刀相迎,只一合,斩秦朗于马下,魏军各自逃走,郑文提首级入营。孔明回帐中坐定,唤郑文至,勃然大怒,叱左右:“推出斩之!”。……郑文只得诉告其实是诈降,泣求免死。……樊建问曰:“丞相何以知此人诈降也?”孔明曰:“司马懿不轻用人。若加秦朗为前将军,必武艺高强;今与郑文交马只一合,便为文所杀,必不是秦朗也。以故知其诈。”众皆拜服。

诸葛亮在接收到魏将投降的信息时,并没有轻易相信,而是根据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信息(只一合,斩秦朗于马下)与自己在与司马懿长期对峙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信息(司马懿不轻用人)进行了推理和分析,从而识破郑文投降是假,“司马懿令汝来诈降,于中取事”是真,最终挫败了魏将诈降的阴谋。不仅没有给蜀军进一步的军事行动造成损失,而且将计就计,又一次大败司马懿。

6 信息泛监与信息重复

一般的决策都要求坚持信息充足原则,信息充足是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但这并非就是说信息越多越好。信息泛滥与信息重复一样是有害的,都不利于科学合理的决策。信息不足的危害在于它不能完整有效地消除事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泛滥则常常让人分不清主次,辨不清真伪而无所适从,以致干扰正常的决策。信息泛滥与信息重复不同,它是指由于各种互不相同的信息太多、太杂、太乱以至于超过了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人的正常分析处理能力;后者则指同类信息的多次重复。虽然有人认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重复描述已不再是信息,因为“信息意味着差距,没有差距就没有信息。”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信息的重复在客观上是对同一信息的验证和肯定,信息的多次重复仍然会对决策产生影响,甚至是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两个结果:(一),同一信息重复得过多,使信息接收者对这一信息的刺激变得麻木不仁,无关痛痒,即通常所谓的“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二),信息的多次重复使它对接收者的潜在影响不断加深,当这种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这个信息实际上是假的,也常常会使接收者产生一种不得不信的感觉,并对自己原有的正确判断产生怀疑。《战国策.魏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魏王与赵王订立盟好,令大臣庞葱随太子去赵都邯郸作人质。庞葱临行时,对魏王说:“如果有人向您报告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答:“不信”。庞葱又问:“二人言有虎,信否?”魏王答:“疑之矣。”庞葱又问:“三人言有虎,信否?”魏王答:“信之矣!”庞葱借此进言:“我走后,背后说我坏话的将不止三人,请大王明察。”果然,庞葱去邯郸后,谗言迭至。魏王先是不信,后竟为所惑。庞葱回国后,就不再被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让人产生认知错误的原因在于虚假信息的多次重复。正因为如此,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才狂妄地宣称:“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成了真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要求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决策者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并且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看清问题的实质,不为别有用心者的宣传攻势所吓倒,不为虚假信息铺天盖地的宣传所蒙蔽。

7 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从信息接收者(信宿)的角度看,决策信息一部分是被动接收的,更大一部分则需要主动地、有目标地去搜集。搜集信息的目的是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以提高决策质量,收到更大的效益。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搜集信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时间、精力、机会、效率以及应变的灵活性等等。搜集的信息越多,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当这种代价超过一定的程度时,信息的边际收益就会下降,甚至因等待的时间过长而坐失良机。另一方面,不管我们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价,我们永远不可能把事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减小到零。因此,如果搜集信息的费用超过了信息消除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收益,那么对于组织决策来说,显然就是不合算的。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事情可能过于紧急或者对于组织无关紧要,收集充足的信息要么是时间不允许,要么是成本太高,可能的收益又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也并不拘泥于必须先有充足的信息而后才作决策。

8 信息具有可提炼性

搜集到的信息即使真实性无可怀疑,完整性已经足够,人们在据以作出决策时仍需进行完备周祥的推理、分析,把表象所蕴含的潜在实质挖掘出来。一般而言,信息都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法信息,它说明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的状态;第二层次是语义信息,说明事物运动的具体内容;第三层次是语用信息,说明信息的效用是什么,对接受者能产生是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在这三个层次中,语义信息最为重要,它是语法信息的内涵与实质;语用信息则是最高层次,它将信息的内容与信息接收者联系起来,直接决定信息的价值。语法信息要向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过渡,就必须经过头脑加工,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分析。

春秋时期,楚庄王打算进攻邻小国陈国,先派了人去侦察。不久,派出的使者回报楚王:“陈不可伐也。”楚王问为什么,使者说:“陈城郭高,沟壑深,防卫很是严密,并且储备也很丰富。”听了使者的回答,楚王却满意地说:“陈可伐也。陈国本是一个小国,储备丰富,那么必定赋敛沉重;城高沟深,必然过度使用民力。现在,陈国老百姓肯定已经疲惫不堪且心怀怨恨,这样的国家其实很容易被征服。”于是决定出兵伐陈,果然一举破了陈国。

这个故事见于汉朝人刘向的《说苑、权谋》。在这个故事中,同样的信息却导致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结果。楚王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他透过是事物的表象(陈城郭高,防卫严密,储备丰富等语法信息)看出了本质(老百姓已疲惫不堪且心怀怨恨等语义信息),通过合理的推理分析,将原始语法信息过渡到了语义信息的形态,使之更加符合事物的客观真实。这个语义信息与接收者(楚庄王)自身的目标结合起来,便得出了“陈可伐也”的语用信息,由此导致了楚王决意出兵。使者的错误就在于他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没能对原始语法信息进行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把它上升到语义信息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出本质,分析出语法信息深层所蕴含的语义信息,并据此作出决策,这是对决策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信息是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没有信息的流动就不能决策。科学的决策不仅需要完整可靠的信息和合理有效的分析方法,它还需要有对信息及其特征实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全面准确地把握信息的特征与实质。

标签:;  

信息的特征及其对决策的影响_决策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