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说话”到“习作”论文_许丽

浅谈从“说话”到“习作”论文_许丽

写作文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在学习上最让老师费心、最让孩子头疼、最令家长烦心的事。我们知道,小学阶段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篇很好的范文。教学中,老师在内容理解、写作方法、价值观引领上倾尽精力,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写作方法,而真正习作的时候,总是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到写作文,大多数孩子都会紧锁双眉、唉声叹气、挖耳挠腮,很久也无从下笔,陪同的家长呢,更是为难、着急、责怪不休……曾听不少家长有类似反映::“最怕孩子写作文,他磨蹭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我在一旁看着真着急,不由地去帮助他,有时我说一句他写一句,搞到最后我也词穷句尽,唉……”

写作文真的就那么难吗?“我手写我心”,我心里怎么想,手下就怎么写,就这么难吗?现在小孩子一个个都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他嘴里说的不就是心里想的吗?为什么变成文字就这么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翻了不少名师大家的有关著作,终于在维果基斯的《思维与语言》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儿童书面语(文字)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口语(说话)。口语具有乐感、表达力和抑扬顿挫,而书面语是在思维和意象中说话,这就要求孩子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这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抽象”,而儿童恰恰缺乏这种抽象的、深思熟虑的操作技能。这就是为什么“怎么想难以落实到怎么写”的问题所在。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就找到了从“会说活”到“会作文”的路径——为孩子创设一个特定的“口语环境”。其实这“特定的口语环境”就是精心设计一个联通“会说”到“会写”的桥梁。

这个“桥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写实,二是思辨。这方面于永正老师给我们开了个好头。首先于老师在“写实”的情境中有个招数,就是在实战中“练兵”。他抓住一切时机把小课堂搬进大社会,把大社会挪入小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逼迫”学生用实用的、积极的语言开口,而实际的需求、现实的效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对“这样表达”更有热情、更有信心。记得听过于永正老师的一堂作文教学实录课《考试》。这是“写实”情境教学的典范。课堂上,于老师先和学生亲密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再说想做张试卷测试学生水平,问学生“愿意吗?”来探知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接着强调考试要求,然后就开始5分钟测试,收卷后老师“夸张”自己看到试卷后的语言、神情和肢体表现,再以全班怎么只有一人是按要求做的,来诧异地询问学生原因,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考中、考后的种种感受,最后老师说:“大家考前有想法,考中有做法,考后有感受,这都是亲身经历,有感而发。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有感触的事情和现象动笔写下来,只要你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表达的意思写清楚了,就是好作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个情景,一席话语,使作文变得容易了。学生兴致盎然地开始写作。学生写后交流的结果,印证了于老师的这个“写实”情境创设得十分成功,师生互动十分精彩。学生将在互动中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在文中不知不觉地徐徐道来,这自觉自愿地文中倾述,使学生文思泉涌。下课前,一篇篇真实、生动、有趣的佳作在兴致勃勃中诞生。

其次,于老师“思辨”情境的创设也有着标志性的特色,他总在情境中设置各种“障碍”,不让学生顺顺利利地“说”。“逼迫”学生不断揣摩、调整、组织自己的表达,这样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就自然渐渐“远离”了十分熟悉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说话,使“说话”慢慢伴随着“深思熟虑”。有了这种思维的力量,就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益和效果。一节阅读教学课《神笔马良》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中,老师预设了一个“思辨”情境——师:谁家没有耕牛—— 生:马良就给他画耕牛 师:谁家没有石磨—— 生:马良就给他画石磨 师稍做沉吟:懒惰的赌徒没有赌注 生:马良就给他画……赌注……?这一问题,学生刚做习惯性地回答,班级学生就议论纷纷,随之就热闹地争论、辩白起来……“有了赌注,这赌徒就会……”答案五花八门,渐渐远离善良的马良“用神笔帮助穷人”的初衷。价值观的错乱,让学生渐渐沉默下来,老师接着追问“如果马良给赌徒画赌注,这支神笔还神奇吗?”热烈讨论出的答案不言自明。通过思辨,学生有了价值观的是非判断,通过“思辨”激活、唤醒了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本性和正直的内心,水到渠成地开启了“我用神笔画什么?”的思维活动。

是的,做好了“写实”和“思辨”的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提升,那么能言善辩的孩子就会踏上“会作文”的平台。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创设“写实”和“思辨”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完成一篇篇习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发现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天然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天然情境”中自主观察、自主发现、自主感受、自主地进行写作。这样,学生由轻松自由的说话状态就自然过渡到写作状态中去,自然就改变了那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

学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将会诞生多少清新脱俗,使我们耳目一新的真正的儿童作品呀!让我们努力地孜孜追求教育之道,相信我们精心的付出不仅能给予学生内心正真的需求,更能开启、守护学生纯净而健全的内心世界。

论文作者:许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浅谈从“说话”到“习作”论文_许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